本月累计签到次数:

今天获取 积分

创新

创新

414 浏览

在可能世界中推进颠覆性创新

管理类 南巷孤人 2017-03-24 17:24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可能世界是现代模态逻辑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可能的存在方式与存在状态。克里普克曾以掷骰子为例直观和形象地解说过其可能世界理论。两个骰子A和B各自具有6个面,倘若把它们同时投掷以后,分别出现一个朝上的面和数字。两个朝上的面和数字共同构成骰子A和B的一种存在状态,这就是一个可能世界。对于其中每个骰子来说,投掷以后都会出现6种可能的结果,两个骰子A和B总共应当具有36种可能的结果或存在状态。在克里普克看来,这36种可能的结果或存在状态就是36个可能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它类似于现代概率论“样本空间”中的样本点。


颠覆性创新是人的思维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重构。它不可避免地涉及事物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转变,从而也必然要以可能世界作为思想前提和基础。具体说来:


其一,颠覆性创新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而未来正是一个可能世界,是一个古今中外从未存在过的非现实世界,是人的理性建构或可以建构的理性世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二,颠覆性创新是以可能世界为蓝本对事物存在状态和方式的理性重建,它需要一个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才能够实现。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系列探索性活动的结果,颠覆性创新是关于这一结果的历史评价,不可能事先获得认定。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但当时并没有任何人可以认定这场革命。经过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玻尔氢原子量子化轨道模型、德布罗意物质波、海森堡矩阵力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最早也必须到1927年海森堡测不准关系、玻尔互补原理提出之后,这种颠覆性创新才能够获得确认。


其三,颠覆性创新涉及事物两种不同存在状态之间的相变,如何准确选择一种新的稳定状态及其顺利推进这一相变过程的实现,是颠覆性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在可能世界平台上加强关于事物除现存状态之外其他N-1种可能存在状态的逻辑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研究,加强关于事物可能存在方式的纯粹性理论研究。



在可能世界的语境中,颠覆性创新可以理解为两个可能世界之间的转换。它可以用来阐释现代对于传统的颠覆,可以用来阐释后现代对于现代的颠覆,也可以用来阐释未来对于现在的颠覆;可以用于解说商业领域的颠覆,也可以用于解说军事领域中的颠覆。从这种意义上讲,颠覆性创新是新世界的起点与旧世界的终点。马克思论述现代世界起源时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可能世界中推进颠覆性创新,要求人们的思维超越感性、具体、暂时和有限的现实世界,超越现有战争概念和武器装备,以国防科技内在蕴涵的种种可能装备为基础,以种种可能战争需要的新概念装备为牵引,大胆地构想未来新的作战规则,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全新的军事装备:



第一,以理性为导向重构人类经验。未来战争是人类理性建构的产物,完全超越了人们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思维超越感性具体事物的个别性走向一般性,并根据这种一般性的特点,结合新的边界条件组织相关知识在思维中重构具体事物,是人类理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颠覆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第二,以未来的可能战争为导向超越现实装备。早在飞机刚刚产生时,杜黑便创立了现代制空权理论,按照他的话来说:“战争——这是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够用过去的眼光来迎接它。”颠覆性创新是以无限的可能性作为思想前提,运用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实现的,让思维超越当前的现实装备,走向纯粹思想的和逻辑的可能装备,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第三,以可能装备为导向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尤其是国防科技体系创新。现代国防科技体系则是以可能装备作为前提、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创新或颠覆性创新为特征的科学技术体系,职能就是实现从科学理论到军事装备的转化。因此,大力推动国防科技体系从国防工程技术到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应当成为走向颠覆性创新的一条捷径。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来源:微信内公众号 战略技术前沿 查看全部
可能世界是现代模态逻辑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可能的存在方式与存在状态。克里普克曾以掷骰子为例直观和形象地解说过其可能世界理论。两个骰子A和B各自具有6个面,倘若把它们同时投掷以后,分别出现一个朝上的面和数字。两个朝上的面和数字共同构成骰子A和B的一种存在状态,这就是一个可能世界。对于其中每个骰子来说,投掷以后都会出现6种可能的结果,两个骰子A和B总共应当具有36种可能的结果或存在状态。在克里普克看来,这36种可能的结果或存在状态就是36个可能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它类似于现代概率论“样本空间”中的样本点。


颠覆性创新是人的思维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重构。它不可避免地涉及事物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转变,从而也必然要以可能世界作为思想前提和基础。具体说来:


其一,颠覆性创新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而未来正是一个可能世界,是一个古今中外从未存在过的非现实世界,是人的理性建构或可以建构的理性世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二,颠覆性创新是以可能世界为蓝本对事物存在状态和方式的理性重建,它需要一个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才能够实现。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系列探索性活动的结果,颠覆性创新是关于这一结果的历史评价,不可能事先获得认定。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但当时并没有任何人可以认定这场革命。经过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玻尔氢原子量子化轨道模型、德布罗意物质波、海森堡矩阵力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最早也必须到1927年海森堡测不准关系、玻尔互补原理提出之后,这种颠覆性创新才能够获得确认。


其三,颠覆性创新涉及事物两种不同存在状态之间的相变,如何准确选择一种新的稳定状态及其顺利推进这一相变过程的实现,是颠覆性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在可能世界平台上加强关于事物除现存状态之外其他N-1种可能存在状态的逻辑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研究,加强关于事物可能存在方式的纯粹性理论研究。



在可能世界的语境中,颠覆性创新可以理解为两个可能世界之间的转换。它可以用来阐释现代对于传统的颠覆,可以用来阐释后现代对于现代的颠覆,也可以用来阐释未来对于现在的颠覆;可以用于解说商业领域的颠覆,也可以用于解说军事领域中的颠覆。从这种意义上讲,颠覆性创新是新世界的起点与旧世界的终点。马克思论述现代世界起源时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可能世界中推进颠覆性创新,要求人们的思维超越感性、具体、暂时和有限的现实世界,超越现有战争概念和武器装备,以国防科技内在蕴涵的种种可能装备为基础,以种种可能战争需要的新概念装备为牵引,大胆地构想未来新的作战规则,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全新的军事装备:



第一,以理性为导向重构人类经验。未来战争是人类理性建构的产物,完全超越了人们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思维超越感性具体事物的个别性走向一般性,并根据这种一般性的特点,结合新的边界条件组织相关知识在思维中重构具体事物,是人类理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颠覆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第二,以未来的可能战争为导向超越现实装备。早在飞机刚刚产生时,杜黑便创立了现代制空权理论,按照他的话来说:“战争——这是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够用过去的眼光来迎接它。”颠覆性创新是以无限的可能性作为思想前提,运用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实现的,让思维超越当前的现实装备,走向纯粹思想的和逻辑的可能装备,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第三,以可能装备为导向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尤其是国防科技体系创新。现代国防科技体系则是以可能装备作为前提、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创新或颠覆性创新为特征的科学技术体系,职能就是实现从科学理论到军事装备的转化。因此,大力推动国防科技体系从国防工程技术到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应当成为走向颠覆性创新的一条捷径。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智造家二维码.jpg

 
 
来源:微信内公众号 战略技术前沿
477 浏览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薄弱但在快速增强

其它类 温暧人心 2017-03-22 15:49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3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应当看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占比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经济出现困难,有关中国制造业衰退甚至崩溃的论断不绝于耳。这种论断一般会采用两种论证方式:一是举几个制造企业倒闭的例子,进而断言某些地区乃至全国制造业都在衰退或者崩溃。显然,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盲人摸象”的论证存在明显的逻辑谬误。二是过分夸大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诸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面临新工业革命的巨大挑战、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而认为中国制造业无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终将走向衰退乃至崩溃。应该说,这些问题和挑战不同程度存在,但它们能否导致中国制造业走向衰落乃至崩溃呢?显然不能。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压力也是动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制造企业将生产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劳动力低成本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比较优势,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后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2010年,我国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0916元,2015年上升到55324元。一些跨国咨询集团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差很远,但已经明显超过了东盟等新兴经济体。毋庸置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还会进一步提升,这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如果中国丧失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制造业就会崩溃吗?已经成长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还要放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问题,应确立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要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正确的发展道路。第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出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趋势,这既受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量与新增劳动力总量都逐年减少的供求关系影响,也是发展理念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而且,提高劳动者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从微观企业层面看,虽然劳动力成本提高会影响制造企业效益,一些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会出现破产或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工厂的现象,但这正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本身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企业被淘汰,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成长起来。一旦制造企业认清这个发展大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就会变成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近年来已有众多制造企业化成本压力为创新动力,沿着制造业高端化、信息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创新,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制造业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形成。那些因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而断言中国制造业行将崩溃的人,将大跌眼镜。




新工业革命:是挑战更是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等。“再工业化”的核心并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产值比重,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来提高复杂产品制造能力以及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力,使制造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这被认为是掀起了一次新工业革命。这次新工业革命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以范围经济为主要效率源泉的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在于: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应用,会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例,从而加速弱化我国的要素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新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我国如果不能快速赶上,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还可能形成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抑制和对原有产业赶超路径的封堵,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但是,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时我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不同,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厚实的制造基础,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具备了抓住这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同时,我国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可以为新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与高端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路线图。它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虽然《中国制造2025》出台还不到两年,但无论是在创新中心建设等五大工程方面,还是在质量品牌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方面,都已经显现明显效果。


可见,面对新工业革命,我国有能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事实将证明,我国制造业不仅不会因新工业革命的挑战而崩溃,反而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智能支付等发展迅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又如,浙江、广东的很多制造企业逐步实施智能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有效化解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薄弱但在快速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预计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快速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当然,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决定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制造业相比,在品牌、质量和核心技术等方面还缺少历史积累,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我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显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还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对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掌控不够,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等等。这意味着我国虽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正因如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国规划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针对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现实,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逐年提高,2016年已达15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1%,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5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27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万件,我国成为首个年度接受专利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到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23%。“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另外,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国产化率提高到85%以上,一系列大型成套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可见,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呈现加速赶超的态势。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已具备了厚实的产业基础、全面的配套体系、蒸蒸日上的创新能力,有能力创造新辉煌。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看培育供给侧新动能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发展进入速度转向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新常态。科学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和影响,努力把握历史性新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培育供给侧新动能,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特征


从历史上看,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革命”。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学术界大体上有两到三次科学革命、三到六次技术和产业革命等不同分类。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佩蕾丝按照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将1771年以来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划分为五次,即早期机械时代、蒸汽机与铁路时代、钢铁与电力时代、石油与汽车时代和信息与通信时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力时代后,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时代。德国则从工业化阶段入手,将信息时代细分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自动化阶段和基于物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阶段,形成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四次工业革命分类。无论如何划分,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从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分析,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至少已显现出以下特征。


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芯片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分析计算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获取处理方法呈指数级增长,并在社会经济中广泛运用,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由此带来诸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与此同时,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创新也取得程度不同的突破性进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共同构成新一代高新技术群,为社会生产力革命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信息(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人类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分析、利用直接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及各种形式的软件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的信息传导模式下,信息(数据)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而且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统等大幅提高边际效率,成为决定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


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制造业发展,而制造业发展又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通用技术手段,推动技术创新。伴随芯片技术的突破发展、互联网设施的发展完善、传感器价廉量大的供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迅速发展,支持和带动了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智能制造依靠数据、软件等核心要素投入,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逐步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追求范围经济为导向不断创新社会分工形态。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传统分工强调的是规模经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将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到极致。由于数据要素具有更好的资产通用性,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云、网”为基础设施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能发挥范围经济的作用,即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的成本比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要低。于是,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更倾向于网络化、扁平化,大规模定制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将成为主流制造范式,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组织边界将日益模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和个体创新创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给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意味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我国工业化迎来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制造基础,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具有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和广阔需求空间,有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从国际看,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加快重塑,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利用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压力。从国内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基于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型工业化路径越来越难以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亟待通过创新培育新的供给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信息化带来的消费革命已率先发生。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主流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安全性、品质、品牌和服务。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差距,如传统产业的许多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尚未登上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还存在断裂脱节问题;等等。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供给侧新动能的着力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的形势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企业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回报率逐步下降,我国供给侧旧的经济增长动能日渐式微。培育新动能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之一正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培育供给侧新动能的关键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技术创新生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等要素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之间、创新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优化,即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改善。当务之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体制机制束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构建新型创新平台,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性,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大力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规划了中国制造的“五大工程”“十大领域”和“互联网+”的“11项行动计划”。当前,应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并积极贯彻落实这些战略。应注意正确处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切实把握好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既发挥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又避免落入政府大包大揽、急功近利的强选择性产业政策窠臼。在推进方向上,既应重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本身的发展,又应重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传统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加强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加大“云、网、端”基础设施投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突破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人才结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都要与之相适应。为此,一方面要深化教育、科技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倡“工匠精神”,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提升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补齐智能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硬实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 战略前沿技术 查看全部
3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应当看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占比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经济出现困难,有关中国制造业衰退甚至崩溃的论断不绝于耳。这种论断一般会采用两种论证方式:一是举几个制造企业倒闭的例子,进而断言某些地区乃至全国制造业都在衰退或者崩溃。显然,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盲人摸象”的论证存在明显的逻辑谬误。二是过分夸大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诸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面临新工业革命的巨大挑战、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而认为中国制造业无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终将走向衰退乃至崩溃。应该说,这些问题和挑战不同程度存在,但它们能否导致中国制造业走向衰落乃至崩溃呢?显然不能。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压力也是动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制造企业将生产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劳动力低成本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比较优势,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后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2010年,我国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0916元,2015年上升到55324元。一些跨国咨询集团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差很远,但已经明显超过了东盟等新兴经济体。毋庸置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还会进一步提升,这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如果中国丧失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制造业就会崩溃吗?已经成长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还要放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问题,应确立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要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正确的发展道路。第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出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趋势,这既受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量与新增劳动力总量都逐年减少的供求关系影响,也是发展理念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而且,提高劳动者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从微观企业层面看,虽然劳动力成本提高会影响制造企业效益,一些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会出现破产或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工厂的现象,但这正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本身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企业被淘汰,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成长起来。一旦制造企业认清这个发展大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就会变成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近年来已有众多制造企业化成本压力为创新动力,沿着制造业高端化、信息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创新,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制造业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形成。那些因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而断言中国制造业行将崩溃的人,将大跌眼镜。




新工业革命:是挑战更是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等。“再工业化”的核心并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产值比重,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来提高复杂产品制造能力以及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力,使制造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这被认为是掀起了一次新工业革命。这次新工业革命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以范围经济为主要效率源泉的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在于: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应用,会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例,从而加速弱化我国的要素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新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我国如果不能快速赶上,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还可能形成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抑制和对原有产业赶超路径的封堵,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但是,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时我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不同,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厚实的制造基础,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具备了抓住这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同时,我国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可以为新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与高端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路线图。它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虽然《中国制造2025》出台还不到两年,但无论是在创新中心建设等五大工程方面,还是在质量品牌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方面,都已经显现明显效果。


可见,面对新工业革命,我国有能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事实将证明,我国制造业不仅不会因新工业革命的挑战而崩溃,反而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智能支付等发展迅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又如,浙江、广东的很多制造企业逐步实施智能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有效化解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薄弱但在快速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预计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快速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当然,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决定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制造业相比,在品牌、质量和核心技术等方面还缺少历史积累,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我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显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还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对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掌控不够,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等等。这意味着我国虽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正因如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国规划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针对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现实,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逐年提高,2016年已达15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1%,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5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27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万件,我国成为首个年度接受专利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到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23%。“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另外,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国产化率提高到85%以上,一系列大型成套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可见,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呈现加速赶超的态势。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已具备了厚实的产业基础、全面的配套体系、蒸蒸日上的创新能力,有能力创造新辉煌。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看培育供给侧新动能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发展进入速度转向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新常态。科学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和影响,努力把握历史性新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培育供给侧新动能,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特征


从历史上看,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革命”。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学术界大体上有两到三次科学革命、三到六次技术和产业革命等不同分类。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佩蕾丝按照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将1771年以来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划分为五次,即早期机械时代、蒸汽机与铁路时代、钢铁与电力时代、石油与汽车时代和信息与通信时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力时代后,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时代。德国则从工业化阶段入手,将信息时代细分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自动化阶段和基于物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阶段,形成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四次工业革命分类。无论如何划分,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从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分析,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至少已显现出以下特征。


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芯片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分析计算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获取处理方法呈指数级增长,并在社会经济中广泛运用,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由此带来诸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与此同时,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创新也取得程度不同的突破性进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共同构成新一代高新技术群,为社会生产力革命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信息(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人类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分析、利用直接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及各种形式的软件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的信息传导模式下,信息(数据)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而且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统等大幅提高边际效率,成为决定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


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制造业发展,而制造业发展又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通用技术手段,推动技术创新。伴随芯片技术的突破发展、互联网设施的发展完善、传感器价廉量大的供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迅速发展,支持和带动了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智能制造依靠数据、软件等核心要素投入,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逐步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追求范围经济为导向不断创新社会分工形态。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传统分工强调的是规模经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将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到极致。由于数据要素具有更好的资产通用性,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云、网”为基础设施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能发挥范围经济的作用,即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的成本比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要低。于是,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更倾向于网络化、扁平化,大规模定制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将成为主流制造范式,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组织边界将日益模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和个体创新创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给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意味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我国工业化迎来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制造基础,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具有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和广阔需求空间,有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从国际看,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加快重塑,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利用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压力。从国内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基于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型工业化路径越来越难以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亟待通过创新培育新的供给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信息化带来的消费革命已率先发生。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主流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安全性、品质、品牌和服务。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差距,如传统产业的许多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尚未登上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还存在断裂脱节问题;等等。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供给侧新动能的着力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的形势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企业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回报率逐步下降,我国供给侧旧的经济增长动能日渐式微。培育新动能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之一正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培育供给侧新动能的关键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技术创新生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等要素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之间、创新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优化,即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改善。当务之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体制机制束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构建新型创新平台,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性,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大力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规划了中国制造的“五大工程”“十大领域”和“互联网+”的“11项行动计划”。当前,应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并积极贯彻落实这些战略。应注意正确处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切实把握好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既发挥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又避免落入政府大包大揽、急功近利的强选择性产业政策窠臼。在推进方向上,既应重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本身的发展,又应重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传统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加强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加大“云、网、端”基础设施投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突破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人才结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都要与之相适应。为此,一方面要深化教育、科技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倡“工匠精神”,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提升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补齐智能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硬实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 战略前沿技术
511 浏览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发出超强抗摔无人机

智能制造类 温暧人心 2017-03-16 15:04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模仿生物体结构,一碰撞就变软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发出超强抗摔无人机








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天生就是生物学家,它们完美的身体结构能激发科学家的创作灵感,人类不少的发明都来自于自然界。受蝙蝠的启发,人类发明了雷达;模仿鱼类和海豚,人类发明了潜艇;火箭升空则是利用了水母、墨鱼反冲原理;就连鲁班最早发明的伐木锯也是受自然现象的启发,然后发明出来。


近几年,无人机的发展相对比较迅速。不过即使是抗摔能力超强的无人机,也经不起人们的反复折腾,比较容易受到损坏。不过最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发出了一种双刚度(dual-stiffness)的无人机结构框架,在进行50多次的反复试验后仍然完好无损。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是受到昆虫翅脉特点的启发才研发这款无人机。

 
通常情况下,耐摔的无人机无非就是加固了无人机硬件的材质,比如连汽车碾压都不怕的 Nimbus 无人机,正是采用了高强度碳纤维材料。





连汽车碾压都不怕的 Nimbus 无人机


也有不少厂商会给无人机加上坚硬的框架以保护关键的元器件,瑞士的 Flyability 公司甚至直接给整个无人机套上了防护罩,但多一层保护也就意味着多一份重量,会增加电池负荷。





全防护可碰撞无人机 Elios


除此之外,一些团队尝试使用柔性材料来构建无人机,在遭受撞击时能缓解或者吸收冲击力。比如,造型蠢萌的气球无人机 Ballooncam、瑞士球型软体无人机 Skye、被称为“无线风筝”的无人机 Sf-1 等等。实践证明软体材料降低了无人机的结构稳定性,因此难以适应复杂的天气情况,也形成了一定的弊端。





Ballooncam(左)&Skye(右)






“无线风筝”的无人机 Sf-1


在研究昆虫翅膀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的研究员们发现,昆虫在飞行中经常会撞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物,同时翅膀还保持着高频率的振动,翅膀也不会受到损伤,这得益于昆虫灵活的翅脉,它就像骨架一样能起支撑、加固的作用,在受到冲击时会发生变形来缓冲受到的冲击力。


因此EPFL的研究员们另辟蹊径,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双刚度、软硬结合的无人机结构。该无人机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见的四轴飞行器,由中心壳体和四条外部框架组成。其四条框架是软的,是由只有 0.3mm 玻璃纤维制成;中心模块是硬的,周围包裹着一圈磁性材料。






在正常飞行的时候,中间的磁性材料能锁住无人机的框架,保证无人机的刚性,实现无人机的高效飞行。一旦碰撞发生,整个无人机的柔性框架会从这个磁性材料上弹开,使整个系统处于柔性状态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而当碰撞能量被抵消后,无人机上会将弹性框架拉回重新吸附在磁性材料上。






这是研究人员的一个测试——无人机遭受正面碰撞后跌落到地板并迅速恢复的过程。


简单地说在遭受到破坏之后,该无人机会瞬间变形。不过在变形之后它会重新组装,然后迅速恢复原来的样子。






 另外,这种结构不仅适用于无人机领域,刚柔结合还能使机器人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在人机交互中也能极大提高安全性,应用在机器人领域中可大放异彩。

