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累计签到次数:

今天获取 积分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

374 浏览

深扒一个独角兽公司标配,但仍被低估的岗位

其它类 王五#1556 2017-01-06 10:5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在和国内外顶尖公司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多数都很骄傲有一支极其专业的数据团队。这些公司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数据工程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有不小规模的工程师团队,开源了大量数据技术。Linkedin 有 kafka, samza, Facebook 有 hive, presto, Airbnb有airflow, superset,我所熟悉的 Yelp 也有 mrjob…… 这些公司在数据领域的精益求精,为后来的大步前进奠定了基石。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美国数据工程现状》,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数据工程和数据工程师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或许你和我一样,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常觉得数据工程之于企业的意义,就好像马斯洛需求理论之于人的意义,从低到高进阶满足,企业对于数据工程的应用应该遵循这个三角原则。
第一层,企业要注意到公司发展过程中,最普世最基础的需求:即让数据可见可得。这需要我们重视数据工程这件事,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层,进阶需求。有了数据意识,招来了数据工程师,拉开架势开始干吧。这时候企业就需要开始从语义(semantic)的角度去理解跑起来的数据流了。实现从数据到企业战略指导再回到数据;

第三层,是目前看起来最接近塔尖也是最高级的需求:即建模、更完善的预测性算法、更漂亮的数据可视化、深度学习、AI 等等……

这些更高级的更贴近金字塔尖,也是现在创业的风口。我偶尔也会被风吹的精神抖擞,但吹完风,静下来想想,一个企业没有好的数据工程、数据基础架构逻辑、没有构建数据流的能力,这些金塔尖上的需求是非常难被满足的,很难取得好的结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

是的,我又被风打下来了,开始站在地上思考问题了。

当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打造完整的数据工程、严密数据架构、高效的数据流是件 “正确但不容易的事情”。不好做、效果不直观,但很重要。

最后,我想引用 Kafka 技术的缔造者 (Kafka,被誉为 LinkedIn 的 “中枢神经系统”),现 Confluent 的 CEO Jay Kreps 的一句话:Without a reliable and complete data flow, a Hadoop cluster is little more than a very expensive and difficult-to-assemble space heater。如果你的公司没有一个完整可靠的数据流,那么你的 Hadoop 集群其实就像非常贵而且很难组装的暖气片而已。
 
 
物联网的开源操作系统怎么用?
为什么我们用的是交流电不是直流电?
业务繁忙,但是老板说没钱,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真的是没钱? 查看全部
在和国内外顶尖公司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多数都很骄傲有一支极其专业的数据团队。这些公司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数据工程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有不小规模的工程师团队,开源了大量数据技术。Linkedin 有 kafka, samza, Facebook 有 hive, presto, Airbnb有airflow, superset,我所熟悉的 Yelp 也有 mrjob…… 这些公司在数据领域的精益求精,为后来的大步前进奠定了基石。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美国数据工程现状》,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数据工程和数据工程师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或许你和我一样,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常觉得数据工程之于企业的意义,就好像马斯洛需求理论之于人的意义,从低到高进阶满足,企业对于数据工程的应用应该遵循这个三角原则。
第一层,企业要注意到公司发展过程中,最普世最基础的需求:即让数据可见可得。这需要我们重视数据工程这件事,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层,进阶需求。有了数据意识,招来了数据工程师,拉开架势开始干吧。这时候企业就需要开始从语义(semantic)的角度去理解跑起来的数据流了。实现从数据到企业战略指导再回到数据;

第三层,是目前看起来最接近塔尖也是最高级的需求:即建模、更完善的预测性算法、更漂亮的数据可视化、深度学习、AI 等等……

这些更高级的更贴近金字塔尖,也是现在创业的风口。我偶尔也会被风吹的精神抖擞,但吹完风,静下来想想,一个企业没有好的数据工程、数据基础架构逻辑、没有构建数据流的能力,这些金塔尖上的需求是非常难被满足的,很难取得好的结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

是的,我又被风打下来了,开始站在地上思考问题了。

当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打造完整的数据工程、严密数据架构、高效的数据流是件 “正确但不容易的事情”。不好做、效果不直观,但很重要。

最后,我想引用 Kafka 技术的缔造者 (Kafka,被誉为 LinkedIn 的 “中枢神经系统”),现 Confluent 的 CEO Jay Kreps 的一句话:Without a reliable and complete data flow, a Hadoop cluster is little more than a very expensive and difficult-to-assemble space heater。如果你的公司没有一个完整可靠的数据流,那么你的 Hadoop 集群其实就像非常贵而且很难组装的暖气片而已。
 
 
物联网的开源操作系统怎么用?
为什么我们用的是交流电不是直流电?
业务繁忙,但是老板说没钱,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真的是没钱?
302 浏览

模具厂老板的七个等级!

智能制造类 妙莲华 2016-12-06 11:1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第一级:汗水
模具加工个体户,加工店,自己既是员工也是老板,帮别人搞外协加工。常见的加工店以电脑锣、线切割、电火花、晒纹等为主。这些老板都是蛮拼的,靠自己勤奋吃苦赚汗水钱。

第二级:泪水

10人以下小模具作坊,自己有些简单的加工设备,附加值不太高,比如国产的铣床、磨床、钻床,几个人在一起合伙做一些简单的、精度不太高的模具。这些老板靠忍气吞声甚至以泪洗面赚钱,打感情牌。

第三级:酒水

20多人的小模具厂,设备较齐全,但都是一些国产的机床,搞不定的加工靠外协来完成。老板大多是做模具出身的,做模具有一定的套路,追求高效。这些老板为了拉到一些好点的模具订单,靠喝酒应酬,以损害自己健康、牺牲陪伴家人为代价来赚钱,拼的是健康。

第四级:茶水

以公司形式出现,有了一定的规模,50人左右。公司设立了各种加工组,如CNC组、EDM组、WEDM组、磨床组、抛光组、QC组、钳工组等,加工设备齐全,主要的工序有一些精密加工机床。这些老板有一定的品质意识,开始重视团队建设,一般在各方面都培养了几个主心骨,在业务方面可谓是靠以茶会友处关系来赚钱。

第五级:墨水

公司逐步正规起来,50人以上,有自己公司制造模具的定位,或是小型精密模具,或是大型模具,也或者是以汽车模具或电子接插件模具的专业领域,这些模具老板管理意识增强进入爱学习的圈子,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并整合资源人脉来赚钱。

第六级:口水

公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老板通过出席各种场合(模具协会、模具展览、政府活动等)并亲自演讲来让自己公司出名,吸引别人投资合作赚钱盈利。

第七级:自来水

公司已经成为集团化公司,老板成了传奇人物并很少露面,企业因为有了系统而自动运转,让钱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持续性的流进企业并获取丰厚的利润。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第一级:汗水
模具加工个体户,加工店,自己既是员工也是老板,帮别人搞外协加工。常见的加工店以电脑锣、线切割、电火花、晒纹等为主。这些老板都是蛮拼的,靠自己勤奋吃苦赚汗水钱。

第二级:泪水

10人以下小模具作坊,自己有些简单的加工设备,附加值不太高,比如国产的铣床、磨床、钻床,几个人在一起合伙做一些简单的、精度不太高的模具。这些老板靠忍气吞声甚至以泪洗面赚钱,打感情牌。

第三级:酒水

20多人的小模具厂,设备较齐全,但都是一些国产的机床,搞不定的加工靠外协来完成。老板大多是做模具出身的,做模具有一定的套路,追求高效。这些老板为了拉到一些好点的模具订单,靠喝酒应酬,以损害自己健康、牺牲陪伴家人为代价来赚钱,拼的是健康。

第四级:茶水

以公司形式出现,有了一定的规模,50人左右。公司设立了各种加工组,如CNC组、EDM组、WEDM组、磨床组、抛光组、QC组、钳工组等,加工设备齐全,主要的工序有一些精密加工机床。这些老板有一定的品质意识,开始重视团队建设,一般在各方面都培养了几个主心骨,在业务方面可谓是靠以茶会友处关系来赚钱。

第五级:墨水

公司逐步正规起来,50人以上,有自己公司制造模具的定位,或是小型精密模具,或是大型模具,也或者是以汽车模具或电子接插件模具的专业领域,这些模具老板管理意识增强进入爱学习的圈子,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并整合资源人脉来赚钱。

第六级:口水

公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老板通过出席各种场合(模具协会、模具展览、政府活动等)并亲自演讲来让自己公司出名,吸引别人投资合作赚钱盈利。

第七级:自来水

公司已经成为集团化公司,老板成了传奇人物并很少露面,企业因为有了系统而自动运转,让钱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持续性的流进企业并获取丰厚的利润。
 
 
来源:网络
482 浏览

顶尖级工程师的三大境界

管理类 星旭自动化 2016-11-18 11:2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国维广为流传的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着这三句话来讲讲工程师的晋级之道,另外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浅谈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概念,因为出身在农村,从小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工程师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学时的职业梦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还考虑过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独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只是在红警这款游戏中,经常看到一位提着工具包的名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这便是大学前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本科专业其实算个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各式各样工程师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报考了一个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前进。谁知当我真正要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时候,竟突然没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忧虑养活自己的前途问题,于是自学了些硬件工程师的知识,结果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讯设备公司。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期间先后换了两家公司,参与过几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回想当初感慨颇多,有一些话想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书上写,但是写工程师的却没几个。只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工程师在网络上吐槽几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随性、零碎的语言,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原本描绘的是传统文人在追求学问时的困惑和孤独。内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却看不清前路。如果转化成工程师的语言,则可以这样说: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欢它,是不是能够厮守一辈子。手头上的工作看着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饭,实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烟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顾。
 
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边漫步的生活,但是无异于在网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当今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这个状态,在这里工程师只不过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人们靠它谋生。如果另一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也许就会改行不当工程师了。

说起谋生,工程师这份职业给热爱理性思维,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机会,他们也许羞涩木讷、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他们也许是传说中的没有背景的人。这份工作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高薪,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见效快,一般毕业后即可拿到不错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论研究型科学家需要多年的积累,硕士毕业后还要读博士,那时年纪快三十,要结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着高薪,只不过表示获得了当科学家的入门资格而已,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继续博士后。

然而工程师们的心是不满足的,他们不会只看眼前。他们有的会抱怨是拿命在换钱,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实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新人学一段时间也可以上手,未来其实是在望尽天涯路。

我想这些抱怨不是工程师们在无病呻吟,我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这样吐槽。这其实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企业一部分是低利润的代工业或是外包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点的整机组装业,外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现在正火的智能手机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统则完全是老美的。机器人产业虽说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电机等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兴通讯做了一点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点带来关键芯片断货的灭顶之灾。

除了没有核心技术外,国内很多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上的情况,导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出现上面的工程师的抱怨则不足为奇了。然而解决生存是首要任务,记得华为的总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华为的目标就是活着。一句极其简单而真实的话。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寒门学子更显得真实。

产生这个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在此就不细说。国家其实也早就意识到这问题,投入巨资在所谓的“核高基”专项上(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但因为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早已被外国货占领,发展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技术研发难度大,就算研发出来也没信心占领市场。虽然国家发展的大气候决定了工程师的生存状态,然而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脱颖而出。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等效在工程师职业上,则可以这样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事业所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进入此种境界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了第一种境界的洗礼,从烧不死的鸟变成了凤凰,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程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进入了某个行业,然而却也没有想太多,一路走来,早期也曾迷茫过,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却咬着牙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上手了,发现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万的代码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愿意主动寻求背后隐藏的规律,除了完成任务外愿意把它优化得更完美。

要坚持下来除了个人定力外,还要一个好的平台,比如毕业后进入华为、中兴这些处在行业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或是进入一些技术积淀深厚、科研经费充足的研究所。
 
也许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是买回外国的设备拆解,然后依照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凑合着做出来,凭借低价打开市场,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结合在大批量生产及世界各地客户处暴露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的吃透技术,再此基础上还能进行一些创新,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基于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大学时代就找到了个人兴趣,提前熟悉了某个领域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因为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作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挑战,于是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起来个人产品,比如领导微信开发的张小龙,学生时代据说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恋编程,能够在实验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发foxmail邮箱,虽说这个邮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却为他赢得了名声,最后在微信开发上独占鳌头,创造了奇迹。人和人的差别也许就是几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市场结合起来,容易取得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我本人假如在大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当工程师的兴趣,并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即便资质驽钝,十几年过去也会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没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说到兴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师可能过工作几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当工程师上,事实上很多工程师都走上了技术管理的路线,这是正常的升迁。还有一种情形则是完全的转行了。
 
比如不少前国家领导人都是工程师,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还有人转行当作家,比如创作了科幻经典《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显然这种转身是与国家和个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分不开,可以说工程师是一种上沾基础理论仙气,下接搬砖实干地气的职业。
 
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像拧螺丝一样调试参数,也需要深入生产车间和客户一线,有了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们华丽转身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他们转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称为前工程师。然而却有那么一小拨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头发花白。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却在热闹外。
 
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追求者的我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指那些终生活跃在技术领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高手们,显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谋生,也不是矫情的兴趣,而是有一种情怀,还有一种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还停留在混饭吃的第一境界,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杰出的工程师,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不会诞生,比如晶体管,计算机、空调、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些东西背后原始的理论基础也许是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科学家提出。
 
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实用且可靠的产品肯定是出自顶级工程师之手,在此本人谈一下顶级工程师的素质。

他们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原本科学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边界,科学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源泉,科学理论不一定立即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用处,工程应用必须面向看得见的用户需求,且实用可靠。一些科学家不屑于工程师细枝末节的开发,一些工程师也不喜欢像科学家一样呆在办公室推导宇宙数学模型。但是当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逆向向科学界寻找理论突破。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表明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科学理论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像产品开发流程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设备调试中中其实也会遇到各种令人惊奇的现象,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从而使得他们载入了科学发现的史册,他们虽身为工程师,但是和科学家已经没什么差别,他俩对于意外的信号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刨根究底,试图摸清背后隐藏的规律。

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创新者。任何行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打破常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创新者的轶闻秩事。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行为怪异,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却天资聪明,野心勃勃,总想干些改变世界的大事。
 
比如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的时候喜欢用恶作剧捉弄人,也不认真上课,然而他却痴迷电子技术,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技术天赋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广为人知。他们除了自己所在的专业外,往往对于艺术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据说苹果的结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当年为了设计出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甚至不辞辛劳地乘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一位铸剑大师,从中来寻找灵感。这种高逼格的架势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淡泊名利、境界高远的思想家。在各种版本武侠小说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总隐藏着一位孩童般天真烂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头,他们在不经意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学。这种境界也许有些虚无缥缈,太过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认,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能专注和认真。同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一个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积淀,需要工程师多年的心无旁骛。
 
记得任正非说过,“在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不能机会主义”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意思,颠覆性产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一飞冲天。我们每天使用的上网技术雏形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委托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从当初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到后来国际互联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闪耀在互联网的殿堂。

江湖上一个高手的出现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会上出现各路高手互相争锋的局面则是不容易的。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技术界不可能没有顶级高手,也不可能个别高手一骑绝尘。显然顶级工程师高手在我国是稀缺的,许多原创性的技术,特别是物理层的硬技术大多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的工程师,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汉字的日文名字。我国工程师手头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参考书都是国外的工程师所写。

