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累计签到次数:

今天获取 积分

工程师的感悟

工程师的感悟

482 浏览

顶尖级工程师的三大境界

管理类 星旭自动化 2016-11-18 11:2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国维广为流传的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着这三句话来讲讲工程师的晋级之道,另外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浅谈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概念,因为出身在农村,从小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工程师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学时的职业梦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还考虑过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独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只是在红警这款游戏中,经常看到一位提着工具包的名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这便是大学前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本科专业其实算个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各式各样工程师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报考了一个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前进。谁知当我真正要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时候,竟突然没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忧虑养活自己的前途问题,于是自学了些硬件工程师的知识,结果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讯设备公司。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期间先后换了两家公司,参与过几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回想当初感慨颇多,有一些话想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书上写,但是写工程师的却没几个。只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工程师在网络上吐槽几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随性、零碎的语言,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原本描绘的是传统文人在追求学问时的困惑和孤独。内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却看不清前路。如果转化成工程师的语言,则可以这样说: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欢它,是不是能够厮守一辈子。手头上的工作看着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饭,实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烟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顾。
 
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边漫步的生活,但是无异于在网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当今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这个状态,在这里工程师只不过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人们靠它谋生。如果另一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也许就会改行不当工程师了。

说起谋生,工程师这份职业给热爱理性思维,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机会,他们也许羞涩木讷、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他们也许是传说中的没有背景的人。这份工作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高薪,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见效快,一般毕业后即可拿到不错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论研究型科学家需要多年的积累,硕士毕业后还要读博士,那时年纪快三十,要结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着高薪,只不过表示获得了当科学家的入门资格而已,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继续博士后。

然而工程师们的心是不满足的,他们不会只看眼前。他们有的会抱怨是拿命在换钱,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实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新人学一段时间也可以上手,未来其实是在望尽天涯路。

我想这些抱怨不是工程师们在无病呻吟,我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这样吐槽。这其实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企业一部分是低利润的代工业或是外包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点的整机组装业,外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现在正火的智能手机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统则完全是老美的。机器人产业虽说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电机等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兴通讯做了一点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点带来关键芯片断货的灭顶之灾。

除了没有核心技术外,国内很多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上的情况,导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出现上面的工程师的抱怨则不足为奇了。然而解决生存是首要任务,记得华为的总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华为的目标就是活着。一句极其简单而真实的话。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寒门学子更显得真实。

产生这个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在此就不细说。国家其实也早就意识到这问题,投入巨资在所谓的“核高基”专项上(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但因为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早已被外国货占领,发展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技术研发难度大,就算研发出来也没信心占领市场。虽然国家发展的大气候决定了工程师的生存状态,然而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脱颖而出。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等效在工程师职业上,则可以这样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事业所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进入此种境界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了第一种境界的洗礼,从烧不死的鸟变成了凤凰,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程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进入了某个行业,然而却也没有想太多,一路走来,早期也曾迷茫过,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却咬着牙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上手了,发现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万的代码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愿意主动寻求背后隐藏的规律,除了完成任务外愿意把它优化得更完美。

要坚持下来除了个人定力外,还要一个好的平台,比如毕业后进入华为、中兴这些处在行业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或是进入一些技术积淀深厚、科研经费充足的研究所。
 
也许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是买回外国的设备拆解,然后依照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凑合着做出来,凭借低价打开市场,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结合在大批量生产及世界各地客户处暴露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的吃透技术,再此基础上还能进行一些创新,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基于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大学时代就找到了个人兴趣,提前熟悉了某个领域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因为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作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挑战,于是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起来个人产品,比如领导微信开发的张小龙,学生时代据说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恋编程,能够在实验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发foxmail邮箱,虽说这个邮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却为他赢得了名声,最后在微信开发上独占鳌头,创造了奇迹。人和人的差别也许就是几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市场结合起来,容易取得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我本人假如在大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当工程师的兴趣,并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即便资质驽钝,十几年过去也会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没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说到兴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师可能过工作几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当工程师上,事实上很多工程师都走上了技术管理的路线,这是正常的升迁。还有一种情形则是完全的转行了。
 
比如不少前国家领导人都是工程师,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还有人转行当作家,比如创作了科幻经典《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显然这种转身是与国家和个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分不开,可以说工程师是一种上沾基础理论仙气,下接搬砖实干地气的职业。
 
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像拧螺丝一样调试参数,也需要深入生产车间和客户一线,有了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们华丽转身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他们转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称为前工程师。然而却有那么一小拨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头发花白。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却在热闹外。
 
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追求者的我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指那些终生活跃在技术领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高手们,显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谋生,也不是矫情的兴趣,而是有一种情怀,还有一种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还停留在混饭吃的第一境界,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杰出的工程师,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不会诞生,比如晶体管,计算机、空调、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些东西背后原始的理论基础也许是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科学家提出。
 
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实用且可靠的产品肯定是出自顶级工程师之手,在此本人谈一下顶级工程师的素质。

他们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原本科学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边界,科学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源泉,科学理论不一定立即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用处,工程应用必须面向看得见的用户需求,且实用可靠。一些科学家不屑于工程师细枝末节的开发,一些工程师也不喜欢像科学家一样呆在办公室推导宇宙数学模型。但是当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逆向向科学界寻找理论突破。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表明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科学理论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像产品开发流程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设备调试中中其实也会遇到各种令人惊奇的现象,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从而使得他们载入了科学发现的史册,他们虽身为工程师,但是和科学家已经没什么差别,他俩对于意外的信号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刨根究底,试图摸清背后隐藏的规律。

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创新者。任何行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打破常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创新者的轶闻秩事。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行为怪异,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却天资聪明,野心勃勃,总想干些改变世界的大事。
 
比如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的时候喜欢用恶作剧捉弄人,也不认真上课,然而他却痴迷电子技术,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技术天赋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广为人知。他们除了自己所在的专业外,往往对于艺术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据说苹果的结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当年为了设计出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甚至不辞辛劳地乘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一位铸剑大师,从中来寻找灵感。这种高逼格的架势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淡泊名利、境界高远的思想家。在各种版本武侠小说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总隐藏着一位孩童般天真烂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头,他们在不经意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学。这种境界也许有些虚无缥缈,太过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认,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能专注和认真。同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一个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积淀,需要工程师多年的心无旁骛。
 
记得任正非说过,“在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不能机会主义”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意思,颠覆性产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一飞冲天。我们每天使用的上网技术雏形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委托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从当初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到后来国际互联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闪耀在互联网的殿堂。

江湖上一个高手的出现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会上出现各路高手互相争锋的局面则是不容易的。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技术界不可能没有顶级高手,也不可能个别高手一骑绝尘。显然顶级工程师高手在我国是稀缺的,许多原创性的技术,特别是物理层的硬技术大多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的工程师,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汉字的日文名字。我国工程师手头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参考书都是国外的工程师所写。