 触觉机械手:不仅很柔软,还能感知物体的形状和材质


而这也不是 EPFL 研究员第一次在动物身上寻找设计灵感,在去年底,他们发现鸟类能调整自己翅膀的大小和形状来适应飞行,同理根据鸟类的双翼结构设计了一款带羽毛的无人机。其关节还能折叠运动,在飞行时,无人机的机翼就像鸟儿的一样,能自由地伸展和收缩。




2.亚马逊Alexa变身会说话的骷颅头


 如果说现在让我们去准备圣诞节,这或许早了一点。不过对于万圣节的狂热爱好者来说,现在有一个很好的项目。


最近,一个非常有想法的机器人技术人员Mike McGurrin将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改造成了一个骷颅头。这是一个会说话的三轴机器人,有源的音响、Raspberry Pi、AlexaPi等各种软件都被集成到Alexa的客户端。一个伺服控制器在该机器人的体内,用来指导、控制机器人的各种动作——点头、摇头、说话、颅骨里面眼睛的转动等等。


这或许是你听到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天气预报。当McGurrin询问Alexa今天的天气的时候,该骷颅头会抬起头来,眼珠子同时转动,然后望着McGurrin,告诉他最新的天气预报。






相关技术原理



3.软银韩国宣布投资人工智能公司ObEN






3月14日消息,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SoftBank Ventures Korea)宣布旗下的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对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bEN进行投资。去年11月,ObEN完成了A轮770万美金的融资,这次软银韩国的追加投资继续了ObEN最近的火热势头。
 

ObEN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HTC VIVE X的portfolio公司,公司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领先科技孵化器Idealab。公司致力于帮助消费者建立虚拟形象。通过ObEN,消费者只需要完成一张自拍照片及录一小段语音,就可以迅速建立一个拟真的虚拟形象。此后,ObEN拥有的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将个性化语音和形象融合,让这个虚拟形象的说话、唱歌、表情、动作更加贴近真实,让它学习消费者个人的风格及生活里的各类行为。






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SBVK创立于2000年,旗下有超过12支基金,目前投资金额达到约3亿7700万美金,投资公司数量达到210家。SBVK是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软银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及通讯企业之一,主要领域包括手机通信,移动宽带基础设施,固定线路通信及互联网文化。SBVK致力于投资并帮助拥有颠覆性科技与想法的创业者及公司来改变世界。

 
对于此次投资,软银韩国的合伙人及董事总经理、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的董事总经理J.P. Lee说道,“我们在AR及VR领域里调研了大量领先的企业,其中ObEN是最让我们兴奋的一家,尤其是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独特的应用,他们在语音合成、图像视觉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方面都有着业界最好的科技水平,这个团队经验丰富、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而不断努力——给每个消费者带来个人化的人工智能体验。”


ObEN的联合创始人及CEO Nikhil Jain说,“软银韩国拥有强大资源,他们的认可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推进自己的愿景。ObEN希望给消费者带来很棒的人工智能体验及应用,更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AR、VR、及智能设备、物联网领域的消费者体验。有他们提供专业的支持及资源来帮助我们推进自己的战略目标,我们觉得很幸运。”





搭载ObEN技术的酒店机器人Ben



据悉,此次来自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的资金将帮助ObEN进行市场调研及扩展。与此同时,软银韩国的全球网络也将帮助ObEN与当地及全球的该领域主流企业进行对接。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来源:机器人2025   何雅琴 查看全部
模仿生物体结构,一碰撞就变软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发出超强抗摔无人机


1.JPG




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天生就是生物学家,它们完美的身体结构能激发科学家的创作灵感,人类不少的发明都来自于自然界。受蝙蝠的启发,人类发明了雷达;模仿鱼类和海豚,人类发明了潜艇;火箭升空则是利用了水母、墨鱼反冲原理;就连鲁班最早发明的伐木锯也是受自然现象的启发,然后发明出来。


近几年,无人机的发展相对比较迅速。不过即使是抗摔能力超强的无人机,也经不起人们的反复折腾,比较容易受到损坏。不过最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发出了一种双刚度(dual-stiffness)的无人机结构框架,在进行50多次的反复试验后仍然完好无损。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是受到昆虫翅脉特点的启发才研发这款无人机。

 
通常情况下,耐摔的无人机无非就是加固了无人机硬件的材质,比如连汽车碾压都不怕的 Nimbus 无人机,正是采用了高强度碳纤维材料。

2.gif

连汽车碾压都不怕的 Nimbus 无人机


也有不少厂商会给无人机加上坚硬的框架以保护关键的元器件,瑞士的 Flyability 公司甚至直接给整个无人机套上了防护罩,但多一层保护也就意味着多一份重量,会增加电池负荷。

3.jpg

全防护可碰撞无人机 Elios


除此之外,一些团队尝试使用柔性材料来构建无人机,在遭受撞击时能缓解或者吸收冲击力。比如,造型蠢萌的气球无人机 Ballooncam、瑞士球型软体无人机 Skye、被称为“无线风筝”的无人机 Sf-1 等等。实践证明软体材料降低了无人机的结构稳定性,因此难以适应复杂的天气情况,也形成了一定的弊端。

4.jpg

Ballooncam(左)&Skye(右)


5.JPG

“无线风筝”的无人机 Sf-1


在研究昆虫翅膀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的研究员们发现,昆虫在飞行中经常会撞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物,同时翅膀还保持着高频率的振动,翅膀也不会受到损伤,这得益于昆虫灵活的翅脉,它就像骨架一样能起支撑、加固的作用,在受到冲击时会发生变形来缓冲受到的冲击力。


因此EPFL的研究员们另辟蹊径,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双刚度、软硬结合的无人机结构。该无人机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见的四轴飞行器,由中心壳体和四条外部框架组成。其四条框架是软的,是由只有 0.3mm 玻璃纤维制成;中心模块是硬的,周围包裹着一圈磁性材料。

6.jpg


在正常飞行的时候,中间的磁性材料能锁住无人机的框架,保证无人机的刚性,实现无人机的高效飞行。一旦碰撞发生,整个无人机的柔性框架会从这个磁性材料上弹开,使整个系统处于柔性状态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而当碰撞能量被抵消后,无人机上会将弹性框架拉回重新吸附在磁性材料上。


7.JPG

这是研究人员的一个测试——无人机遭受正面碰撞后跌落到地板并迅速恢复的过程。


简单地说在遭受到破坏之后,该无人机会瞬间变形。不过在变形之后它会重新组装,然后迅速恢复原来的样子。

8.JPG


 另外,这种结构不仅适用于无人机领域,刚柔结合还能使机器人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在人机交互中也能极大提高安全性,应用在机器人领域中可大放异彩。

 触觉机械手:不仅很柔软,还能感知物体的形状和材质


而这也不是 EPFL 研究员第一次在动物身上寻找设计灵感,在去年底,他们发现鸟类能调整自己翅膀的大小和形状来适应飞行,同理根据鸟类的双翼结构设计了一款带羽毛的无人机。其关节还能折叠运动,在飞行时,无人机的机翼就像鸟儿的一样,能自由地伸展和收缩。




2.亚马逊Alexa变身会说话的骷颅头


 如果说现在让我们去准备圣诞节,这或许早了一点。不过对于万圣节的狂热爱好者来说,现在有一个很好的项目。


最近,一个非常有想法的机器人技术人员Mike McGurrin将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改造成了一个骷颅头。这是一个会说话的三轴机器人,有源的音响、Raspberry Pi、AlexaPi等各种软件都被集成到Alexa的客户端。一个伺服控制器在该机器人的体内,用来指导、控制机器人的各种动作——点头、摇头、说话、颅骨里面眼睛的转动等等。


这或许是你听到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天气预报。当McGurrin询问Alexa今天的天气的时候,该骷颅头会抬起头来,眼珠子同时转动,然后望着McGurrin,告诉他最新的天气预报。

9.jpg


相关技术原理



3.软银韩国宣布投资人工智能公司ObEN

10.jpg


3月14日消息,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SoftBank Ventures Korea)宣布旗下的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对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bEN进行投资。去年11月,ObEN完成了A轮770万美金的融资,这次软银韩国的追加投资继续了ObEN最近的火热势头。
 

ObEN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HTC VIVE X的portfolio公司,公司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领先科技孵化器Idealab。公司致力于帮助消费者建立虚拟形象。通过ObEN,消费者只需要完成一张自拍照片及录一小段语音,就可以迅速建立一个拟真的虚拟形象。此后,ObEN拥有的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将个性化语音和形象融合,让这个虚拟形象的说话、唱歌、表情、动作更加贴近真实,让它学习消费者个人的风格及生活里的各类行为。

11.jpg


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SBVK创立于2000年,旗下有超过12支基金,目前投资金额达到约3亿7700万美金,投资公司数量达到210家。SBVK是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软银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及通讯企业之一,主要领域包括手机通信,移动宽带基础设施,固定线路通信及互联网文化。SBVK致力于投资并帮助拥有颠覆性科技与想法的创业者及公司来改变世界。

 
对于此次投资,软银韩国的合伙人及董事总经理、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的董事总经理J.P. Lee说道,“我们在AR及VR领域里调研了大量领先的企业,其中ObEN是最让我们兴奋的一家,尤其是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独特的应用,他们在语音合成、图像视觉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方面都有着业界最好的科技水平,这个团队经验丰富、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而不断努力——给每个消费者带来个人化的人工智能体验。”


ObEN的联合创始人及CEO Nikhil Jain说,“软银韩国拥有强大资源,他们的认可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推进自己的愿景。ObEN希望给消费者带来很棒的人工智能体验及应用,更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AR、VR、及智能设备、物联网领域的消费者体验。有他们提供专业的支持及资源来帮助我们推进自己的战略目标,我们觉得很幸运。”

12.JPG

搭载ObEN技术的酒店机器人Ben



据悉,此次来自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的资金将帮助ObEN进行市场调研及扩展。与此同时,软银韩国的全球网络也将帮助ObEN与当地及全球的该领域主流企业进行对接。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智造家二维码.jpg

 
 
来源:机器人2025   何雅琴
485 浏览

国外小伙打造出悬浮自行车

智能制造类 哦然后呢 2017-03-01 14:0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英国林肯郡的一个修水管的小伙子最近可是在网络上面活了一把,原因是他经常在自家的车库里创造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最近这位发明家又有新作品面世了,一辆悬浮自行车,而且是真的能飞起来的。







这辆车真的不是一般的特别,没有刹车也没有车座,使用者只可以通过油门来控制这辆车。不过小伙自己也表示自己并没有专业的工程师证,随意安全这些都只能随缘了。







这辆车运作起来的时候还是有模有样的,可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譬如说下车的时候控制并不是非常的灵敏,所以为了避免损害车的零部件,需要迅速的跳下来。







不过觉得这辆车最酷炫的地方就是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功耗就能够飞起来,想象一下骑着自行车飞过一座座小山丘也是一件很帅的事情。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发明,人家福特公司现在可就看上这小伙了。







热心的网友看到他的制造之后,也纷纷帮忙献策,有人就表示只要加个芯片控制器,编入软件,类似无人机的起飞暂停转向降落,完全可以实用了,不用担心断腿,这样子运作起来可能会更加靠谱一点。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查看全部
英国林肯郡的一个修水管的小伙子最近可是在网络上面活了一把,原因是他经常在自家的车库里创造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最近这位发明家又有新作品面世了,一辆悬浮自行车,而且是真的能飞起来的。

11.jpg



这辆车真的不是一般的特别,没有刹车也没有车座,使用者只可以通过油门来控制这辆车。不过小伙自己也表示自己并没有专业的工程师证,随意安全这些都只能随缘了。

12.jpg



这辆车运作起来的时候还是有模有样的,可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譬如说下车的时候控制并不是非常的灵敏,所以为了避免损害车的零部件,需要迅速的跳下来。

13.jpg



不过觉得这辆车最酷炫的地方就是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功耗就能够飞起来,想象一下骑着自行车飞过一座座小山丘也是一件很帅的事情。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发明,人家福特公司现在可就看上这小伙了。

14.JPG



热心的网友看到他的制造之后,也纷纷帮忙献策,有人就表示只要加个芯片控制器,编入软件,类似无人机的起飞暂停转向降落,完全可以实用了,不用担心断腿,这样子运作起来可能会更加靠谱一点。

15.jpg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458 浏览

创新|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助推经济社会繁荣

管理类 凯麦亿精密机械 2016-12-30 10:32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在神州大地涌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创新,并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他在各种场合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作为2016年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创业正在改变生活,科技创新创业也在影响中国。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创业正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新引擎,成为惠民生、保就业、促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创业企业爆发式增长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滴滴办公楼。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滴滴北京总部,感受这家用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交通出行方式,并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五十大创新企业之一的公司的成长故事。


时间拉回到2012年初,29岁的程维正在酝酿创业。他认为,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以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生活领域,“衣、食、住”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而“行”好像还没有。当时他住在杭州市北郊,每天出行或乘坐公交、地铁或站在路边招手打出租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把出租车“搬”到互联网上,让想打车的人知道车在哪里,也让司机知道乘客在哪里,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人们的出行更方便。


随着想法的不断成熟,一直怀揣创业梦想的程维和他的朋友吴睿、李响于2012年6月在北京创办了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手机召车软件——滴滴打车APP。那一年,他们先后跑过北京100多家出租车公司,也曾坚守在北京西站为1万多名出租车司机安装滴滴打车APP。人们渐渐地发现,用这个小小的APP打车,既方便了司机,也方便了乘客。


在那之后短短4年时间,技术、资本、人才加速融合。如今的滴滴已经在全球400余座城市为近3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召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在线租车和企业级服务等全面出行服务,并采用云计算方式对业务进行了分层分级的新架构设计,不仅能够精确匹配乘客与网约车之间的供求信息,还可以通过平台自动预警,将车辆合理引导到出行需求热点地区,缓解出行压力。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滴滴先后获得近80亿美元融资,成为仅次于淘宝的全球第二大在线交易平台、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2016年9月底,滴滴平台日订单达到2000万次。


不可否认,滴滴的异军突起,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把握住了互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发展的机遇。


科技创业带动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之相对应,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给创业带来了无限可能,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催生新的创业领域和新的创业企业。


2011年8月,一家专注于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的云计算业务研发和运营的公司——七牛云在上海正式创立。仅一年后,七牛云就成为国内首个采用 GO 语言进行大规模项目研发的团队,并基于GO实现了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核心服务。目前,七牛云已位列国内云计算行业第一阵营。


作为中国领先的企业级云服务供应商,七牛云服务超过 50 万家企业客户,存储超过 2000亿个文件、10亿小时的视频,容量累计超过 100PB,吸引了顺丰、网易、美拍等诸多企业客户。截至目前,七牛云已相继在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设立了办公室,员工人数近500人,其中技术人员超过50%。


据介绍,七牛云一直以数据为核心价值,通过提供优秀的云服务平台持续汇聚各类数据,让海量数据流通起来。同时,七牛云还致力于打造场景化PaaS,帮助开发者缩短从想法到产品的距离。围绕富媒体场景,七牛云已形成了生态化的富媒体云平台。


如今,许多像滴滴、七牛云这样的企业正在国内蓬勃兴起。这些企业以自身姿态向商业社会转型,加快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技术创新、提升了社会价值。


这些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是当前我国日益改善的创新创业环境的缩影,是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新设企业注册时间,从改革前的平均26天,缩短到14天,并将进一步缩短到3天。在此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企业群体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创新创业大潮,各地新登记注册企业呈井喷式增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注册资本(金)29万亿元,增长52.2%,均创历年新登记数量和注册资本(金)总额新高。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达到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高于2015年平均每天1.2万户;全国云计算服务的科技创业者数量从2015年的200万递增到2016年10月的290万……当时间进入2016年,人们看到创新创业领域一个个新数据,感受一次次新飞跃。


随着创业孵化环境逐步完善,我国的创业主体正从“小众”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90后”青年将创业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才也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共同组成了中国创新创业的“新四军”。


有关部门此前进行的一项针对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情况调研得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被调研的创业企业的创始人来源中,企业高管占38.4%、企业技术人员占22.2%、海归人员占11.1%、成功创业者占9.3%、大学生占8.4%——“新四军”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部队。




大企业兴起扶持创新创业潮


18年前,阿里巴巴是一家初创企业;18年后,阿里巴巴已经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并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进一步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综合优势,为创新创业添柴加火,不仅使企业自身不断壮大,同时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阿里巴巴集团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据介绍,阿里巴巴将建设100个创新中心,扶持数百万名小微创新创业者,建设校园驿站扶持1万个学生创业团队,为“双创”企业免费打造办公沟通协同平台。


目前,阿里巴巴在全国已经部署22个创新中心,2015年扶持了864家中小企业,带动了近万名创业者。未来两年,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将拓展落地运营总计至100个,直接带动覆盖3万名创业者。


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有一款移动办公沟通协同多端平台——钉钉(DingTalk)。该平台上线两年以来,已免费服务超过240万家企业或组织,使企业跨入了高效的移动办公时代,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2015年5月31日,钉钉正式推出C++战略,同时首期投入10亿元建立钉钉生态发展基金。


当前,云计算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基础设施。从阿里研究院了解到,目前阿里云上的创业者有六成是首次创业。创业企业选择采用公共云平台后,计算成本降低了70%,创新效率上升高达300%。


如今的阿里云,服务着一半以上的中国科技独角兽企业。统计显示,2015年,阿里云服务了180万名科技创业者;截至2016年10月,服务了230万名科技创业者,约占全国的80%。


此外,阿里巴巴集团还将整合现有的云栖小镇、阿里云创客+、以及阿里百川孵化基地的运营,打造出阿里巴巴独特的“双创”扶持模式——“1+4+N”,即1个阿里云创客+平台,4类阿里巴巴特有的科技赋能、流量赋能、人才赋能、生态赋能,电商O2O、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2B企业服务SaaS化、数字娱乐等N个孵化扶持主题。


不仅是阿里巴巴,目前国内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海尔集团正努力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创业平台,转变为“为员工提供创业服务”的大孵化器,最大限度释放员工创新创业价值。在海尔创业平台上,只有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等3种类型,平台主是平台管理者,小微主是小微负责人,创客是小微员工。作为企业基本单元,创业小微是独立运营主体,享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


海尔依托自身优势资源为创业小微提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扶持,包括设计与研发、融资、销售网络及人力资源、法务和财务服务等。海尔创业平台下设创客实验室、创客学院、创客工厂、创客服务、创客金融和创客基地6个子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小微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和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创业服务。


据了解,目前海尔创业平台上已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有29个小微引入风投,14个小微估值过亿元,整个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


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给科技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加快了创业企业的成长,创业企业的发展又为龙头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形成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中国创新力也在不断提升。


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6.4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在瑞士日内瓦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首次位居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而在该指数涵盖的82项具体评估指标中,中国在高科技出口比例、知识型员工、15岁青少年能力(阅读、数学与科学)评估、公司培训等10项指标中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这些创新指数的贡献者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正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的改善了民众出行,有的着眼于节约社会资源,有的立足于帮助开发者生产产品……这一切形成的合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创业开创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华为、联想、海尔、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相继诞生,陈春先、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一批优秀企业家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创新创业传奇。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动力转变的新常态,创新创业又一次成为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一元注册公司”、“一址多照”、“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等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释放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特定群体创业予以政策支持;针对小微企业提供低息无息贷款,提供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各地创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服务相关创业企业,提供便捷性的服务与资金支持等。


当前,我国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6个国家高新区、25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300多家众创空间、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68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453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培育单位、391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43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基地等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处于创新创意、种子孵化、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高效、专业、全面的创新创业服务;各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交流社区、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创业媒体、创业大赛以及其他人才、法律、金融、广告营销等资源面向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


各项创新创业政策和服务迅速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政策扶持、大众参与以及广阔的市场共同促使我国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创新不断颠覆着传统行业,许多优秀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经济转型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推手,是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创新,是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承载着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中国梦”。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的创业活动在全球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型经济体中处于活跃状态,创业活动指数高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2016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的创新含量有待提高,创业中“产品采用新技术”(25.63,第50名)和开发“新市场”(24.6,第69名)的指数远低于发达国家,表明我国的创业者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方面仍需加强。


虽然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创业环境条件除了在有形基础设施上评价最好以外,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创业者数量增和创业成功率低的大背景下,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与水平。以甄别创业者素质教育提高创业者理性创业意识,以创业导师帮扶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提升创业成功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把握好政府管与放的度与量。避免过度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建设产生的泡沫,以及鼓励创业背后的创业失败潮;稳步推进互联网+普及,加快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融合。以互联网+提升创新创业载体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创业者与创业服务载体信息不对称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一个社会的兴盛繁荣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民众是否有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这种价值观点燃了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大多数创新并非是亨利·福特类型的孤独梦想家所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的。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今天的中国正昂首阔步迈入创时代,将见证更多的人参与创造、探索和勇于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兴盛繁荣,努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恢弘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互联网+”PK“工业4.0”
中国制造
 
智造家 查看全部

1.1_.jpg

 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在神州大地涌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创新,并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他在各种场合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作为2016年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创业正在改变生活,科技创新创业也在影响中国。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创业正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新引擎,成为惠民生、保就业、促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创业企业爆发式增长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滴滴办公楼。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滴滴北京总部,感受这家用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交通出行方式,并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五十大创新企业之一的公司的成长故事。