人们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往往会联想到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什么新意,谈多了也伤感。但是体制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师个人层面应该发扬我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他们一方面胸怀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终生在自己钟情的领域耕耘,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国向来都不缺这种精神。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逐渐逼近世界顶级水平,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引领通信业的发展,互联网三巨头BAT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型技术的布局,大疆无人机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占领全球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行业会涌现出大批的顶级工程师,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字,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捧着中国人写的经典教科书。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查看全部
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国维广为流传的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着这三句话来讲讲工程师的晋级之道,另外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浅谈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5.jpg



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概念,因为出身在农村,从小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工程师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学时的职业梦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还考虑过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独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只是在红警这款游戏中,经常看到一位提着工具包的名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这便是大学前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本科专业其实算个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各式各样工程师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报考了一个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前进。谁知当我真正要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时候,竟突然没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忧虑养活自己的前途问题,于是自学了些硬件工程师的知识,结果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讯设备公司。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期间先后换了两家公司,参与过几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回想当初感慨颇多,有一些话想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书上写,但是写工程师的却没几个。只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工程师在网络上吐槽几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随性、零碎的语言,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原本描绘的是传统文人在追求学问时的困惑和孤独。内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却看不清前路。如果转化成工程师的语言,则可以这样说: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欢它,是不是能够厮守一辈子。手头上的工作看着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饭,实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烟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顾。
 
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边漫步的生活,但是无异于在网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当今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这个状态,在这里工程师只不过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人们靠它谋生。如果另一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也许就会改行不当工程师了。

说起谋生,工程师这份职业给热爱理性思维,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机会,他们也许羞涩木讷、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他们也许是传说中的没有背景的人。这份工作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高薪,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见效快,一般毕业后即可拿到不错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论研究型科学家需要多年的积累,硕士毕业后还要读博士,那时年纪快三十,要结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着高薪,只不过表示获得了当科学家的入门资格而已,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继续博士后。

然而工程师们的心是不满足的,他们不会只看眼前。他们有的会抱怨是拿命在换钱,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实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新人学一段时间也可以上手,未来其实是在望尽天涯路。

我想这些抱怨不是工程师们在无病呻吟,我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这样吐槽。这其实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企业一部分是低利润的代工业或是外包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点的整机组装业,外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现在正火的智能手机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统则完全是老美的。机器人产业虽说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电机等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兴通讯做了一点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点带来关键芯片断货的灭顶之灾。

除了没有核心技术外,国内很多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上的情况,导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出现上面的工程师的抱怨则不足为奇了。然而解决生存是首要任务,记得华为的总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华为的目标就是活着。一句极其简单而真实的话。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寒门学子更显得真实。

产生这个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在此就不细说。国家其实也早就意识到这问题,投入巨资在所谓的“核高基”专项上(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但因为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早已被外国货占领,发展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技术研发难度大,就算研发出来也没信心占领市场。虽然国家发展的大气候决定了工程师的生存状态,然而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脱颖而出。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等效在工程师职业上,则可以这样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事业所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进入此种境界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了第一种境界的洗礼,从烧不死的鸟变成了凤凰,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程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进入了某个行业,然而却也没有想太多,一路走来,早期也曾迷茫过,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却咬着牙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上手了,发现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万的代码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愿意主动寻求背后隐藏的规律,除了完成任务外愿意把它优化得更完美。

要坚持下来除了个人定力外,还要一个好的平台,比如毕业后进入华为、中兴这些处在行业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或是进入一些技术积淀深厚、科研经费充足的研究所。
 
也许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是买回外国的设备拆解,然后依照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凑合着做出来,凭借低价打开市场,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结合在大批量生产及世界各地客户处暴露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的吃透技术,再此基础上还能进行一些创新,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基于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大学时代就找到了个人兴趣,提前熟悉了某个领域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因为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作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挑战,于是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起来个人产品,比如领导微信开发的张小龙,学生时代据说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恋编程,能够在实验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发foxmail邮箱,虽说这个邮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却为他赢得了名声,最后在微信开发上独占鳌头,创造了奇迹。人和人的差别也许就是几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市场结合起来,容易取得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我本人假如在大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当工程师的兴趣,并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即便资质驽钝,十几年过去也会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没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说到兴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师可能过工作几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当工程师上,事实上很多工程师都走上了技术管理的路线,这是正常的升迁。还有一种情形则是完全的转行了。
 
比如不少前国家领导人都是工程师,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还有人转行当作家,比如创作了科幻经典《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显然这种转身是与国家和个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分不开,可以说工程师是一种上沾基础理论仙气,下接搬砖实干地气的职业。
 
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像拧螺丝一样调试参数,也需要深入生产车间和客户一线,有了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们华丽转身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他们转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称为前工程师。然而却有那么一小拨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头发花白。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却在热闹外。
 
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追求者的我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指那些终生活跃在技术领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高手们,显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谋生,也不是矫情的兴趣,而是有一种情怀,还有一种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还停留在混饭吃的第一境界,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杰出的工程师,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不会诞生,比如晶体管,计算机、空调、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些东西背后原始的理论基础也许是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科学家提出。
 
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实用且可靠的产品肯定是出自顶级工程师之手,在此本人谈一下顶级工程师的素质。

他们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原本科学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边界,科学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源泉,科学理论不一定立即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用处,工程应用必须面向看得见的用户需求,且实用可靠。一些科学家不屑于工程师细枝末节的开发,一些工程师也不喜欢像科学家一样呆在办公室推导宇宙数学模型。但是当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逆向向科学界寻找理论突破。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表明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科学理论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像产品开发流程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设备调试中中其实也会遇到各种令人惊奇的现象,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从而使得他们载入了科学发现的史册,他们虽身为工程师,但是和科学家已经没什么差别,他俩对于意外的信号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刨根究底,试图摸清背后隐藏的规律。

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创新者。任何行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打破常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创新者的轶闻秩事。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行为怪异,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却天资聪明,野心勃勃,总想干些改变世界的大事。
 
比如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的时候喜欢用恶作剧捉弄人,也不认真上课,然而他却痴迷电子技术,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技术天赋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广为人知。他们除了自己所在的专业外,往往对于艺术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据说苹果的结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当年为了设计出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甚至不辞辛劳地乘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一位铸剑大师,从中来寻找灵感。这种高逼格的架势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淡泊名利、境界高远的思想家。在各种版本武侠小说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总隐藏着一位孩童般天真烂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头,他们在不经意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学。这种境界也许有些虚无缥缈,太过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认,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能专注和认真。同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一个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积淀,需要工程师多年的心无旁骛。
 
记得任正非说过,“在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不能机会主义”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意思,颠覆性产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一飞冲天。我们每天使用的上网技术雏形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委托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从当初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到后来国际互联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闪耀在互联网的殿堂。

江湖上一个高手的出现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会上出现各路高手互相争锋的局面则是不容易的。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技术界不可能没有顶级高手,也不可能个别高手一骑绝尘。显然顶级工程师高手在我国是稀缺的,许多原创性的技术,特别是物理层的硬技术大多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的工程师,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汉字的日文名字。我国工程师手头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参考书都是国外的工程师所写。

人们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往往会联想到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什么新意,谈多了也伤感。但是体制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师个人层面应该发扬我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他们一方面胸怀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终生在自己钟情的领域耕耘,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国向来都不缺这种精神。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逐渐逼近世界顶级水平,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引领通信业的发展,互联网三巨头BAT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型技术的布局,大疆无人机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占领全球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行业会涌现出大批的顶级工程师,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字,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捧着中国人写的经典教科书。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376 浏览

一位机床维修工程师的多年工作经验与心得

智能制造类 Leader 2016-11-09 20:2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作为一名机床电气维修工作者,其眼光不能只是停留在所掌握的机床电气工作原理图和接线图上,从设备维修解决问题的角度上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使用的电气原器件的机械结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并对设备的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之间相互关联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性能,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具备对于数控设备的维修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就更加全面了。电气故障不单纯是电气线路和电气原器件本身的问题,很多故障都是与电气控制相互关联的机械、液压等诸多方面的故障和问题所导致的。


作者在多年的设备电气故障维修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电气故障和问题,大多都是与电气相关联的机械故障所引起的。归纳总结出在电气维修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广大的电气维修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1. 电气元器件的机械问题

一台完好的设备能正常的运行除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之外,还离不开完好合理的电气原理设计和电气原器件的配置安装运用。在设备电气维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电气原器件的机械故障。


案例如下:
①有一台X52K铣床在加工零件时,工作台X正向和负向两个方向都不能工作,经检查发现工作台X方向行程开关内的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之间的弹簧,在长时间连续工作时由于正和负两个方向反复的按压换向;加之机床的振动,将固定弹簧的螺丝被振掉,导致弹簧脱落;行程开关接触点散架断开不能正常的使用,导致设备工作台X正和负两个方向都不能正常工作。经重新安装新的行程开关后设备工作运行正常。


②有一台车床CM6125在工作时主轴电动机开机时只是嗡嗡作响,电动机不能正常转动,导致主轴不能转,无法进行切削加工。这是电动机跑单相症状,经检查主开关断路器完好,三相交流380V电源三相都不缺相,各开关和保险也完好,检查交流接触器的上接口三相电压正常,交流接触器线圈36V吸合也正常。为了安全起见,把设备电源开关断开停电检查,将控制跑单相的主轴交流接触器常开接触点用改锥从上向下按压,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接触器常开触点是否通断。经检查发现有两相触点导通、一相不导通,这就是电动机跑单相缺相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交流接触器一个常开点用很大的力量向下按压都不能导通呢?经把接触器从配电箱内卸下来拆开后检查发现,接触器因触点铜板薄、质量较差,长时间过电流发热,将触点烧变形上翘,加之内部弹簧已烧得退火而失去弹性,卡常开动触点时不能接触到定触点,所以导致电动机缺相故障致使电动机不能工作。经更换新的交流接触器后设备运行正常。


我们在设备维修与安装过程中不能忽视电气原器件本身所存在的机械问题,就算是一个新的电气原器件,也要进行检查其机械结构是否灵活,是否可靠,在电气方面要注意原器件的负载电流量的大小和电压的高低是否符合原设计要求。当达到要求时再进行安装调试,以防安装后出现问题,给维修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 与电气相关的机械问题


我们在设备电气维修过程中,常常只关注设备的电气线路问题,却忽略了与电气相关联的机械问题。


(1)案例1:我们有一台从俄罗斯进口的立式加工中心,系统已更新为发那科0i-MC。设备在工作运行中出现了主轴换刀时定位不准的问题,也没有任何报警。我们先将机床的定位参数值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开机重新启动,对各个机械轴进行返回参考点工作运行正常,然后对主轴进行主轴换刀定位。第一次主轴换刀定位准确,当进行第二次主轴换刀定位的时,主轴换刀位就出现了十几度的偏差。经过反复地修改参数值和主轴换刀定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主轴转角偏差,不能正确地对准机械手的换刀位置。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们采取对机械手换刀过程分布进行工作原理分析:①分析认为电气线路和系统没有问题,理由是每次更改不同的参数,主轴电动机转动工作正常。主轴机头上联带的编码器能正确执行计算机发出和返馈指令。②把与其相关的机械部分进行了检查,分析认为:有可能是主轴上的编码器和主轴之间的软联轴器出了问题。我们将主轴上的编码器拆下来发现软联轴器已经折断,编码器与主轴软联轴器之间因不定式的摩擦变位,导致主轴定位换刀不准确角度跑偏。经更换了新的主轴与编码器之间的软联轴器后设备换刀定位准确,工作正常。


(2)案例2:我单位有一台瑞士卧式加工中心,在交换工作台时经常出现半路停止换台故障,检查后没有发现那个传感器和开关有问题,计算机系统工作正常,各个液压阀、电磁阀和溢流阀工作也都正常,就是在交换工作台时,当交换液压活塞拉钩伸向工作台时就停机不执行下一道命令,并出现报警。我们对其交换工作台所有的电气部分进行单一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既然从电气上找不到问题和原因,我们就对交换工作台工作过程分步骤进行机械部分的检查。工作台在启动交换时,T形挂钩从活塞液压缸向主轴方向的工作台下面的T形挂槽伸进时,由于活塞上的T形挂钩的位置与工作台T形挂槽的位置向左偏差0.4mm,导致换台时活塞挂钩伸不进工作台下面的挂槽里,并顶住工作台不动,导致了工作台交换时出现停机报警故障。


问题找到后,我们将工作台上的T形挂槽拆下来,用铣床把向左偏差多余的一边铣掉1.5mm。安装在工作台上,开机后先进行手动模式工作台交换,活塞上的T形挂钩可以很顺利地伸进工作台下面的挂槽里,然后进行自动工作台交换,一切正常。


一些看似是设备电气故障,其实与机械本身出现的问题都是有相互关联的,要进行全面的机械和电气部分检查,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3.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问题


加工中心的电气维修,还经常出现在液压和气动系统中。


(1)案例1:有一台俄罗斯立式加工中心,在主轴交换刀具松刀和紧刀时,出现主轴向上紧拉刀时刀具拉不紧,紧刀液压缸拉起时,就突然会向下返回下压松刀,导致刀具拉不紧、拉不到位,无法进行工作。


是什么问题导致这一故障的发生?我们对松刀紧刀的两个电磁阀进行了电气检查,松刀紧刀的两个电磁阀是直流:24V电压正常,电磁阀线圈有阻值,说明没有接地和烧坏。松刀和紧刀的两个指令两个电磁阀执行的正确,液压泵的液压压力也在6MPa以上,符合工作要求。我们对液压阀进行维修检查,将松刀和紧刀的两个液压电磁阀拆掉,用煤油进行了阀芯的清洗,安装试机仍然会出现液压缸拉不紧刀返回松刀现象,与之相关联的电气和液压部分都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结合上述分析,再进一步检查就是松刀、紧刀的主液压缸了。松紧刀液压缸的工作原理是:松刀是液压缸的上端油腔经松刀电磁阀提供高压液压油向下压主轴上的碟簧,克服碟簧的弹力将刀具压下;紧刀是利用刀杆上的叠簧向上的弹力,将上液压缸内的液压油经紧刀电磁阀排出,使刀具向上拉紧。


是不是液压缸本身出什么了问题?分析认为,液压缸上油腔里的油没有排净。将液压缸从主轴上拆下来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液压缸内的一个钢制的封油环,由于液压油内有杂质,使得钢制的封油环封油不严,导致紧刀时下液压缸进入的高压油部分串入了上液压缸,而向上紧刀时上液压缸内的油没有排净,使得液压缸活塞向下返回,造成松刀拉不紧刀的故障。经把液压缸内部的缸体和封油钢环进行全面的清洗并更新了液压油,重新安装松紧刀液压液压缸,经反复试验再没有出现紧刀时返回松刀的故障。