人们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往往会联想到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什么新意,谈多了也伤感。但是体制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师个人层面应该发扬我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他们一方面胸怀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终生在自己钟情的领域耕耘,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国向来都不缺这种精神。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逐渐逼近世界顶级水平,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引领通信业的发展,互联网三巨头BAT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型技术的布局,大疆无人机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占领全球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行业会涌现出大批的顶级工程师,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字,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捧着中国人写的经典教科书。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查看全部
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国维广为流传的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着这三句话来讲讲工程师的晋级之道,另外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浅谈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5.jpg



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概念,因为出身在农村,从小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工程师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学时的职业梦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还考虑过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独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只是在红警这款游戏中,经常看到一位提着工具包的名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这便是大学前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本科专业其实算个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各式各样工程师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报考了一个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前进。谁知当我真正要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时候,竟突然没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忧虑养活自己的前途问题,于是自学了些硬件工程师的知识,结果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讯设备公司。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期间先后换了两家公司,参与过几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回想当初感慨颇多,有一些话想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书上写,但是写工程师的却没几个。只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工程师在网络上吐槽几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随性、零碎的语言,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原本描绘的是传统文人在追求学问时的困惑和孤独。内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却看不清前路。如果转化成工程师的语言,则可以这样说: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欢它,是不是能够厮守一辈子。手头上的工作看着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饭,实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烟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顾。
 
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边漫步的生活,但是无异于在网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当今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这个状态,在这里工程师只不过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人们靠它谋生。如果另一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也许就会改行不当工程师了。

说起谋生,工程师这份职业给热爱理性思维,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机会,他们也许羞涩木讷、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他们也许是传说中的没有背景的人。这份工作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高薪,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见效快,一般毕业后即可拿到不错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论研究型科学家需要多年的积累,硕士毕业后还要读博士,那时年纪快三十,要结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着高薪,只不过表示获得了当科学家的入门资格而已,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继续博士后。

然而工程师们的心是不满足的,他们不会只看眼前。他们有的会抱怨是拿命在换钱,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实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新人学一段时间也可以上手,未来其实是在望尽天涯路。

我想这些抱怨不是工程师们在无病呻吟,我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这样吐槽。这其实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企业一部分是低利润的代工业或是外包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点的整机组装业,外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现在正火的智能手机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统则完全是老美的。机器人产业虽说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电机等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兴通讯做了一点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点带来关键芯片断货的灭顶之灾。

除了没有核心技术外,国内很多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上的情况,导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出现上面的工程师的抱怨则不足为奇了。然而解决生存是首要任务,记得华为的总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华为的目标就是活着。一句极其简单而真实的话。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寒门学子更显得真实。

产生这个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在此就不细说。国家其实也早就意识到这问题,投入巨资在所谓的“核高基”专项上(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但因为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早已被外国货占领,发展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技术研发难度大,就算研发出来也没信心占领市场。虽然国家发展的大气候决定了工程师的生存状态,然而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脱颖而出。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等效在工程师职业上,则可以这样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事业所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进入此种境界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了第一种境界的洗礼,从烧不死的鸟变成了凤凰,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程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进入了某个行业,然而却也没有想太多,一路走来,早期也曾迷茫过,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却咬着牙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上手了,发现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万的代码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愿意主动寻求背后隐藏的规律,除了完成任务外愿意把它优化得更完美。

要坚持下来除了个人定力外,还要一个好的平台,比如毕业后进入华为、中兴这些处在行业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或是进入一些技术积淀深厚、科研经费充足的研究所。
 
也许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是买回外国的设备拆解,然后依照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凑合着做出来,凭借低价打开市场,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结合在大批量生产及世界各地客户处暴露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的吃透技术,再此基础上还能进行一些创新,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基于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大学时代就找到了个人兴趣,提前熟悉了某个领域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因为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作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挑战,于是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起来个人产品,比如领导微信开发的张小龙,学生时代据说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恋编程,能够在实验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发foxmail邮箱,虽说这个邮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却为他赢得了名声,最后在微信开发上独占鳌头,创造了奇迹。人和人的差别也许就是几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市场结合起来,容易取得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我本人假如在大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当工程师的兴趣,并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即便资质驽钝,十几年过去也会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没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说到兴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师可能过工作几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当工程师上,事实上很多工程师都走上了技术管理的路线,这是正常的升迁。还有一种情形则是完全的转行了。
 
比如不少前国家领导人都是工程师,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还有人转行当作家,比如创作了科幻经典《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显然这种转身是与国家和个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分不开,可以说工程师是一种上沾基础理论仙气,下接搬砖实干地气的职业。
 
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像拧螺丝一样调试参数,也需要深入生产车间和客户一线,有了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们华丽转身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他们转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称为前工程师。然而却有那么一小拨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头发花白。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却在热闹外。
 
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追求者的我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指那些终生活跃在技术领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高手们,显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谋生,也不是矫情的兴趣,而是有一种情怀,还有一种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还停留在混饭吃的第一境界,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杰出的工程师,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不会诞生,比如晶体管,计算机、空调、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些东西背后原始的理论基础也许是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科学家提出。
 
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实用且可靠的产品肯定是出自顶级工程师之手,在此本人谈一下顶级工程师的素质。

他们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原本科学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边界,科学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源泉,科学理论不一定立即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用处,工程应用必须面向看得见的用户需求,且实用可靠。一些科学家不屑于工程师细枝末节的开发,一些工程师也不喜欢像科学家一样呆在办公室推导宇宙数学模型。但是当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逆向向科学界寻找理论突破。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表明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科学理论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像产品开发流程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设备调试中中其实也会遇到各种令人惊奇的现象,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从而使得他们载入了科学发现的史册,他们虽身为工程师,但是和科学家已经没什么差别,他俩对于意外的信号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刨根究底,试图摸清背后隐藏的规律。

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创新者。任何行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打破常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创新者的轶闻秩事。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行为怪异,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却天资聪明,野心勃勃,总想干些改变世界的大事。
 
比如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的时候喜欢用恶作剧捉弄人,也不认真上课,然而他却痴迷电子技术,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技术天赋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广为人知。他们除了自己所在的专业外,往往对于艺术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据说苹果的结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当年为了设计出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甚至不辞辛劳地乘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一位铸剑大师,从中来寻找灵感。这种高逼格的架势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淡泊名利、境界高远的思想家。在各种版本武侠小说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总隐藏着一位孩童般天真烂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头,他们在不经意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学。这种境界也许有些虚无缥缈,太过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认,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能专注和认真。同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一个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积淀,需要工程师多年的心无旁骛。
 
记得任正非说过,“在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不能机会主义”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意思,颠覆性产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一飞冲天。我们每天使用的上网技术雏形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委托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从当初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到后来国际互联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闪耀在互联网的殿堂。

江湖上一个高手的出现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会上出现各路高手互相争锋的局面则是不容易的。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技术界不可能没有顶级高手,也不可能个别高手一骑绝尘。显然顶级工程师高手在我国是稀缺的,许多原创性的技术,特别是物理层的硬技术大多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的工程师,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汉字的日文名字。我国工程师手头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参考书都是国外的工程师所写。