时间拉回到2012年初,29岁的程维正在酝酿创业。他认为,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以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生活领域,“衣、食、住”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而“行”好像还没有。当时他住在杭州市北郊,每天出行或乘坐公交、地铁或站在路边招手打出租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把出租车“搬”到互联网上,让想打车的人知道车在哪里,也让司机知道乘客在哪里,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人们的出行更方便。


随着想法的不断成熟,一直怀揣创业梦想的程维和他的朋友吴睿、李响于2012年6月在北京创办了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手机召车软件——滴滴打车APP。那一年,他们先后跑过北京100多家出租车公司,也曾坚守在北京西站为1万多名出租车司机安装滴滴打车APP。人们渐渐地发现,用这个小小的APP打车,既方便了司机,也方便了乘客。


在那之后短短4年时间,技术、资本、人才加速融合。如今的滴滴已经在全球400余座城市为近3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召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在线租车和企业级服务等全面出行服务,并采用云计算方式对业务进行了分层分级的新架构设计,不仅能够精确匹配乘客与网约车之间的供求信息,还可以通过平台自动预警,将车辆合理引导到出行需求热点地区,缓解出行压力。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滴滴先后获得近80亿美元融资,成为仅次于淘宝的全球第二大在线交易平台、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2016年9月底,滴滴平台日订单达到2000万次。


不可否认,滴滴的异军突起,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把握住了互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发展的机遇。


科技创业带动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之相对应,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给创业带来了无限可能,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催生新的创业领域和新的创业企业。


2011年8月,一家专注于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的云计算业务研发和运营的公司——七牛云在上海正式创立。仅一年后,七牛云就成为国内首个采用 GO 语言进行大规模项目研发的团队,并基于GO实现了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核心服务。目前,七牛云已位列国内云计算行业第一阵营。


作为中国领先的企业级云服务供应商,七牛云服务超过 50 万家企业客户,存储超过 2000亿个文件、10亿小时的视频,容量累计超过 100PB,吸引了顺丰、网易、美拍等诸多企业客户。截至目前,七牛云已相继在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设立了办公室,员工人数近500人,其中技术人员超过50%。


据介绍,七牛云一直以数据为核心价值,通过提供优秀的云服务平台持续汇聚各类数据,让海量数据流通起来。同时,七牛云还致力于打造场景化PaaS,帮助开发者缩短从想法到产品的距离。围绕富媒体场景,七牛云已形成了生态化的富媒体云平台。


如今,许多像滴滴、七牛云这样的企业正在国内蓬勃兴起。这些企业以自身姿态向商业社会转型,加快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技术创新、提升了社会价值。


这些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是当前我国日益改善的创新创业环境的缩影,是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新设企业注册时间,从改革前的平均26天,缩短到14天,并将进一步缩短到3天。在此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企业群体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创新创业大潮,各地新登记注册企业呈井喷式增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注册资本(金)29万亿元,增长52.2%,均创历年新登记数量和注册资本(金)总额新高。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达到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高于2015年平均每天1.2万户;全国云计算服务的科技创业者数量从2015年的200万递增到2016年10月的290万……当时间进入2016年,人们看到创新创业领域一个个新数据,感受一次次新飞跃。


随着创业孵化环境逐步完善,我国的创业主体正从“小众”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90后”青年将创业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才也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共同组成了中国创新创业的“新四军”。


有关部门此前进行的一项针对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情况调研得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被调研的创业企业的创始人来源中,企业高管占38.4%、企业技术人员占22.2%、海归人员占11.1%、成功创业者占9.3%、大学生占8.4%——“新四军”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部队。




大企业兴起扶持创新创业潮


18年前,阿里巴巴是一家初创企业;18年后,阿里巴巴已经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并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进一步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综合优势,为创新创业添柴加火,不仅使企业自身不断壮大,同时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阿里巴巴集团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据介绍,阿里巴巴将建设100个创新中心,扶持数百万名小微创新创业者,建设校园驿站扶持1万个学生创业团队,为“双创”企业免费打造办公沟通协同平台。


目前,阿里巴巴在全国已经部署22个创新中心,2015年扶持了864家中小企业,带动了近万名创业者。未来两年,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将拓展落地运营总计至100个,直接带动覆盖3万名创业者。


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有一款移动办公沟通协同多端平台——钉钉(DingTalk)。该平台上线两年以来,已免费服务超过240万家企业或组织,使企业跨入了高效的移动办公时代,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2015年5月31日,钉钉正式推出C++战略,同时首期投入10亿元建立钉钉生态发展基金。


当前,云计算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基础设施。从阿里研究院了解到,目前阿里云上的创业者有六成是首次创业。创业企业选择采用公共云平台后,计算成本降低了70%,创新效率上升高达300%。


如今的阿里云,服务着一半以上的中国科技独角兽企业。统计显示,2015年,阿里云服务了180万名科技创业者;截至2016年10月,服务了230万名科技创业者,约占全国的80%。


此外,阿里巴巴集团还将整合现有的云栖小镇、阿里云创客+、以及阿里百川孵化基地的运营,打造出阿里巴巴独特的“双创”扶持模式——“1+4+N”,即1个阿里云创客+平台,4类阿里巴巴特有的科技赋能、流量赋能、人才赋能、生态赋能,电商O2O、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2B企业服务SaaS化、数字娱乐等N个孵化扶持主题。


不仅是阿里巴巴,目前国内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海尔集团正努力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创业平台,转变为“为员工提供创业服务”的大孵化器,最大限度释放员工创新创业价值。在海尔创业平台上,只有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等3种类型,平台主是平台管理者,小微主是小微负责人,创客是小微员工。作为企业基本单元,创业小微是独立运营主体,享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


海尔依托自身优势资源为创业小微提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扶持,包括设计与研发、融资、销售网络及人力资源、法务和财务服务等。海尔创业平台下设创客实验室、创客学院、创客工厂、创客服务、创客金融和创客基地6个子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小微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和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创业服务。


据了解,目前海尔创业平台上已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有29个小微引入风投,14个小微估值过亿元,整个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


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给科技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加快了创业企业的成长,创业企业的发展又为龙头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形成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中国创新力也在不断提升。


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6.4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在瑞士日内瓦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首次位居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而在该指数涵盖的82项具体评估指标中,中国在高科技出口比例、知识型员工、15岁青少年能力(阅读、数学与科学)评估、公司培训等10项指标中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这些创新指数的贡献者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正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的改善了民众出行,有的着眼于节约社会资源,有的立足于帮助开发者生产产品……这一切形成的合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创业开创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华为、联想、海尔、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相继诞生,陈春先、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一批优秀企业家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创新创业传奇。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动力转变的新常态,创新创业又一次成为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一元注册公司”、“一址多照”、“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等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释放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特定群体创业予以政策支持;针对小微企业提供低息无息贷款,提供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各地创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服务相关创业企业,提供便捷性的服务与资金支持等。


当前,我国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6个国家高新区、25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300多家众创空间、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68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453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培育单位、391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43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基地等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处于创新创意、种子孵化、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高效、专业、全面的创新创业服务;各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交流社区、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创业媒体、创业大赛以及其他人才、法律、金融、广告营销等资源面向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


各项创新创业政策和服务迅速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政策扶持、大众参与以及广阔的市场共同促使我国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创新不断颠覆着传统行业,许多优秀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经济转型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推手,是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创新,是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承载着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中国梦”。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的创业活动在全球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型经济体中处于活跃状态,创业活动指数高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2016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的创新含量有待提高,创业中“产品采用新技术”(25.63,第50名)和开发“新市场”(24.6,第69名)的指数远低于发达国家,表明我国的创业者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方面仍需加强。


虽然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创业环境条件除了在有形基础设施上评价最好以外,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创业者数量增和创业成功率低的大背景下,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与水平。以甄别创业者素质教育提高创业者理性创业意识,以创业导师帮扶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提升创业成功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把握好政府管与放的度与量。避免过度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建设产生的泡沫,以及鼓励创业背后的创业失败潮;稳步推进互联网+普及,加快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融合。以互联网+提升创新创业载体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创业者与创业服务载体信息不对称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一个社会的兴盛繁荣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民众是否有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这种价值观点燃了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大多数创新并非是亨利·福特类型的孤独梦想家所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的。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今天的中国正昂首阔步迈入创时代,将见证更多的人参与创造、探索和勇于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兴盛繁荣,努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恢弘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互联网+”PK“工业4.0”
中国制造
 
智造家
364 浏览

机械领域的又一次革命,以一敌百的超强工具!

设备硬件类 凯麦亿精密机械 2016-11-08 14:37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万能套筒来了, 又是个以一抵百的货,就是这么流弊!


一个“说拧就拧”的万能套筒

在介绍它之前

小编想问一下大家

在你们的印象当中

套筒扳手是不是都长这样?






▼▼






然而,每当你想带着这些工具

修理东西的时候

就不得不再带上一个笨重的工具箱

▼▼






万能套筒又是个什么鬼?

呵呵呵

每次我都是这样带着它去干活的

直接就揣兜里了

▼▼






别看它这么小带着方便

万能也不是白叫的

给你看几张图


























▼▼

已经被吓到了有没有

我的小心脏都被套住了

下面看下它为什么这么强

▼▼

这款万能套筒采用铬钒合金钢制成,坚固异常。其最大扭力为1000公斤,那些看似难拧的螺丝都能被它轻松征服。之所以它能扭动几乎任何规格的螺丝,主要是因为套筒内可伸缩钢棒的缘故。

当套筒罩住螺丝之后,最先与螺丝接触的钢棒就会缩到套筒的内部,而周围的钢棒则会将螺丝固定住。


原理图请看下方






▼▼

大家可能会担心在拧螺丝的时候,它会不会出现滑动的情况,毕竟里面都是没有棱角的圆柱形钢棒。






实际上这点是可以放心的,因为套筒的筒壁设计了非常独特的膛线,钢棒松动、滑动的问题,大家根本就不用放在心上。 查看全部
万能套筒来了, 又是个以一抵百的货,就是这么流弊!


一个“说拧就拧”的万能套筒

在介绍它之前

小编想问一下大家

在你们的印象当中

套筒扳手是不是都长这样?

6.2_.jpg


▼▼

6.1_.jpg


然而,每当你想带着这些工具

修理东西的时候

就不得不再带上一个笨重的工具箱

▼▼

6.3_.jpg


万能套筒又是个什么鬼?

呵呵呵

每次我都是这样带着它去干活的

直接就揣兜里了

▼▼

6.4_.gif


别看它这么小带着方便

万能也不是白叫的

给你看几张图

6.5_.gif


6.6_.gif


6.7_.gif


6.8_.gif


6.9_.gif


▼▼

已经被吓到了有没有

我的小心脏都被套住了

下面看下它为什么这么强

▼▼

这款万能套筒采用铬钒合金钢制成,坚固异常。其最大扭力为1000公斤,那些看似难拧的螺丝都能被它轻松征服。之所以它能扭动几乎任何规格的螺丝,主要是因为套筒内可伸缩钢棒的缘故。

当套筒罩住螺丝之后,最先与螺丝接触的钢棒就会缩到套筒的内部,而周围的钢棒则会将螺丝固定住。


原理图请看下方

6.10_.gif


▼▼

大家可能会担心在拧螺丝的时候,它会不会出现滑动的情况,毕竟里面都是没有棱角的圆柱形钢棒。

6.12_.jpg


实际上这点是可以放心的,因为套筒的筒壁设计了非常独特的膛线,钢棒松动、滑动的问题,大家根本就不用放在心上。
604 浏览

政策解读:工信部解读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提六方面重点任务

管理类 扳手哥 2016-11-07 11:4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规划》正式印发,工信部科技司范书建副司长就《规划》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规划》的编制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中国制造2025》作为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此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的出台,也为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此背景下,我部为了全面落实这些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针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广泛调研,听取专家、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经验,编制了本《规划》。


问:《规划》发布的意义是什么?

答:《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发展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于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三五”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


问:《规划》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面临形势有什么样的基本判断?

答:从国际形势看,随着技术创新浪潮不断深入,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与扶持,并逐步由聚焦单一技术的创新转向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打造创新生态环境,发展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国内发展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受限等严峻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只有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

同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相关创新战略的出台,也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问:《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兼顾预期性和可考核性,分别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标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到“十三五”末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建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及认定100家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建设60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加强,认定300家以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17%,行业领军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

三是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61件。

四是标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10000项以上,主导形成国际标准12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国际标准话语权大幅提升。


问:《规划》提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针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提出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6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部署,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和认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鼓励各行业协会大力培育行业创新平台;以及建设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包括鼓励企业通过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培育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实施大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推广工程,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等内容。

三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力度,包括研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内容。

四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行动及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产权创造布局、联合运营和收益共享,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收购、运营和风险预警与应对;支持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

五是完善综合标准化体系,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支持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动基础通用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与国际接轨,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六是培育区域创新能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型创新平台;引导“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


问:如何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答:为确保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技界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做好政策预研工作,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深化产融结合,鼓励地方财政、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入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有序自由流动;积极引进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

五是注重国际技术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建设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带动国内创新能力提升。
 
 
 
 
 
来源:网络
智造家提供 查看全部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规划》正式印发,工信部科技司范书建副司长就《规划》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规划》的编制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中国制造2025》作为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此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的出台,也为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此背景下,我部为了全面落实这些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针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广泛调研,听取专家、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经验,编制了本《规划》。


问:《规划》发布的意义是什么?

答:《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发展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于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三五”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


问:《规划》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面临形势有什么样的基本判断?

答:从国际形势看,随着技术创新浪潮不断深入,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与扶持,并逐步由聚焦单一技术的创新转向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打造创新生态环境,发展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国内发展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受限等严峻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只有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

同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相关创新战略的出台,也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问:《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兼顾预期性和可考核性,分别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标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到“十三五”末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建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及认定100家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建设60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加强,认定300家以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17%,行业领军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

三是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61件。

四是标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10000项以上,主导形成国际标准12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国际标准话语权大幅提升。


问:《规划》提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针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提出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6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部署,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和认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鼓励各行业协会大力培育行业创新平台;以及建设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包括鼓励企业通过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培育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实施大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推广工程,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等内容。

三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力度,包括研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内容。

四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行动及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产权创造布局、联合运营和收益共享,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收购、运营和风险预警与应对;支持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

五是完善综合标准化体系,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支持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动基础通用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与国际接轨,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六是培育区域创新能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型创新平台;引导“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


问:如何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答:为确保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技界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做好政策预研工作,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深化产融结合,鼓励地方财政、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入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有序自由流动;积极引进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

五是注重国际技术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建设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带动国内创新能力提升。
 
 
 
 
 
来源:网络
智造家提供
749 浏览

西门子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管理类 小螺号 2016-09-14 11:1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我们的答案是—创新!





 

1847年,西门子发明

世界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

引发世界电信革命

1872年出口中国

▼▼







1848年,西门子

在柏林至法兰克福之间

铺设了欧洲第一条

长距离电报线路

▼▼







1866年,西门子研制出

世界第一台

实际应用的发电机

1879年引入中国

用于上海港作业照明

▼▼







1880年,西门子

在德国曼海姆工业展会上

推出世界第一部电梯

没听错吧?确实是西门子

不过现在

西门子不生产、制造、销售

任何电梯整机产品

▼▼







1881年,西门子铺建了

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1899年引入北京

▼▼







1890年,世界第一条客运地铁

在伦敦正式运营

西门子为伦敦地铁

提供机车发动机

▼▼







1896年,西门子获得

制造X光射线管专利

在中国平均每天

有65000人接受西门子X光机检查

▼▼







1903年,青岛啤酒厂

引进西门子电机

一直工作到1995年

▼▼







1912年,云南石龙坝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就在那里

采用由西门子提供的发电机组

▼▼







1924年,西门子推出

德国第一套

自动交通信号系统

红绿灯让世界更有序

▼▼







1935年,西门子推出

德国第一台

带温度设定的

自动控制烤箱

目前,西门子家电产品

由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

生产和销售

▼▼







1958年,西门子研发并生产了

世界上第一台

植入人体内部的

心脏起搏器电子元件

▼▼







2011年,西门子SGT-8000H燃气轮机

将联合循环发电净效率

提升到60.75%

创造了世界纪录

▼▼







2012年

西门子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

助力“好奇号”探测器

登陆火星

在创新之路上,西门子从未停歇

改变世界的努力永不停止

▼▼








当下,西门子主导提出的

10-15年实现的工业4.0愿景

将掀起又一轮工业革命

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工厂

代表了该愿景的最佳探索和实践

▼▼





 
 
 
文章来源于 数字化企业 查看全部
我们的答案是—创新!

2.0_.jpg

 

1847年,西门子发明

世界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

引发世界电信革命

1872年出口中国

▼▼

2.1_.jpg



1848年,西门子

在柏林至法兰克福之间

铺设了欧洲第一条

长距离电报线路

▼▼

2.2_.PNG



1866年,西门子研制出

世界第一台

实际应用的发电机

1879年引入中国

用于上海港作业照明

▼▼

2.3_.jpg



1880年,西门子

在德国曼海姆工业展会上

推出世界第一部电梯

没听错吧?确实是西门子

不过现在

西门子不生产、制造、销售

任何电梯整机产品

▼▼

2.4_.PNG



1881年,西门子铺建了

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1899年引入北京

▼▼

2.5_.jpg



1890年,世界第一条客运地铁

在伦敦正式运营

西门子为伦敦地铁

提供机车发动机

▼▼

2.6_.PNG



1896年,西门子获得

制造X光射线管专利

在中国平均每天

有65000人接受西门子X光机检查

▼▼

2.7_.PNG



1903年,青岛啤酒厂

引进西门子电机

一直工作到1995年

▼▼

2.8_.PNG



1912年,云南石龙坝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就在那里

采用由西门子提供的发电机组

▼▼

2.9_.PNG



1924年,西门子推出

德国第一套

自动交通信号系统

红绿灯让世界更有序

▼▼

2.10_.PNG



1935年,西门子推出

德国第一台

带温度设定的

自动控制烤箱

目前,西门子家电产品

由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

生产和销售

▼▼

2.11_.PNG



1958年,西门子研发并生产了

世界上第一台

植入人体内部的

心脏起搏器电子元件

▼▼

2.12_.PNG



2011年,西门子SGT-8000H燃气轮机

将联合循环发电净效率

提升到60.75%

创造了世界纪录

▼▼

2.13_.PNG



2012年

西门子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

助力“好奇号”探测器

登陆火星

在创新之路上,西门子从未停歇

改变世界的努力永不停止

▼▼

2.14_.PNG




当下,西门子主导提出的

10-15年实现的工业4.0愿景

将掀起又一轮工业革命

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工厂

代表了该愿景的最佳探索和实践

▼▼

2.15_.PNG

 
 
 
文章来源于 数字化企业
679 浏览

重磅!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全文)丨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和结构性改革

设计类 jingjing 2016-09-09 13:30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一、目标
  世界经济正处于重要时刻。我们决心展现领导力,秉持伙伴关系和包容精神,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承诺使用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 政和结构性政策,以稳定信心并促进增长。我们需要抓住技术突破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决心通过创新增长提升中长期增长潜力。创新增长理念涵盖支持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行动,结构性改革亦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支持下,这些行动可以提升生产力、创造就业、释放新的经 济潜力。《创新增长蓝图》代表了二十国集团为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对二十国集团成员在全面增长战略框架下所做努力的补充。

二、总体工作方式

我们核准以下总体工作方式,以确保实现创新增长。我们将展现领导力、伙伴精神、远见和雄心,加强成员间以及公私部门间合作,以推进创新增长,应 对共同挑战。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入的多边条约及协定,我们重申充分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创新十分重要。我们支持扩大开放,并在彼此同意的条件下促进自愿的知识传播和技术转让。我们进一步强调更为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的重要性。我们重视以包容的精神消除极端贫困、减 少不平等和社会排斥,弥合数字鸿沟。我们鼓励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以激发创造力,支持将创意同创业、科技相结合,实现创新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我们期待在二十国集团各工作机制之间以及同其他国际组织和倡议间的讨论中加强协调。考虑到各成员的不同关切和工作重点,我们将秉持灵活性。

三、行动

(一)创新

创新是指在技术、产品或流程中体现的新的和能创造价值的理念。创新包括推出新的或明显改进的产品、商品或服务,源自创意和技术进步的工艺流程, 在商业实践、生产方式或对外关系中采用的新的营销或组织方式。创新涵盖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广泛领域,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创业和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应对全球性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帮助成员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我们通过《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制定鼓励创新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我们鼓励采取支持创新的战略、政策和措施,将致力于支持科技创新投资,建立二十国集团在线创新政策实践交流社区,发布由经合组织起草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报告,同创新伙伴和利益攸关方开展密切对话,同时鼓励讨论开放科学,寻找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二)新工业革命

新工业革命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转变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推动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机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 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增强现实、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很多新兴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技术进步正推动智能制造、个性定制、协同生产和其他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同时,在这一新环境下,企业、员工、消费者、政府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也面临挑战。我们将全力识别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这些挑战和机 遇,将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并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机遇。

为促进新工业革命发展并将其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我们通过《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制定推进新工业革命议程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我们 将就新工业革命及其相关研究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从新工业革命中获益,应对就业和劳动力技能方面的挑战,加强标准合作,就新工业基础设施深化交流与合作,确保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入的多边条约及协定保护知识产权,同时支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为此,我们要求经合 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全面评估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于2016年底向我们提交报告。