(2)案例2:维修型号为HZ-024宽砂轮矩形平面磨床时出现的故障是:当工作台进行纵向磨削横向进给,将开关打到断续工作时,出现换向后不是一次性地横向进给,而是在工作台的中间位置又出现一次横向进刀磨削的故障,这种故障很容易把被加工磨削的零件磨废。正常的工作原理是:当行程限位块撞击液压换向阀的导杆时,就会横向进给磨削一次,工作台无论是向左或是向右纵向来回换向一次,它就横向进给磨削一次。工作台是经撞块碰撞液压换向阀,把液压油供给液压先导阀,再供给液压操纵阀,操纵阀上有一个固定的棒形金属块,再去来回感应霍尔电子接近开关,使其接通给控制电路发出信号,传给控制横向电动机的接触器,使横向电动机工作一次,进给量的大小是根据不同被加工的材料磨削量来确定的,由控制电路中的可调电位器来控制进给量的大小,达到横向进给磨削零件的目的。经对电气部分进行分段检查即(连续→手动→断续)开关检查工作正常,我们试验把开关打到“断续”时,纵向工作台不工作,用金属物人为的感应一下霍尔接近开关,工作台就会自动地横向进给工作一次,说明霍尔电子开关没有问题。排除了各相关的电气部分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外,剩下的就是液压系统的检查,经检查发现先导阀控制的操纵阀内部由于内部油脏,封闭不严左油腔有向右油腔窜油泄露的问题,导致了此故障的发生。经对先导阀和操纵阀的拆卸清洗,安装后工作正常。


(3)在我们经历的电气维修过程中,有一些加工中心在换刀时,由于机械手卡爪内部的弹簧出现锈蚀的问题,导致卡爪不能正常地弹出来卡住刀柄,造成掉刀、甩刀的事故,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机械手进行机械性的卡爪弹簧拆卸除锈清洗维修。经加防锈油安装来保障机械手正常的换刀工作。


(4)还有一些由于外来的空气压力达不到设备所需要的工作压力,时常会导致加工中心出现报警或停机事故的发生。诸多问题都是一些机械故障引起的。


4. 机械加工零件时带来的问题


在一般的电气维修工作中,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怎么能带来电气故障的发生呢?表面上看好像是毫无相关性,但在实际电气维修中我们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


还是瑞士卧式加工中心在加工零件时出现了445号报警(B轴软接线断开故障)的问题。在500mm×500mm工作台上水平放置了一个被加工的钢制零件,对其进行水平钻孔的加工,采用的钻头是直径为18mm、钻深厚度为30mm的通孔加工。被加工零件在工作台中间位置进行加工时很顺利地完成钻孔,当加工正对右端面距离工作台中心φ200mm孔的加工时就出现445号报警,使设备停机无法工作,报警也不能按压复位键消除,只有在关机重新启动的情况下才能消除报警。当再次开机进行右侧面钻孔加工时,445号报警仍然出现,设备停机仍不能工作。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于出现的设备故障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分析:设备钻工作台中间孔时正常,当钻右侧端面孔就会出现445号报警,并且两个孔径和钻孔的深度、吃刀量和进给量都相同,只不过是两孔的间距相差了200mm。经分析认为:本加工中心是四轴联动的设备,工作台B轴是可以回转的,那么,在零件加工时会不会有转动的可能? 工作台正常工作时是靠液压电磁阀经B轴下的锁紧装置夹紧是不转动的。为了证明判断的准确性,就将设备Z轴的导轨护罩面板拆开,找到B轴电动机与B轴工作台之间相联接的皮带,用手来回拉拽皮带,发现工作台也能随之转动,联接在B轴电动机上的编码器也在转动,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我们还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了零件加工过程装卡方法和加工的材料进行了询问,了解到此零件的材料是40CrMoA合金钢,材料钢性好、硬度高,加工用的钻头刃具磨损,吃刀量偏大(为0.4mm/r),进给速度正常。故障发生的原因,就相当于用一个外在的作用力加在可以旋转的B轴工作台的右侧面,形成了一个以B轴工作台为中心的外力矩,虽然工作台已被锁紧,但由于工作台锁紧的力度小于加工钻头对被加工零件切削时产生的转动工作台的转矩,使得工作台向右颤动,与B轴工作台联接的编码器也在不停地抖动而不稳定,导致B轴工作台出现445号报警。


问题找到了,为了不影响零件装卡定位,将原来0.4mm的进刀量改为0.2mm,进给速度保持不变,设备的故障消除,工作运行正常。


总之,在设备电气故障维修中,无论是数控机床还是一般的普通机床,作为一名维修工作者。对于设备出现的电气故障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有的问题比较简单,很快可以发现,并很容易解决。但有的设备电气故障在没有完全了解掌握其工作原理和检查方法时,也是不容易快速检查到问题的所在,特别是对于那些软故障的发生,设备时好时坏,工作状态极其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维修工作者在平时的维修工作过程中,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总结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电气维修工作者,就是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探索,要知难而进,要有一股子的钻劲和韧劲,工作要有耐心和坚强的毅力,在工作学习实践中要循序渐进边干边总结边积累;要虚心向有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有工作经验的师傅们学习请教,不要不懂装懂;要具有敏捷思考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对问题故障准确的判断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对设备机械部分和与电气相关的知识都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做就是给我们电气维修工作者多增加了一双解决问题排除设备故障和问题的眼睛。一名好的电气维修工作者是靠自己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并脚踏实地在生产实践中干出来的。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查看全部
作为一名机床电气维修工作者,其眼光不能只是停留在所掌握的机床电气工作原理图和接线图上,从设备维修解决问题的角度上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使用的电气原器件的机械结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并对设备的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之间相互关联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性能,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具备对于数控设备的维修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就更加全面了。电气故障不单纯是电气线路和电气原器件本身的问题,很多故障都是与电气控制相互关联的机械、液压等诸多方面的故障和问题所导致的。


作者在多年的设备电气故障维修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电气故障和问题,大多都是与电气相关联的机械故障所引起的。归纳总结出在电气维修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广大的电气维修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1. 电气元器件的机械问题

一台完好的设备能正常的运行除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之外,还离不开完好合理的电气原理设计和电气原器件的配置安装运用。在设备电气维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电气原器件的机械故障。


案例如下:
①有一台X52K铣床在加工零件时,工作台X正向和负向两个方向都不能工作,经检查发现工作台X方向行程开关内的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之间的弹簧,在长时间连续工作时由于正和负两个方向反复的按压换向;加之机床的振动,将固定弹簧的螺丝被振掉,导致弹簧脱落;行程开关接触点散架断开不能正常的使用,导致设备工作台X正和负两个方向都不能正常工作。经重新安装新的行程开关后设备工作运行正常。


②有一台车床CM6125在工作时主轴电动机开机时只是嗡嗡作响,电动机不能正常转动,导致主轴不能转,无法进行切削加工。这是电动机跑单相症状,经检查主开关断路器完好,三相交流380V电源三相都不缺相,各开关和保险也完好,检查交流接触器的上接口三相电压正常,交流接触器线圈36V吸合也正常。为了安全起见,把设备电源开关断开停电检查,将控制跑单相的主轴交流接触器常开接触点用改锥从上向下按压,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接触器常开触点是否通断。经检查发现有两相触点导通、一相不导通,这就是电动机跑单相缺相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交流接触器一个常开点用很大的力量向下按压都不能导通呢?经把接触器从配电箱内卸下来拆开后检查发现,接触器因触点铜板薄、质量较差,长时间过电流发热,将触点烧变形上翘,加之内部弹簧已烧得退火而失去弹性,卡常开动触点时不能接触到定触点,所以导致电动机缺相故障致使电动机不能工作。经更换新的交流接触器后设备运行正常。


我们在设备维修与安装过程中不能忽视电气原器件本身所存在的机械问题,就算是一个新的电气原器件,也要进行检查其机械结构是否灵活,是否可靠,在电气方面要注意原器件的负载电流量的大小和电压的高低是否符合原设计要求。当达到要求时再进行安装调试,以防安装后出现问题,给维修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 与电气相关的机械问题


我们在设备电气维修过程中,常常只关注设备的电气线路问题,却忽略了与电气相关联的机械问题。


(1)案例1:我们有一台从俄罗斯进口的立式加工中心,系统已更新为发那科0i-MC。设备在工作运行中出现了主轴换刀时定位不准的问题,也没有任何报警。我们先将机床的定位参数值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开机重新启动,对各个机械轴进行返回参考点工作运行正常,然后对主轴进行主轴换刀定位。第一次主轴换刀定位准确,当进行第二次主轴换刀定位的时,主轴换刀位就出现了十几度的偏差。经过反复地修改参数值和主轴换刀定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主轴转角偏差,不能正确地对准机械手的换刀位置。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们采取对机械手换刀过程分布进行工作原理分析:①分析认为电气线路和系统没有问题,理由是每次更改不同的参数,主轴电动机转动工作正常。主轴机头上联带的编码器能正确执行计算机发出和返馈指令。②把与其相关的机械部分进行了检查,分析认为:有可能是主轴上的编码器和主轴之间的软联轴器出了问题。我们将主轴上的编码器拆下来发现软联轴器已经折断,编码器与主轴软联轴器之间因不定式的摩擦变位,导致主轴定位换刀不准确角度跑偏。经更换了新的主轴与编码器之间的软联轴器后设备换刀定位准确,工作正常。


(2)案例2:我单位有一台瑞士卧式加工中心,在交换工作台时经常出现半路停止换台故障,检查后没有发现那个传感器和开关有问题,计算机系统工作正常,各个液压阀、电磁阀和溢流阀工作也都正常,就是在交换工作台时,当交换液压活塞拉钩伸向工作台时就停机不执行下一道命令,并出现报警。我们对其交换工作台所有的电气部分进行单一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既然从电气上找不到问题和原因,我们就对交换工作台工作过程分步骤进行机械部分的检查。工作台在启动交换时,T形挂钩从活塞液压缸向主轴方向的工作台下面的T形挂槽伸进时,由于活塞上的T形挂钩的位置与工作台T形挂槽的位置向左偏差0.4mm,导致换台时活塞挂钩伸不进工作台下面的挂槽里,并顶住工作台不动,导致了工作台交换时出现停机报警故障。


问题找到后,我们将工作台上的T形挂槽拆下来,用铣床把向左偏差多余的一边铣掉1.5mm。安装在工作台上,开机后先进行手动模式工作台交换,活塞上的T形挂钩可以很顺利地伸进工作台下面的挂槽里,然后进行自动工作台交换,一切正常。


一些看似是设备电气故障,其实与机械本身出现的问题都是有相互关联的,要进行全面的机械和电气部分检查,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3.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问题


加工中心的电气维修,还经常出现在液压和气动系统中。


(1)案例1:有一台俄罗斯立式加工中心,在主轴交换刀具松刀和紧刀时,出现主轴向上紧拉刀时刀具拉不紧,紧刀液压缸拉起时,就突然会向下返回下压松刀,导致刀具拉不紧、拉不到位,无法进行工作。


是什么问题导致这一故障的发生?我们对松刀紧刀的两个电磁阀进行了电气检查,松刀紧刀的两个电磁阀是直流:24V电压正常,电磁阀线圈有阻值,说明没有接地和烧坏。松刀和紧刀的两个指令两个电磁阀执行的正确,液压泵的液压压力也在6MPa以上,符合工作要求。我们对液压阀进行维修检查,将松刀和紧刀的两个液压电磁阀拆掉,用煤油进行了阀芯的清洗,安装试机仍然会出现液压缸拉不紧刀返回松刀现象,与之相关联的电气和液压部分都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结合上述分析,再进一步检查就是松刀、紧刀的主液压缸了。松紧刀液压缸的工作原理是:松刀是液压缸的上端油腔经松刀电磁阀提供高压液压油向下压主轴上的碟簧,克服碟簧的弹力将刀具压下;紧刀是利用刀杆上的叠簧向上的弹力,将上液压缸内的液压油经紧刀电磁阀排出,使刀具向上拉紧。


是不是液压缸本身出什么了问题?分析认为,液压缸上油腔里的油没有排净。将液压缸从主轴上拆下来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液压缸内的一个钢制的封油环,由于液压油内有杂质,使得钢制的封油环封油不严,导致紧刀时下液压缸进入的高压油部分串入了上液压缸,而向上紧刀时上液压缸内的油没有排净,使得液压缸活塞向下返回,造成松刀拉不紧刀的故障。经把液压缸内部的缸体和封油钢环进行全面的清洗并更新了液压油,重新安装松紧刀液压液压缸,经反复试验再没有出现紧刀时返回松刀的故障。



(2)案例2:维修型号为HZ-024宽砂轮矩形平面磨床时出现的故障是:当工作台进行纵向磨削横向进给,将开关打到断续工作时,出现换向后不是一次性地横向进给,而是在工作台的中间位置又出现一次横向进刀磨削的故障,这种故障很容易把被加工磨削的零件磨废。正常的工作原理是:当行程限位块撞击液压换向阀的导杆时,就会横向进给磨削一次,工作台无论是向左或是向右纵向来回换向一次,它就横向进给磨削一次。工作台是经撞块碰撞液压换向阀,把液压油供给液压先导阀,再供给液压操纵阀,操纵阀上有一个固定的棒形金属块,再去来回感应霍尔电子接近开关,使其接通给控制电路发出信号,传给控制横向电动机的接触器,使横向电动机工作一次,进给量的大小是根据不同被加工的材料磨削量来确定的,由控制电路中的可调电位器来控制进给量的大小,达到横向进给磨削零件的目的。经对电气部分进行分段检查即(连续→手动→断续)开关检查工作正常,我们试验把开关打到“断续”时,纵向工作台不工作,用金属物人为的感应一下霍尔接近开关,工作台就会自动地横向进给工作一次,说明霍尔电子开关没有问题。排除了各相关的电气部分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外,剩下的就是液压系统的检查,经检查发现先导阀控制的操纵阀内部由于内部油脏,封闭不严左油腔有向右油腔窜油泄露的问题,导致了此故障的发生。经对先导阀和操纵阀的拆卸清洗,安装后工作正常。


(3)在我们经历的电气维修过程中,有一些加工中心在换刀时,由于机械手卡爪内部的弹簧出现锈蚀的问题,导致卡爪不能正常地弹出来卡住刀柄,造成掉刀、甩刀的事故,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机械手进行机械性的卡爪弹簧拆卸除锈清洗维修。经加防锈油安装来保障机械手正常的换刀工作。


(4)还有一些由于外来的空气压力达不到设备所需要的工作压力,时常会导致加工中心出现报警或停机事故的发生。诸多问题都是一些机械故障引起的。


4. 机械加工零件时带来的问题


在一般的电气维修工作中,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怎么能带来电气故障的发生呢?表面上看好像是毫无相关性,但在实际电气维修中我们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


还是瑞士卧式加工中心在加工零件时出现了445号报警(B轴软接线断开故障)的问题。在500mm×500mm工作台上水平放置了一个被加工的钢制零件,对其进行水平钻孔的加工,采用的钻头是直径为18mm、钻深厚度为30mm的通孔加工。被加工零件在工作台中间位置进行加工时很顺利地完成钻孔,当加工正对右端面距离工作台中心φ200mm孔的加工时就出现445号报警,使设备停机无法工作,报警也不能按压复位键消除,只有在关机重新启动的情况下才能消除报警。当再次开机进行右侧面钻孔加工时,445号报警仍然出现,设备停机仍不能工作。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于出现的设备故障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分析:设备钻工作台中间孔时正常,当钻右侧端面孔就会出现445号报警,并且两个孔径和钻孔的深度、吃刀量和进给量都相同,只不过是两孔的间距相差了200mm。经分析认为:本加工中心是四轴联动的设备,工作台B轴是可以回转的,那么,在零件加工时会不会有转动的可能? 工作台正常工作时是靠液压电磁阀经B轴下的锁紧装置夹紧是不转动的。为了证明判断的准确性,就将设备Z轴的导轨护罩面板拆开,找到B轴电动机与B轴工作台之间相联接的皮带,用手来回拉拽皮带,发现工作台也能随之转动,联接在B轴电动机上的编码器也在转动,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我们还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了零件加工过程装卡方法和加工的材料进行了询问,了解到此零件的材料是40CrMoA合金钢,材料钢性好、硬度高,加工用的钻头刃具磨损,吃刀量偏大(为0.4mm/r),进给速度正常。故障发生的原因,就相当于用一个外在的作用力加在可以旋转的B轴工作台的右侧面,形成了一个以B轴工作台为中心的外力矩,虽然工作台已被锁紧,但由于工作台锁紧的力度小于加工钻头对被加工零件切削时产生的转动工作台的转矩,使得工作台向右颤动,与B轴工作台联接的编码器也在不停地抖动而不稳定,导致B轴工作台出现445号报警。