人们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往往会联想到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什么新意,谈多了也伤感。但是体制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师个人层面应该发扬我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他们一方面胸怀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终生在自己钟情的领域耕耘,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国向来都不缺这种精神。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逐渐逼近世界顶级水平,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引领通信业的发展,互联网三巨头BAT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型技术的布局,大疆无人机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占领全球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行业会涌现出大批的顶级工程师,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字,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捧着中国人写的经典教科书。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565 浏览

做技术有前途吗?一位老工程师的看法工程师的感悟

设计类 Amazing 2016-09-22 14:0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

根据个人的理想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痛快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的轨迹,从一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

2、可以做技术的,切不可沉湎于技术;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营技术,给自己造成很多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技术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工程师。

3、不要去做技术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

在企业里工作,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工程师的迂腐之言,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等,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公关能力等要成为最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技术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古到今,一律如此。

4、多交“三教九流”的朋友;

不要只和工程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者,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的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5、知识涉猎不仅要专,还一定要广;

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的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的学费。

6、抓住时机向技术管理或市场销售方面转变;

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开发,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和或销售的前途会更大,以前搞技术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搞销售可以培养自己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7、逐渐客户自己的心理弱点和性格缺陷;

多疑,敏感,犹豫不决,胆怯,多虑,这些工程师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必须改变,很难吗,只在床上想一想当然不可能改变,去帮朋友守一个月地摊,包准有效果,去实践,而不要只想,不克服这些缺点,一切不可能,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当不好,—尽管你可能技术不错。

8、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建立自己的工作的环境;

及早为自己配置一个工作环境,装备电脑,模拟器,编程器等,业余时间可以接点活,一方面接触市场,培养市场感觉,同时也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准备自己的产品,咱搞技术的没有钱,只有技术,技术的代表不是学历和证书,而是产品,拿出像样的产品,就可以技术转让或与人合作搞企业,先把东西准备好,等待机会,否则,有了机会也抓不住。

9、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

不仅要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要创造条件让别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外面的投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是个好主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10、该出手时便出手。

永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把握,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

根据个人的理想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痛快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的轨迹,从一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

2、可以做技术的,切不可沉湎于技术;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营技术,给自己造成很多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技术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工程师。

3、不要去做技术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

在企业里工作,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工程师的迂腐之言,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等,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公关能力等要成为最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技术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古到今,一律如此。

4、多交“三教九流”的朋友;

不要只和工程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者,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的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5、知识涉猎不仅要专,还一定要广;

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的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的学费。

6、抓住时机向技术管理或市场销售方面转变;

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开发,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和或销售的前途会更大,以前搞技术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搞销售可以培养自己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7、逐渐客户自己的心理弱点和性格缺陷;

多疑,敏感,犹豫不决,胆怯,多虑,这些工程师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必须改变,很难吗,只在床上想一想当然不可能改变,去帮朋友守一个月地摊,包准有效果,去实践,而不要只想,不克服这些缺点,一切不可能,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当不好,—尽管你可能技术不错。

8、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建立自己的工作的环境;

及早为自己配置一个工作环境,装备电脑,模拟器,编程器等,业余时间可以接点活,一方面接触市场,培养市场感觉,同时也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准备自己的产品,咱搞技术的没有钱,只有技术,技术的代表不是学历和证书,而是产品,拿出像样的产品,就可以技术转让或与人合作搞企业,先把东西准备好,等待机会,否则,有了机会也抓不住。

9、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

不仅要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要创造条件让别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外面的投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是个好主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10、该出手时便出手。

永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把握,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来源:网络
1868 浏览

成熟工程师与初级工程师的差异:DFx的素养

设计类 金玉兰 2016-08-01 19:2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产生赞赏:¥5

DFx的意义

为x而设计(Design for X  DFX )指出可以为了某一个焦点来当做主题,从而发展出设计改良的方案。同时也可以发展成一套设计的原则。

X表示一种自由选择, 自由发挥, 它可以是

•为装配而考虑的设计(DFA, Design For Assembly)

•为质量而考虑的设计((DFQ, Design For Quality)

•为成本而考虑的设计(DFC, Design For Cost)

•为可靠性而考虑的设计(DFR, Design For Reliability)

•为包装而考虑的设计(DFP, Design For Packing)

•……………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DFx技术是并行工程的支持工具之一,是一种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设计技术。这里的并行工程,指的是:在设计阶段尽可能早地考虑产品的可靠性、性能、质量、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产品服务和价格等因素,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或再设计。不是在维修的时候再考虑可维修性,而是在需求和设计阶段,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可维修性的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我们看一下IPD流程定义的几个环节:






DFx的具体执行,有很多文章和文档,但是其实说得都比较“虚”,偏于理论和思想介绍。那我来“解构”一下,实操的过程中,如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
[login]
第一、在每一个环节设置,DFx专题;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应该针对DFx,专门讨论和评审需求。例如在需求跟踪表中,除了功能描述之外,专门增加DFx的分类:启动时间、可测试需求、螺钉种类、散热器拆装方式、远程升级等等需求,都写入需求跟踪的列表。同样,在设计阶段,有专门的DFx的设计文档、和需求满足度评审;

第二、问题前置;例如,如果有项目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有效的经验,应该在更早的环节提出;例如:可采购性设计,采购思考前置,我们在做需求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元件是否易于购买、成本、供货周期、样品、器件本身的生命周期、量产时间、停产时间,等等。可维修性设计,也就是维修思考前置,在做需求和设计的阶段,充分考虑维修时的痛点;同样的,可测试性设计、可维护性设计都是这个原理。这也充分体现了“并行工程”这个词的含义。

第三、问题总结回馈;在一些大公司,一般会有DFx的考核指标、成熟的DFx 评审Checklist;大家只需要学习、执行、优化,即可以出色的完成工作;这样的DFx方面的文档一般都是来自于前人的积累、咨询公司导入。而初创团队、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DFx的完成度完全取决于人的水平。所以,往往产品的各项指标不是靠体制保证,而是靠人来保证。所以,往往会导致经验流失,技术不具备可复制性,工程变更繁琐。高水平的人的疏忽,也会导致问题。人力不足的时候,问题凸显。

而小公司往往就会延续这种小作坊的方式,持续进行,主要依靠技术骨干的技术能力。小公司也会总结,而往往总结都是针对人,而不是通过总结建立起机制,来避免问题重复。所以,每次的项目总结的结论应该是形成指导下次研发活动的依据。并且应该设立项目节点,在项目节点针对过往的错误进行Checklist检查。小公司既然很难做到不犯错误,那么就应该努力做到“不重复犯错误”。进行持续改进之后,让团队达到新的高度。





第四、DFx应该做单维度深度思考。在大公司,由于角色设置众多角色,在各个项目节点,通过多角色参与,进行评审,围堵问题流入后续环节。例如,在需求阶段,各种代表会出席评审会议:生产代表、采购代表、客户代表、技术服务代表等等等等。各个维度的负责人,对自己的维度进行死守,公司通过KPI直接进行管控。而小公司不具备这样多的角色进行设置,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研发人员去考虑这些维度的时候,挖掘的不够深入,思维还没发散即可进行收敛。因为攻防为一个人,所以不会产生剧烈的讨论和冲突,在设计过程中直接给出折衷的操作办法。所以即使是小公司,如果想把DFx做好,也应该在关键阶段,进行关键DFx设计的会议讨论。