(三)数字经济

在2015年安塔利亚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认,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这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2016年,二十国集团建议 共同利用数字机遇,应对数字挑战,推进繁荣和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推动全球增长,惠及全体人民。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通过《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我们将通过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包括根据“连通 2020议程”,重申在2020年前新增15亿人联网并获得互联网服务的目标;通过扩大的和可负担的宽带接入,提升宽带质量;促进信息流动以实现经济增长、信任和安全;根据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宣言第4段有关内容,确认言论自由以及信息、思想、知识的自由流动对数字经济至关重要、对发展大有裨益;确认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用于保护隐私和个人数据的可适用框架;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引进投资;支持创业,促进数字化转型;鼓励电子商务合作;增强数字包容性, 推行支持中小微企业更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政策。正如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领导人公报第26段所述,我们将为开放、安全的信息通信技术环境提供政策 支持,包括确认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尊重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条件下促进合作;推动透明的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支持开发和应用国际标准;增强信心和信任;管理无线电频率频谱以促进创新。我们承诺就这些问题继续密切合作,包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交流。我们欢迎国际组织,尤其 是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各国统计组织支持下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对数字经济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其他重要政策影响的测度。

(四)结构性改革

在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背景下,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和潜在产出的关键。因此,结构性改革在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以及促进创新增长方 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16年,在财金渠道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工作组内,我们就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密切合作,并取得实质成果。我们确定了结构性改革九大优先领域,包括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教育程度与技能,鼓励创新,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财政改革,促进竞争并营造有利于竞争的 环境,改善并加强金融体系,提高环境可持续性,促进包容性增长。我们制定并核可了48条对优先领域的指导原则,为各成员提供有用的高级别指导,同时允许各 国在此方面兼顾本国国情。我们核可了一套包括政策性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核心指标,以帮助监测和评估二十国集团成员在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做努力的进展和效果,及其应对结构性挑战的充分性。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将纳入财金渠道现有工作机制,作为协助各成员开展结构性改革的工具。我们将落实并逐渐完善深化结构性改革议 程,呼吁国际组织继续提供支持,同时注意到结构性改革的选择和设计应符合各国经济情况。

四、跨领域行动

二十国集团成员确定数项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协调方法的跨领域问题。

(一)加强多层面伙伴关系

我们承诺就促进创新增长的国别战略开展沟通和信息分享,通过对话适时加强合作研究,应对共同挑战。我们确认工商界在实现创新和创业的收益方面的 重要性,将适当加强公私部门间以及大公司和中小微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我们将继续采取全面方式,利用各种论坛及活动,加强各工作机制以及各配套活动间在相关领域,特别是就业、数字普惠金融和发展等问题上的合作,以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二)支持发展中国家

我们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利用科技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机遇,制定相关战略和计划,推动包容性发展。我们认为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 执法对促进科技创新、工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支持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开展国际合作和自愿的技术转让。我们支持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在科技创新相关问题上加强协调、一致与合作。我们注意到根据联合国大会A/Res/70/294号决议、为建立最不发达国家技术银行而采取的行动。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分享最佳经验和项目,优化资源利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增强环境友好型技术意识。我们也认识到创新增长议程在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潜力巨大。

(三)提高技能和改善人力资本

我们承诺改善创新领域的培训和技能,完善政策促进创业、创新以及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参与度。我们认为适应力强的劳动力市场在应对新的创新经 济挑战方面十分重要,欢迎《二十国集团创业行动计划》和《二十国集团关于促进高质量学徒制的倡议》。我们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的政策,支持预测未来新技能需求的努力,支持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弥合数字鸿沟、增强数字包容性。我们承诺探索新的方法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人才交流与培训, 我们鼓励大学、培训机构和企业就课程设置、技能需求以及技能扩散特别是数字技能传授加强交流合作。我们要强调和支持青年及女性在通过创新、创业为就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承诺采取行动扩大高质量技能培训和教育的覆盖面。

五、未来工作

我们高度重视《创新增长蓝图》的落实,将监测有关进展。我们将在尊重未来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优先议程条件下,建立由经合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支 持的专题工作组,推进二十国集团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议程,确保其同现有议程保持一致,并加强其同二十国集团其他工作机制的协调。

我们感谢经合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和其他国际组织为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所作贡献,期待相关国际组织继续给予支持。 查看全部
  
 
4.jpg

 
一、目标
  世界经济正处于重要时刻。我们决心展现领导力,秉持伙伴关系和包容精神,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承诺使用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 政和结构性政策,以稳定信心并促进增长。我们需要抓住技术突破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决心通过创新增长提升中长期增长潜力。创新增长理念涵盖支持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行动,结构性改革亦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支持下,这些行动可以提升生产力、创造就业、释放新的经 济潜力。《创新增长蓝图》代表了二十国集团为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对二十国集团成员在全面增长战略框架下所做努力的补充。

二、总体工作方式

我们核准以下总体工作方式,以确保实现创新增长。我们将展现领导力、伙伴精神、远见和雄心,加强成员间以及公私部门间合作,以推进创新增长,应 对共同挑战。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入的多边条约及协定,我们重申充分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创新十分重要。我们支持扩大开放,并在彼此同意的条件下促进自愿的知识传播和技术转让。我们进一步强调更为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的重要性。我们重视以包容的精神消除极端贫困、减 少不平等和社会排斥,弥合数字鸿沟。我们鼓励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以激发创造力,支持将创意同创业、科技相结合,实现创新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我们期待在二十国集团各工作机制之间以及同其他国际组织和倡议间的讨论中加强协调。考虑到各成员的不同关切和工作重点,我们将秉持灵活性。

三、行动

(一)创新

创新是指在技术、产品或流程中体现的新的和能创造价值的理念。创新包括推出新的或明显改进的产品、商品或服务,源自创意和技术进步的工艺流程, 在商业实践、生产方式或对外关系中采用的新的营销或组织方式。创新涵盖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广泛领域,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创业和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应对全球性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帮助成员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我们通过《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制定鼓励创新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我们鼓励采取支持创新的战略、政策和措施,将致力于支持科技创新投资,建立二十国集团在线创新政策实践交流社区,发布由经合组织起草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报告,同创新伙伴和利益攸关方开展密切对话,同时鼓励讨论开放科学,寻找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二)新工业革命

新工业革命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转变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推动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机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 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增强现实、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很多新兴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技术进步正推动智能制造、个性定制、协同生产和其他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同时,在这一新环境下,企业、员工、消费者、政府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也面临挑战。我们将全力识别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这些挑战和机 遇,将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并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机遇。

为促进新工业革命发展并将其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我们通过《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制定推进新工业革命议程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我们 将就新工业革命及其相关研究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从新工业革命中获益,应对就业和劳动力技能方面的挑战,加强标准合作,就新工业基础设施深化交流与合作,确保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入的多边条约及协定保护知识产权,同时支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为此,我们要求经合 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全面评估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于2016年底向我们提交报告。

(三)数字经济

在2015年安塔利亚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认,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这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2016年,二十国集团建议 共同利用数字机遇,应对数字挑战,推进繁荣和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推动全球增长,惠及全体人民。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通过《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我们将通过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包括根据“连通 2020议程”,重申在2020年前新增15亿人联网并获得互联网服务的目标;通过扩大的和可负担的宽带接入,提升宽带质量;促进信息流动以实现经济增长、信任和安全;根据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宣言第4段有关内容,确认言论自由以及信息、思想、知识的自由流动对数字经济至关重要、对发展大有裨益;确认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用于保护隐私和个人数据的可适用框架;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引进投资;支持创业,促进数字化转型;鼓励电子商务合作;增强数字包容性, 推行支持中小微企业更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政策。正如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领导人公报第26段所述,我们将为开放、安全的信息通信技术环境提供政策 支持,包括确认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尊重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条件下促进合作;推动透明的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支持开发和应用国际标准;增强信心和信任;管理无线电频率频谱以促进创新。我们承诺就这些问题继续密切合作,包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交流。我们欢迎国际组织,尤其 是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各国统计组织支持下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对数字经济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其他重要政策影响的测度。

(四)结构性改革

在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背景下,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和潜在产出的关键。因此,结构性改革在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以及促进创新增长方 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16年,在财金渠道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工作组内,我们就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密切合作,并取得实质成果。我们确定了结构性改革九大优先领域,包括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教育程度与技能,鼓励创新,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财政改革,促进竞争并营造有利于竞争的 环境,改善并加强金融体系,提高环境可持续性,促进包容性增长。我们制定并核可了48条对优先领域的指导原则,为各成员提供有用的高级别指导,同时允许各 国在此方面兼顾本国国情。我们核可了一套包括政策性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核心指标,以帮助监测和评估二十国集团成员在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做努力的进展和效果,及其应对结构性挑战的充分性。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将纳入财金渠道现有工作机制,作为协助各成员开展结构性改革的工具。我们将落实并逐渐完善深化结构性改革议 程,呼吁国际组织继续提供支持,同时注意到结构性改革的选择和设计应符合各国经济情况。

四、跨领域行动

二十国集团成员确定数项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协调方法的跨领域问题。

(一)加强多层面伙伴关系

我们承诺就促进创新增长的国别战略开展沟通和信息分享,通过对话适时加强合作研究,应对共同挑战。我们确认工商界在实现创新和创业的收益方面的 重要性,将适当加强公私部门间以及大公司和中小微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我们将继续采取全面方式,利用各种论坛及活动,加强各工作机制以及各配套活动间在相关领域,特别是就业、数字普惠金融和发展等问题上的合作,以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二)支持发展中国家

我们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利用科技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机遇,制定相关战略和计划,推动包容性发展。我们认为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 执法对促进科技创新、工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支持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开展国际合作和自愿的技术转让。我们支持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在科技创新相关问题上加强协调、一致与合作。我们注意到根据联合国大会A/Res/70/294号决议、为建立最不发达国家技术银行而采取的行动。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分享最佳经验和项目,优化资源利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增强环境友好型技术意识。我们也认识到创新增长议程在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潜力巨大。

(三)提高技能和改善人力资本

我们承诺改善创新领域的培训和技能,完善政策促进创业、创新以及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参与度。我们认为适应力强的劳动力市场在应对新的创新经 济挑战方面十分重要,欢迎《二十国集团创业行动计划》和《二十国集团关于促进高质量学徒制的倡议》。我们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的政策,支持预测未来新技能需求的努力,支持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弥合数字鸿沟、增强数字包容性。我们承诺探索新的方法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人才交流与培训, 我们鼓励大学、培训机构和企业就课程设置、技能需求以及技能扩散特别是数字技能传授加强交流合作。我们要强调和支持青年及女性在通过创新、创业为就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承诺采取行动扩大高质量技能培训和教育的覆盖面。

五、未来工作

我们高度重视《创新增长蓝图》的落实,将监测有关进展。我们将在尊重未来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优先议程条件下,建立由经合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支 持的专题工作组,推进二十国集团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议程,确保其同现有议程保持一致,并加强其同二十国集团其他工作机制的协调。

我们感谢经合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和其他国际组织为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所作贡献,期待相关国际组织继续给予支持。
550 浏览

复杂项目型制造业的创新思考

电气控制类 IandU 2016-07-08 14:17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一、信息化实践之路

    中集安瑞科集团主要是做物流装备、能源装备的一家上市公司。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等新能源的运输船,还有一些海洋钻井平台上的专用模块。对于这个行业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制造过程复杂,周期长,同时竞争也比较激烈。因此,面对这种复杂的项目型制造对于企业而言面临很多挑战。

    很多企业业务开展的基础是由设计来驱动的,但企业的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个性化制造的问题。每个海洋区域,由于运输线路的不同,或者钻井平台所处的才有地段不同,海水的腐蚀程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船,每一个海工平台,每一次的设计都需要做大量的调整。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客户的工程项目本身时常会出现大量变更,对我们的后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集安瑞科集团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1年进行了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当时现状的评估,识别了9大管理改善的突破点:投标报价合同评审、计划体系、预算管理成本定额、大宗物资管理、围绕设计的协同、编码体系、外包和临时劳动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对需求的梳理,公司总结出17大项实施内容:营销、生产管理、研发设计、采购、仓储、场内物流、生产作业执行、下水试航交船、售后服务、质量、生产保障与后勤、体系规范、企业绩效、财务、成本、人力资源等,并分为基础规范建设、管理提升、全面推广深化三个不同层次制定建设路线图。2011年到2015年,公司以ERP系统为核心,详尽涵盖了13大方面多达341项的具体实施内容。经过缜密的选型,选择了SAP,并基本应用了SAP的全部模块。

二、复杂项目型制造业管理的痛与机遇

    在2011年之前,公司实际的生产组织形态是以传统的生产计划为主导,项目管理是十分薄弱的,多项目计划的节点都是通过excel表格的形式展现的,非常的粗放,整个项目计划的管理线与实际的生产计划线是完全脱节的。因此公司公国实施SAP项目实现了生产计划与项目管理的打通,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公司通过项目结构分解、项目作业分解等方式,最后到生产计划,解决了计划和生产的融合。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设计为驱动,公司的设计工作大部分是由客户提供大的方向,公司负责制定详细的生产设计,然后通过生产设计,明确具体采购时间,具体进行后续工作。这对于一个以钢铁作为原材料的企业而言,无疑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图1 公司“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但是,实施完成之后我们发现实际效果和预期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其实公司在做IT规划的时候完全是以企业价值为导向,也都是按照战略规划去做的,但为什么最后的而结果有差异呢?其实人治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信息化的基础。公司面临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公司的年轻人、管理者还是存在浮躁的问题。尽管我们打通了传统计划方式与项目管理之间的阻碍,取得了一定成果。软件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发现公司的项目经理、物资采购部门、设计部门对其自身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计划变更的维护并不及时。原因主要在于公司业务本身存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我国的船舶行业产能是过剩的,因此公司采取的社会化分工的方式,将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出去,但是放出去的问题在于管控力的降低,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不了,受到考核机制的压力,所以就不录进系统。因此,人为掌控能力、经验和管理标准化存在一定矛盾,信息化的效果和预期产生了差距。

    目前公司在细分行业很多都是首制,都没有经验,而且标准和相关数据源头都在设计。因此公司也是下大力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大量的学习、考察、交流,并学习了他们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最后发现国外能够很好运行的这套体系是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的,但是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不具备这样的管理基础,例如基础数据。其实类似船舶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信息化的程度其实并不高,在信息系统以外如何做好人为的管理,并用法制的信息化手段去覆盖非常的难。

    在面临发杂项目型制造带来的挑战的同时,这种业务形态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1.社会化分工制造模式的支撑

    由于某些项目型制造企业采取了“社会化”制造分工协作的模式,作为项目管理源头的设计环节涉及与客户、设计院的广泛协同,设计的成果又要与社会化生产分包合作伙伴广泛传达和对接,外加项目型业态存在的工程变更频繁的客观业务状态,尽早建立协同设计和协同生产的规范和体系,形成社会化协同流程和社会化协同模式变得越发紧迫

    2.从设计源头驱动运营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

    传统上,项目型制造关注以项目计划协调和设计过程管理为两大主线的协同制造体系,但是设计下发的图纸形式仍无法有效获取物量等结构化管理元素,使得定额编制、托盘调整、工作包派工单合理拆分仍依赖管理介入。

    3.编码——“管理语言”的统一

    复杂项目涉及多个涉及专业,横跨多种CAD软件(譬如AVEVA Marine, AutoCAD、TEKLA等),设计产出物的体系与后续物资采购和制造执行体系的编码衔接转换仍存在效率障碍。显然,极大制约了公司运营管理效率。

    4.用CPS及工业物联理念,实现“人制”层面的创新管理

    譬如劳务工的管理、余料追踪、设备维保……

三、复杂项目型企业 “智能制造”的思考

    创新思考1:研发制造一体化平台 (横向集成)

    从设计源头遏制成本发生,预估采购清单、材料定额、托盘、工作包、变更,将运营管理前置。通过PLM/ERP一体化联动的全局信息共享,进一步实现可视化、数字化制造。

    创新思考2: 物联技术的“人”“物”实操管理

    从设备的管理,包括点检、保修,以及预防性设备保全,人员管理,实时工时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对人与物的实操管理。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一、信息化实践之路

    中集安瑞科集团主要是做物流装备、能源装备的一家上市公司。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等新能源的运输船,还有一些海洋钻井平台上的专用模块。对于这个行业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制造过程复杂,周期长,同时竞争也比较激烈。因此,面对这种复杂的项目型制造对于企业而言面临很多挑战。

    很多企业业务开展的基础是由设计来驱动的,但企业的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个性化制造的问题。每个海洋区域,由于运输线路的不同,或者钻井平台所处的才有地段不同,海水的腐蚀程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船,每一个海工平台,每一次的设计都需要做大量的调整。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客户的工程项目本身时常会出现大量变更,对我们的后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集安瑞科集团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1年进行了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当时现状的评估,识别了9大管理改善的突破点:投标报价合同评审、计划体系、预算管理成本定额、大宗物资管理、围绕设计的协同、编码体系、外包和临时劳动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对需求的梳理,公司总结出17大项实施内容:营销、生产管理、研发设计、采购、仓储、场内物流、生产作业执行、下水试航交船、售后服务、质量、生产保障与后勤、体系规范、企业绩效、财务、成本、人力资源等,并分为基础规范建设、管理提升、全面推广深化三个不同层次制定建设路线图。2011年到2015年,公司以ERP系统为核心,详尽涵盖了13大方面多达341项的具体实施内容。经过缜密的选型,选择了SAP,并基本应用了SAP的全部模块。

二、复杂项目型制造业管理的痛与机遇

    在2011年之前,公司实际的生产组织形态是以传统的生产计划为主导,项目管理是十分薄弱的,多项目计划的节点都是通过excel表格的形式展现的,非常的粗放,整个项目计划的管理线与实际的生产计划线是完全脱节的。因此公司公国实施SAP项目实现了生产计划与项目管理的打通,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公司通过项目结构分解、项目作业分解等方式,最后到生产计划,解决了计划和生产的融合。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设计为驱动,公司的设计工作大部分是由客户提供大的方向,公司负责制定详细的生产设计,然后通过生产设计,明确具体采购时间,具体进行后续工作。这对于一个以钢铁作为原材料的企业而言,无疑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131121744933006653_new.png

图1 公司“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但是,实施完成之后我们发现实际效果和预期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其实公司在做IT规划的时候完全是以企业价值为导向,也都是按照战略规划去做的,但为什么最后的而结果有差异呢?其实人治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信息化的基础。公司面临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公司的年轻人、管理者还是存在浮躁的问题。尽管我们打通了传统计划方式与项目管理之间的阻碍,取得了一定成果。软件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发现公司的项目经理、物资采购部门、设计部门对其自身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计划变更的维护并不及时。原因主要在于公司业务本身存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我国的船舶行业产能是过剩的,因此公司采取的社会化分工的方式,将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出去,但是放出去的问题在于管控力的降低,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不了,受到考核机制的压力,所以就不录进系统。因此,人为掌控能力、经验和管理标准化存在一定矛盾,信息化的效果和预期产生了差距。

    目前公司在细分行业很多都是首制,都没有经验,而且标准和相关数据源头都在设计。因此公司也是下大力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大量的学习、考察、交流,并学习了他们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最后发现国外能够很好运行的这套体系是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的,但是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不具备这样的管理基础,例如基础数据。其实类似船舶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信息化的程度其实并不高,在信息系统以外如何做好人为的管理,并用法制的信息化手段去覆盖非常的难。

    在面临发杂项目型制造带来的挑战的同时,这种业务形态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1.社会化分工制造模式的支撑

    由于某些项目型制造企业采取了“社会化”制造分工协作的模式,作为项目管理源头的设计环节涉及与客户、设计院的广泛协同,设计的成果又要与社会化生产分包合作伙伴广泛传达和对接,外加项目型业态存在的工程变更频繁的客观业务状态,尽早建立协同设计和协同生产的规范和体系,形成社会化协同流程和社会化协同模式变得越发紧迫

    2.从设计源头驱动运营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

    传统上,项目型制造关注以项目计划协调和设计过程管理为两大主线的协同制造体系,但是设计下发的图纸形式仍无法有效获取物量等结构化管理元素,使得定额编制、托盘调整、工作包派工单合理拆分仍依赖管理介入。

    3.编码——“管理语言”的统一

    复杂项目涉及多个涉及专业,横跨多种CAD软件(譬如AVEVA Marine, AutoCAD、TEKLA等),设计产出物的体系与后续物资采购和制造执行体系的编码衔接转换仍存在效率障碍。显然,极大制约了公司运营管理效率。

    4.用CPS及工业物联理念,实现“人制”层面的创新管理

    譬如劳务工的管理、余料追踪、设备维保……

三、复杂项目型企业 “智能制造”的思考

    创新思考1:研发制造一体化平台 (横向集成)

    从设计源头遏制成本发生,预估采购清单、材料定额、托盘、工作包、变更,将运营管理前置。通过PLM/ERP一体化联动的全局信息共享,进一步实现可视化、数字化制造。

    创新思考2: 物联技术的“人”“物”实操管理

    从设备的管理,包括点检、保修,以及预防性设备保全,人员管理,实时工时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对人与物的实操管理。
 
来源:网络
414 浏览

在可能世界中推进颠覆性创新

管理类 南巷孤人 2017-03-24 17:24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可能世界是现代模态逻辑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可能的存在方式与存在状态。克里普克曾以掷骰子为例直观和形象地解说过其可能世界理论。两个骰子A和B各自具有6个面,倘若把它们同时投掷以后,分别出现一个朝上的面和数字。两个朝上的面和数字共同构成骰子A和B的一种存在状态,这就是一个可能世界。对于其中每个骰子来说,投掷以后都会出现6种可能的结果,两个骰子A和B总共应当具有36种可能的结果或存在状态。在克里普克看来,这36种可能的结果或存在状态就是36个可能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它类似于现代概率论“样本空间”中的样本点。