问题找到了,为了不影响零件装卡定位,将原来0.4mm的进刀量改为0.2mm,进给速度保持不变,设备的故障消除,工作运行正常。


总之,在设备电气故障维修中,无论是数控机床还是一般的普通机床,作为一名维修工作者。对于设备出现的电气故障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有的问题比较简单,很快可以发现,并很容易解决。但有的设备电气故障在没有完全了解掌握其工作原理和检查方法时,也是不容易快速检查到问题的所在,特别是对于那些软故障的发生,设备时好时坏,工作状态极其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维修工作者在平时的维修工作过程中,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总结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电气维修工作者,就是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探索,要知难而进,要有一股子的钻劲和韧劲,工作要有耐心和坚强的毅力,在工作学习实践中要循序渐进边干边总结边积累;要虚心向有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有工作经验的师傅们学习请教,不要不懂装懂;要具有敏捷思考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对问题故障准确的判断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对设备机械部分和与电气相关的知识都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做就是给我们电气维修工作者多增加了一双解决问题排除设备故障和问题的眼睛。一名好的电气维修工作者是靠自己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并脚踏实地在生产实践中干出来的。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631 浏览

机械设计行业的14个入门诀窍

智能科技类 Leader 2016-11-03 18:50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学机械,结构设计,要经历过多少错误,走过多少弯路,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才能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出满意的产品,甚至成为这一行的大师。是的,经验对于我们个人的设计之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管是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验,都不可忽视。下面,小编就将跟各位一起分享以为设计老鸟的设计心得。
1拜模仿为师,从模仿中学习,不断提高

      通常的设计,80-90%都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模仿、综合后搞出来的。充分利用他人的经验和过去的经验,使之为自己服务,不断进步。
2对设计要迷恋不舍

     设计人员要有美学观,安稳观,能区分产品美与不美,安定与不安定。其次设计人员要为用户设身处地着想,站在用户立场上体验。信心来自对设计的迷恋,像迷恋情人那样迷恋设计,使出全部精力和才华,这就是信心的基础,也是征服用户,为用户喜欢的奥妙所在。
3形状和结构产生于力

     机器产品都在负载下工作,以最弱部分的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查清受载情况,以受力分析为靠山。(在电子设备产品设计中:塑料件以刚度校核为主、金属件以强度校核为主)
4图纸比理论重要,事实又比图纸重要

    设计者必需用设计好的图纸来表达思想,图纸合理地处理了理论和工程问题,这就是图纸重于理论的意思;实际是设计人员的源泉,当听到不能按照图纸制造或用户意见时,应该认真对待,切忌草率。
5使用后才能更深理解

    厂内试验合格,实际使用中还会发生问题,因为用户现场的条件和制造厂的条件不同;工人不一定已经掌握了操作要领,维护保养不方便。所以设计不要只满足于当初的目标和要求,在使用现场搜集情况,发现各种问题,改进设计,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保持正常,降低成本,降低消耗。
6不要一味追求高精度

    装配中因误差大而不能正常装配,往往是加工车间和设计部门之间扯皮、埋怨的根源,于是设计人员缩小公差范围。产品的成本是按精度的几何级数上升的,设计者笔头上稍微疏忽,成本可能直线上升。几个符合精度的零件不一定能装起来,这是尺寸链问题。在尺寸链的某一环节留出调整位置,装配后临时加工,就能达到装配目的,不一定把精度定得很严。搞设计要做到产品使用可靠,操作方便,制造容易,维护简单。要做到这些,需要刻苦锻炼,努力学习,决非一日之功。
7多用标准零件、通用零件

    机械制造业已经越来越专业化,要想什么都靠自己工厂制造,这是既不经济又是过时的思想。搞一个新产品的设计,应尽可能的采用通用零件和标准零件,这样做既能缩短生产周期,也便于互换和降低成本。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化也必然会大力发展,设计人员应该了解专业化的发展,熟悉市场能提供的通用零件、标准零件和其它组件,以便正确选用。
8避免华而不实,防止故步自封

    设计上的华而不实和故步自封对开展设计工作都是有害的,前者容易发生在年轻的设计人员身上,后者则易出自老设计人员。无视现实的制约,如交货期、成本、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加工装配、检修能力等等,一味按自己的想法搞设计,成功的希望很小,初出茅庐的设计人员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活力,巴不得再插上翅膀自由飞翔,这是好的,是锐气,应该保持和发扬,但应该正视现实,避免华而不实,避免浪费精力和浪费时间。而有经验的人则不能拜倒在过去经验的脚下,以致没有勇气再去冒风险,停步不前。技术在不断进步,产品的竞争在不断进行,需要设计人员不停的探索,不断的设计出好产品。事物在变化,过去曾经是阻止前进的障碍,可能已经变成可以利用的条件,防止故步自封的关键在于学习,这一点设计人员必须牢记在心,活到老,学到老。过去的经验是可贵的,可贵在是用自己的进取心去获得的,进取心是事业上披荆站棘、勇往直前的宝剑,宝剑应该永远放谢光芒。
9有一就有三
 
    俗话说:有一就有三。产品出了毛病,又处理得不周密,往往会发生有一就有三的情况。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去周密调查,深入分析,而是主观臆断,错误处理,这样就会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问题。设计是生产的根据,产品要经过试制来考验设计和检验一切生产准备工作,使生产顺利进行,如果生产常发生变动,则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制造成本都会受到大的影响,而生产的变动受设计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把改动设计限制在最低限度,并且要改也要果断、迅速而周密,对问题应有先见之明,消灭事故于未然。综上所述,对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切忌马虎,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
10问题容易出在疏忽了的地方
 
    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故障和毛病常常在人们没有想到的地方冒出来,凡经过周密考虑过的,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例如机械的强度计算,老是对某一部分的安全深思熟虑,怕它出问题,反倒不出问题,而恰恰在没有想到的地方拉起了“警报”,事后分析始觉“警报”拉得有理,果然忽略了那里的受力分析。造成这种原因是疏忽大意在作怪,设计中发现薄弱环节时,要抓住它、解决它,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高级的设计人员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每一个设计者从一开始搞设计就应该保持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坚持不懈的作风,久而久之一定会练就一身敏捷、利落的好本事。
11继承性是设计的快捷方式
 
    设计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全新设计,另一种是利用数据或经验进行的设计,通常说的设计是继承性设计。一张图纸要经过很多考验,越经过考验的图纸越有价值,图纸上专有更改的纪录,它表示一个零件乃至一个产品在实践中走过的脚印,可以反映出诸如结构、材料、尺寸、公差、加工、测量装配、试验等的变迁和问题,这是设计中极其珍贵的资料,有心人一定会珍惜这种经验,有效地利用它,作为新产品设计的经验和资料。
12迟到的图纸等于废纸
 
    设计者应特别关心产品的交货期。交货期为什么重要呢?

(1)厂家要使自己的生产进度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产品设计又是整个生产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2)产品的使用周期日益缩短,为了保持领先,就应加快技术更新的速度。

(3)生产是否有节奏,对产品质量和成本有影响。图纸迟了,生产上就得搞突击,草率交货,特别是出厂前产品的检查、实验不充分,使得产品常常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招致用户不满和不信任。

(4)出图迟是造成实物和图纸相矛盾的主要原因。生产上为了赶进度,拿不到正式图纸加工产品,难免和图纸不符。

    另外,设计和其它工作不同,它是一种设想性、思维推敲性的工作,并不一定能严格按照预先的进度进行,但又必须按进度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准备,多积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还应采取一些节约设计时间的措施,如用白图或尺寸表格等。常常新的设计被束之高阁,这都是错过了时机的结果。

现在有PERT(programeval_ruationandReviewTechnique即设计工作量的估算和审定技术)的关于设计出图或交货日期的有效管理法,设计人员应尽快掌握。
13不懂的地方先保持原状

    设计产品时往往要参考别的厂出的产品或资料,常有一些疑问,例如:“为什么这里要这样设计”,或者“改动一下反而更好”等等,但是改了以后,不是加工工艺性不好,就是易出故障,到了这一部已经晚了。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缺乏经验和资料不足造成的,而经验和资料不是呼之即来,要靠积累。凡是对仿照的东西觉得可疑的地方,但又拿不准问题之所在,为了防止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好先不要动它,等以后再来研究。我们不可能预想到所有的问题,因此要尊重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
14有效地利用原来的设计
 
    要想修改一个他人的设计,务必先要了解该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不要轻率地作大幅度改动,也不要草率地东改改、西改改,这样往往是弄巧成拙。更该设计,如果达不到20~35%的效益,就不要去改它。只有5~6%的效益,恐怕只能补偿更改设计所花的资金。更改设计,还应顾及成品、半成品的情况,尽可能利用。更改设计一定有更改的理由,但还是应想到改动后对生产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有时发现原来的设计原则是错误的,非彻底改动不可,这时设计的领导人责任重大,是推到重来还是姑息迁就,要统观全局当机立断。


  查看全部
     学机械,结构设计,要经历过多少错误,走过多少弯路,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才能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出满意的产品,甚至成为这一行的大师。是的,经验对于我们个人的设计之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管是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验,都不可忽视。下面,小编就将跟各位一起分享以为设计老鸟的设计心得。
  • 1拜模仿为师,从模仿中学习,不断提高


      通常的设计,80-90%都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模仿、综合后搞出来的。充分利用他人的经验和过去的经验,使之为自己服务,不断进步。
  • 2对设计要迷恋不舍


     设计人员要有美学观,安稳观,能区分产品美与不美,安定与不安定。其次设计人员要为用户设身处地着想,站在用户立场上体验。信心来自对设计的迷恋,像迷恋情人那样迷恋设计,使出全部精力和才华,这就是信心的基础,也是征服用户,为用户喜欢的奥妙所在。
  • 3形状和结构产生于力


     机器产品都在负载下工作,以最弱部分的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查清受载情况,以受力分析为靠山。(在电子设备产品设计中:塑料件以刚度校核为主、金属件以强度校核为主)
  • 4图纸比理论重要,事实又比图纸重要


    设计者必需用设计好的图纸来表达思想,图纸合理地处理了理论和工程问题,这就是图纸重于理论的意思;实际是设计人员的源泉,当听到不能按照图纸制造或用户意见时,应该认真对待,切忌草率。
  • 5使用后才能更深理解


    厂内试验合格,实际使用中还会发生问题,因为用户现场的条件和制造厂的条件不同;工人不一定已经掌握了操作要领,维护保养不方便。所以设计不要只满足于当初的目标和要求,在使用现场搜集情况,发现各种问题,改进设计,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保持正常,降低成本,降低消耗。
  • 6不要一味追求高精度


    装配中因误差大而不能正常装配,往往是加工车间和设计部门之间扯皮、埋怨的根源,于是设计人员缩小公差范围。产品的成本是按精度的几何级数上升的,设计者笔头上稍微疏忽,成本可能直线上升。几个符合精度的零件不一定能装起来,这是尺寸链问题。在尺寸链的某一环节留出调整位置,装配后临时加工,就能达到装配目的,不一定把精度定得很严。搞设计要做到产品使用可靠,操作方便,制造容易,维护简单。要做到这些,需要刻苦锻炼,努力学习,决非一日之功。
  • 7多用标准零件、通用零件


    机械制造业已经越来越专业化,要想什么都靠自己工厂制造,这是既不经济又是过时的思想。搞一个新产品的设计,应尽可能的采用通用零件和标准零件,这样做既能缩短生产周期,也便于互换和降低成本。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化也必然会大力发展,设计人员应该了解专业化的发展,熟悉市场能提供的通用零件、标准零件和其它组件,以便正确选用。
  • 8避免华而不实,防止故步自封


    设计上的华而不实和故步自封对开展设计工作都是有害的,前者容易发生在年轻的设计人员身上,后者则易出自老设计人员。无视现实的制约,如交货期、成本、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加工装配、检修能力等等,一味按自己的想法搞设计,成功的希望很小,初出茅庐的设计人员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活力,巴不得再插上翅膀自由飞翔,这是好的,是锐气,应该保持和发扬,但应该正视现实,避免华而不实,避免浪费精力和浪费时间。而有经验的人则不能拜倒在过去经验的脚下,以致没有勇气再去冒风险,停步不前。技术在不断进步,产品的竞争在不断进行,需要设计人员不停的探索,不断的设计出好产品。事物在变化,过去曾经是阻止前进的障碍,可能已经变成可以利用的条件,防止故步自封的关键在于学习,这一点设计人员必须牢记在心,活到老,学到老。过去的经验是可贵的,可贵在是用自己的进取心去获得的,进取心是事业上披荆站棘、勇往直前的宝剑,宝剑应该永远放谢光芒。
  • 9有一就有三

 
    俗话说:有一就有三。产品出了毛病,又处理得不周密,往往会发生有一就有三的情况。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去周密调查,深入分析,而是主观臆断,错误处理,这样就会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问题。设计是生产的根据,产品要经过试制来考验设计和检验一切生产准备工作,使生产顺利进行,如果生产常发生变动,则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制造成本都会受到大的影响,而生产的变动受设计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把改动设计限制在最低限度,并且要改也要果断、迅速而周密,对问题应有先见之明,消灭事故于未然。综上所述,对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切忌马虎,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
  • 10问题容易出在疏忽了的地方

 
    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故障和毛病常常在人们没有想到的地方冒出来,凡经过周密考虑过的,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例如机械的强度计算,老是对某一部分的安全深思熟虑,怕它出问题,反倒不出问题,而恰恰在没有想到的地方拉起了“警报”,事后分析始觉“警报”拉得有理,果然忽略了那里的受力分析。造成这种原因是疏忽大意在作怪,设计中发现薄弱环节时,要抓住它、解决它,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高级的设计人员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每一个设计者从一开始搞设计就应该保持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坚持不懈的作风,久而久之一定会练就一身敏捷、利落的好本事。
  • 11继承性是设计的快捷方式

 
    设计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全新设计,另一种是利用数据或经验进行的设计,通常说的设计是继承性设计。一张图纸要经过很多考验,越经过考验的图纸越有价值,图纸上专有更改的纪录,它表示一个零件乃至一个产品在实践中走过的脚印,可以反映出诸如结构、材料、尺寸、公差、加工、测量装配、试验等的变迁和问题,这是设计中极其珍贵的资料,有心人一定会珍惜这种经验,有效地利用它,作为新产品设计的经验和资料。
  • 12迟到的图纸等于废纸

 
    设计者应特别关心产品的交货期。交货期为什么重要呢?