其实,我们的设计团队如果人数、人的素质、人的水平确定之后,是否执行DFX,发生的问题总量是不会变化的。但是通过DFX设计思考,DFX设计评审,能够把认知范围内的问题前置。这样避免,问题在后续环节发现,导致更多的返工和更恶劣的影响。

下图是一个生产相关DFx优化的效果图。
[/login]




我的一位物理老师曾经说过:小孩跟大人的区别在于,扫地不扫墙角根,洗脸不洗耳朵根。其实也就是用一种通俗的说法表达成熟的衡量标准:看问题的全面性,以及会后续可能发生的结果的预判和措施。

同样,一位成熟的工程师,与一位初级工程师的典型差异在于DFx方面的素养。
 






更多内容请关注智造家 www.imefuture.com
机械工程师的级别划分,混了几年了,看看你处在哪个位置
为什么工程师们仍坚持快速注塑成型工艺?
CNC工程师必看!3D玻璃CNC加工操作手册
电子工程师有必要记住的电路保护类型及选型要点
给年轻工程师的十大忠告
【语重心长】一个老工程师的忠告 查看全部
DFx的意义

为x而设计(Design for X  DFX )指出可以为了某一个焦点来当做主题,从而发展出设计改良的方案。同时也可以发展成一套设计的原则。

X表示一种自由选择, 自由发挥, 它可以是

•为装配而考虑的设计(DFA, Design For Assembly)

•为质量而考虑的设计((DFQ, Design For Quality)

•为成本而考虑的设计(DFC, Design For Cost)

•为可靠性而考虑的设计(DFR, Design For Reliability)

•为包装而考虑的设计(DFP, Design For Packing)

•……………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DFx技术是并行工程的支持工具之一,是一种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设计技术。这里的并行工程,指的是:在设计阶段尽可能早地考虑产品的可靠性、性能、质量、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产品服务和价格等因素,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或再设计。不是在维修的时候再考虑可维修性,而是在需求和设计阶段,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可维修性的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我们看一下IPD流程定义的几个环节:

0.webp_.jpg


DFx的具体执行,有很多文章和文档,但是其实说得都比较“虚”,偏于理论和思想介绍。那我来“解构”一下,实操的过程中,如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
[login]
第一、在每一个环节设置,DFx专题;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应该针对DFx,专门讨论和评审需求。例如在需求跟踪表中,除了功能描述之外,专门增加DFx的分类:启动时间、可测试需求、螺钉种类、散热器拆装方式、远程升级等等需求,都写入需求跟踪的列表。同样,在设计阶段,有专门的DFx的设计文档、和需求满足度评审;

第二、问题前置;例如,如果有项目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有效的经验,应该在更早的环节提出;例如:可采购性设计,采购思考前置,我们在做需求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元件是否易于购买、成本、供货周期、样品、器件本身的生命周期、量产时间、停产时间,等等。可维修性设计,也就是维修思考前置,在做需求和设计的阶段,充分考虑维修时的痛点;同样的,可测试性设计、可维护性设计都是这个原理。这也充分体现了“并行工程”这个词的含义。

第三、问题总结回馈;在一些大公司,一般会有DFx的考核指标、成熟的DFx 评审Checklist;大家只需要学习、执行、优化,即可以出色的完成工作;这样的DFx方面的文档一般都是来自于前人的积累、咨询公司导入。而初创团队、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DFx的完成度完全取决于人的水平。所以,往往产品的各项指标不是靠体制保证,而是靠人来保证。所以,往往会导致经验流失,技术不具备可复制性,工程变更繁琐。高水平的人的疏忽,也会导致问题。人力不足的时候,问题凸显。

而小公司往往就会延续这种小作坊的方式,持续进行,主要依靠技术骨干的技术能力。小公司也会总结,而往往总结都是针对人,而不是通过总结建立起机制,来避免问题重复。所以,每次的项目总结的结论应该是形成指导下次研发活动的依据。并且应该设立项目节点,在项目节点针对过往的错误进行Checklist检查。小公司既然很难做到不犯错误,那么就应该努力做到“不重复犯错误”。进行持续改进之后,让团队达到新的高度。

640.webp_.jpg

第四、DFx应该做单维度深度思考。在大公司,由于角色设置众多角色,在各个项目节点,通过多角色参与,进行评审,围堵问题流入后续环节。例如,在需求阶段,各种代表会出席评审会议:生产代表、采购代表、客户代表、技术服务代表等等等等。各个维度的负责人,对自己的维度进行死守,公司通过KPI直接进行管控。而小公司不具备这样多的角色进行设置,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研发人员去考虑这些维度的时候,挖掘的不够深入,思维还没发散即可进行收敛。因为攻防为一个人,所以不会产生剧烈的讨论和冲突,在设计过程中直接给出折衷的操作办法。所以即使是小公司,如果想把DFx做好,也应该在关键阶段,进行关键DFx设计的会议讨论。

其实,我们的设计团队如果人数、人的素质、人的水平确定之后,是否执行DFX,发生的问题总量是不会变化的。但是通过DFX设计思考,DFX设计评审,能够把认知范围内的问题前置。这样避免,问题在后续环节发现,导致更多的返工和更恶劣的影响。

下图是一个生产相关DFx优化的效果图。
[/login]
640.webp_(1)_.jpg

我的一位物理老师曾经说过:小孩跟大人的区别在于,扫地不扫墙角根,洗脸不洗耳朵根。其实也就是用一种通俗的说法表达成熟的衡量标准:看问题的全面性,以及会后续可能发生的结果的预判和措施。

同样,一位成熟的工程师,与一位初级工程师的典型差异在于DFx方面的素养。
 

智造家二维码.jpg


更多内容请关注智造家 www.imefuture.com
机械工程师的级别划分,混了几年了,看看你处在哪个位置
为什么工程师们仍坚持快速注塑成型工艺?
CNC工程师必看!3D玻璃CNC加工操作手册
电子工程师有必要记住的电路保护类型及选型要点
给年轻工程师的十大忠告
【语重心长】一个老工程师的忠告
482 浏览

顶尖级工程师的三大境界

管理类 星旭自动化 2016-11-18 11:2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国维广为流传的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着这三句话来讲讲工程师的晋级之道,另外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浅谈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概念,因为出身在农村,从小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工程师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学时的职业梦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还考虑过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独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只是在红警这款游戏中,经常看到一位提着工具包的名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这便是大学前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本科专业其实算个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各式各样工程师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报考了一个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前进。谁知当我真正要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时候,竟突然没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忧虑养活自己的前途问题,于是自学了些硬件工程师的知识,结果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讯设备公司。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期间先后换了两家公司,参与过几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回想当初感慨颇多,有一些话想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书上写,但是写工程师的却没几个。只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工程师在网络上吐槽几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随性、零碎的语言,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原本描绘的是传统文人在追求学问时的困惑和孤独。内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却看不清前路。如果转化成工程师的语言,则可以这样说: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欢它,是不是能够厮守一辈子。手头上的工作看着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饭,实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烟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顾。
 