颠覆性创新是人的思维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重构。它不可避免地涉及事物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转变,从而也必然要以可能世界作为思想前提和基础。具体说来:


其一,颠覆性创新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而未来正是一个可能世界,是一个古今中外从未存在过的非现实世界,是人的理性建构或可以建构的理性世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二,颠覆性创新是以可能世界为蓝本对事物存在状态和方式的理性重建,它需要一个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才能够实现。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系列探索性活动的结果,颠覆性创新是关于这一结果的历史评价,不可能事先获得认定。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但当时并没有任何人可以认定这场革命。经过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玻尔氢原子量子化轨道模型、德布罗意物质波、海森堡矩阵力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最早也必须到1927年海森堡测不准关系、玻尔互补原理提出之后,这种颠覆性创新才能够获得确认。


其三,颠覆性创新涉及事物两种不同存在状态之间的相变,如何准确选择一种新的稳定状态及其顺利推进这一相变过程的实现,是颠覆性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在可能世界平台上加强关于事物除现存状态之外其他N-1种可能存在状态的逻辑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研究,加强关于事物可能存在方式的纯粹性理论研究。



在可能世界的语境中,颠覆性创新可以理解为两个可能世界之间的转换。它可以用来阐释现代对于传统的颠覆,可以用来阐释后现代对于现代的颠覆,也可以用来阐释未来对于现在的颠覆;可以用于解说商业领域的颠覆,也可以用于解说军事领域中的颠覆。从这种意义上讲,颠覆性创新是新世界的起点与旧世界的终点。马克思论述现代世界起源时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可能世界中推进颠覆性创新,要求人们的思维超越感性、具体、暂时和有限的现实世界,超越现有战争概念和武器装备,以国防科技内在蕴涵的种种可能装备为基础,以种种可能战争需要的新概念装备为牵引,大胆地构想未来新的作战规则,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全新的军事装备:



第一,以理性为导向重构人类经验。未来战争是人类理性建构的产物,完全超越了人们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思维超越感性具体事物的个别性走向一般性,并根据这种一般性的特点,结合新的边界条件组织相关知识在思维中重构具体事物,是人类理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颠覆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第二,以未来的可能战争为导向超越现实装备。早在飞机刚刚产生时,杜黑便创立了现代制空权理论,按照他的话来说:“战争——这是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够用过去的眼光来迎接它。”颠覆性创新是以无限的可能性作为思想前提,运用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实现的,让思维超越当前的现实装备,走向纯粹思想的和逻辑的可能装备,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第三,以可能装备为导向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尤其是国防科技体系创新。现代国防科技体系则是以可能装备作为前提、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创新或颠覆性创新为特征的科学技术体系,职能就是实现从科学理论到军事装备的转化。因此,大力推动国防科技体系从国防工程技术到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应当成为走向颠覆性创新的一条捷径。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来源:微信内公众号 战略技术前沿 查看全部
可能世界是现代模态逻辑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说来,它是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可能的存在方式与存在状态。克里普克曾以掷骰子为例直观和形象地解说过其可能世界理论。两个骰子A和B各自具有6个面,倘若把它们同时投掷以后,分别出现一个朝上的面和数字。两个朝上的面和数字共同构成骰子A和B的一种存在状态,这就是一个可能世界。对于其中每个骰子来说,投掷以后都会出现6种可能的结果,两个骰子A和B总共应当具有36种可能的结果或存在状态。在克里普克看来,这36种可能的结果或存在状态就是36个可能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它类似于现代概率论“样本空间”中的样本点。


颠覆性创新是人的思维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重构。它不可避免地涉及事物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转变,从而也必然要以可能世界作为思想前提和基础。具体说来:


其一,颠覆性创新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而未来正是一个可能世界,是一个古今中外从未存在过的非现实世界,是人的理性建构或可以建构的理性世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二,颠覆性创新是以可能世界为蓝本对事物存在状态和方式的理性重建,它需要一个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才能够实现。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系列探索性活动的结果,颠覆性创新是关于这一结果的历史评价,不可能事先获得认定。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但当时并没有任何人可以认定这场革命。经过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玻尔氢原子量子化轨道模型、德布罗意物质波、海森堡矩阵力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最早也必须到1927年海森堡测不准关系、玻尔互补原理提出之后,这种颠覆性创新才能够获得确认。


其三,颠覆性创新涉及事物两种不同存在状态之间的相变,如何准确选择一种新的稳定状态及其顺利推进这一相变过程的实现,是颠覆性创新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在可能世界平台上加强关于事物除现存状态之外其他N-1种可能存在状态的逻辑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研究,加强关于事物可能存在方式的纯粹性理论研究。



在可能世界的语境中,颠覆性创新可以理解为两个可能世界之间的转换。它可以用来阐释现代对于传统的颠覆,可以用来阐释后现代对于现代的颠覆,也可以用来阐释未来对于现在的颠覆;可以用于解说商业领域的颠覆,也可以用于解说军事领域中的颠覆。从这种意义上讲,颠覆性创新是新世界的起点与旧世界的终点。马克思论述现代世界起源时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可能世界中推进颠覆性创新,要求人们的思维超越感性、具体、暂时和有限的现实世界,超越现有战争概念和武器装备,以国防科技内在蕴涵的种种可能装备为基础,以种种可能战争需要的新概念装备为牵引,大胆地构想未来新的作战规则,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全新的军事装备:



第一,以理性为导向重构人类经验。未来战争是人类理性建构的产物,完全超越了人们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思维超越感性具体事物的个别性走向一般性,并根据这种一般性的特点,结合新的边界条件组织相关知识在思维中重构具体事物,是人类理性的内在要求,也是颠覆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第二,以未来的可能战争为导向超越现实装备。早在飞机刚刚产生时,杜黑便创立了现代制空权理论,按照他的话来说:“战争——这是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够用过去的眼光来迎接它。”颠覆性创新是以无限的可能性作为思想前提,运用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实现的,让思维超越当前的现实装备,走向纯粹思想的和逻辑的可能装备,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第三,以可能装备为导向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尤其是国防科技体系创新。现代国防科技体系则是以可能装备作为前提、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创新或颠覆性创新为特征的科学技术体系,职能就是实现从科学理论到军事装备的转化。因此,大力推动国防科技体系从国防工程技术到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应当成为走向颠覆性创新的一条捷径。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智造家二维码.jpg

 
 
来源:微信内公众号 战略技术前沿
477 浏览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薄弱但在快速增强

其它类 温暧人心 2017-03-22 15:49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3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应当看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占比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经济出现困难,有关中国制造业衰退甚至崩溃的论断不绝于耳。这种论断一般会采用两种论证方式:一是举几个制造企业倒闭的例子,进而断言某些地区乃至全国制造业都在衰退或者崩溃。显然,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盲人摸象”的论证存在明显的逻辑谬误。二是过分夸大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诸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面临新工业革命的巨大挑战、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而认为中国制造业无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终将走向衰退乃至崩溃。应该说,这些问题和挑战不同程度存在,但它们能否导致中国制造业走向衰落乃至崩溃呢?显然不能。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压力也是动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制造企业将生产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劳动力低成本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比较优势,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后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2010年,我国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0916元,2015年上升到55324元。一些跨国咨询集团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差很远,但已经明显超过了东盟等新兴经济体。毋庸置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还会进一步提升,这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如果中国丧失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制造业就会崩溃吗?已经成长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还要放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问题,应确立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要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正确的发展道路。第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出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趋势,这既受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量与新增劳动力总量都逐年减少的供求关系影响,也是发展理念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而且,提高劳动者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从微观企业层面看,虽然劳动力成本提高会影响制造企业效益,一些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会出现破产或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工厂的现象,但这正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本身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企业被淘汰,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成长起来。一旦制造企业认清这个发展大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就会变成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近年来已有众多制造企业化成本压力为创新动力,沿着制造业高端化、信息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创新,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制造业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形成。那些因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而断言中国制造业行将崩溃的人,将大跌眼镜。




新工业革命:是挑战更是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等。“再工业化”的核心并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产值比重,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来提高复杂产品制造能力以及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力,使制造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这被认为是掀起了一次新工业革命。这次新工业革命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以范围经济为主要效率源泉的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在于: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应用,会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例,从而加速弱化我国的要素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新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我国如果不能快速赶上,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还可能形成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抑制和对原有产业赶超路径的封堵,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但是,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时我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不同,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厚实的制造基础,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具备了抓住这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同时,我国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可以为新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与高端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路线图。它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虽然《中国制造2025》出台还不到两年,但无论是在创新中心建设等五大工程方面,还是在质量品牌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方面,都已经显现明显效果。


可见,面对新工业革命,我国有能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事实将证明,我国制造业不仅不会因新工业革命的挑战而崩溃,反而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智能支付等发展迅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又如,浙江、广东的很多制造企业逐步实施智能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有效化解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薄弱但在快速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预计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快速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当然,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决定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制造业相比,在品牌、质量和核心技术等方面还缺少历史积累,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我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显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还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对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掌控不够,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等等。这意味着我国虽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正因如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国规划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针对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现实,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逐年提高,2016年已达15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1%,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5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27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万件,我国成为首个年度接受专利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到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23%。“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另外,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国产化率提高到85%以上,一系列大型成套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可见,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呈现加速赶超的态势。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已具备了厚实的产业基础、全面的配套体系、蒸蒸日上的创新能力,有能力创造新辉煌。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看培育供给侧新动能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发展进入速度转向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新常态。科学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和影响,努力把握历史性新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培育供给侧新动能,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特征


从历史上看,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革命”。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学术界大体上有两到三次科学革命、三到六次技术和产业革命等不同分类。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佩蕾丝按照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将1771年以来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划分为五次,即早期机械时代、蒸汽机与铁路时代、钢铁与电力时代、石油与汽车时代和信息与通信时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力时代后,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时代。德国则从工业化阶段入手,将信息时代细分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自动化阶段和基于物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阶段,形成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四次工业革命分类。无论如何划分,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从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分析,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至少已显现出以下特征。


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芯片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分析计算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获取处理方法呈指数级增长,并在社会经济中广泛运用,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由此带来诸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与此同时,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创新也取得程度不同的突破性进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共同构成新一代高新技术群,为社会生产力革命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信息(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人类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分析、利用直接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及各种形式的软件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的信息传导模式下,信息(数据)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而且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统等大幅提高边际效率,成为决定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


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制造业发展,而制造业发展又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通用技术手段,推动技术创新。伴随芯片技术的突破发展、互联网设施的发展完善、传感器价廉量大的供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迅速发展,支持和带动了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智能制造依靠数据、软件等核心要素投入,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逐步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追求范围经济为导向不断创新社会分工形态。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传统分工强调的是规模经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将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到极致。由于数据要素具有更好的资产通用性,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云、网”为基础设施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能发挥范围经济的作用,即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的成本比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要低。于是,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更倾向于网络化、扁平化,大规模定制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将成为主流制造范式,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组织边界将日益模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和个体创新创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给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意味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我国工业化迎来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制造基础,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具有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和广阔需求空间,有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从国际看,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加快重塑,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利用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压力。从国内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基于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型工业化路径越来越难以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亟待通过创新培育新的供给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信息化带来的消费革命已率先发生。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主流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安全性、品质、品牌和服务。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差距,如传统产业的许多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尚未登上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还存在断裂脱节问题;等等。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供给侧新动能的着力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的形势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企业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回报率逐步下降,我国供给侧旧的经济增长动能日渐式微。培育新动能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之一正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培育供给侧新动能的关键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技术创新生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等要素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之间、创新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优化,即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改善。当务之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体制机制束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构建新型创新平台,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性,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大力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规划了中国制造的“五大工程”“十大领域”和“互联网+”的“11项行动计划”。当前,应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并积极贯彻落实这些战略。应注意正确处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切实把握好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既发挥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又避免落入政府大包大揽、急功近利的强选择性产业政策窠臼。在推进方向上,既应重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本身的发展,又应重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传统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加强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加大“云、网、端”基础设施投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突破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人才结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都要与之相适应。为此,一方面要深化教育、科技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倡“工匠精神”,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提升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补齐智能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硬实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 战略前沿技术 查看全部
3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应当看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到2010年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占比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经济出现困难,有关中国制造业衰退甚至崩溃的论断不绝于耳。这种论断一般会采用两种论证方式:一是举几个制造企业倒闭的例子,进而断言某些地区乃至全国制造业都在衰退或者崩溃。显然,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盲人摸象”的论证存在明显的逻辑谬误。二是过分夸大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诸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面临新工业革命的巨大挑战、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而认为中国制造业无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终将走向衰退乃至崩溃。应该说,这些问题和挑战不同程度存在,但它们能否导致中国制造业走向衰落乃至崩溃呢?显然不能。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压力也是动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制造企业将生产工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劳动力低成本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比较优势,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后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2010年,我国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0916元,2015年上升到55324元。一些跨国咨询集团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差很远,但已经明显超过了东盟等新兴经济体。毋庸置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还会进一步提升,这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如果中国丧失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制造业就会崩溃吗?已经成长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还要放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问题,应确立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要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正确的发展道路。第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出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趋势,这既受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量与新增劳动力总量都逐年减少的供求关系影响,也是发展理念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而且,提高劳动者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共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从微观企业层面看,虽然劳动力成本提高会影响制造企业效益,一些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会出现破产或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工厂的现象,但这正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本身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企业被淘汰,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成长起来。一旦制造企业认清这个发展大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就会变成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近年来已有众多制造企业化成本压力为创新动力,沿着制造业高端化、信息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创新,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制造业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形成。那些因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而断言中国制造业行将崩溃的人,将大跌眼镜。




新工业革命:是挑战更是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等。“再工业化”的核心并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产值比重,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来提高复杂产品制造能力以及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力,使制造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这被认为是掀起了一次新工业革命。这次新工业革命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以范围经济为主要效率源泉的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在于: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应用,会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在制造业总投入中的比例,从而加速弱化我国的要素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新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我国如果不能快速赶上,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还可能形成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抑制和对原有产业赶超路径的封堵,不利于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但是,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制造业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时我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不同,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厚实的制造基础,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具备了抓住这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同时,我国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可以为新工业革命提供强大的市场需求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与高端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路线图。它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虽然《中国制造2025》出台还不到两年,但无论是在创新中心建设等五大工程方面,还是在质量品牌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方面,都已经显现明显效果。


可见,面对新工业革命,我国有能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事实将证明,我国制造业不仅不会因新工业革命的挑战而崩溃,反而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智能支付等发展迅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又如,浙江、广东的很多制造企业逐步实施智能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有效化解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薄弱但在快速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预计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快速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当然,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决定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的制造业相比,在品牌、质量和核心技术等方面还缺少历史积累,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我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显薄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还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对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掌控不够,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等等。这意味着我国虽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正因如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国规划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针对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现实,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逐年提高,2016年已达15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1%,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5年,我国受理专利申请27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百万件,我国成为首个年度接受专利申请量超百万的国家。到201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23%。“十二五”期间,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电动汽车、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另外,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国产化率提高到85%以上,一系列大型成套电力装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可见,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呈现加速赶超的态势。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已具备了厚实的产业基础、全面的配套体系、蒸蒸日上的创新能力,有能力创造新辉煌。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看培育供给侧新动能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发展进入速度转向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新常态。科学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和影响,努力把握历史性新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培育供给侧新动能,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特征


从历史上看,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革命”。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学术界大体上有两到三次科学革命、三到六次技术和产业革命等不同分类。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佩蕾丝按照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将1771年以来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划分为五次,即早期机械时代、蒸汽机与铁路时代、钢铁与电力时代、石油与汽车时代和信息与通信时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力时代后,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时代。德国则从工业化阶段入手,将信息时代细分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自动化阶段和基于物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阶段,形成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四次工业革命分类。无论如何划分,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从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分析,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至少已显现出以下特征。


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芯片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分析计算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大数据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获取处理方法呈指数级增长,并在社会经济中广泛运用,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由此带来诸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与此同时,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创新也取得程度不同的突破性进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共同构成新一代高新技术群,为社会生产力革命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信息(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人类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分析、利用直接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及各种形式的软件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的信息传导模式下,信息(数据)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而且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统等大幅提高边际效率,成为决定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价值正日益凸显。


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制造业发展,而制造业发展又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通用技术手段,推动技术创新。伴随芯片技术的突破发展、互联网设施的发展完善、传感器价廉量大的供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迅速发展,支持和带动了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智能制造依靠数据、软件等核心要素投入,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三次产业在融合发展中逐步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更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追求范围经济为导向不断创新社会分工形态。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传统分工强调的是规模经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将规模经济效应发挥到极致。由于数据要素具有更好的资产通用性,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云、网”为基础设施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能发挥范围经济的作用,即同时生产两种以上产品的成本比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要低。于是,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更倾向于网络化、扁平化,大规模定制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将成为主流制造范式,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组织边界将日益模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和个体创新创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给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意味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我国工业化迎来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我国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主动权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制造基础,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具有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和广阔需求空间,有能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从国际看,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加快重塑,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利用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高端位置,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压力。从国内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基于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型工业化路径越来越难以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亟待通过创新培育新的供给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信息化带来的消费革命已率先发生。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主流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安全性、品质、品牌和服务。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差距,如传统产业的许多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尚未登上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技术创新链条还存在断裂脱节问题;等等。应对这些挑战,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供给侧新动能的着力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的形势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企业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回报率逐步下降,我国供给侧旧的经济增长动能日渐式微。培育新动能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之一正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培育供给侧新动能的关键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技术创新生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一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研发资金和人才投入等要素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之间、创新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优化,即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改善。当务之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体制机制束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构建新型创新平台,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性,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大力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规划了中国制造的“五大工程”“十大领域”和“互联网+”的“11项行动计划”。当前,应构建科学的政策机制并积极贯彻落实这些战略。应注意正确处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切实把握好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既发挥产业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又避免落入政府大包大揽、急功近利的强选择性产业政策窠臼。在推进方向上,既应重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本身的发展,又应重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传统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加强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加大“云、网、端”基础设施投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突破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人才结构、管理制度、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都要与之相适应。为此,一方面要深化教育、科技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倡“工匠精神”,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提升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补齐智能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硬实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 战略前沿技术
511 浏览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发出超强抗摔无人机

智能制造类 温暧人心 2017-03-16 15:04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模仿生物体结构,一碰撞就变软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发出超强抗摔无人机








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天生就是生物学家,它们完美的身体结构能激发科学家的创作灵感,人类不少的发明都来自于自然界。受蝙蝠的启发,人类发明了雷达;模仿鱼类和海豚,人类发明了潜艇;火箭升空则是利用了水母、墨鱼反冲原理;就连鲁班最早发明的伐木锯也是受自然现象的启发,然后发明出来。


近几年,无人机的发展相对比较迅速。不过即使是抗摔能力超强的无人机,也经不起人们的反复折腾,比较容易受到损坏。不过最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发出了一种双刚度(dual-stiffness)的无人机结构框架,在进行50多次的反复试验后仍然完好无损。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是受到昆虫翅脉特点的启发才研发这款无人机。

 
通常情况下,耐摔的无人机无非就是加固了无人机硬件的材质,比如连汽车碾压都不怕的 Nimbus 无人机,正是采用了高强度碳纤维材料。





连汽车碾压都不怕的 Nimbus 无人机


也有不少厂商会给无人机加上坚硬的框架以保护关键的元器件,瑞士的 Flyability 公司甚至直接给整个无人机套上了防护罩,但多一层保护也就意味着多一份重量,会增加电池负荷。





全防护可碰撞无人机 Elios


除此之外,一些团队尝试使用柔性材料来构建无人机,在遭受撞击时能缓解或者吸收冲击力。比如,造型蠢萌的气球无人机 Ballooncam、瑞士球型软体无人机 Skye、被称为“无线风筝”的无人机 Sf-1 等等。实践证明软体材料降低了无人机的结构稳定性,因此难以适应复杂的天气情况,也形成了一定的弊端。





Ballooncam(左)&Skye(右)






“无线风筝”的无人机 Sf-1


在研究昆虫翅膀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的研究员们发现,昆虫在飞行中经常会撞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物,同时翅膀还保持着高频率的振动,翅膀也不会受到损伤,这得益于昆虫灵活的翅脉,它就像骨架一样能起支撑、加固的作用,在受到冲击时会发生变形来缓冲受到的冲击力。


因此EPFL的研究员们另辟蹊径,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双刚度、软硬结合的无人机结构。该无人机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见的四轴飞行器,由中心壳体和四条外部框架组成。其四条框架是软的,是由只有 0.3mm 玻璃纤维制成;中心模块是硬的,周围包裹着一圈磁性材料。






在正常飞行的时候,中间的磁性材料能锁住无人机的框架,保证无人机的刚性,实现无人机的高效飞行。一旦碰撞发生,整个无人机的柔性框架会从这个磁性材料上弹开,使整个系统处于柔性状态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而当碰撞能量被抵消后,无人机上会将弹性框架拉回重新吸附在磁性材料上。






这是研究人员的一个测试——无人机遭受正面碰撞后跌落到地板并迅速恢复的过程。


简单地说在遭受到破坏之后,该无人机会瞬间变形。不过在变形之后它会重新组装,然后迅速恢复原来的样子。






 另外,这种结构不仅适用于无人机领域,刚柔结合还能使机器人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在人机交互中也能极大提高安全性,应用在机器人领域中可大放异彩。