(1)厂家要使自己的生产进度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产品设计又是整个生产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2)产品的使用周期日益缩短,为了保持领先,就应加快技术更新的速度。

(3)生产是否有节奏,对产品质量和成本有影响。图纸迟了,生产上就得搞突击,草率交货,特别是出厂前产品的检查、实验不充分,使得产品常常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招致用户不满和不信任。

(4)出图迟是造成实物和图纸相矛盾的主要原因。生产上为了赶进度,拿不到正式图纸加工产品,难免和图纸不符。

    另外,设计和其它工作不同,它是一种设想性、思维推敲性的工作,并不一定能严格按照预先的进度进行,但又必须按进度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准备,多积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还应采取一些节约设计时间的措施,如用白图或尺寸表格等。常常新的设计被束之高阁,这都是错过了时机的结果。

现在有PERT(programeval_ruationandReviewTechnique即设计工作量的估算和审定技术)的关于设计出图或交货日期的有效管理法,设计人员应尽快掌握。
  • 13不懂的地方先保持原状


    设计产品时往往要参考别的厂出的产品或资料,常有一些疑问,例如:“为什么这里要这样设计”,或者“改动一下反而更好”等等,但是改了以后,不是加工工艺性不好,就是易出故障,到了这一部已经晚了。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缺乏经验和资料不足造成的,而经验和资料不是呼之即来,要靠积累。凡是对仿照的东西觉得可疑的地方,但又拿不准问题之所在,为了防止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好先不要动它,等以后再来研究。我们不可能预想到所有的问题,因此要尊重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
  • 14有效地利用原来的设计

 
    要想修改一个他人的设计,务必先要了解该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不要轻率地作大幅度改动,也不要草率地东改改、西改改,这样往往是弄巧成拙。更该设计,如果达不到20~35%的效益,就不要去改它。只有5~6%的效益,恐怕只能补偿更改设计所花的资金。更改设计,还应顾及成品、半成品的情况,尽可能利用。更改设计一定有更改的理由,但还是应想到改动后对生产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有时发现原来的设计原则是错误的,非彻底改动不可,这时设计的领导人责任重大,是推到重来还是姑息迁就,要统观全局当机立断。


 
414 浏览

德国技术工人为什么终身不换东家?答案令人深思!

管理类 Leader 2016-11-01 20:27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在这个时代谈“忠诚”,似乎有些伪善。但很多德国人进入了一家他们认为很棒的公司后,服役20年以上很常见,甚至有些终身不换东家。在宝马工厂,就有很多工人在宝马干了四十年上下,员工的高忠诚度是德企的特色。

   在德国汉诺威的商用车展上,我问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CEO Robert Frederick Veit,为什么德国企业员工对老板很忠诚。这位身材高大,语速很快,语锋犀利的戴姆勒“老兵”拍拍自己胸脯说:“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在戴姆勒工作了22 年,从学徒做起,之后很幸运的参加了管理培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岗位,难道还不是个好例子?”

   22年没换东家很难么?Robert Frederick Veit解释说:“ 公司发展很稳健;国际化程度很高;给员工很多机会—我自然不会跳槽。眼下,Robert Frederick Veit的任务是在中国销售100%德国制造的奔驰卡车。他说:中国的国产卡车价格低于35万人民币,奔驰卡车的售价是70万到100万人民币。目前,高端卡车在中国市场占比只有2%,剩下的都是大众市场。在并不浮夸也不炫富的卡车界,他要说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买奔驰豪华卡车,任务挺艰巨。

   现在,中国顾客下单,可以提要求,德国工厂进行“量身定做”,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做这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Robert Frederick Veit说:现在的工作是特别棒的学习机会。

   德企有重视人力的传统,国际化后也会把“德国式HR”搬到海外公司或是工厂,四处俘获员工心,效果卓著。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确认:全球来看,巴斯夫全球员工在入职后的前三年,自愿离开公司的比例平均为1.3%。欧洲的员工流动率为0.6%,北美为1.5%,亚太为3.6%。

   另一家德国大型企业高管透露,在德国,他们公司在部门总管级别的员工流动率只有不到1%,当然,因为在中国和印度,人们比较乐意跳槽,所以这个比率要高一些。即使如此,德国公司员工流动率依然比当地市场的同行们低得多。

   对于“德国式HR”,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监事会主席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点评说:德国企业,或者说欧洲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已经成为欧洲特色,主要体现是关怀普通员工的身心健康。但在美国企业看来,股东价值可能更重要。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中国企业家接下来该怎么走,可能需要找一条最合理的路。未必是欧洲模式,也未必照搬美国模式。

德国企业人力成本高在哪儿

   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于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新年伊始,德国政府就开始发福利,其中一条就是最低工资定在大约1.1万人民币。

   若在西欧国家做一个比较,德国的工资也没高得离谱。从1月1日起,逐步推行税前每小时8.5欧元(约合人民币62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低于卢森堡最低时薪11.1欧元(人民币81元);法国9.53欧元(人民币69.6元);略高于英国(6.5英镑,约合人民币61.38元)。

   但事实上,在现实操作中,德国这辆工业战车对公民待遇保障又着实令人望尘莫及。德国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是不是“最健全”很难说,但德国式福利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例如,如果德国工人不想两地分居,劳动局可以支付行李搬运费。又例如,父母双方双职工又要带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请带薪假在家带孩子,薪水为原工资65%。若一方无业,则可申请每月300欧元的补贴。这份福利叫“父母金”,很多国家闻所未闻。

   过去十年,针对劳工市场,德国政府进行了多项改革,除了对其中对有孩子的家庭,或单亲父母有很多特殊政策,政府还催生了很多“迷你工作”—即以短工形式存在的工作,工资低但雇主缴纳社会保险。

   这种工作时间灵活的小零工丰富了德国的就业市场,保证了就业率,减轻了很多企业的负担。法国之前就有官员公开指责德国大量 “迷你工作”的存在对法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都是后话了。
   先不说联邦政府的态度,从企业层面来说,与寒酸的最低工资相比,大多数德国企业给工人发工资时出手其实大方。

   EM Motive主席Alex Humpert坦言,他们在德国Hildesheim工厂一线工人的薪资按小时计,时薪大约在36欧元到40欧元之间。一周工作时间大约为40个小时。这样计算下来,一名熟练技工的月薪约为6400欧元。
   采访中还有德企的管理层对新浪财经私下说:宝马车的一条生产线可能就价值几百万欧元甚至更高,这些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待遇丰厚。德国产品售价高,背后的人力成本真是不容小觑。

   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解释说:“除了按照市场水平设定工资,巴斯夫承诺应有的福利,个人发展的机会以及舒适的办公环境。在很多国家,员工除了享受养老保障,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股份项目,也就是投资公司股份享受收益—这都是为了鼓励员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那些让员工感觉没有归属感的企业,我觉得是公司把钱看得太重了,对员工不够好。一家企业要办得长久,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是公司的长期目标,而不是盯着短期利润。当一家企业发展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规模,所谓企业的‘中央集权’式惯例已经很难奏效了,每名员工必须都要能得到驱动力,薪水、福利和公司氛围同等重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德企高层对新浪财经坦言。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于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工业4.0时代的新型员工关怀

   在对宝马的采访中,我学会了一个新英文单词,叫“人体工程学”。对于如何关怀工人,宝马的厂房一直有口碑。在宝马德国Dingolfing工厂,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工人更是贴心,从厂房设置到医疗护理,甚至理疗师都有一条龙服务。

   “人体工程学”这个词在宝马的生产部门出现频率很高,主要因为他们认为工厂生产线的设置和安装必须考虑到适合人体结构。这些符合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的零部件和生产线,都体现都在细节中。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显示更大字体的旋转架显示屏;为防止工人站立过久所随处提供舒适板凳;为防止员工闪到腰所做的可调整高度的货架;为视力不好的员工加强照明度。在交班的间隙,工人们甚至可以在厂房内休息间里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宝马集团生产部发言人Saskia Ebauer解释说:“自动化可以很大程度解放人力,一些需要不断重复,又消耗体力的简单任务时以后都可以交给机器人,由他们承担所有繁重劳动,这也是未来工厂的特征。即使如此,人力依然是工厂运营的重要组成。” 所以宝马一直朝着把员工照顾好的方向努力。

   宝马集团有70%的员工都在德国工作。宝马集团的用人原则和人力资源计划,基本可以与德国的情况相匹配。他们的分析数据显示:到2020年,德国工人的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比例将从15%增长到超过35%。

    在2004年,宝马集团发起了一个全面的“今天为明天”(Today for Tomorrow)的项目,主要就是探究如何在工人年纪变大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工人们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简而言之,我们要创造适合各年龄段的工作环境。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老年生产线’,更没有‘轻量级工作站’,只有可适合各年龄层的生产线。即使是年轻的工人,也要保证他们在岁数增长的同时身体健康,可以长期保持生产力。”Saskia Ebauer说。板有多好

员工有多忠诚取决于老板有多好

    再来说说弗朗茨-菲润巴赫(Franz Fehrenbach)的故事。他1975年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博世公司做培训生,理由是博世的工人待遇好,投入研发和设备出手阔绰。28年后,菲润巴赫从培训生升至博世公司主席。前年7月,他受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并成为博世工业信托公司(RBIK)合伙人。

   “为什么我会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因为这家公司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350个国家的生意运作,不同的业务板块,意味着不用换公司,就可以学到很多,给每个人的机会巨大。我曾经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又在不同的生意板块都有工作经历。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间公司,事实是,我都找不到要离开的理由。对于其他忠实的员工,我觉得他们是对于我们公司的运作模式很满意。”菲润巴赫不跳槽的理由和戴姆勒的Robert Frederick Veit何其相似。

   我问菲润巴赫:“假设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应聘博世公司的职位,可他三年内换了三家公司,你是否会聘用他?”

   菲润巴赫笑答:“他根本不可能从我这里获得面试的机会。‘持续性’对于我们公司是十分重要的。所有作出的承诺,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断。”他说。

   戴姆勒卡车中国合资项目总裁兼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史蒂芬(Stefan Albrecht)坦言:“德企的员工忠诚度很高,是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公司肯对员工投资,让员工开心。员工自然也会付出更多,对老板忠诚。这是双向的。”

   当然,所谓“投资”,不止是薪酬那么简单。给员工不断学习提升的机会,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诀。

   进一步培训看起来是鼓励员工“终身学习”,可在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看来,保障员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巴斯夫未来的投资。对员工持续培训是为了未来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与很多优质德企一样,巴斯夫集团在金融危机时也没有裁员,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渡过难关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减少超时工作,控制成本,更灵活调动人员。在Ludwigshafen,有600名雇员转做临时职位或者是调动到其他岗位。

   “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期间,要避免企业裁员是完全可能的。”Wolfgang Hapke说。 查看全部
    在这个时代谈“忠诚”,似乎有些伪善。但很多德国人进入了一家他们认为很棒的公司后,服役20年以上很常见,甚至有些终身不换东家。在宝马工厂,就有很多工人在宝马干了四十年上下,员工的高忠诚度是德企的特色。

   在德国汉诺威的商用车展上,我问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CEO Robert Frederick Veit,为什么德国企业员工对老板很忠诚。这位身材高大,语速很快,语锋犀利的戴姆勒“老兵”拍拍自己胸脯说:“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在戴姆勒工作了22 年,从学徒做起,之后很幸运的参加了管理培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岗位,难道还不是个好例子?”

   22年没换东家很难么?Robert Frederick Veit解释说:“ 公司发展很稳健;国际化程度很高;给员工很多机会—我自然不会跳槽。眼下,Robert Frederick Veit的任务是在中国销售100%德国制造的奔驰卡车。他说:中国的国产卡车价格低于35万人民币,奔驰卡车的售价是70万到100万人民币。目前,高端卡车在中国市场占比只有2%,剩下的都是大众市场。在并不浮夸也不炫富的卡车界,他要说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买奔驰豪华卡车,任务挺艰巨。

   现在,中国顾客下单,可以提要求,德国工厂进行“量身定做”,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做这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Robert Frederick Veit说:现在的工作是特别棒的学习机会。

   德企有重视人力的传统,国际化后也会把“德国式HR”搬到海外公司或是工厂,四处俘获员工心,效果卓著。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确认:全球来看,巴斯夫全球员工在入职后的前三年,自愿离开公司的比例平均为1.3%。欧洲的员工流动率为0.6%,北美为1.5%,亚太为3.6%。

   另一家德国大型企业高管透露,在德国,他们公司在部门总管级别的员工流动率只有不到1%,当然,因为在中国和印度,人们比较乐意跳槽,所以这个比率要高一些。即使如此,德国公司员工流动率依然比当地市场的同行们低得多。

   对于“德国式HR”,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监事会主席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点评说:德国企业,或者说欧洲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已经成为欧洲特色,主要体现是关怀普通员工的身心健康。但在美国企业看来,股东价值可能更重要。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中国企业家接下来该怎么走,可能需要找一条最合理的路。未必是欧洲模式,也未必照搬美国模式。

德国企业人力成本高在哪儿

   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于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新年伊始,德国政府就开始发福利,其中一条就是最低工资定在大约1.1万人民币。

   若在西欧国家做一个比较,德国的工资也没高得离谱。从1月1日起,逐步推行税前每小时8.5欧元(约合人民币62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低于卢森堡最低时薪11.1欧元(人民币81元);法国9.53欧元(人民币69.6元);略高于英国(6.5英镑,约合人民币61.38元)。

   但事实上,在现实操作中,德国这辆工业战车对公民待遇保障又着实令人望尘莫及。德国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是不是“最健全”很难说,但德国式福利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例如,如果德国工人不想两地分居,劳动局可以支付行李搬运费。又例如,父母双方双职工又要带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请带薪假在家带孩子,薪水为原工资65%。若一方无业,则可申请每月300欧元的补贴。这份福利叫“父母金”,很多国家闻所未闻。

   过去十年,针对劳工市场,德国政府进行了多项改革,除了对其中对有孩子的家庭,或单亲父母有很多特殊政策,政府还催生了很多“迷你工作”—即以短工形式存在的工作,工资低但雇主缴纳社会保险。

   这种工作时间灵活的小零工丰富了德国的就业市场,保证了就业率,减轻了很多企业的负担。法国之前就有官员公开指责德国大量 “迷你工作”的存在对法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都是后话了。
   先不说联邦政府的态度,从企业层面来说,与寒酸的最低工资相比,大多数德国企业给工人发工资时出手其实大方。

   EM Motive主席Alex Humpert坦言,他们在德国Hildesheim工厂一线工人的薪资按小时计,时薪大约在36欧元到40欧元之间。一周工作时间大约为40个小时。这样计算下来,一名熟练技工的月薪约为6400欧元。
   采访中还有德企的管理层对新浪财经私下说:宝马车的一条生产线可能就价值几百万欧元甚至更高,这些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待遇丰厚。德国产品售价高,背后的人力成本真是不容小觑。

   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解释说:“除了按照市场水平设定工资,巴斯夫承诺应有的福利,个人发展的机会以及舒适的办公环境。在很多国家,员工除了享受养老保障,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股份项目,也就是投资公司股份享受收益—这都是为了鼓励员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那些让员工感觉没有归属感的企业,我觉得是公司把钱看得太重了,对员工不够好。一家企业要办得长久,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是公司的长期目标,而不是盯着短期利润。当一家企业发展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规模,所谓企业的‘中央集权’式惯例已经很难奏效了,每名员工必须都要能得到驱动力,薪水、福利和公司氛围同等重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德企高层对新浪财经坦言。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于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工业4.0时代的新型员工关怀