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边漫步的生活,但是无异于在网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当今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这个状态,在这里工程师只不过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人们靠它谋生。如果另一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也许就会改行不当工程师了。

说起谋生,工程师这份职业给热爱理性思维,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机会,他们也许羞涩木讷、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他们也许是传说中的没有背景的人。这份工作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高薪,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见效快,一般毕业后即可拿到不错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论研究型科学家需要多年的积累,硕士毕业后还要读博士,那时年纪快三十,要结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着高薪,只不过表示获得了当科学家的入门资格而已,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继续博士后。

然而工程师们的心是不满足的,他们不会只看眼前。他们有的会抱怨是拿命在换钱,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实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新人学一段时间也可以上手,未来其实是在望尽天涯路。

我想这些抱怨不是工程师们在无病呻吟,我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这样吐槽。这其实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企业一部分是低利润的代工业或是外包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点的整机组装业,外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现在正火的智能手机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统则完全是老美的。机器人产业虽说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电机等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兴通讯做了一点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点带来关键芯片断货的灭顶之灾。

除了没有核心技术外,国内很多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上的情况,导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出现上面的工程师的抱怨则不足为奇了。然而解决生存是首要任务,记得华为的总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华为的目标就是活着。一句极其简单而真实的话。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寒门学子更显得真实。

产生这个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在此就不细说。国家其实也早就意识到这问题,投入巨资在所谓的“核高基”专项上(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但因为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早已被外国货占领,发展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技术研发难度大,就算研发出来也没信心占领市场。虽然国家发展的大气候决定了工程师的生存状态,然而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脱颖而出。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等效在工程师职业上,则可以这样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事业所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进入此种境界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了第一种境界的洗礼,从烧不死的鸟变成了凤凰,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程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进入了某个行业,然而却也没有想太多,一路走来,早期也曾迷茫过,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却咬着牙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上手了,发现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万的代码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愿意主动寻求背后隐藏的规律,除了完成任务外愿意把它优化得更完美。

要坚持下来除了个人定力外,还要一个好的平台,比如毕业后进入华为、中兴这些处在行业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或是进入一些技术积淀深厚、科研经费充足的研究所。
 
也许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是买回外国的设备拆解,然后依照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凑合着做出来,凭借低价打开市场,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结合在大批量生产及世界各地客户处暴露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的吃透技术,再此基础上还能进行一些创新,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基于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大学时代就找到了个人兴趣,提前熟悉了某个领域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因为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作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挑战,于是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起来个人产品,比如领导微信开发的张小龙,学生时代据说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恋编程,能够在实验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发foxmail邮箱,虽说这个邮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却为他赢得了名声,最后在微信开发上独占鳌头,创造了奇迹。人和人的差别也许就是几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市场结合起来,容易取得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我本人假如在大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当工程师的兴趣,并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即便资质驽钝,十几年过去也会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没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说到兴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师可能过工作几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当工程师上,事实上很多工程师都走上了技术管理的路线,这是正常的升迁。还有一种情形则是完全的转行了。
 
比如不少前国家领导人都是工程师,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还有人转行当作家,比如创作了科幻经典《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显然这种转身是与国家和个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分不开,可以说工程师是一种上沾基础理论仙气,下接搬砖实干地气的职业。
 
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像拧螺丝一样调试参数,也需要深入生产车间和客户一线,有了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们华丽转身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他们转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称为前工程师。然而却有那么一小拨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头发花白。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却在热闹外。
 
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追求者的我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指那些终生活跃在技术领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高手们,显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谋生,也不是矫情的兴趣,而是有一种情怀,还有一种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还停留在混饭吃的第一境界,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杰出的工程师,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不会诞生,比如晶体管,计算机、空调、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些东西背后原始的理论基础也许是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科学家提出。
 
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实用且可靠的产品肯定是出自顶级工程师之手,在此本人谈一下顶级工程师的素质。

他们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原本科学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边界,科学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源泉,科学理论不一定立即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用处,工程应用必须面向看得见的用户需求,且实用可靠。一些科学家不屑于工程师细枝末节的开发,一些工程师也不喜欢像科学家一样呆在办公室推导宇宙数学模型。但是当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逆向向科学界寻找理论突破。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表明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科学理论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像产品开发流程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设备调试中中其实也会遇到各种令人惊奇的现象,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从而使得他们载入了科学发现的史册,他们虽身为工程师,但是和科学家已经没什么差别,他俩对于意外的信号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刨根究底,试图摸清背后隐藏的规律。

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创新者。任何行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打破常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创新者的轶闻秩事。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行为怪异,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却天资聪明,野心勃勃,总想干些改变世界的大事。
 
比如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的时候喜欢用恶作剧捉弄人,也不认真上课,然而他却痴迷电子技术,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技术天赋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广为人知。他们除了自己所在的专业外,往往对于艺术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据说苹果的结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当年为了设计出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甚至不辞辛劳地乘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一位铸剑大师,从中来寻找灵感。这种高逼格的架势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淡泊名利、境界高远的思想家。在各种版本武侠小说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总隐藏着一位孩童般天真烂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头,他们在不经意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学。这种境界也许有些虚无缥缈,太过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认,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能专注和认真。同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一个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积淀,需要工程师多年的心无旁骛。
 
记得任正非说过,“在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不能机会主义”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意思,颠覆性产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一飞冲天。我们每天使用的上网技术雏形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委托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从当初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到后来国际互联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闪耀在互联网的殿堂。

江湖上一个高手的出现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会上出现各路高手互相争锋的局面则是不容易的。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技术界不可能没有顶级高手,也不可能个别高手一骑绝尘。显然顶级工程师高手在我国是稀缺的,许多原创性的技术,特别是物理层的硬技术大多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的工程师,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汉字的日文名字。我国工程师手头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参考书都是国外的工程师所写。

人们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往往会联想到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什么新意,谈多了也伤感。但是体制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师个人层面应该发扬我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他们一方面胸怀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终生在自己钟情的领域耕耘,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国向来都不缺这种精神。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逐渐逼近世界顶级水平,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引领通信业的发展,互联网三巨头BAT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型技术的布局,大疆无人机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占领全球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行业会涌现出大批的顶级工程师,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字,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捧着中国人写的经典教科书。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查看全部
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国维广为流传的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着这三句话来讲讲工程师的晋级之道,另外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浅谈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5.jpg



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概念,因为出身在农村,从小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工程师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学时的职业梦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还考虑过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独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只是在红警这款游戏中,经常看到一位提着工具包的名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这便是大学前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本科专业其实算个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各式各样工程师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报考了一个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前进。谁知当我真正要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时候,竟突然没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忧虑养活自己的前途问题,于是自学了些硬件工程师的知识,结果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讯设备公司。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期间先后换了两家公司,参与过几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回想当初感慨颇多,有一些话想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书上写,但是写工程师的却没几个。只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工程师在网络上吐槽几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随性、零碎的语言,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原本描绘的是传统文人在追求学问时的困惑和孤独。内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却看不清前路。如果转化成工程师的语言,则可以这样说: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欢它,是不是能够厮守一辈子。手头上的工作看着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饭,实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烟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顾。
 