 触觉机械手:不仅很柔软,还能感知物体的形状和材质


而这也不是 EPFL 研究员第一次在动物身上寻找设计灵感,在去年底,他们发现鸟类能调整自己翅膀的大小和形状来适应飞行,同理根据鸟类的双翼结构设计了一款带羽毛的无人机。其关节还能折叠运动,在飞行时,无人机的机翼就像鸟儿的一样,能自由地伸展和收缩。




2.亚马逊Alexa变身会说话的骷颅头


 如果说现在让我们去准备圣诞节,这或许早了一点。不过对于万圣节的狂热爱好者来说,现在有一个很好的项目。


最近,一个非常有想法的机器人技术人员Mike McGurrin将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改造成了一个骷颅头。这是一个会说话的三轴机器人,有源的音响、Raspberry Pi、AlexaPi等各种软件都被集成到Alexa的客户端。一个伺服控制器在该机器人的体内,用来指导、控制机器人的各种动作——点头、摇头、说话、颅骨里面眼睛的转动等等。


这或许是你听到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天气预报。当McGurrin询问Alexa今天的天气的时候,该骷颅头会抬起头来,眼珠子同时转动,然后望着McGurrin,告诉他最新的天气预报。






相关技术原理



3.软银韩国宣布投资人工智能公司ObEN






3月14日消息,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SoftBank Ventures Korea)宣布旗下的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对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bEN进行投资。去年11月,ObEN完成了A轮770万美金的融资,这次软银韩国的追加投资继续了ObEN最近的火热势头。
 

ObEN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HTC VIVE X的portfolio公司,公司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领先科技孵化器Idealab。公司致力于帮助消费者建立虚拟形象。通过ObEN,消费者只需要完成一张自拍照片及录一小段语音,就可以迅速建立一个拟真的虚拟形象。此后,ObEN拥有的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将个性化语音和形象融合,让这个虚拟形象的说话、唱歌、表情、动作更加贴近真实,让它学习消费者个人的风格及生活里的各类行为。






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SBVK创立于2000年,旗下有超过12支基金,目前投资金额达到约3亿7700万美金,投资公司数量达到210家。SBVK是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软银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及通讯企业之一,主要领域包括手机通信,移动宽带基础设施,固定线路通信及互联网文化。SBVK致力于投资并帮助拥有颠覆性科技与想法的创业者及公司来改变世界。

 
对于此次投资,软银韩国的合伙人及董事总经理、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的董事总经理J.P. Lee说道,“我们在AR及VR领域里调研了大量领先的企业,其中ObEN是最让我们兴奋的一家,尤其是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独特的应用,他们在语音合成、图像视觉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方面都有着业界最好的科技水平,这个团队经验丰富、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而不断努力——给每个消费者带来个人化的人工智能体验。”


ObEN的联合创始人及CEO Nikhil Jain说,“软银韩国拥有强大资源,他们的认可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推进自己的愿景。ObEN希望给消费者带来很棒的人工智能体验及应用,更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AR、VR、及智能设备、物联网领域的消费者体验。有他们提供专业的支持及资源来帮助我们推进自己的战略目标,我们觉得很幸运。”





搭载ObEN技术的酒店机器人Ben



据悉,此次来自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的资金将帮助ObEN进行市场调研及扩展。与此同时,软银韩国的全球网络也将帮助ObEN与当地及全球的该领域主流企业进行对接。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来源:机器人2025   何雅琴 查看全部
模仿生物体结构,一碰撞就变软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发出超强抗摔无人机


1.JPG




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天生就是生物学家,它们完美的身体结构能激发科学家的创作灵感,人类不少的发明都来自于自然界。受蝙蝠的启发,人类发明了雷达;模仿鱼类和海豚,人类发明了潜艇;火箭升空则是利用了水母、墨鱼反冲原理;就连鲁班最早发明的伐木锯也是受自然现象的启发,然后发明出来。


近几年,无人机的发展相对比较迅速。不过即使是抗摔能力超强的无人机,也经不起人们的反复折腾,比较容易受到损坏。不过最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发出了一种双刚度(dual-stiffness)的无人机结构框架,在进行50多次的反复试验后仍然完好无损。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是受到昆虫翅脉特点的启发才研发这款无人机。

 
通常情况下,耐摔的无人机无非就是加固了无人机硬件的材质,比如连汽车碾压都不怕的 Nimbus 无人机,正是采用了高强度碳纤维材料。

2.gif

连汽车碾压都不怕的 Nimbus 无人机


也有不少厂商会给无人机加上坚硬的框架以保护关键的元器件,瑞士的 Flyability 公司甚至直接给整个无人机套上了防护罩,但多一层保护也就意味着多一份重量,会增加电池负荷。

3.jpg

全防护可碰撞无人机 Elios


除此之外,一些团队尝试使用柔性材料来构建无人机,在遭受撞击时能缓解或者吸收冲击力。比如,造型蠢萌的气球无人机 Ballooncam、瑞士球型软体无人机 Skye、被称为“无线风筝”的无人机 Sf-1 等等。实践证明软体材料降低了无人机的结构稳定性,因此难以适应复杂的天气情况,也形成了一定的弊端。

4.jpg

Ballooncam(左)&Skye(右)


5.JPG

“无线风筝”的无人机 Sf-1


在研究昆虫翅膀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的研究员们发现,昆虫在飞行中经常会撞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物,同时翅膀还保持着高频率的振动,翅膀也不会受到损伤,这得益于昆虫灵活的翅脉,它就像骨架一样能起支撑、加固的作用,在受到冲击时会发生变形来缓冲受到的冲击力。


因此EPFL的研究员们另辟蹊径,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双刚度、软硬结合的无人机结构。该无人机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见的四轴飞行器,由中心壳体和四条外部框架组成。其四条框架是软的,是由只有 0.3mm 玻璃纤维制成;中心模块是硬的,周围包裹着一圈磁性材料。

6.jpg


在正常飞行的时候,中间的磁性材料能锁住无人机的框架,保证无人机的刚性,实现无人机的高效飞行。一旦碰撞发生,整个无人机的柔性框架会从这个磁性材料上弹开,使整个系统处于柔性状态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而当碰撞能量被抵消后,无人机上会将弹性框架拉回重新吸附在磁性材料上。


7.JPG

这是研究人员的一个测试——无人机遭受正面碰撞后跌落到地板并迅速恢复的过程。


简单地说在遭受到破坏之后,该无人机会瞬间变形。不过在变形之后它会重新组装,然后迅速恢复原来的样子。

8.JPG


 另外,这种结构不仅适用于无人机领域,刚柔结合还能使机器人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在人机交互中也能极大提高安全性,应用在机器人领域中可大放异彩。

 触觉机械手:不仅很柔软,还能感知物体的形状和材质


而这也不是 EPFL 研究员第一次在动物身上寻找设计灵感,在去年底,他们发现鸟类能调整自己翅膀的大小和形状来适应飞行,同理根据鸟类的双翼结构设计了一款带羽毛的无人机。其关节还能折叠运动,在飞行时,无人机的机翼就像鸟儿的一样,能自由地伸展和收缩。




2.亚马逊Alexa变身会说话的骷颅头


 如果说现在让我们去准备圣诞节,这或许早了一点。不过对于万圣节的狂热爱好者来说,现在有一个很好的项目。


最近,一个非常有想法的机器人技术人员Mike McGurrin将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改造成了一个骷颅头。这是一个会说话的三轴机器人,有源的音响、Raspberry Pi、AlexaPi等各种软件都被集成到Alexa的客户端。一个伺服控制器在该机器人的体内,用来指导、控制机器人的各种动作——点头、摇头、说话、颅骨里面眼睛的转动等等。


这或许是你听到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天气预报。当McGurrin询问Alexa今天的天气的时候,该骷颅头会抬起头来,眼珠子同时转动,然后望着McGurrin,告诉他最新的天气预报。

9.jpg


相关技术原理



3.软银韩国宣布投资人工智能公司ObEN

10.jpg


3月14日消息,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SoftBank Ventures Korea)宣布旗下的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对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bEN进行投资。去年11月,ObEN完成了A轮770万美金的融资,这次软银韩国的追加投资继续了ObEN最近的火热势头。
 

ObEN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HTC VIVE X的portfolio公司,公司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领先科技孵化器Idealab。公司致力于帮助消费者建立虚拟形象。通过ObEN,消费者只需要完成一张自拍照片及录一小段语音,就可以迅速建立一个拟真的虚拟形象。此后,ObEN拥有的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将个性化语音和形象融合,让这个虚拟形象的说话、唱歌、表情、动作更加贴近真实,让它学习消费者个人的风格及生活里的各类行为。

11.jpg


软银韩国风险投资公司SBVK创立于2000年,旗下有超过12支基金,目前投资金额达到约3亿7700万美金,投资公司数量达到210家。SBVK是日本软银集团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软银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及通讯企业之一,主要领域包括手机通信,移动宽带基础设施,固定线路通信及互联网文化。SBVK致力于投资并帮助拥有颠覆性科技与想法的创业者及公司来改变世界。

 
对于此次投资,软银韩国的合伙人及董事总经理、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的董事总经理J.P. Lee说道,“我们在AR及VR领域里调研了大量领先的企业,其中ObEN是最让我们兴奋的一家,尤其是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独特的应用,他们在语音合成、图像视觉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方面都有着业界最好的科技水平,这个团队经验丰富、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而不断努力——给每个消费者带来个人化的人工智能体验。”


ObEN的联合创始人及CEO Nikhil Jain说,“软银韩国拥有强大资源,他们的认可让我们能够进一步推进自己的愿景。ObEN希望给消费者带来很棒的人工智能体验及应用,更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AR、VR、及智能设备、物联网领域的消费者体验。有他们提供专业的支持及资源来帮助我们推进自己的战略目标,我们觉得很幸运。”

12.JPG

搭载ObEN技术的酒店机器人Ben



据悉,此次来自SB Next Media Innovation Fund的资金将帮助ObEN进行市场调研及扩展。与此同时,软银韩国的全球网络也将帮助ObEN与当地及全球的该领域主流企业进行对接。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智造家二维码.jpg

 
 
来源:机器人2025   何雅琴
485 浏览

国外小伙打造出悬浮自行车

智能制造类 哦然后呢 2017-03-01 14:0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英国林肯郡的一个修水管的小伙子最近可是在网络上面活了一把,原因是他经常在自家的车库里创造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最近这位发明家又有新作品面世了,一辆悬浮自行车,而且是真的能飞起来的。







这辆车真的不是一般的特别,没有刹车也没有车座,使用者只可以通过油门来控制这辆车。不过小伙自己也表示自己并没有专业的工程师证,随意安全这些都只能随缘了。







这辆车运作起来的时候还是有模有样的,可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譬如说下车的时候控制并不是非常的灵敏,所以为了避免损害车的零部件,需要迅速的跳下来。







不过觉得这辆车最酷炫的地方就是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功耗就能够飞起来,想象一下骑着自行车飞过一座座小山丘也是一件很帅的事情。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发明,人家福特公司现在可就看上这小伙了。







热心的网友看到他的制造之后,也纷纷帮忙献策,有人就表示只要加个芯片控制器,编入软件,类似无人机的起飞暂停转向降落,完全可以实用了,不用担心断腿,这样子运作起来可能会更加靠谱一点。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查看全部
英国林肯郡的一个修水管的小伙子最近可是在网络上面活了一把,原因是他经常在自家的车库里创造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最近这位发明家又有新作品面世了,一辆悬浮自行车,而且是真的能飞起来的。

11.jpg



这辆车真的不是一般的特别,没有刹车也没有车座,使用者只可以通过油门来控制这辆车。不过小伙自己也表示自己并没有专业的工程师证,随意安全这些都只能随缘了。

12.jpg



这辆车运作起来的时候还是有模有样的,可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譬如说下车的时候控制并不是非常的灵敏,所以为了避免损害车的零部件,需要迅速的跳下来。

13.jpg



不过觉得这辆车最酷炫的地方就是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功耗就能够飞起来,想象一下骑着自行车飞过一座座小山丘也是一件很帅的事情。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发明,人家福特公司现在可就看上这小伙了。

14.JPG



热心的网友看到他的制造之后,也纷纷帮忙献策,有人就表示只要加个芯片控制器,编入软件,类似无人机的起飞暂停转向降落,完全可以实用了,不用担心断腿,这样子运作起来可能会更加靠谱一点。

15.jpg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458 浏览

创新|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助推经济社会繁荣

管理类 凯麦亿精密机械 2016-12-30 10:32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在神州大地涌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创新,并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他在各种场合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作为2016年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创业正在改变生活,科技创新创业也在影响中国。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创业正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新引擎,成为惠民生、保就业、促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创业企业爆发式增长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滴滴办公楼。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滴滴北京总部,感受这家用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交通出行方式,并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五十大创新企业之一的公司的成长故事。


时间拉回到2012年初,29岁的程维正在酝酿创业。他认为,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以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生活领域,“衣、食、住”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而“行”好像还没有。当时他住在杭州市北郊,每天出行或乘坐公交、地铁或站在路边招手打出租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把出租车“搬”到互联网上,让想打车的人知道车在哪里,也让司机知道乘客在哪里,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人们的出行更方便。


随着想法的不断成熟,一直怀揣创业梦想的程维和他的朋友吴睿、李响于2012年6月在北京创办了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手机召车软件——滴滴打车APP。那一年,他们先后跑过北京100多家出租车公司,也曾坚守在北京西站为1万多名出租车司机安装滴滴打车APP。人们渐渐地发现,用这个小小的APP打车,既方便了司机,也方便了乘客。


在那之后短短4年时间,技术、资本、人才加速融合。如今的滴滴已经在全球400余座城市为近3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召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在线租车和企业级服务等全面出行服务,并采用云计算方式对业务进行了分层分级的新架构设计,不仅能够精确匹配乘客与网约车之间的供求信息,还可以通过平台自动预警,将车辆合理引导到出行需求热点地区,缓解出行压力。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滴滴先后获得近80亿美元融资,成为仅次于淘宝的全球第二大在线交易平台、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2016年9月底,滴滴平台日订单达到2000万次。


不可否认,滴滴的异军突起,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把握住了互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发展的机遇。


科技创业带动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之相对应,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给创业带来了无限可能,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催生新的创业领域和新的创业企业。


2011年8月,一家专注于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的云计算业务研发和运营的公司——七牛云在上海正式创立。仅一年后,七牛云就成为国内首个采用 GO 语言进行大规模项目研发的团队,并基于GO实现了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核心服务。目前,七牛云已位列国内云计算行业第一阵营。


作为中国领先的企业级云服务供应商,七牛云服务超过 50 万家企业客户,存储超过 2000亿个文件、10亿小时的视频,容量累计超过 100PB,吸引了顺丰、网易、美拍等诸多企业客户。截至目前,七牛云已相继在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设立了办公室,员工人数近500人,其中技术人员超过50%。


据介绍,七牛云一直以数据为核心价值,通过提供优秀的云服务平台持续汇聚各类数据,让海量数据流通起来。同时,七牛云还致力于打造场景化PaaS,帮助开发者缩短从想法到产品的距离。围绕富媒体场景,七牛云已形成了生态化的富媒体云平台。


如今,许多像滴滴、七牛云这样的企业正在国内蓬勃兴起。这些企业以自身姿态向商业社会转型,加快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技术创新、提升了社会价值。


这些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是当前我国日益改善的创新创业环境的缩影,是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新设企业注册时间,从改革前的平均26天,缩短到14天,并将进一步缩短到3天。在此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企业群体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创新创业大潮,各地新登记注册企业呈井喷式增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注册资本(金)29万亿元,增长52.2%,均创历年新登记数量和注册资本(金)总额新高。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达到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高于2015年平均每天1.2万户;全国云计算服务的科技创业者数量从2015年的200万递增到2016年10月的290万……当时间进入2016年,人们看到创新创业领域一个个新数据,感受一次次新飞跃。


随着创业孵化环境逐步完善,我国的创业主体正从“小众”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90后”青年将创业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才也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共同组成了中国创新创业的“新四军”。


有关部门此前进行的一项针对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情况调研得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被调研的创业企业的创始人来源中,企业高管占38.4%、企业技术人员占22.2%、海归人员占11.1%、成功创业者占9.3%、大学生占8.4%——“新四军”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部队。




大企业兴起扶持创新创业潮


18年前,阿里巴巴是一家初创企业;18年后,阿里巴巴已经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并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进一步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综合优势,为创新创业添柴加火,不仅使企业自身不断壮大,同时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阿里巴巴集团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据介绍,阿里巴巴将建设100个创新中心,扶持数百万名小微创新创业者,建设校园驿站扶持1万个学生创业团队,为“双创”企业免费打造办公沟通协同平台。


目前,阿里巴巴在全国已经部署22个创新中心,2015年扶持了864家中小企业,带动了近万名创业者。未来两年,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将拓展落地运营总计至100个,直接带动覆盖3万名创业者。


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有一款移动办公沟通协同多端平台——钉钉(DingTalk)。该平台上线两年以来,已免费服务超过240万家企业或组织,使企业跨入了高效的移动办公时代,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2015年5月31日,钉钉正式推出C++战略,同时首期投入10亿元建立钉钉生态发展基金。


当前,云计算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基础设施。从阿里研究院了解到,目前阿里云上的创业者有六成是首次创业。创业企业选择采用公共云平台后,计算成本降低了70%,创新效率上升高达300%。


如今的阿里云,服务着一半以上的中国科技独角兽企业。统计显示,2015年,阿里云服务了180万名科技创业者;截至2016年10月,服务了230万名科技创业者,约占全国的80%。


此外,阿里巴巴集团还将整合现有的云栖小镇、阿里云创客+、以及阿里百川孵化基地的运营,打造出阿里巴巴独特的“双创”扶持模式——“1+4+N”,即1个阿里云创客+平台,4类阿里巴巴特有的科技赋能、流量赋能、人才赋能、生态赋能,电商O2O、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2B企业服务SaaS化、数字娱乐等N个孵化扶持主题。


不仅是阿里巴巴,目前国内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海尔集团正努力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创业平台,转变为“为员工提供创业服务”的大孵化器,最大限度释放员工创新创业价值。在海尔创业平台上,只有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等3种类型,平台主是平台管理者,小微主是小微负责人,创客是小微员工。作为企业基本单元,创业小微是独立运营主体,享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


海尔依托自身优势资源为创业小微提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扶持,包括设计与研发、融资、销售网络及人力资源、法务和财务服务等。海尔创业平台下设创客实验室、创客学院、创客工厂、创客服务、创客金融和创客基地6个子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小微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和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创业服务。


据了解,目前海尔创业平台上已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有29个小微引入风投,14个小微估值过亿元,整个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


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给科技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加快了创业企业的成长,创业企业的发展又为龙头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形成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中国创新力也在不断提升。


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6.4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在瑞士日内瓦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首次位居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而在该指数涵盖的82项具体评估指标中,中国在高科技出口比例、知识型员工、15岁青少年能力(阅读、数学与科学)评估、公司培训等10项指标中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这些创新指数的贡献者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正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的改善了民众出行,有的着眼于节约社会资源,有的立足于帮助开发者生产产品……这一切形成的合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创业开创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华为、联想、海尔、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相继诞生,陈春先、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一批优秀企业家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创新创业传奇。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动力转变的新常态,创新创业又一次成为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一元注册公司”、“一址多照”、“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等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释放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特定群体创业予以政策支持;针对小微企业提供低息无息贷款,提供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各地创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服务相关创业企业,提供便捷性的服务与资金支持等。


当前,我国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6个国家高新区、25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300多家众创空间、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68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453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培育单位、391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43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基地等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处于创新创意、种子孵化、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高效、专业、全面的创新创业服务;各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交流社区、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创业媒体、创业大赛以及其他人才、法律、金融、广告营销等资源面向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


各项创新创业政策和服务迅速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政策扶持、大众参与以及广阔的市场共同促使我国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创新不断颠覆着传统行业,许多优秀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经济转型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推手,是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创新,是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承载着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中国梦”。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的创业活动在全球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型经济体中处于活跃状态,创业活动指数高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2016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的创新含量有待提高,创业中“产品采用新技术”(25.63,第50名)和开发“新市场”(24.6,第69名)的指数远低于发达国家,表明我国的创业者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方面仍需加强。


虽然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创业环境条件除了在有形基础设施上评价最好以外,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创业者数量增和创业成功率低的大背景下,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与水平。以甄别创业者素质教育提高创业者理性创业意识,以创业导师帮扶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提升创业成功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把握好政府管与放的度与量。避免过度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建设产生的泡沫,以及鼓励创业背后的创业失败潮;稳步推进互联网+普及,加快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融合。以互联网+提升创新创业载体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创业者与创业服务载体信息不对称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一个社会的兴盛繁荣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民众是否有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这种价值观点燃了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大多数创新并非是亨利·福特类型的孤独梦想家所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的。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今天的中国正昂首阔步迈入创时代,将见证更多的人参与创造、探索和勇于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兴盛繁荣,努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恢弘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互联网+”PK“工业4.0”
中国制造
 
智造家 查看全部

1.1_.jpg

 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在神州大地涌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要靠创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要靠创新。”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强调创新,并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他在各种场合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作为2016年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创业正在改变生活,科技创新创业也在影响中国。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创业正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新引擎,成为惠民生、保就业、促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创业企业爆发式增长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滴滴办公楼。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滴滴北京总部,感受这家用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交通出行方式,并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五十大创新企业之一的公司的成长故事。