   在对宝马的采访中,我学会了一个新英文单词,叫“人体工程学”。对于如何关怀工人,宝马的厂房一直有口碑。在宝马德国Dingolfing工厂,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工人更是贴心,从厂房设置到医疗护理,甚至理疗师都有一条龙服务。

   “人体工程学”这个词在宝马的生产部门出现频率很高,主要因为他们认为工厂生产线的设置和安装必须考虑到适合人体结构。这些符合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的零部件和生产线,都体现都在细节中。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显示更大字体的旋转架显示屏;为防止工人站立过久所随处提供舒适板凳;为防止员工闪到腰所做的可调整高度的货架;为视力不好的员工加强照明度。在交班的间隙,工人们甚至可以在厂房内休息间里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宝马集团生产部发言人Saskia Ebauer解释说:“自动化可以很大程度解放人力,一些需要不断重复,又消耗体力的简单任务时以后都可以交给机器人,由他们承担所有繁重劳动,这也是未来工厂的特征。即使如此,人力依然是工厂运营的重要组成。” 所以宝马一直朝着把员工照顾好的方向努力。

   宝马集团有70%的员工都在德国工作。宝马集团的用人原则和人力资源计划,基本可以与德国的情况相匹配。他们的分析数据显示:到2020年,德国工人的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比例将从15%增长到超过35%。

    在2004年,宝马集团发起了一个全面的“今天为明天”(Today for Tomorrow)的项目,主要就是探究如何在工人年纪变大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工人们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简而言之,我们要创造适合各年龄段的工作环境。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老年生产线’,更没有‘轻量级工作站’,只有可适合各年龄层的生产线。即使是年轻的工人,也要保证他们在岁数增长的同时身体健康,可以长期保持生产力。”Saskia Ebauer说。板有多好

员工有多忠诚取决于老板有多好

    再来说说弗朗茨-菲润巴赫(Franz Fehrenbach)的故事。他1975年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博世公司做培训生,理由是博世的工人待遇好,投入研发和设备出手阔绰。28年后,菲润巴赫从培训生升至博世公司主席。前年7月,他受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并成为博世工业信托公司(RBIK)合伙人。

   “为什么我会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因为这家公司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350个国家的生意运作,不同的业务板块,意味着不用换公司,就可以学到很多,给每个人的机会巨大。我曾经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又在不同的生意板块都有工作经历。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间公司,事实是,我都找不到要离开的理由。对于其他忠实的员工,我觉得他们是对于我们公司的运作模式很满意。”菲润巴赫不跳槽的理由和戴姆勒的Robert Frederick Veit何其相似。

   我问菲润巴赫:“假设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应聘博世公司的职位,可他三年内换了三家公司,你是否会聘用他?”

   菲润巴赫笑答:“他根本不可能从我这里获得面试的机会。‘持续性’对于我们公司是十分重要的。所有作出的承诺,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断。”他说。

   戴姆勒卡车中国合资项目总裁兼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史蒂芬(Stefan Albrecht)坦言:“德企的员工忠诚度很高,是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公司肯对员工投资,让员工开心。员工自然也会付出更多,对老板忠诚。这是双向的。”

   当然,所谓“投资”,不止是薪酬那么简单。给员工不断学习提升的机会,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诀。

   进一步培训看起来是鼓励员工“终身学习”,可在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看来,保障员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巴斯夫未来的投资。对员工持续培训是为了未来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与很多优质德企一样,巴斯夫集团在金融危机时也没有裁员,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渡过难关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减少超时工作,控制成本,更灵活调动人员。在Ludwigshafen,有600名雇员转做临时职位或者是调动到其他岗位。

   “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期间,要避免企业裁员是完全可能的。”Wolfgang Hapke说。
629 浏览

机械行业的十个职业方向

智能制造类 东方制造 2016-10-28 10:32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1. 设计工程师
    模具、汽车、家电、工程机械、非标准设备等等各种机械设备的设计。用着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AutoCAD、 Proe、UG等工具做产品结构设计或其他设计,不断的修改,天天对着电脑,有空还会网上到处转转,做设计需要很好的耐心。设计新人不少会热衷折腾设计软件的各种技巧,这是一个误区:设计软件和机械产品设计的关系就如同书法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好的书法能写出好看的字,但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因此做好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素养的积累,而不是软件本身,所以没必要为了满足某些目的,学上一堆软件,而忽略机械设计的本质。设计的职业生涯很长,但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材料、工艺、加工、美学等等。

2. 设备工程师
    就是在生产车间做设备维护,天天和设备打交道,设备坏了就修;没坏就保养。需要熟悉所管理设备的原理,以及设备相关的知识。是一个没事比较清闲,有事就得辛苦的岗位。设备管理的出路可以转做设计类职位,也可以做设备的技术支持或者销售。
3. 工艺工程师




    基本上在车间天天发现生产的工艺问题,统计不良,改善不良,提高生产效率,编制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单调,轻松。负责加工工艺之类的工作,分析不良,改善品质,其实大部分的不良都是供应商原材料的不良,天天盯着同样的不良分析,做改善。不同公司工艺的发展前景不同,一些成熟的工艺,这个岗位也就算打打杂;一些工艺很关键的公司,工艺的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前景也稍好,可以作为一个职业来发展。
4. 加工
    现在的生产一般是操作机床,学校出来的至少是操作数控机床,也称为操机。一般有学历基础的朋友,上手应该在操机和编程这个起点左右。开数控车床,肯定不能一直开,可以开几年,以后考虑做编程、设计、管理或者卖机床。
5. 机电方向


    偏电子,和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的就业交叉。具体方向很多,如PLC、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比较好的发展是结合机械的优势,这样才能发展更有后劲,比如嵌入式系统方面,做机床的数控,我们机械专业做数控系统就具备加工等知识优势。
6. 管理方向
    首先是车间管理,就是在车间转为做生产管理,安排计划,管理人员,提高合格率。然后做到部门主管,或者更高管理的职位。不过管理的琐碎的事情真的太多,绝对折磨人;这是车间刮泥。进一步是生产管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产能的完成。前面两种管理属于工业工程的范畴。再进一步发展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机械专业本身相关性不大,这里就不讨论。机械行业中打算走技术路线的话,最好是朝产品行业方向研究,技术攻关,材料创新都可以,个人认为当管理要小心,特别是在国企,官大一级压死人;在私企,管理者就是老板的棋子,老板随时让你为他的决策负责,没有尊严。
7. 采购
    也就是常说的供货商管理工程师(SQE)。如果擅长研究技术,又有较好的交际能力,SQE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与供应商沟通比较多,需要经常跑供应商,蛮辛苦的,刚毕业的肯定不适合干,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机械专业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商务等等,否则很容易被忽悠。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要灵活,协调供应商和本公司的利益。
8. 产品工程师(PE)
    做新型号产品的开发–夹具制定–样品生产–批量生产 负责整个流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一边面对客户 一遍面对供货商。以后往项目经理方向发展。 项目经理,也有的地方叫项目工程师;叫法不同,工作内容类似,就是协调本公司的相关部门 共同完成新项目的试制,改善,直至量产工作。和客户的SQE 打交道,汇报项目进度。要懂APQP的流程。
9. 销售
    就是卖机械产品,这个方向逐渐远离技术了。做销售好的会赚到很多,差的可能挨饿。选择做渠道,还是直接做客户,选择什么行业,这些应该也很重要。如果做了销售想转到做技术应该比较难。
10. 深造
   主要指考研,不论出国还是国内。考研之前也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要为读研而考研。
   上面这是常规的岗位情况,还有一些人数不是很多的岗位,比如质检,就不深入讨论。至于如何选择岗位,个人认为不同性格适合不同岗位;不同性别也适合不同岗位。比如能忍受孤独、天性喜欢机械、好学好问、能安心看技术资料、能动手动脑的人,不论做哪个技术岗位,都能有一定的成就;但做销售或者采购这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做好。还有一些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但不能想象三维投影的人,让他搞设计显然就为难了。女性也不大适合做现场性强的工作。
   不论做什么岗位,充实自己永远是最聪明的做法,真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不妨在工作学习之余多学学英语,科技强势语言,不要求考过什么级别,但得看懂技术资料,很多我们折腾不明白的东西老美都公开发表了;有空来机械前沿微信订阅号看看行业前沿的东西,感受下行业的脉搏,会有用的;这些是最简单的充电。郁闷了空闲了也可看看机械前沿微信公众号,当然要是你经常说你没时间学习,却有时间去偷菜、去网游、去某些论坛盖楼灌水牢骚;那就算了。
    除了岗位的选择,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方就是就是行业的选择。个人观点做机械不是没有前途,但一定要摸到门路,找适合自己施展的空间,而不是往人堆里扎。出来工作,首先做的是行业,选择好的行业,机械专业可以用在非常多的企业中,哪怕是制药,环保等行业,只要做产品,都会有机械工艺类的职位,一旦进入到某个行业,在本行业内跳槽仅一条有某某行业的相关经验就是很大的优势,反之如果你选择当前看起来很火热的模具、汽车等传统制造企业,虽然也有很多生产主管等职位,但竞争者会太多。当然也不是说这些行业不好,选择什么行业,是一个长远利益的博弈。
    我们国家整个制造业当前情况只能说是不好不坏,规模大,但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还很大,技术性不强,实际工作很可能与期待的脑力劳动有所差异。但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整个机械行业还是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不少朋友从事机械产品设计,逐渐积累后自己开发一些市场产品,不论是山寨一些东西还是自己的产品,都算是创业有所成。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常见,这种生活充满挑战更是充满希望,其他很多专业是很难像我们这么容易起步的。很多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都不好,这是个事实。但机械专业跟医生有点类似,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职业寿命较长,工作强度也不是很大。
  查看全部
1. 设计工程师
    模具、汽车、家电、工程机械、非标准设备等等各种机械设备的设计。用着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AutoCAD、 Proe、UG等工具做产品结构设计或其他设计,不断的修改,天天对着电脑,有空还会网上到处转转,做设计需要很好的耐心。设计新人不少会热衷折腾设计软件的各种技巧,这是一个误区:设计软件和机械产品设计的关系就如同书法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好的书法能写出好看的字,但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因此做好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素养的积累,而不是软件本身,所以没必要为了满足某些目的,学上一堆软件,而忽略机械设计的本质。设计的职业生涯很长,但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材料、工艺、加工、美学等等。

2. 设备工程师
    就是在生产车间做设备维护,天天和设备打交道,设备坏了就修;没坏就保养。需要熟悉所管理设备的原理,以及设备相关的知识。是一个没事比较清闲,有事就得辛苦的岗位。设备管理的出路可以转做设计类职位,也可以做设备的技术支持或者销售。
3. 工艺工程师




    基本上在车间天天发现生产的工艺问题,统计不良,改善不良,提高生产效率,编制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单调,轻松。负责加工工艺之类的工作,分析不良,改善品质,其实大部分的不良都是供应商原材料的不良,天天盯着同样的不良分析,做改善。不同公司工艺的发展前景不同,一些成熟的工艺,这个岗位也就算打打杂;一些工艺很关键的公司,工艺的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前景也稍好,可以作为一个职业来发展。
4. 加工
    现在的生产一般是操作机床,学校出来的至少是操作数控机床,也称为操机。一般有学历基础的朋友,上手应该在操机和编程这个起点左右。开数控车床,肯定不能一直开,可以开几年,以后考虑做编程、设计、管理或者卖机床。
5. 机电方向


    偏电子,和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的就业交叉。具体方向很多,如PLC、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比较好的发展是结合机械的优势,这样才能发展更有后劲,比如嵌入式系统方面,做机床的数控,我们机械专业做数控系统就具备加工等知识优势。
6. 管理方向
    首先是车间管理,就是在车间转为做生产管理,安排计划,管理人员,提高合格率。然后做到部门主管,或者更高管理的职位。不过管理的琐碎的事情真的太多,绝对折磨人;这是车间刮泥。进一步是生产管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产能的完成。前面两种管理属于工业工程的范畴。再进一步发展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机械专业本身相关性不大,这里就不讨论。机械行业中打算走技术路线的话,最好是朝产品行业方向研究,技术攻关,材料创新都可以,个人认为当管理要小心,特别是在国企,官大一级压死人;在私企,管理者就是老板的棋子,老板随时让你为他的决策负责,没有尊严。
7. 采购
    也就是常说的供货商管理工程师(SQE)。如果擅长研究技术,又有较好的交际能力,SQE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与供应商沟通比较多,需要经常跑供应商,蛮辛苦的,刚毕业的肯定不适合干,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机械专业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商务等等,否则很容易被忽悠。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要灵活,协调供应商和本公司的利益。
8. 产品工程师(PE)
    做新型号产品的开发–夹具制定–样品生产–批量生产 负责整个流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一边面对客户 一遍面对供货商。以后往项目经理方向发展。 项目经理,也有的地方叫项目工程师;叫法不同,工作内容类似,就是协调本公司的相关部门 共同完成新项目的试制,改善,直至量产工作。和客户的SQE 打交道,汇报项目进度。要懂APQP的流程。
9. 销售
    就是卖机械产品,这个方向逐渐远离技术了。做销售好的会赚到很多,差的可能挨饿。选择做渠道,还是直接做客户,选择什么行业,这些应该也很重要。如果做了销售想转到做技术应该比较难。
10. 深造
   主要指考研,不论出国还是国内。考研之前也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要为读研而考研。
   上面这是常规的岗位情况,还有一些人数不是很多的岗位,比如质检,就不深入讨论。至于如何选择岗位,个人认为不同性格适合不同岗位;不同性别也适合不同岗位。比如能忍受孤独、天性喜欢机械、好学好问、能安心看技术资料、能动手动脑的人,不论做哪个技术岗位,都能有一定的成就;但做销售或者采购这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做好。还有一些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但不能想象三维投影的人,让他搞设计显然就为难了。女性也不大适合做现场性强的工作。
   不论做什么岗位,充实自己永远是最聪明的做法,真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不妨在工作学习之余多学学英语,科技强势语言,不要求考过什么级别,但得看懂技术资料,很多我们折腾不明白的东西老美都公开发表了;有空来机械前沿微信订阅号看看行业前沿的东西,感受下行业的脉搏,会有用的;这些是最简单的充电。郁闷了空闲了也可看看机械前沿微信公众号,当然要是你经常说你没时间学习,却有时间去偷菜、去网游、去某些论坛盖楼灌水牢骚;那就算了。
    除了岗位的选择,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方就是就是行业的选择。个人观点做机械不是没有前途,但一定要摸到门路,找适合自己施展的空间,而不是往人堆里扎。出来工作,首先做的是行业,选择好的行业,机械专业可以用在非常多的企业中,哪怕是制药,环保等行业,只要做产品,都会有机械工艺类的职位,一旦进入到某个行业,在本行业内跳槽仅一条有某某行业的相关经验就是很大的优势,反之如果你选择当前看起来很火热的模具、汽车等传统制造企业,虽然也有很多生产主管等职位,但竞争者会太多。当然也不是说这些行业不好,选择什么行业,是一个长远利益的博弈。
    我们国家整个制造业当前情况只能说是不好不坏,规模大,但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还很大,技术性不强,实际工作很可能与期待的脑力劳动有所差异。但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整个机械行业还是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不少朋友从事机械产品设计,逐渐积累后自己开发一些市场产品,不论是山寨一些东西还是自己的产品,都算是创业有所成。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常见,这种生活充满挑战更是充满希望,其他很多专业是很难像我们这么容易起步的。很多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都不好,这是个事实。但机械专业跟医生有点类似,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职业寿命较长,工作强度也不是很大。
 