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边漫步的生活,但是无异于在网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当今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这个状态,在这里工程师只不过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人们靠它谋生。如果另一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也许就会改行不当工程师了。

说起谋生,工程师这份职业给热爱理性思维,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机会,他们也许羞涩木讷、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他们也许是传说中的没有背景的人。这份工作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高薪,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见效快,一般毕业后即可拿到不错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论研究型科学家需要多年的积累,硕士毕业后还要读博士,那时年纪快三十,要结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着高薪,只不过表示获得了当科学家的入门资格而已,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继续博士后。

然而工程师们的心是不满足的,他们不会只看眼前。他们有的会抱怨是拿命在换钱,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实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新人学一段时间也可以上手,未来其实是在望尽天涯路。

我想这些抱怨不是工程师们在无病呻吟,我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这样吐槽。这其实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企业一部分是低利润的代工业或是外包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点的整机组装业,外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现在正火的智能手机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统则完全是老美的。机器人产业虽说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电机等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兴通讯做了一点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点带来关键芯片断货的灭顶之灾。

除了没有核心技术外,国内很多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上的情况,导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出现上面的工程师的抱怨则不足为奇了。然而解决生存是首要任务,记得华为的总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华为的目标就是活着。一句极其简单而真实的话。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寒门学子更显得真实。

产生这个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在此就不细说。国家其实也早就意识到这问题,投入巨资在所谓的“核高基”专项上(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但因为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早已被外国货占领,发展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技术研发难度大,就算研发出来也没信心占领市场。虽然国家发展的大气候决定了工程师的生存状态,然而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脱颖而出。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等效在工程师职业上,则可以这样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事业所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进入此种境界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了第一种境界的洗礼,从烧不死的鸟变成了凤凰,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程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进入了某个行业,然而却也没有想太多,一路走来,早期也曾迷茫过,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却咬着牙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上手了,发现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万的代码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愿意主动寻求背后隐藏的规律,除了完成任务外愿意把它优化得更完美。

要坚持下来除了个人定力外,还要一个好的平台,比如毕业后进入华为、中兴这些处在行业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或是进入一些技术积淀深厚、科研经费充足的研究所。
 
也许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是买回外国的设备拆解,然后依照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凑合着做出来,凭借低价打开市场,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结合在大批量生产及世界各地客户处暴露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的吃透技术,再此基础上还能进行一些创新,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基于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大学时代就找到了个人兴趣,提前熟悉了某个领域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因为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作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挑战,于是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起来个人产品,比如领导微信开发的张小龙,学生时代据说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恋编程,能够在实验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发foxmail邮箱,虽说这个邮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却为他赢得了名声,最后在微信开发上独占鳌头,创造了奇迹。人和人的差别也许就是几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市场结合起来,容易取得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我本人假如在大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当工程师的兴趣,并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即便资质驽钝,十几年过去也会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没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说到兴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师可能过工作几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当工程师上,事实上很多工程师都走上了技术管理的路线,这是正常的升迁。还有一种情形则是完全的转行了。
 
比如不少前国家领导人都是工程师,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还有人转行当作家,比如创作了科幻经典《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显然这种转身是与国家和个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分不开,可以说工程师是一种上沾基础理论仙气,下接搬砖实干地气的职业。
 
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像拧螺丝一样调试参数,也需要深入生产车间和客户一线,有了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们华丽转身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他们转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称为前工程师。然而却有那么一小拨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头发花白。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却在热闹外。
 
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追求者的我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指那些终生活跃在技术领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高手们,显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谋生,也不是矫情的兴趣,而是有一种情怀,还有一种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还停留在混饭吃的第一境界,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杰出的工程师,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不会诞生,比如晶体管,计算机、空调、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些东西背后原始的理论基础也许是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科学家提出。
 
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实用且可靠的产品肯定是出自顶级工程师之手,在此本人谈一下顶级工程师的素质。

他们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原本科学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边界,科学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源泉,科学理论不一定立即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用处,工程应用必须面向看得见的用户需求,且实用可靠。一些科学家不屑于工程师细枝末节的开发,一些工程师也不喜欢像科学家一样呆在办公室推导宇宙数学模型。但是当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逆向向科学界寻找理论突破。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表明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科学理论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像产品开发流程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设备调试中中其实也会遇到各种令人惊奇的现象,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从而使得他们载入了科学发现的史册,他们虽身为工程师,但是和科学家已经没什么差别,他俩对于意外的信号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刨根究底,试图摸清背后隐藏的规律。

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创新者。任何行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打破常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创新者的轶闻秩事。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行为怪异,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却天资聪明,野心勃勃,总想干些改变世界的大事。
 
比如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的时候喜欢用恶作剧捉弄人,也不认真上课,然而他却痴迷电子技术,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技术天赋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广为人知。他们除了自己所在的专业外,往往对于艺术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据说苹果的结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当年为了设计出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甚至不辞辛劳地乘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一位铸剑大师,从中来寻找灵感。这种高逼格的架势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淡泊名利、境界高远的思想家。在各种版本武侠小说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总隐藏着一位孩童般天真烂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头,他们在不经意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学。这种境界也许有些虚无缥缈,太过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认,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能专注和认真。同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一个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积淀,需要工程师多年的心无旁骛。
 
记得任正非说过,“在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不能机会主义”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意思,颠覆性产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一飞冲天。我们每天使用的上网技术雏形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委托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从当初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到后来国际互联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闪耀在互联网的殿堂。

江湖上一个高手的出现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会上出现各路高手互相争锋的局面则是不容易的。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技术界不可能没有顶级高手,也不可能个别高手一骑绝尘。显然顶级工程师高手在我国是稀缺的,许多原创性的技术,特别是物理层的硬技术大多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的工程师,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汉字的日文名字。我国工程师手头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参考书都是国外的工程师所写。

人们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往往会联想到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什么新意,谈多了也伤感。但是体制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师个人层面应该发扬我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他们一方面胸怀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终生在自己钟情的领域耕耘,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国向来都不缺这种精神。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逐渐逼近世界顶级水平,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引领通信业的发展,互联网三巨头BAT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型技术的布局,大疆无人机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占领全球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行业会涌现出大批的顶级工程师,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字,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捧着中国人写的经典教科书。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565 浏览

做技术有前途吗?一位老工程师的看法工程师的感悟

设计类 Amazing 2016-09-22 14:0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

根据个人的理想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痛快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的轨迹,从一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

2、可以做技术的,切不可沉湎于技术;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营技术,给自己造成很多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技术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工程师。

3、不要去做技术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

在企业里工作,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工程师的迂腐之言,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等,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公关能力等要成为最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技术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古到今,一律如此。

4、多交“三教九流”的朋友;

不要只和工程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者,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的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5、知识涉猎不仅要专,还一定要广;