时间拉回到2012年初,29岁的程维正在酝酿创业。他认为,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以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生活领域,“衣、食、住”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而“行”好像还没有。当时他住在杭州市北郊,每天出行或乘坐公交、地铁或站在路边招手打出租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把出租车“搬”到互联网上,让想打车的人知道车在哪里,也让司机知道乘客在哪里,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人们的出行更方便。


随着想法的不断成熟,一直怀揣创业梦想的程维和他的朋友吴睿、李响于2012年6月在北京创办了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手机召车软件——滴滴打车APP。那一年,他们先后跑过北京100多家出租车公司,也曾坚守在北京西站为1万多名出租车司机安装滴滴打车APP。人们渐渐地发现,用这个小小的APP打车,既方便了司机,也方便了乘客。


在那之后短短4年时间,技术、资本、人才加速融合。如今的滴滴已经在全球400余座城市为近3亿用户提供出租车召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在线租车和企业级服务等全面出行服务,并采用云计算方式对业务进行了分层分级的新架构设计,不仅能够精确匹配乘客与网约车之间的供求信息,还可以通过平台自动预警,将车辆合理引导到出行需求热点地区,缓解出行压力。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滴滴先后获得近80亿美元融资,成为仅次于淘宝的全球第二大在线交易平台、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台。2016年9月底,滴滴平台日订单达到2000万次。


不可否认,滴滴的异军突起,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把握住了互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发展的机遇。


科技创业带动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之相对应,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给创业带来了无限可能,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催生新的创业领域和新的创业企业。


2011年8月,一家专注于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的云计算业务研发和运营的公司——七牛云在上海正式创立。仅一年后,七牛云就成为国内首个采用 GO 语言进行大规模项目研发的团队,并基于GO实现了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核心服务。目前,七牛云已位列国内云计算行业第一阵营。


作为中国领先的企业级云服务供应商,七牛云服务超过 50 万家企业客户,存储超过 2000亿个文件、10亿小时的视频,容量累计超过 100PB,吸引了顺丰、网易、美拍等诸多企业客户。截至目前,七牛云已相继在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设立了办公室,员工人数近500人,其中技术人员超过50%。


据介绍,七牛云一直以数据为核心价值,通过提供优秀的云服务平台持续汇聚各类数据,让海量数据流通起来。同时,七牛云还致力于打造场景化PaaS,帮助开发者缩短从想法到产品的距离。围绕富媒体场景,七牛云已形成了生态化的富媒体云平台。


如今,许多像滴滴、七牛云这样的企业正在国内蓬勃兴起。这些企业以自身姿态向商业社会转型,加快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集,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技术创新、提升了社会价值。


这些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是当前我国日益改善的创新创业环境的缩影,是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新设企业注册时间,从改革前的平均26天,缩短到14天,并将进一步缩短到3天。在此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企业群体加速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创新创业大潮,各地新登记注册企业呈井喷式增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注册资本(金)29万亿元,增长52.2%,均创历年新登记数量和注册资本(金)总额新高。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达到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高于2015年平均每天1.2万户;全国云计算服务的科技创业者数量从2015年的200万递增到2016年10月的290万……当时间进入2016年,人们看到创新创业领域一个个新数据,感受一次次新飞跃。


随着创业孵化环境逐步完善,我国的创业主体正从“小众”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90后”青年将创业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才也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共同组成了中国创新创业的“新四军”。


有关部门此前进行的一项针对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情况调研得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被调研的创业企业的创始人来源中,企业高管占38.4%、企业技术人员占22.2%、海归人员占11.1%、成功创业者占9.3%、大学生占8.4%——“新四军”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部队。




大企业兴起扶持创新创业潮


18年前,阿里巴巴是一家初创企业;18年后,阿里巴巴已经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并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进一步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综合优势,为创新创业添柴加火,不仅使企业自身不断壮大,同时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阿里巴巴集团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据介绍,阿里巴巴将建设100个创新中心,扶持数百万名小微创新创业者,建设校园驿站扶持1万个学生创业团队,为“双创”企业免费打造办公沟通协同平台。


目前,阿里巴巴在全国已经部署22个创新中心,2015年扶持了864家中小企业,带动了近万名创业者。未来两年,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将拓展落地运营总计至100个,直接带动覆盖3万名创业者。


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有一款移动办公沟通协同多端平台——钉钉(DingTalk)。该平台上线两年以来,已免费服务超过240万家企业或组织,使企业跨入了高效的移动办公时代,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2015年5月31日,钉钉正式推出C++战略,同时首期投入10亿元建立钉钉生态发展基金。


当前,云计算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基础设施。从阿里研究院了解到,目前阿里云上的创业者有六成是首次创业。创业企业选择采用公共云平台后,计算成本降低了70%,创新效率上升高达300%。


如今的阿里云,服务着一半以上的中国科技独角兽企业。统计显示,2015年,阿里云服务了180万名科技创业者;截至2016年10月,服务了230万名科技创业者,约占全国的80%。


此外,阿里巴巴集团还将整合现有的云栖小镇、阿里云创客+、以及阿里百川孵化基地的运营,打造出阿里巴巴独特的“双创”扶持模式——“1+4+N”,即1个阿里云创客+平台,4类阿里巴巴特有的科技赋能、流量赋能、人才赋能、生态赋能,电商O2O、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2B企业服务SaaS化、数字娱乐等N个孵化扶持主题。


不仅是阿里巴巴,目前国内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海尔集团正努力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创业平台,转变为“为员工提供创业服务”的大孵化器,最大限度释放员工创新创业价值。在海尔创业平台上,只有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等3种类型,平台主是平台管理者,小微主是小微负责人,创客是小微员工。作为企业基本单元,创业小微是独立运营主体,享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


海尔依托自身优势资源为创业小微提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扶持,包括设计与研发、融资、销售网络及人力资源、法务和财务服务等。海尔创业平台下设创客实验室、创客学院、创客工厂、创客服务、创客金融和创客基地6个子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小微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和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创业服务。


据了解,目前海尔创业平台上已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有29个小微引入风投,14个小微估值过亿元,整个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


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给科技创新创业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加快了创业企业的成长,创业企业的发展又为龙头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形成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中国创新力也在不断提升。


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6.4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在瑞士日内瓦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首次位居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而在该指数涵盖的82项具体评估指标中,中国在高科技出口比例、知识型员工、15岁青少年能力(阅读、数学与科学)评估、公司培训等10项指标中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这些创新指数的贡献者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正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的改善了民众出行,有的着眼于节约社会资源,有的立足于帮助开发者生产产品……这一切形成的合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创业开创发展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华为、联想、海尔、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企业相继诞生,陈春先、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一批优秀企业家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创新创业传奇。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动力转变的新常态,创新创业又一次成为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一元注册公司”、“一址多照”、“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等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释放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特定群体创业予以政策支持;针对小微企业提供低息无息贷款,提供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各地创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服务相关创业企业,提供便捷性的服务与资金支持等。


当前,我国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6个国家高新区、25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300多家众创空间、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68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453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培育单位、391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43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基地等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链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处于创新创意、种子孵化、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高效、专业、全面的创新创业服务;各地创业教育、创业培训、交流社区、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创业媒体、创业大赛以及其他人才、法律、金融、广告营销等资源面向创新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


各项创新创业政策和服务迅速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政策扶持、大众参与以及广阔的市场共同促使我国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创新不断颠覆着传统行业,许多优秀创业企业快速成长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经济转型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推手,是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创新,是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承载着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中国梦”。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的创业活动在全球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型经济体中处于活跃状态,创业活动指数高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2016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的创新含量有待提高,创业中“产品采用新技术”(25.63,第50名)和开发“新市场”(24.6,第69名)的指数远低于发达国家,表明我国的创业者在基于创新的创业方面仍需加强。


虽然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创业环境条件除了在有形基础设施上评价最好以外,在金融支持、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创业者数量增和创业成功率低的大背景下,要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与水平。以甄别创业者素质教育提高创业者理性创业意识,以创业导师帮扶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提升创业成功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把握好政府管与放的度与量。避免过度推进创业服务载体建设产生的泡沫,以及鼓励创业背后的创业失败潮;稳步推进互联网+普及,加快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融合。以互联网+提升创新创业载体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创业者与创业服务载体信息不对称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一个社会的兴盛繁荣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民众是否有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这种价值观点燃了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大多数创新并非是亨利·福特类型的孤独梦想家所带来的,而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的。正是这种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庶民的繁荣兴盛——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广义的“美好生活”。


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今天的中国正昂首阔步迈入创时代,将见证更多的人参与创造、探索和勇于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兴盛繁荣,努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恢弘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更多内容请关注:www.imefuture.com
 
“互联网+”PK“工业4.0”
中国制造
 
智造家
364 浏览

机械领域的又一次革命,以一敌百的超强工具!

设备硬件类 凯麦亿精密机械 2016-11-08 14:37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万能套筒来了, 又是个以一抵百的货,就是这么流弊!


一个“说拧就拧”的万能套筒

在介绍它之前

小编想问一下大家

在你们的印象当中

套筒扳手是不是都长这样?






▼▼






然而,每当你想带着这些工具

修理东西的时候

就不得不再带上一个笨重的工具箱

▼▼






万能套筒又是个什么鬼?

呵呵呵

每次我都是这样带着它去干活的

直接就揣兜里了

▼▼






别看它这么小带着方便

万能也不是白叫的

给你看几张图


























▼▼

已经被吓到了有没有

我的小心脏都被套住了

下面看下它为什么这么强

▼▼

这款万能套筒采用铬钒合金钢制成,坚固异常。其最大扭力为1000公斤,那些看似难拧的螺丝都能被它轻松征服。之所以它能扭动几乎任何规格的螺丝,主要是因为套筒内可伸缩钢棒的缘故。

当套筒罩住螺丝之后,最先与螺丝接触的钢棒就会缩到套筒的内部,而周围的钢棒则会将螺丝固定住。


原理图请看下方






▼▼

大家可能会担心在拧螺丝的时候,它会不会出现滑动的情况,毕竟里面都是没有棱角的圆柱形钢棒。






实际上这点是可以放心的,因为套筒的筒壁设计了非常独特的膛线,钢棒松动、滑动的问题,大家根本就不用放在心上。 查看全部
万能套筒来了, 又是个以一抵百的货,就是这么流弊!


一个“说拧就拧”的万能套筒

在介绍它之前

小编想问一下大家

在你们的印象当中

套筒扳手是不是都长这样?

6.2_.jpg


▼▼

6.1_.jpg


然而,每当你想带着这些工具

修理东西的时候

就不得不再带上一个笨重的工具箱

▼▼

6.3_.jpg


万能套筒又是个什么鬼?

呵呵呵

每次我都是这样带着它去干活的

直接就揣兜里了

▼▼

6.4_.gif


别看它这么小带着方便

万能也不是白叫的

给你看几张图

6.5_.gif


6.6_.gif


6.7_.gif


6.8_.gif


6.9_.gif


▼▼

已经被吓到了有没有

我的小心脏都被套住了

下面看下它为什么这么强

▼▼

这款万能套筒采用铬钒合金钢制成,坚固异常。其最大扭力为1000公斤,那些看似难拧的螺丝都能被它轻松征服。之所以它能扭动几乎任何规格的螺丝,主要是因为套筒内可伸缩钢棒的缘故。

当套筒罩住螺丝之后,最先与螺丝接触的钢棒就会缩到套筒的内部,而周围的钢棒则会将螺丝固定住。


原理图请看下方

6.10_.gif


▼▼

大家可能会担心在拧螺丝的时候,它会不会出现滑动的情况,毕竟里面都是没有棱角的圆柱形钢棒。

6.12_.jpg


实际上这点是可以放心的,因为套筒的筒壁设计了非常独特的膛线,钢棒松动、滑动的问题,大家根本就不用放在心上。
604 浏览

政策解读:工信部解读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提六方面重点任务

管理类 扳手哥 2016-11-07 11:4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规划》正式印发,工信部科技司范书建副司长就《规划》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规划》的编制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中国制造2025》作为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此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的出台,也为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此背景下,我部为了全面落实这些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针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广泛调研,听取专家、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经验,编制了本《规划》。


问:《规划》发布的意义是什么?

答:《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发展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于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三五”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


问:《规划》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面临形势有什么样的基本判断?

答:从国际形势看,随着技术创新浪潮不断深入,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与扶持,并逐步由聚焦单一技术的创新转向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打造创新生态环境,发展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国内发展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受限等严峻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只有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

同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相关创新战略的出台,也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问:《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兼顾预期性和可考核性,分别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标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到“十三五”末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建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及认定100家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建设60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加强,认定300家以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17%,行业领军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

三是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61件。

四是标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10000项以上,主导形成国际标准12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国际标准话语权大幅提升。


问:《规划》提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针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提出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6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部署,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和认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鼓励各行业协会大力培育行业创新平台;以及建设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包括鼓励企业通过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培育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实施大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推广工程,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等内容。

三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力度,包括研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内容。

四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行动及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产权创造布局、联合运营和收益共享,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收购、运营和风险预警与应对;支持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

五是完善综合标准化体系,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支持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动基础通用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与国际接轨,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六是培育区域创新能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型创新平台;引导“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


问:如何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答:为确保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技界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做好政策预研工作,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深化产融结合,鼓励地方财政、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入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有序自由流动;积极引进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

五是注重国际技术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建设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带动国内创新能力提升。
 
 
 
 
 
来源:网络
智造家提供 查看全部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规划》正式印发,工信部科技司范书建副司长就《规划》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规划》的编制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中国制造2025》作为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此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的出台,也为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此背景下,我部为了全面落实这些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针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广泛调研,听取专家、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经验,编制了本《规划》。


问:《规划》发布的意义是什么?

答:《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发展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于引导和加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三五”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


问:《规划》对当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面临形势有什么样的基本判断?

答:从国际形势看,随着技术创新浪潮不断深入,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与扶持,并逐步由聚焦单一技术的创新转向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打造创新生态环境,发展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国内发展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受限等严峻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只有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

同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相关创新战略的出台,也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问:《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兼顾预期性和可考核性,分别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标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到“十三五”末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建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及认定100家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建设60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加强,认定300家以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17%,行业领军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

三是工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61件。

四是标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10000项以上,主导形成国际标准12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以上,国际标准话语权大幅提升。


问:《规划》提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针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提出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6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部署,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和认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鼓励各行业协会大力培育行业创新平台;以及建设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包括鼓励企业通过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培育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实施大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推广工程,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等内容。

三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力度,包括研究、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内容。

四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行动及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产权创造布局、联合运营和收益共享,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收购、运营和风险预警与应对;支持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

五是完善综合标准化体系,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支持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动基础通用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与国际接轨,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六是培育区域创新能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型创新平台;引导“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


问:如何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答:为确保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技界等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

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做好政策预研工作,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深化产融结合,鼓励地方财政、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入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有序自由流动;积极引进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

五是注重国际技术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建设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带动国内创新能力提升。
 
 
 
 
 
来源:网络
智造家提供
749 浏览

西门子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管理类 小螺号 2016-09-14 11:1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我们的答案是—创新!





 

1847年,西门子发明

世界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

引发世界电信革命

1872年出口中国

▼▼







1848年,西门子

在柏林至法兰克福之间

铺设了欧洲第一条

长距离电报线路

▼▼







1866年,西门子研制出

世界第一台

实际应用的发电机

1879年引入中国

用于上海港作业照明

▼▼







1880年,西门子

在德国曼海姆工业展会上

推出世界第一部电梯

没听错吧?确实是西门子

不过现在

西门子不生产、制造、销售

任何电梯整机产品

▼▼







1881年,西门子铺建了

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1899年引入北京

▼▼







1890年,世界第一条客运地铁

在伦敦正式运营

西门子为伦敦地铁

提供机车发动机

▼▼







1896年,西门子获得

制造X光射线管专利

在中国平均每天

有65000人接受西门子X光机检查

▼▼







1903年,青岛啤酒厂

引进西门子电机

一直工作到1995年

▼▼







1912年,云南石龙坝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就在那里

采用由西门子提供的发电机组

▼▼







1924年,西门子推出

德国第一套

自动交通信号系统

红绿灯让世界更有序

▼▼







1935年,西门子推出

德国第一台

带温度设定的

自动控制烤箱

目前,西门子家电产品

由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

生产和销售

▼▼







1958年,西门子研发并生产了

世界上第一台

植入人体内部的

心脏起搏器电子元件

▼▼







2011年,西门子SGT-8000H燃气轮机

将联合循环发电净效率

提升到60.75%

创造了世界纪录

▼▼







2012年

西门子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

助力“好奇号”探测器

登陆火星

在创新之路上,西门子从未停歇

改变世界的努力永不停止

▼▼








当下,西门子主导提出的

10-15年实现的工业4.0愿景

将掀起又一轮工业革命

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工厂

代表了该愿景的最佳探索和实践

▼▼





 
 
 
文章来源于 数字化企业 查看全部
我们的答案是—创新!

2.0_.jpg

 

1847年,西门子发明

世界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

引发世界电信革命

1872年出口中国

▼▼

2.1_.jpg



1848年,西门子

在柏林至法兰克福之间

铺设了欧洲第一条

长距离电报线路

▼▼

2.2_.PNG



1866年,西门子研制出

世界第一台

实际应用的发电机

1879年引入中国

用于上海港作业照明

▼▼

2.3_.jpg



1880年,西门子

在德国曼海姆工业展会上

推出世界第一部电梯

没听错吧?确实是西门子

不过现在

西门子不生产、制造、销售

任何电梯整机产品

▼▼

2.4_.PNG



1881年,西门子铺建了

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1899年引入北京

▼▼

2.5_.jpg



1890年,世界第一条客运地铁

在伦敦正式运营

西门子为伦敦地铁

提供机车发动机

▼▼

2.6_.PNG



1896年,西门子获得

制造X光射线管专利

在中国平均每天

有65000人接受西门子X光机检查

▼▼

2.7_.PNG



1903年,青岛啤酒厂

引进西门子电机

一直工作到1995年

▼▼

2.8_.PNG



1912年,云南石龙坝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就在那里

采用由西门子提供的发电机组

▼▼

2.9_.PNG



1924年,西门子推出

德国第一套

自动交通信号系统

红绿灯让世界更有序

▼▼

2.10_.PNG



1935年,西门子推出

德国第一台

带温度设定的

自动控制烤箱

目前,西门子家电产品

由博世和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

生产和销售

▼▼

2.11_.PNG



1958年,西门子研发并生产了

世界上第一台

植入人体内部的

心脏起搏器电子元件

▼▼

2.12_.PNG



2011年,西门子SGT-8000H燃气轮机

将联合循环发电净效率

提升到60.75%

创造了世界纪录

▼▼

2.13_.PNG



2012年

西门子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

助力“好奇号”探测器

登陆火星

在创新之路上,西门子从未停歇

改变世界的努力永不停止

▼▼

2.14_.PNG




当下,西门子主导提出的

10-15年实现的工业4.0愿景

将掀起又一轮工业革命

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工厂

代表了该愿景的最佳探索和实践

▼▼

2.15_.PNG

 
 
 
文章来源于 数字化企业
679 浏览

重磅!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全文)丨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和结构性改革

设计类 jingjing 2016-09-09 13:30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一、目标
  世界经济正处于重要时刻。我们决心展现领导力,秉持伙伴关系和包容精神,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承诺使用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 政和结构性政策,以稳定信心并促进增长。我们需要抓住技术突破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决心通过创新增长提升中长期增长潜力。创新增长理念涵盖支持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行动,结构性改革亦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支持下,这些行动可以提升生产力、创造就业、释放新的经 济潜力。《创新增长蓝图》代表了二十国集团为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对二十国集团成员在全面增长战略框架下所做努力的补充。

二、总体工作方式

我们核准以下总体工作方式,以确保实现创新增长。我们将展现领导力、伙伴精神、远见和雄心,加强成员间以及公私部门间合作,以推进创新增长,应 对共同挑战。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入的多边条约及协定,我们重申充分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创新十分重要。我们支持扩大开放,并在彼此同意的条件下促进自愿的知识传播和技术转让。我们进一步强调更为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的重要性。我们重视以包容的精神消除极端贫困、减 少不平等和社会排斥,弥合数字鸿沟。我们鼓励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以激发创造力,支持将创意同创业、科技相结合,实现创新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我们期待在二十国集团各工作机制之间以及同其他国际组织和倡议间的讨论中加强协调。考虑到各成员的不同关切和工作重点,我们将秉持灵活性。

三、行动

(一)创新

创新是指在技术、产品或流程中体现的新的和能创造价值的理念。创新包括推出新的或明显改进的产品、商品或服务,源自创意和技术进步的工艺流程, 在商业实践、生产方式或对外关系中采用的新的营销或组织方式。创新涵盖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广泛领域,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创业和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应对全球性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帮助成员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我们通过《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制定鼓励创新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我们鼓励采取支持创新的战略、政策和措施,将致力于支持科技创新投资,建立二十国集团在线创新政策实践交流社区,发布由经合组织起草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报告,同创新伙伴和利益攸关方开展密切对话,同时鼓励讨论开放科学,寻找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二)新工业革命

新工业革命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转变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推动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机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 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增强现实、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很多新兴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技术进步正推动智能制造、个性定制、协同生产和其他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同时,在这一新环境下,企业、员工、消费者、政府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也面临挑战。我们将全力识别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这些挑战和机 遇,将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并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机遇。