条新动态, 点击查看
习武之人,除了熟练武功套路和实战之外,重要的是联系心法;来打通任督二脉;达到下一层的武功修为;
职业天花板是个障眼法;是个伪名词;我觉得只有学习和自身提升才是破天花板的途径;尽管各种模式,各种问题(只要不是某领域的研发,或未知领域 除外)只是在应用层面的话;所... 显示全部 »
习武之人,除了熟练武功套路和实战之外,重要的是联系心法;来打通任督二脉;达到下一层的武功修为;
职业天花板是个障眼法;是个伪名词;我觉得只有学习和自身提升才是破天花板的途径;尽管各种模式,各种问题(只要不是某领域的研发,或未知领域 除外)只是在应用层面的话;所谓的阻碍(天花板)一定与自身相关;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认为会分享是突破所谓的天花板的第一步;
374 浏览

深扒一个独角兽公司标配,但仍被低估的岗位

其它类 王五#1556 2017-01-06 10:5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在和国内外顶尖公司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多数都很骄傲有一支极其专业的数据团队。这些公司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数据工程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有不小规模的工程师团队,开源了大量数据技术。Linkedin 有 kafka, samza, Facebook 有 hive, presto, Airbnb有airflow, superset,我所熟悉的 Yelp 也有 mrjob…… 这些公司在数据领域的精益求精,为后来的大步前进奠定了基石。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美国数据工程现状》,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数据工程和数据工程师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或许你和我一样,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常觉得数据工程之于企业的意义,就好像马斯洛需求理论之于人的意义,从低到高进阶满足,企业对于数据工程的应用应该遵循这个三角原则。
第一层,企业要注意到公司发展过程中,最普世最基础的需求:即让数据可见可得。这需要我们重视数据工程这件事,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层,进阶需求。有了数据意识,招来了数据工程师,拉开架势开始干吧。这时候企业就需要开始从语义(semantic)的角度去理解跑起来的数据流了。实现从数据到企业战略指导再回到数据;

第三层,是目前看起来最接近塔尖也是最高级的需求:即建模、更完善的预测性算法、更漂亮的数据可视化、深度学习、AI 等等……

这些更高级的更贴近金字塔尖,也是现在创业的风口。我偶尔也会被风吹的精神抖擞,但吹完风,静下来想想,一个企业没有好的数据工程、数据基础架构逻辑、没有构建数据流的能力,这些金塔尖上的需求是非常难被满足的,很难取得好的结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

是的,我又被风打下来了,开始站在地上思考问题了。

当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打造完整的数据工程、严密数据架构、高效的数据流是件 “正确但不容易的事情”。不好做、效果不直观,但很重要。

最后,我想引用 Kafka 技术的缔造者 (Kafka,被誉为 LinkedIn 的 “中枢神经系统”),现 Confluent 的 CEO Jay Kreps 的一句话:Without a reliable and complete data flow, a Hadoop cluster is little more than a very expensive and difficult-to-assemble space heater。如果你的公司没有一个完整可靠的数据流,那么你的 Hadoop 集群其实就像非常贵而且很难组装的暖气片而已。
 
 
物联网的开源操作系统怎么用?
为什么我们用的是交流电不是直流电?
业务繁忙,但是老板说没钱,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真的是没钱? 查看全部
在和国内外顶尖公司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多数都很骄傲有一支极其专业的数据团队。这些公司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数据工程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有不小规模的工程师团队,开源了大量数据技术。Linkedin 有 kafka, samza, Facebook 有 hive, presto, Airbnb有airflow, superset,我所熟悉的 Yelp 也有 mrjob…… 这些公司在数据领域的精益求精,为后来的大步前进奠定了基石。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美国数据工程现状》,从多个维度阐释了数据工程和数据工程师在美国的发展状况。或许你和我一样,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常觉得数据工程之于企业的意义,就好像马斯洛需求理论之于人的意义,从低到高进阶满足,企业对于数据工程的应用应该遵循这个三角原则。
第一层,企业要注意到公司发展过程中,最普世最基础的需求:即让数据可见可得。这需要我们重视数据工程这件事,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层,进阶需求。有了数据意识,招来了数据工程师,拉开架势开始干吧。这时候企业就需要开始从语义(semantic)的角度去理解跑起来的数据流了。实现从数据到企业战略指导再回到数据;

第三层,是目前看起来最接近塔尖也是最高级的需求:即建模、更完善的预测性算法、更漂亮的数据可视化、深度学习、AI 等等……

这些更高级的更贴近金字塔尖,也是现在创业的风口。我偶尔也会被风吹的精神抖擞,但吹完风,静下来想想,一个企业没有好的数据工程、数据基础架构逻辑、没有构建数据流的能力,这些金塔尖上的需求是非常难被满足的,很难取得好的结果,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

是的,我又被风打下来了,开始站在地上思考问题了。

当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打造完整的数据工程、严密数据架构、高效的数据流是件 “正确但不容易的事情”。不好做、效果不直观,但很重要。

最后,我想引用 Kafka 技术的缔造者 (Kafka,被誉为 LinkedIn 的 “中枢神经系统”),现 Confluent 的 CEO Jay Kreps 的一句话:Without a reliable and complete data flow, a Hadoop cluster is little more than a very expensive and difficult-to-assemble space heater。如果你的公司没有一个完整可靠的数据流,那么你的 Hadoop 集群其实就像非常贵而且很难组装的暖气片而已。
 
 
物联网的开源操作系统怎么用?
为什么我们用的是交流电不是直流电?
业务繁忙,但是老板说没钱,工资都不能及时发放,真的是没钱?
302 浏览

模具厂老板的七个等级!

智能制造类 妙莲华 2016-12-06 11:1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第一级:汗水
模具加工个体户,加工店,自己既是员工也是老板,帮别人搞外协加工。常见的加工店以电脑锣、线切割、电火花、晒纹等为主。这些老板都是蛮拼的,靠自己勤奋吃苦赚汗水钱。

第二级:泪水

10人以下小模具作坊,自己有些简单的加工设备,附加值不太高,比如国产的铣床、磨床、钻床,几个人在一起合伙做一些简单的、精度不太高的模具。这些老板靠忍气吞声甚至以泪洗面赚钱,打感情牌。

第三级:酒水

20多人的小模具厂,设备较齐全,但都是一些国产的机床,搞不定的加工靠外协来完成。老板大多是做模具出身的,做模具有一定的套路,追求高效。这些老板为了拉到一些好点的模具订单,靠喝酒应酬,以损害自己健康、牺牲陪伴家人为代价来赚钱,拼的是健康。

第四级:茶水

以公司形式出现,有了一定的规模,50人左右。公司设立了各种加工组,如CNC组、EDM组、WEDM组、磨床组、抛光组、QC组、钳工组等,加工设备齐全,主要的工序有一些精密加工机床。这些老板有一定的品质意识,开始重视团队建设,一般在各方面都培养了几个主心骨,在业务方面可谓是靠以茶会友处关系来赚钱。

第五级:墨水

公司逐步正规起来,50人以上,有自己公司制造模具的定位,或是小型精密模具,或是大型模具,也或者是以汽车模具或电子接插件模具的专业领域,这些模具老板管理意识增强进入爱学习的圈子,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并整合资源人脉来赚钱。

第六级:口水

公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老板通过出席各种场合(模具协会、模具展览、政府活动等)并亲自演讲来让自己公司出名,吸引别人投资合作赚钱盈利。

第七级:自来水

公司已经成为集团化公司,老板成了传奇人物并很少露面,企业因为有了系统而自动运转,让钱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持续性的流进企业并获取丰厚的利润。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第一级:汗水
模具加工个体户,加工店,自己既是员工也是老板,帮别人搞外协加工。常见的加工店以电脑锣、线切割、电火花、晒纹等为主。这些老板都是蛮拼的,靠自己勤奋吃苦赚汗水钱。

第二级:泪水

10人以下小模具作坊,自己有些简单的加工设备,附加值不太高,比如国产的铣床、磨床、钻床,几个人在一起合伙做一些简单的、精度不太高的模具。这些老板靠忍气吞声甚至以泪洗面赚钱,打感情牌。

第三级:酒水

20多人的小模具厂,设备较齐全,但都是一些国产的机床,搞不定的加工靠外协来完成。老板大多是做模具出身的,做模具有一定的套路,追求高效。这些老板为了拉到一些好点的模具订单,靠喝酒应酬,以损害自己健康、牺牲陪伴家人为代价来赚钱,拼的是健康。

第四级:茶水

以公司形式出现,有了一定的规模,50人左右。公司设立了各种加工组,如CNC组、EDM组、WEDM组、磨床组、抛光组、QC组、钳工组等,加工设备齐全,主要的工序有一些精密加工机床。这些老板有一定的品质意识,开始重视团队建设,一般在各方面都培养了几个主心骨,在业务方面可谓是靠以茶会友处关系来赚钱。

第五级:墨水

公司逐步正规起来,50人以上,有自己公司制造模具的定位,或是小型精密模具,或是大型模具,也或者是以汽车模具或电子接插件模具的专业领域,这些模具老板管理意识增强进入爱学习的圈子,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并整合资源人脉来赚钱。

第六级:口水

公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老板通过出席各种场合(模具协会、模具展览、政府活动等)并亲自演讲来让自己公司出名,吸引别人投资合作赚钱盈利。

第七级:自来水

公司已经成为集团化公司,老板成了传奇人物并很少露面,企业因为有了系统而自动运转,让钱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持续性的流进企业并获取丰厚的利润。
 
 
来源:网络
482 浏览

顶尖级工程师的三大境界

管理类 星旭自动化 2016-11-18 11:2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国维广为流传的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着这三句话来讲讲工程师的晋级之道,另外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浅谈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概念,因为出身在农村,从小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工程师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学时的职业梦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还考虑过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独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只是在红警这款游戏中,经常看到一位提着工具包的名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这便是大学前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本科专业其实算个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各式各样工程师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报考了一个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前进。谁知当我真正要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时候,竟突然没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忧虑养活自己的前途问题,于是自学了些硬件工程师的知识,结果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讯设备公司。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期间先后换了两家公司,参与过几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回想当初感慨颇多,有一些话想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书上写,但是写工程师的却没几个。只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工程师在网络上吐槽几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随性、零碎的语言,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原本描绘的是传统文人在追求学问时的困惑和孤独。内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却看不清前路。如果转化成工程师的语言,则可以这样说: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欢它,是不是能够厮守一辈子。手头上的工作看着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饭,实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烟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顾。
 
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边漫步的生活,但是无异于在网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当今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这个状态,在这里工程师只不过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人们靠它谋生。如果另一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也许就会改行不当工程师了。

说起谋生,工程师这份职业给热爱理性思维,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机会,他们也许羞涩木讷、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他们也许是传说中的没有背景的人。这份工作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高薪,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见效快,一般毕业后即可拿到不错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论研究型科学家需要多年的积累,硕士毕业后还要读博士,那时年纪快三十,要结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着高薪,只不过表示获得了当科学家的入门资格而已,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继续博士后。

然而工程师们的心是不满足的,他们不会只看眼前。他们有的会抱怨是拿命在换钱,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实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新人学一段时间也可以上手,未来其实是在望尽天涯路。

我想这些抱怨不是工程师们在无病呻吟,我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这样吐槽。这其实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企业一部分是低利润的代工业或是外包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点的整机组装业,外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现在正火的智能手机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统则完全是老美的。机器人产业虽说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电机等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兴通讯做了一点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点带来关键芯片断货的灭顶之灾。

除了没有核心技术外,国内很多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上的情况,导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出现上面的工程师的抱怨则不足为奇了。然而解决生存是首要任务,记得华为的总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华为的目标就是活着。一句极其简单而真实的话。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寒门学子更显得真实。

产生这个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在此就不细说。国家其实也早就意识到这问题,投入巨资在所谓的“核高基”专项上(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但因为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早已被外国货占领,发展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技术研发难度大,就算研发出来也没信心占领市场。虽然国家发展的大气候决定了工程师的生存状态,然而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脱颖而出。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等效在工程师职业上,则可以这样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事业所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进入此种境界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了第一种境界的洗礼,从烧不死的鸟变成了凤凰,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程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进入了某个行业,然而却也没有想太多,一路走来,早期也曾迷茫过,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却咬着牙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上手了,发现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万的代码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愿意主动寻求背后隐藏的规律,除了完成任务外愿意把它优化得更完美。

要坚持下来除了个人定力外,还要一个好的平台,比如毕业后进入华为、中兴这些处在行业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或是进入一些技术积淀深厚、科研经费充足的研究所。
 
也许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是买回外国的设备拆解,然后依照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凑合着做出来,凭借低价打开市场,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结合在大批量生产及世界各地客户处暴露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的吃透技术,再此基础上还能进行一些创新,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基于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大学时代就找到了个人兴趣,提前熟悉了某个领域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因为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作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挑战,于是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起来个人产品,比如领导微信开发的张小龙,学生时代据说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恋编程,能够在实验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发foxmail邮箱,虽说这个邮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却为他赢得了名声,最后在微信开发上独占鳌头,创造了奇迹。人和人的差别也许就是几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市场结合起来,容易取得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我本人假如在大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当工程师的兴趣,并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即便资质驽钝,十几年过去也会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没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说到兴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师可能过工作几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当工程师上,事实上很多工程师都走上了技术管理的路线,这是正常的升迁。还有一种情形则是完全的转行了。
 
比如不少前国家领导人都是工程师,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还有人转行当作家,比如创作了科幻经典《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显然这种转身是与国家和个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分不开,可以说工程师是一种上沾基础理论仙气,下接搬砖实干地气的职业。
 
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像拧螺丝一样调试参数,也需要深入生产车间和客户一线,有了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们华丽转身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他们转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称为前工程师。然而却有那么一小拨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头发花白。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却在热闹外。
 
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追求者的我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指那些终生活跃在技术领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高手们,显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谋生,也不是矫情的兴趣,而是有一种情怀,还有一种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还停留在混饭吃的第一境界,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杰出的工程师,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不会诞生,比如晶体管,计算机、空调、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些东西背后原始的理论基础也许是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科学家提出。
 
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实用且可靠的产品肯定是出自顶级工程师之手,在此本人谈一下顶级工程师的素质。

他们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原本科学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边界,科学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源泉,科学理论不一定立即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用处,工程应用必须面向看得见的用户需求,且实用可靠。一些科学家不屑于工程师细枝末节的开发,一些工程师也不喜欢像科学家一样呆在办公室推导宇宙数学模型。但是当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逆向向科学界寻找理论突破。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表明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科学理论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像产品开发流程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设备调试中中其实也会遇到各种令人惊奇的现象,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从而使得他们载入了科学发现的史册,他们虽身为工程师,但是和科学家已经没什么差别,他俩对于意外的信号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刨根究底,试图摸清背后隐藏的规律。

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创新者。任何行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打破常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创新者的轶闻秩事。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行为怪异,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却天资聪明,野心勃勃,总想干些改变世界的大事。
 