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的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的学费。

6、抓住时机向技术管理或市场销售方面转变;

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开发,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和或销售的前途会更大,以前搞技术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搞销售可以培养自己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7、逐渐客户自己的心理弱点和性格缺陷;

多疑,敏感,犹豫不决,胆怯,多虑,这些工程师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必须改变,很难吗,只在床上想一想当然不可能改变,去帮朋友守一个月地摊,包准有效果,去实践,而不要只想,不克服这些缺点,一切不可能,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当不好,—尽管你可能技术不错。

8、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建立自己的工作的环境;

及早为自己配置一个工作环境,装备电脑,模拟器,编程器等,业余时间可以接点活,一方面接触市场,培养市场感觉,同时也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准备自己的产品,咱搞技术的没有钱,只有技术,技术的代表不是学历和证书,而是产品,拿出像样的产品,就可以技术转让或与人合作搞企业,先把东西准备好,等待机会,否则,有了机会也抓不住。

9、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

不仅要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要创造条件让别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外面的投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是个好主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10、该出手时便出手。

永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把握,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

根据个人的理想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痛快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的轨迹,从一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资而转移阵地,从长远看,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当你对一个行业有那么几年的体会以后,钱根本不是问题,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最后你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摸透,永远是新手。

2、可以做技术的,切不可沉湎于技术;

千万不可一门心思钻营技术,给自己造成很多压力,如果你的心思全部放在上面那么注定你将成为孔乙己一类的人物,适可而止为之,因为技术只不过是你今后前途的支柱之一,而且还不是最大的支柱,除非你只愿意到老,还是个工程师。

3、不要去做技术高手,只去做综合素质高手;

在企业里工作,我们时常瞧不起某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凭啥拿那么多钱,凭啥升官,”这是普遍的、典型的工程师的迂腐之言,你想想,老板搞经营那么多年难道见识不如你这个新兵?人家或许善于管理,善于领会老板意图,善于部门协调等等等,因此务必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管理,亲和力,公关能力等要成为最综合素质的高手则前途无量,技术以外的技能才是更重要的本事,从古到今,一律如此。

4、多交“三教九流”的朋友;

不要只和工程师交往,认为有共同语言,其实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类人物交往,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当老板或高层管理者,那么你整日面对的就是这些人。了解他们的经历,思维习惯,爱好,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模式,了解社会各个角落的现象和问题,这是以后发展的巨大本钱,没有这些以后就会笨手笨脚,跌跌撞撞,遇到重重困难,交不少学费的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5、知识涉猎不仅要专,还一定要广;

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金融,财会,进出口,税务,法律等等为以后做一些积累的以后的用处会更大,会少交许多的学费。

6、抓住时机向技术管理或市场销售方面转变;

要想有前途就不能一直搞开发,适当时候要转变为管理和或销售的前途会更大,以前搞技术也没有白搞,以后还用得着,搞管理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搞销售可以培养自己的市场概念和思维,同时为自己以后发展积累庞大的人脉,应该说这才是前途的真正支柱。

7、逐渐客户自己的心理弱点和性格缺陷;

多疑,敏感,犹豫不决,胆怯,多虑,这些工程师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必须改变,很难吗,只在床上想一想当然不可能改变,去帮朋友守一个月地摊,包准有效果,去实践,而不要只想,不克服这些缺点,一切不可能,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当不好,—尽管你可能技术不错。

8、工作的同时要为以后做准备,建立自己的工作的环境;

及早为自己配置一个工作环境,装备电脑,模拟器,编程器等,业余时间可以接点活,一方面接触市场,培养市场感觉,同时也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准备自己的产品,咱搞技术的没有钱,只有技术,技术的代表不是学历和证书,而是产品,拿出像样的产品,就可以技术转让或与人合作搞企业,先把东西准备好,等待机会,否则,有了机会也抓不住。

9、要学会善于推销自己;

不仅要干,还要能说,能写,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要创造条件让别了解自己,不然老板怎么知道你能干,外面的投资人怎么相信你,提早把自己推销出去,机会自然会来找你,搞个个人主页是个好主意,特别是培养自己在行业的名气,有了名气,高薪机会自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有合作的机会。

10、该出手时便出手。

永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把握,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来源:网络
1868 浏览

成熟工程师与初级工程师的差异:DFx的素养

设计类 金玉兰 2016-08-01 19:2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产生赞赏:¥5

DFx的意义

为x而设计(Design for X  DFX )指出可以为了某一个焦点来当做主题,从而发展出设计改良的方案。同时也可以发展成一套设计的原则。

X表示一种自由选择, 自由发挥, 它可以是

•为装配而考虑的设计(DFA, Design For Assembly)

•为质量而考虑的设计((DFQ, Design For Quality)

•为成本而考虑的设计(DFC, Design For Cost)

•为可靠性而考虑的设计(DFR, Design For Reliability)

•为包装而考虑的设计(DFP, Design For Packing)

•……………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DFx技术是并行工程的支持工具之一,是一种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设计技术。这里的并行工程,指的是:在设计阶段尽可能早地考虑产品的可靠性、性能、质量、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产品服务和价格等因素,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或再设计。不是在维修的时候再考虑可维修性,而是在需求和设计阶段,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可维修性的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我们看一下IPD流程定义的几个环节:






DFx的具体执行,有很多文章和文档,但是其实说得都比较“虚”,偏于理论和思想介绍。那我来“解构”一下,实操的过程中,如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
[login]
第一、在每一个环节设置,DFx专题;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应该针对DFx,专门讨论和评审需求。例如在需求跟踪表中,除了功能描述之外,专门增加DFx的分类:启动时间、可测试需求、螺钉种类、散热器拆装方式、远程升级等等需求,都写入需求跟踪的列表。同样,在设计阶段,有专门的DFx的设计文档、和需求满足度评审;

第二、问题前置;例如,如果有项目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有效的经验,应该在更早的环节提出;例如:可采购性设计,采购思考前置,我们在做需求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元件是否易于购买、成本、供货周期、样品、器件本身的生命周期、量产时间、停产时间,等等。可维修性设计,也就是维修思考前置,在做需求和设计的阶段,充分考虑维修时的痛点;同样的,可测试性设计、可维护性设计都是这个原理。这也充分体现了“并行工程”这个词的含义。

第三、问题总结回馈;在一些大公司,一般会有DFx的考核指标、成熟的DFx 评审Checklist;大家只需要学习、执行、优化,即可以出色的完成工作;这样的DFx方面的文档一般都是来自于前人的积累、咨询公司导入。而初创团队、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DFx的完成度完全取决于人的水平。所以,往往产品的各项指标不是靠体制保证,而是靠人来保证。所以,往往会导致经验流失,技术不具备可复制性,工程变更繁琐。高水平的人的疏忽,也会导致问题。人力不足的时候,问题凸显。