为促进新工业革命发展并将其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我们通过《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制定推进新工业革命议程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我们 将就新工业革命及其相关研究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从新工业革命中获益,应对就业和劳动力技能方面的挑战,加强标准合作,就新工业基础设施深化交流与合作,确保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入的多边条约及协定保护知识产权,同时支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为此,我们要求经合 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全面评估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于2016年底向我们提交报告。

(三)数字经济

在2015年安塔利亚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认,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这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2016年,二十国集团建议 共同利用数字机遇,应对数字挑战,推进繁荣和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推动全球增长,惠及全体人民。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通过《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我们将通过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包括根据“连通 2020议程”,重申在2020年前新增15亿人联网并获得互联网服务的目标;通过扩大的和可负担的宽带接入,提升宽带质量;促进信息流动以实现经济增长、信任和安全;根据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宣言第4段有关内容,确认言论自由以及信息、思想、知识的自由流动对数字经济至关重要、对发展大有裨益;确认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用于保护隐私和个人数据的可适用框架;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引进投资;支持创业,促进数字化转型;鼓励电子商务合作;增强数字包容性, 推行支持中小微企业更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政策。正如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领导人公报第26段所述,我们将为开放、安全的信息通信技术环境提供政策 支持,包括确认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尊重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条件下促进合作;推动透明的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支持开发和应用国际标准;增强信心和信任;管理无线电频率频谱以促进创新。我们承诺就这些问题继续密切合作,包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交流。我们欢迎国际组织,尤其 是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各国统计组织支持下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对数字经济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其他重要政策影响的测度。

(四)结构性改革

在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背景下,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和潜在产出的关键。因此,结构性改革在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以及促进创新增长方 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16年,在财金渠道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工作组内,我们就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密切合作,并取得实质成果。我们确定了结构性改革九大优先领域,包括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教育程度与技能,鼓励创新,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财政改革,促进竞争并营造有利于竞争的 环境,改善并加强金融体系,提高环境可持续性,促进包容性增长。我们制定并核可了48条对优先领域的指导原则,为各成员提供有用的高级别指导,同时允许各 国在此方面兼顾本国国情。我们核可了一套包括政策性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核心指标,以帮助监测和评估二十国集团成员在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做努力的进展和效果,及其应对结构性挑战的充分性。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将纳入财金渠道现有工作机制,作为协助各成员开展结构性改革的工具。我们将落实并逐渐完善深化结构性改革议 程,呼吁国际组织继续提供支持,同时注意到结构性改革的选择和设计应符合各国经济情况。

四、跨领域行动

二十国集团成员确定数项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协调方法的跨领域问题。

(一)加强多层面伙伴关系

我们承诺就促进创新增长的国别战略开展沟通和信息分享,通过对话适时加强合作研究,应对共同挑战。我们确认工商界在实现创新和创业的收益方面的 重要性,将适当加强公私部门间以及大公司和中小微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我们将继续采取全面方式,利用各种论坛及活动,加强各工作机制以及各配套活动间在相关领域,特别是就业、数字普惠金融和发展等问题上的合作,以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二)支持发展中国家

我们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利用科技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机遇,制定相关战略和计划,推动包容性发展。我们认为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 执法对促进科技创新、工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支持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开展国际合作和自愿的技术转让。我们支持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在科技创新相关问题上加强协调、一致与合作。我们注意到根据联合国大会A/Res/70/294号决议、为建立最不发达国家技术银行而采取的行动。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分享最佳经验和项目,优化资源利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增强环境友好型技术意识。我们也认识到创新增长议程在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潜力巨大。

(三)提高技能和改善人力资本

我们承诺改善创新领域的培训和技能,完善政策促进创业、创新以及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参与度。我们认为适应力强的劳动力市场在应对新的创新经 济挑战方面十分重要,欢迎《二十国集团创业行动计划》和《二十国集团关于促进高质量学徒制的倡议》。我们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的政策,支持预测未来新技能需求的努力,支持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弥合数字鸿沟、增强数字包容性。我们承诺探索新的方法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人才交流与培训, 我们鼓励大学、培训机构和企业就课程设置、技能需求以及技能扩散特别是数字技能传授加强交流合作。我们要强调和支持青年及女性在通过创新、创业为就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承诺采取行动扩大高质量技能培训和教育的覆盖面。

五、未来工作

我们高度重视《创新增长蓝图》的落实,将监测有关进展。我们将在尊重未来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优先议程条件下,建立由经合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支 持的专题工作组,推进二十国集团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议程,确保其同现有议程保持一致,并加强其同二十国集团其他工作机制的协调。

我们感谢经合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和其他国际组织为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所作贡献,期待相关国际组织继续给予支持。 查看全部
  
 
4.jpg

 
一、目标
  世界经济正处于重要时刻。我们决心展现领导力,秉持伙伴关系和包容精神,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承诺使用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 政和结构性政策,以稳定信心并促进增长。我们需要抓住技术突破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决心通过创新增长提升中长期增长潜力。创新增长理念涵盖支持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行动,结构性改革亦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支持下,这些行动可以提升生产力、创造就业、释放新的经 济潜力。《创新增长蓝图》代表了二十国集团为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对二十国集团成员在全面增长战略框架下所做努力的补充。

二、总体工作方式

我们核准以下总体工作方式,以确保实现创新增长。我们将展现领导力、伙伴精神、远见和雄心,加强成员间以及公私部门间合作,以推进创新增长,应 对共同挑战。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入的多边条约及协定,我们重申充分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创新十分重要。我们支持扩大开放,并在彼此同意的条件下促进自愿的知识传播和技术转让。我们进一步强调更为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的重要性。我们重视以包容的精神消除极端贫困、减 少不平等和社会排斥,弥合数字鸿沟。我们鼓励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以激发创造力,支持将创意同创业、科技相结合,实现创新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我们期待在二十国集团各工作机制之间以及同其他国际组织和倡议间的讨论中加强协调。考虑到各成员的不同关切和工作重点,我们将秉持灵活性。

三、行动

(一)创新

创新是指在技术、产品或流程中体现的新的和能创造价值的理念。创新包括推出新的或明显改进的产品、商品或服务,源自创意和技术进步的工艺流程, 在商业实践、生产方式或对外关系中采用的新的营销或组织方式。创新涵盖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广泛领域,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创业和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应对全球性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帮助成员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我们通过《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制定鼓励创新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我们鼓励采取支持创新的战略、政策和措施,将致力于支持科技创新投资,建立二十国集团在线创新政策实践交流社区,发布由经合组织起草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报告,同创新伙伴和利益攸关方开展密切对话,同时鼓励讨论开放科学,寻找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二)新工业革命

新工业革命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转变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推动中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机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 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增强现实、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很多新兴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技术进步正推动智能制造、个性定制、协同生产和其他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同时,在这一新环境下,企业、员工、消费者、政府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也面临挑战。我们将全力识别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这些挑战和机 遇,将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并充分利用其带来的机遇。

为促进新工业革命发展并将其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我们通过《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制定推进新工业革命议程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我们 将就新工业革命及其相关研究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从新工业革命中获益,应对就业和劳动力技能方面的挑战,加强标准合作,就新工业基础设施深化交流与合作,确保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二十国集团成员加入的多边条约及协定保护知识产权,同时支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为此,我们要求经合 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全面评估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于2016年底向我们提交报告。

(三)数字经济

在2015年安塔利亚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认,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这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2016年,二十国集团建议 共同利用数字机遇,应对数字挑战,推进繁荣和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推动全球增长,惠及全体人民。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通过《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我们将通过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包括根据“连通 2020议程”,重申在2020年前新增15亿人联网并获得互联网服务的目标;通过扩大的和可负担的宽带接入,提升宽带质量;促进信息流动以实现经济增长、信任和安全;根据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宣言第4段有关内容,确认言论自由以及信息、思想、知识的自由流动对数字经济至关重要、对发展大有裨益;确认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尊重用于保护隐私和个人数据的可适用框架;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引进投资;支持创业,促进数字化转型;鼓励电子商务合作;增强数字包容性, 推行支持中小微企业更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政策。正如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领导人公报第26段所述,我们将为开放、安全的信息通信技术环境提供政策 支持,包括确认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尊重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条件下促进合作;推动透明的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支持开发和应用国际标准;增强信心和信任;管理无线电频率频谱以促进创新。我们承诺就这些问题继续密切合作,包括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交流。我们欢迎国际组织,尤其 是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各国统计组织支持下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对数字经济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其他重要政策影响的测度。

(四)结构性改革

在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背景下,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和潜在产出的关键。因此,结构性改革在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以及促进创新增长方 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16年,在财金渠道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工作组内,我们就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密切合作,并取得实质成果。我们确定了结构性改革九大优先领域,包括促进贸易和投资开放,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教育程度与技能,鼓励创新,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财政改革,促进竞争并营造有利于竞争的 环境,改善并加强金融体系,提高环境可持续性,促进包容性增长。我们制定并核可了48条对优先领域的指导原则,为各成员提供有用的高级别指导,同时允许各 国在此方面兼顾本国国情。我们核可了一套包括政策性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核心指标,以帮助监测和评估二十国集团成员在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做努力的进展和效果,及其应对结构性挑战的充分性。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将纳入财金渠道现有工作机制,作为协助各成员开展结构性改革的工具。我们将落实并逐渐完善深化结构性改革议 程,呼吁国际组织继续提供支持,同时注意到结构性改革的选择和设计应符合各国经济情况。

四、跨领域行动

二十国集团成员确定数项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协调方法的跨领域问题。

(一)加强多层面伙伴关系

我们承诺就促进创新增长的国别战略开展沟通和信息分享,通过对话适时加强合作研究,应对共同挑战。我们确认工商界在实现创新和创业的收益方面的 重要性,将适当加强公私部门间以及大公司和中小微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我们将继续采取全面方式,利用各种论坛及活动,加强各工作机制以及各配套活动间在相关领域,特别是就业、数字普惠金融和发展等问题上的合作,以促进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二)支持发展中国家

我们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利用科技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机遇,制定相关战略和计划,推动包容性发展。我们认为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 执法对促进科技创新、工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支持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开展国际合作和自愿的技术转让。我们支持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在科技创新相关问题上加强协调、一致与合作。我们注意到根据联合国大会A/Res/70/294号决议、为建立最不发达国家技术银行而采取的行动。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分享最佳经验和项目,优化资源利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增强环境友好型技术意识。我们也认识到创新增长议程在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潜力巨大。

(三)提高技能和改善人力资本

我们承诺改善创新领域的培训和技能,完善政策促进创业、创新以及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的参与度。我们认为适应力强的劳动力市场在应对新的创新经 济挑战方面十分重要,欢迎《二十国集团创业行动计划》和《二十国集团关于促进高质量学徒制的倡议》。我们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的政策,支持预测未来新技能需求的努力,支持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弥合数字鸿沟、增强数字包容性。我们承诺探索新的方法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人才交流与培训, 我们鼓励大学、培训机构和企业就课程设置、技能需求以及技能扩散特别是数字技能传授加强交流合作。我们要强调和支持青年及女性在通过创新、创业为就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承诺采取行动扩大高质量技能培训和教育的覆盖面。

五、未来工作

我们高度重视《创新增长蓝图》的落实,将监测有关进展。我们将在尊重未来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优先议程条件下,建立由经合组织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支 持的专题工作组,推进二十国集团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议程,确保其同现有议程保持一致,并加强其同二十国集团其他工作机制的协调。

我们感谢经合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和其他国际组织为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所作贡献,期待相关国际组织继续给予支持。
550 浏览

复杂项目型制造业的创新思考

电气控制类 IandU 2016-07-08 14:17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一、信息化实践之路

    中集安瑞科集团主要是做物流装备、能源装备的一家上市公司。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等新能源的运输船,还有一些海洋钻井平台上的专用模块。对于这个行业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制造过程复杂,周期长,同时竞争也比较激烈。因此,面对这种复杂的项目型制造对于企业而言面临很多挑战。

    很多企业业务开展的基础是由设计来驱动的,但企业的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个性化制造的问题。每个海洋区域,由于运输线路的不同,或者钻井平台所处的才有地段不同,海水的腐蚀程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船,每一个海工平台,每一次的设计都需要做大量的调整。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客户的工程项目本身时常会出现大量变更,对我们的后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集安瑞科集团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1年进行了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当时现状的评估,识别了9大管理改善的突破点:投标报价合同评审、计划体系、预算管理成本定额、大宗物资管理、围绕设计的协同、编码体系、外包和临时劳动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对需求的梳理,公司总结出17大项实施内容:营销、生产管理、研发设计、采购、仓储、场内物流、生产作业执行、下水试航交船、售后服务、质量、生产保障与后勤、体系规范、企业绩效、财务、成本、人力资源等,并分为基础规范建设、管理提升、全面推广深化三个不同层次制定建设路线图。2011年到2015年,公司以ERP系统为核心,详尽涵盖了13大方面多达341项的具体实施内容。经过缜密的选型,选择了SAP,并基本应用了SAP的全部模块。

二、复杂项目型制造业管理的痛与机遇

    在2011年之前,公司实际的生产组织形态是以传统的生产计划为主导,项目管理是十分薄弱的,多项目计划的节点都是通过excel表格的形式展现的,非常的粗放,整个项目计划的管理线与实际的生产计划线是完全脱节的。因此公司公国实施SAP项目实现了生产计划与项目管理的打通,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公司通过项目结构分解、项目作业分解等方式,最后到生产计划,解决了计划和生产的融合。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设计为驱动,公司的设计工作大部分是由客户提供大的方向,公司负责制定详细的生产设计,然后通过生产设计,明确具体采购时间,具体进行后续工作。这对于一个以钢铁作为原材料的企业而言,无疑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图1 公司“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但是,实施完成之后我们发现实际效果和预期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其实公司在做IT规划的时候完全是以企业价值为导向,也都是按照战略规划去做的,但为什么最后的而结果有差异呢?其实人治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信息化的基础。公司面临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公司的年轻人、管理者还是存在浮躁的问题。尽管我们打通了传统计划方式与项目管理之间的阻碍,取得了一定成果。软件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发现公司的项目经理、物资采购部门、设计部门对其自身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计划变更的维护并不及时。原因主要在于公司业务本身存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我国的船舶行业产能是过剩的,因此公司采取的社会化分工的方式,将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出去,但是放出去的问题在于管控力的降低,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不了,受到考核机制的压力,所以就不录进系统。因此,人为掌控能力、经验和管理标准化存在一定矛盾,信息化的效果和预期产生了差距。

    目前公司在细分行业很多都是首制,都没有经验,而且标准和相关数据源头都在设计。因此公司也是下大力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大量的学习、考察、交流,并学习了他们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最后发现国外能够很好运行的这套体系是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的,但是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不具备这样的管理基础,例如基础数据。其实类似船舶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信息化的程度其实并不高,在信息系统以外如何做好人为的管理,并用法制的信息化手段去覆盖非常的难。

    在面临发杂项目型制造带来的挑战的同时,这种业务形态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1.社会化分工制造模式的支撑

    由于某些项目型制造企业采取了“社会化”制造分工协作的模式,作为项目管理源头的设计环节涉及与客户、设计院的广泛协同,设计的成果又要与社会化生产分包合作伙伴广泛传达和对接,外加项目型业态存在的工程变更频繁的客观业务状态,尽早建立协同设计和协同生产的规范和体系,形成社会化协同流程和社会化协同模式变得越发紧迫

    2.从设计源头驱动运营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

    传统上,项目型制造关注以项目计划协调和设计过程管理为两大主线的协同制造体系,但是设计下发的图纸形式仍无法有效获取物量等结构化管理元素,使得定额编制、托盘调整、工作包派工单合理拆分仍依赖管理介入。

    3.编码——“管理语言”的统一

    复杂项目涉及多个涉及专业,横跨多种CAD软件(譬如AVEVA Marine, AutoCAD、TEKLA等),设计产出物的体系与后续物资采购和制造执行体系的编码衔接转换仍存在效率障碍。显然,极大制约了公司运营管理效率。

    4.用CPS及工业物联理念,实现“人制”层面的创新管理

    譬如劳务工的管理、余料追踪、设备维保……

三、复杂项目型企业 “智能制造”的思考

    创新思考1:研发制造一体化平台 (横向集成)

    从设计源头遏制成本发生,预估采购清单、材料定额、托盘、工作包、变更,将运营管理前置。通过PLM/ERP一体化联动的全局信息共享,进一步实现可视化、数字化制造。

    创新思考2: 物联技术的“人”“物”实操管理

    从设备的管理,包括点检、保修,以及预防性设备保全,人员管理,实时工时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对人与物的实操管理。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一、信息化实践之路

    中集安瑞科集团主要是做物流装备、能源装备的一家上市公司。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等新能源的运输船,还有一些海洋钻井平台上的专用模块。对于这个行业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制造过程复杂,周期长,同时竞争也比较激烈。因此,面对这种复杂的项目型制造对于企业而言面临很多挑战。

    很多企业业务开展的基础是由设计来驱动的,但企业的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个性化制造的问题。每个海洋区域,由于运输线路的不同,或者钻井平台所处的才有地段不同,海水的腐蚀程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船,每一个海工平台,每一次的设计都需要做大量的调整。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客户的工程项目本身时常会出现大量变更,对我们的后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集安瑞科集团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2011年进行了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当时现状的评估,识别了9大管理改善的突破点:投标报价合同评审、计划体系、预算管理成本定额、大宗物资管理、围绕设计的协同、编码体系、外包和临时劳动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对需求的梳理,公司总结出17大项实施内容:营销、生产管理、研发设计、采购、仓储、场内物流、生产作业执行、下水试航交船、售后服务、质量、生产保障与后勤、体系规范、企业绩效、财务、成本、人力资源等,并分为基础规范建设、管理提升、全面推广深化三个不同层次制定建设路线图。2011年到2015年,公司以ERP系统为核心,详尽涵盖了13大方面多达341项的具体实施内容。经过缜密的选型,选择了SAP,并基本应用了SAP的全部模块。

二、复杂项目型制造业管理的痛与机遇

    在2011年之前,公司实际的生产组织形态是以传统的生产计划为主导,项目管理是十分薄弱的,多项目计划的节点都是通过excel表格的形式展现的,非常的粗放,整个项目计划的管理线与实际的生产计划线是完全脱节的。因此公司公国实施SAP项目实现了生产计划与项目管理的打通,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公司通过项目结构分解、项目作业分解等方式,最后到生产计划,解决了计划和生产的融合。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设计为驱动,公司的设计工作大部分是由客户提供大的方向,公司负责制定详细的生产设计,然后通过生产设计,明确具体采购时间,具体进行后续工作。这对于一个以钢铁作为原材料的企业而言,无疑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131121744933006653_new.png

图1 公司“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但是,实施完成之后我们发现实际效果和预期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其实公司在做IT规划的时候完全是以企业价值为导向,也都是按照战略规划去做的,但为什么最后的而结果有差异呢?其实人治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信息化的基础。公司面临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公司的年轻人、管理者还是存在浮躁的问题。尽管我们打通了传统计划方式与项目管理之间的阻碍,取得了一定成果。软件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发现公司的项目经理、物资采购部门、设计部门对其自身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计划变更的维护并不及时。原因主要在于公司业务本身存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我国的船舶行业产能是过剩的,因此公司采取的社会化分工的方式,将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出去,但是放出去的问题在于管控力的降低,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不了,受到考核机制的压力,所以就不录进系统。因此,人为掌控能力、经验和管理标准化存在一定矛盾,信息化的效果和预期产生了差距。

    目前公司在细分行业很多都是首制,都没有经验,而且标准和相关数据源头都在设计。因此公司也是下大力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大量的学习、考察、交流,并学习了他们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最后发现国外能够很好运行的这套体系是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的,但是对于我们公司来说不具备这样的管理基础,例如基础数据。其实类似船舶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信息化的程度其实并不高,在信息系统以外如何做好人为的管理,并用法制的信息化手段去覆盖非常的难。

    在面临发杂项目型制造带来的挑战的同时,这种业务形态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1.社会化分工制造模式的支撑

    由于某些项目型制造企业采取了“社会化”制造分工协作的模式,作为项目管理源头的设计环节涉及与客户、设计院的广泛协同,设计的成果又要与社会化生产分包合作伙伴广泛传达和对接,外加项目型业态存在的工程变更频繁的客观业务状态,尽早建立协同设计和协同生产的规范和体系,形成社会化协同流程和社会化协同模式变得越发紧迫

    2.从设计源头驱动运营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

    传统上,项目型制造关注以项目计划协调和设计过程管理为两大主线的协同制造体系,但是设计下发的图纸形式仍无法有效获取物量等结构化管理元素,使得定额编制、托盘调整、工作包派工单合理拆分仍依赖管理介入。

    3.编码——“管理语言”的统一

    复杂项目涉及多个涉及专业,横跨多种CAD软件(譬如AVEVA Marine, AutoCAD、TEKLA等),设计产出物的体系与后续物资采购和制造执行体系的编码衔接转换仍存在效率障碍。显然,极大制约了公司运营管理效率。

    4.用CPS及工业物联理念,实现“人制”层面的创新管理

    譬如劳务工的管理、余料追踪、设备维保……

三、复杂项目型企业 “智能制造”的思考

    创新思考1:研发制造一体化平台 (横向集成)

    从设计源头遏制成本发生,预估采购清单、材料定额、托盘、工作包、变更,将运营管理前置。通过PLM/ERP一体化联动的全局信息共享,进一步实现可视化、数字化制造。

    创新思考2: 物联技术的“人”“物”实操管理

    从设备的管理,包括点检、保修,以及预防性设备保全,人员管理,实时工时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对人与物的实操管理。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