而小公司往往就会延续这种小作坊的方式,持续进行,主要依靠技术骨干的技术能力。小公司也会总结,而往往总结都是针对人,而不是通过总结建立起机制,来避免问题重复。所以,每次的项目总结的结论应该是形成指导下次研发活动的依据。并且应该设立项目节点,在项目节点针对过往的错误进行Checklist检查。小公司既然很难做到不犯错误,那么就应该努力做到“不重复犯错误”。进行持续改进之后,让团队达到新的高度。





第四、DFx应该做单维度深度思考。在大公司,由于角色设置众多角色,在各个项目节点,通过多角色参与,进行评审,围堵问题流入后续环节。例如,在需求阶段,各种代表会出席评审会议:生产代表、采购代表、客户代表、技术服务代表等等等等。各个维度的负责人,对自己的维度进行死守,公司通过KPI直接进行管控。而小公司不具备这样多的角色进行设置,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研发人员去考虑这些维度的时候,挖掘的不够深入,思维还没发散即可进行收敛。因为攻防为一个人,所以不会产生剧烈的讨论和冲突,在设计过程中直接给出折衷的操作办法。所以即使是小公司,如果想把DFx做好,也应该在关键阶段,进行关键DFx设计的会议讨论。

其实,我们的设计团队如果人数、人的素质、人的水平确定之后,是否执行DFX,发生的问题总量是不会变化的。但是通过DFX设计思考,DFX设计评审,能够把认知范围内的问题前置。这样避免,问题在后续环节发现,导致更多的返工和更恶劣的影响。

下图是一个生产相关DFx优化的效果图。
[/login]




我的一位物理老师曾经说过:小孩跟大人的区别在于,扫地不扫墙角根,洗脸不洗耳朵根。其实也就是用一种通俗的说法表达成熟的衡量标准:看问题的全面性,以及会后续可能发生的结果的预判和措施。

同样,一位成熟的工程师,与一位初级工程师的典型差异在于DFx方面的素养。
 






更多内容请关注智造家 www.imefuture.com
机械工程师的级别划分,混了几年了,看看你处在哪个位置
为什么工程师们仍坚持快速注塑成型工艺?
CNC工程师必看!3D玻璃CNC加工操作手册
电子工程师有必要记住的电路保护类型及选型要点
给年轻工程师的十大忠告
【语重心长】一个老工程师的忠告 查看全部
DFx的意义

为x而设计(Design for X  DFX )指出可以为了某一个焦点来当做主题,从而发展出设计改良的方案。同时也可以发展成一套设计的原则。

X表示一种自由选择, 自由发挥, 它可以是

•为装配而考虑的设计(DFA, Design For Assembly)

•为质量而考虑的设计((DFQ, Design For Quality)

•为成本而考虑的设计(DFC, Design For Cost)

•为可靠性而考虑的设计(DFR, Design For Reliability)

•为包装而考虑的设计(DFP, Design For Packing)

•……………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DFx技术是并行工程的支持工具之一,是一种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设计技术。这里的并行工程,指的是:在设计阶段尽可能早地考虑产品的可靠性、性能、质量、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产品服务和价格等因素,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或再设计。不是在维修的时候再考虑可维修性,而是在需求和设计阶段,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可维修性的设计。

首先,我们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我们看一下IPD流程定义的几个环节:

0.webp_.jpg


DFx的具体执行,有很多文章和文档,但是其实说得都比较“虚”,偏于理论和思想介绍。那我来“解构”一下,实操的过程中,如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
[login]
第一、在每一个环节设置,DFx专题;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应该针对DFx,专门讨论和评审需求。例如在需求跟踪表中,除了功能描述之外,专门增加DFx的分类:启动时间、可测试需求、螺钉种类、散热器拆装方式、远程升级等等需求,都写入需求跟踪的列表。同样,在设计阶段,有专门的DFx的设计文档、和需求满足度评审;

第二、问题前置;例如,如果有项目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有效的经验,应该在更早的环节提出;例如:可采购性设计,采购思考前置,我们在做需求和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元件是否易于购买、成本、供货周期、样品、器件本身的生命周期、量产时间、停产时间,等等。可维修性设计,也就是维修思考前置,在做需求和设计的阶段,充分考虑维修时的痛点;同样的,可测试性设计、可维护性设计都是这个原理。这也充分体现了“并行工程”这个词的含义。

第三、问题总结回馈;在一些大公司,一般会有DFx的考核指标、成熟的DFx 评审Checklist;大家只需要学习、执行、优化,即可以出色的完成工作;这样的DFx方面的文档一般都是来自于前人的积累、咨询公司导入。而初创团队、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DFx的完成度完全取决于人的水平。所以,往往产品的各项指标不是靠体制保证,而是靠人来保证。所以,往往会导致经验流失,技术不具备可复制性,工程变更繁琐。高水平的人的疏忽,也会导致问题。人力不足的时候,问题凸显。

而小公司往往就会延续这种小作坊的方式,持续进行,主要依靠技术骨干的技术能力。小公司也会总结,而往往总结都是针对人,而不是通过总结建立起机制,来避免问题重复。所以,每次的项目总结的结论应该是形成指导下次研发活动的依据。并且应该设立项目节点,在项目节点针对过往的错误进行Checklist检查。小公司既然很难做到不犯错误,那么就应该努力做到“不重复犯错误”。进行持续改进之后,让团队达到新的高度。

640.webp_.jpg

第四、DFx应该做单维度深度思考。在大公司,由于角色设置众多角色,在各个项目节点,通过多角色参与,进行评审,围堵问题流入后续环节。例如,在需求阶段,各种代表会出席评审会议:生产代表、采购代表、客户代表、技术服务代表等等等等。各个维度的负责人,对自己的维度进行死守,公司通过KPI直接进行管控。而小公司不具备这样多的角色进行设置,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研发人员去考虑这些维度的时候,挖掘的不够深入,思维还没发散即可进行收敛。因为攻防为一个人,所以不会产生剧烈的讨论和冲突,在设计过程中直接给出折衷的操作办法。所以即使是小公司,如果想把DFx做好,也应该在关键阶段,进行关键DFx设计的会议讨论。

其实,我们的设计团队如果人数、人的素质、人的水平确定之后,是否执行DFX,发生的问题总量是不会变化的。但是通过DFX设计思考,DFX设计评审,能够把认知范围内的问题前置。这样避免,问题在后续环节发现,导致更多的返工和更恶劣的影响。

下图是一个生产相关DFx优化的效果图。
[/login]
640.webp_(1)_.jpg

我的一位物理老师曾经说过:小孩跟大人的区别在于,扫地不扫墙角根,洗脸不洗耳朵根。其实也就是用一种通俗的说法表达成熟的衡量标准:看问题的全面性,以及会后续可能发生的结果的预判和措施。

同样,一位成熟的工程师,与一位初级工程师的典型差异在于DFx方面的素养。
 

智造家二维码.jpg


更多内容请关注智造家 www.imefuture.com
机械工程师的级别划分,混了几年了,看看你处在哪个位置
为什么工程师们仍坚持快速注塑成型工艺?
CNC工程师必看!3D玻璃CNC加工操作手册
电子工程师有必要记住的电路保护类型及选型要点
给年轻工程师的十大忠告
【语重心长】一个老工程师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