比如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的时候喜欢用恶作剧捉弄人,也不认真上课,然而他却痴迷电子技术,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技术天赋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广为人知。他们除了自己所在的专业外,往往对于艺术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据说苹果的结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当年为了设计出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甚至不辞辛劳地乘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一位铸剑大师,从中来寻找灵感。这种高逼格的架势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淡泊名利、境界高远的思想家。在各种版本武侠小说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总隐藏着一位孩童般天真烂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头,他们在不经意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学。这种境界也许有些虚无缥缈,太过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认,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能专注和认真。同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一个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积淀,需要工程师多年的心无旁骛。
 
记得任正非说过,“在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不能机会主义”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意思,颠覆性产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一飞冲天。我们每天使用的上网技术雏形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委托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从当初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到后来国际互联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闪耀在互联网的殿堂。

江湖上一个高手的出现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会上出现各路高手互相争锋的局面则是不容易的。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技术界不可能没有顶级高手,也不可能个别高手一骑绝尘。显然顶级工程师高手在我国是稀缺的,许多原创性的技术,特别是物理层的硬技术大多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的工程师,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汉字的日文名字。我国工程师手头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参考书都是国外的工程师所写。

人们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往往会联想到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什么新意,谈多了也伤感。但是体制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师个人层面应该发扬我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他们一方面胸怀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终生在自己钟情的领域耕耘,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国向来都不缺这种精神。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逐渐逼近世界顶级水平,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引领通信业的发展,互联网三巨头BAT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型技术的布局,大疆无人机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占领全球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行业会涌现出大批的顶级工程师,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字,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捧着中国人写的经典教科书。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查看全部
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国维广为流传的三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着这三句话来讲讲工程师的晋级之道,另外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角度浅谈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5.jpg



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程师这个职业的概念,因为出身在农村,从小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工程师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学时的职业梦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当人民教师、当科学家,还考虑过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独没有考虑过工程师,只是在红警这款游戏中,经常看到一位提着工具包的名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这便是大学前我对工程师的印象。

本科专业其实算个工程类专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各式各样工程师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报考了一个原子分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前进。谁知当我真正要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时候,竟突然没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忧虑养活自己的前途问题,于是自学了些硬件工程师的知识,结果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讯设备公司。

不知不觉七年过去了,期间先后换了两家公司,参与过几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回想当初感慨颇多,有一些话想说。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很多书上写,但是写工程师的却没几个。只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工程师在网络上吐槽几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随性、零碎的语言,没有系统性的总结。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原本描绘的是传统文人在追求学问时的困惑和孤独。内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却看不清前路。如果转化成工程师的语言,则可以这样说:虽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却不确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欢它,是不是能够厮守一辈子。手头上的工作看着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饭,实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烟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顾。
 
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边漫步的生活,但是无异于在网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当今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这个状态,在这里工程师只不过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人们靠它谋生。如果另一份职业能赚更多的钱,也许就会改行不当工程师了。

说起谋生,工程师这份职业给热爱理性思维,踏实肯干,严谨细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机会,他们也许羞涩木讷、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他们也许是传说中的没有背景的人。这份工作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起点,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高薪,而且这份工作的收入见效快,一般毕业后即可拿到不错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论研究型科学家需要多年的积累,硕士毕业后还要读博士,那时年纪快三十,要结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着高薪,只不过表示获得了当科学家的入门资格而已,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还要继续博士后。

然而工程师们的心是不满足的,他们不会只看眼前。他们有的会抱怨是拿命在换钱,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实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新人学一段时间也可以上手,未来其实是在望尽天涯路。

我想这些抱怨不是工程师们在无病呻吟,我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身边的工程师们都在这样吐槽。这其实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企业一部分是低利润的代工业或是外包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点的整机组装业,外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现在正火的智能手机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统则完全是老美的。机器人产业虽说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电机等还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兴通讯做了一点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点带来关键芯片断货的灭顶之灾。

除了没有核心技术外,国内很多产业经常出现一窝蜂上的情况,导致惨烈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出现上面的工程师的抱怨则不足为奇了。然而解决生存是首要任务,记得华为的总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华为的目标就是活着。一句极其简单而真实的话。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小城镇出来的寒门学子更显得真实。

产生这个问题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的,在此就不细说。国家其实也早就意识到这问题,投入巨资在所谓的“核高基”专项上(核高基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但因为前期投入不足,市场早已被外国货占领,发展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技术研发难度大,就算研发出来也没信心占领市场。虽然国家发展的大气候决定了工程师的生存状态,然而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脱颖而出。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说的意思是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继续追逐无怨无悔,等效在工程师职业上,则可以这样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事业所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进入此种境界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了第一种境界的洗礼,从烧不死的鸟变成了凤凰,刚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工程师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进入了某个行业,然而却也没有想太多,一路走来,早期也曾迷茫过,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却咬着牙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上手了,发现一堆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万的代码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愿意主动寻求背后隐藏的规律,除了完成任务外愿意把它优化得更完美。

要坚持下来除了个人定力外,还要一个好的平台,比如毕业后进入华为、中兴这些处在行业前沿技术密集型企业,或是进入一些技术积淀深厚、科研经费充足的研究所。
 
也许最开始做研发的时候是买回外国的设备拆解,然后依照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逆向工程,凑合着做出来,凭借低价打开市场,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结合在大批量生产及世界各地客户处暴露的各种问题,一步一步的吃透技术,再此基础上还能进行一些创新,从而成为某一领域的基于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种情形是,在大学时代就找到了个人兴趣,提前熟悉了某个领域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了相关领域的公司工作,因为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工作起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挑战,于是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发起来个人产品,比如领导微信开发的张小龙,学生时代据说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恋编程,能够在实验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发foxmail邮箱,虽说这个邮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却为他赢得了名声,最后在微信开发上独占鳌头,创造了奇迹。人和人的差别也许就是几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与市场结合起来,容易取得大部分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我本人假如在大学时期就发现自己当工程师的兴趣,并在某一个领域持之以恒,即便资质驽钝,十几年过去也会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没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说到兴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师可能过工作几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当工程师上,事实上很多工程师都走上了技术管理的路线,这是正常的升迁。还有一种情形则是完全的转行了。
 
比如不少前国家领导人都是工程师,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是工程师治国,还有人转行当作家,比如创作了科幻经典《三体》的刘慈欣等等。显然这种转身是与国家和个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分不开,可以说工程师是一种上沾基础理论仙气,下接搬砖实干地气的职业。
 
工程师需要一定的学院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像拧螺丝一样调试参数,也需要深入生产车间和客户一线,有了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们华丽转身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他们转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称为前工程师。然而却有那么一小拨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头发花白。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却在热闹外。
 
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追求者的我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师身上,则是指那些终生活跃在技术领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领行业发展的顶级高手们,显然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谋生,也不是矫情的兴趣,而是有一种情怀,还有一种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还停留在混饭吃的第一境界,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杰出的工程师,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产品不会诞生,比如晶体管,计算机、空调、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些东西背后原始的理论基础也许是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伟大科学家提出。
 
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实用且可靠的产品肯定是出自顶级工程师之手,在此本人谈一下顶级工程师的素质。

他们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原本科学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边界,科学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源泉,科学理论不一定立即能转化成看得见的用处,工程应用必须面向看得见的用户需求,且实用可靠。一些科学家不屑于工程师细枝末节的开发,一些工程师也不喜欢像科学家一样呆在办公室推导宇宙数学模型。但是当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逆向向科学界寻找理论突破。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言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经进入无人区。这表明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科学理论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像产品开发流程里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另一方面工程师在设备调试中中其实也会遇到各种令人惊奇的现象,而这正是科学研究灵感的来源。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后来被科学界命名为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从而使得他们载入了科学发现的史册,他们虽身为工程师,但是和科学家已经没什么差别,他俩对于意外的信号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刨根究底,试图摸清背后隐藏的规律。

他们是桀骜不驯的创新者。任何行业的创新总是伴随着打破常规,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一些创新者的轶闻秩事。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行为怪异,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是却天资聪明,野心勃勃,总想干些改变世界的大事。
 
比如开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年轻的时候喜欢用恶作剧捉弄人,也不认真上课,然而他却痴迷电子技术,勇于创新,依靠自己的技术天赋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广为人知。他们除了自己所在的专业外,往往对于艺术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据说苹果的结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当年为了设计出世界上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甚至不辞辛劳地乘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专程到日本去拜访一位铸剑大师,从中来寻找灵感。这种高逼格的架势即便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是淡泊名利、境界高远的思想家。在各种版本武侠小说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总隐藏着一位孩童般天真烂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头,他们在不经意间练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学。这种境界也许有些虚无缥缈,太过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认,人没有太多的欲望,就能专注和认真。同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和一个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积淀,需要工程师多年的心无旁骛。
 
记得任正非说过,“在大机会时代,要有战略耐性,不能机会主义”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意思,颠覆性产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一飞冲天。我们每天使用的上网技术雏形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蒂姆来到欧洲原子核研究会建立的粒子实验室。在这里年轻的蒂姆接受委托开发一个软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国各地物理实验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数据、图像资料可供大家共享。
 
软件开发虽非蒂姆的本行,但强有力的诱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艰苦的工作,从当初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到后来国际互联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放弃了成为超级富翁的机会,他认为对软件的专利保护已经危及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精神,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闪耀在互联网的殿堂。

江湖上一个高手的出现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会上出现各路高手互相争锋的局面则是不容易的。我国作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技术界不可能没有顶级高手,也不可能个别高手一骑绝尘。显然顶级工程师高手在我国是稀缺的,许多原创性的技术,特别是物理层的硬技术大多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的工程师,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汉字的日文名字。我国工程师手头上广为流传的经典参考书都是国外的工程师所写。

人们对于这种状况的担忧往往会联想到体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什么新意,谈多了也伤感。但是体制是会慢慢改变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师个人层面应该发扬我国传统文人的风骨,他们一方面胸怀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终生在自己钟情的领域耕耘,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国向来都不缺这种精神。

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国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逐渐逼近世界顶级水平,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引领通信业的发展,互联网三巨头BAT也在进行一些探索型技术的布局,大疆无人机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占领全球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行业会涌现出大批的顶级工程师,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名字,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捧着中国人写的经典教科书。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376 浏览

一位机床维修工程师的多年工作经验与心得

智能制造类 Leader 2016-11-09 20:2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作为一名机床电气维修工作者,其眼光不能只是停留在所掌握的机床电气工作原理图和接线图上,从设备维修解决问题的角度上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使用的电气原器件的机械结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并对设备的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之间相互关联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性能,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具备对于数控设备的维修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就更加全面了。电气故障不单纯是电气线路和电气原器件本身的问题,很多故障都是与电气控制相互关联的机械、液压等诸多方面的故障和问题所导致的。


作者在多年的设备电气故障维修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电气故障和问题,大多都是与电气相关联的机械故障所引起的。归纳总结出在电气维修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广大的电气维修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1. 电气元器件的机械问题

一台完好的设备能正常的运行除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之外,还离不开完好合理的电气原理设计和电气原器件的配置安装运用。在设备电气维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电气原器件的机械故障。


案例如下:
①有一台X52K铣床在加工零件时,工作台X正向和负向两个方向都不能工作,经检查发现工作台X方向行程开关内的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之间的弹簧,在长时间连续工作时由于正和负两个方向反复的按压换向;加之机床的振动,将固定弹簧的螺丝被振掉,导致弹簧脱落;行程开关接触点散架断开不能正常的使用,导致设备工作台X正和负两个方向都不能正常工作。经重新安装新的行程开关后设备工作运行正常。


②有一台车床CM6125在工作时主轴电动机开机时只是嗡嗡作响,电动机不能正常转动,导致主轴不能转,无法进行切削加工。这是电动机跑单相症状,经检查主开关断路器完好,三相交流380V电源三相都不缺相,各开关和保险也完好,检查交流接触器的上接口三相电压正常,交流接触器线圈36V吸合也正常。为了安全起见,把设备电源开关断开停电检查,将控制跑单相的主轴交流接触器常开接触点用改锥从上向下按压,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接触器常开触点是否通断。经检查发现有两相触点导通、一相不导通,这就是电动机跑单相缺相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交流接触器一个常开点用很大的力量向下按压都不能导通呢?经把接触器从配电箱内卸下来拆开后检查发现,接触器因触点铜板薄、质量较差,长时间过电流发热,将触点烧变形上翘,加之内部弹簧已烧得退火而失去弹性,卡常开动触点时不能接触到定触点,所以导致电动机缺相故障致使电动机不能工作。经更换新的交流接触器后设备运行正常。


我们在设备维修与安装过程中不能忽视电气原器件本身所存在的机械问题,就算是一个新的电气原器件,也要进行检查其机械结构是否灵活,是否可靠,在电气方面要注意原器件的负载电流量的大小和电压的高低是否符合原设计要求。当达到要求时再进行安装调试,以防安装后出现问题,给维修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 与电气相关的机械问题


我们在设备电气维修过程中,常常只关注设备的电气线路问题,却忽略了与电气相关联的机械问题。


(1)案例1:我们有一台从俄罗斯进口的立式加工中心,系统已更新为发那科0i-MC。设备在工作运行中出现了主轴换刀时定位不准的问题,也没有任何报警。我们先将机床的定位参数值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开机重新启动,对各个机械轴进行返回参考点工作运行正常,然后对主轴进行主轴换刀定位。第一次主轴换刀定位准确,当进行第二次主轴换刀定位的时,主轴换刀位就出现了十几度的偏差。经过反复地修改参数值和主轴换刀定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主轴转角偏差,不能正确地对准机械手的换刀位置。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们采取对机械手换刀过程分布进行工作原理分析:①分析认为电气线路和系统没有问题,理由是每次更改不同的参数,主轴电动机转动工作正常。主轴机头上联带的编码器能正确执行计算机发出和返馈指令。②把与其相关的机械部分进行了检查,分析认为:有可能是主轴上的编码器和主轴之间的软联轴器出了问题。我们将主轴上的编码器拆下来发现软联轴器已经折断,编码器与主轴软联轴器之间因不定式的摩擦变位,导致主轴定位换刀不准确角度跑偏。经更换了新的主轴与编码器之间的软联轴器后设备换刀定位准确,工作正常。


(2)案例2:我单位有一台瑞士卧式加工中心,在交换工作台时经常出现半路停止换台故障,检查后没有发现那个传感器和开关有问题,计算机系统工作正常,各个液压阀、电磁阀和溢流阀工作也都正常,就是在交换工作台时,当交换液压活塞拉钩伸向工作台时就停机不执行下一道命令,并出现报警。我们对其交换工作台所有的电气部分进行单一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既然从电气上找不到问题和原因,我们就对交换工作台工作过程分步骤进行机械部分的检查。工作台在启动交换时,T形挂钩从活塞液压缸向主轴方向的工作台下面的T形挂槽伸进时,由于活塞上的T形挂钩的位置与工作台T形挂槽的位置向左偏差0.4mm,导致换台时活塞挂钩伸不进工作台下面的挂槽里,并顶住工作台不动,导致了工作台交换时出现停机报警故障。


问题找到后,我们将工作台上的T形挂槽拆下来,用铣床把向左偏差多余的一边铣掉1.5mm。安装在工作台上,开机后先进行手动模式工作台交换,活塞上的T形挂钩可以很顺利地伸进工作台下面的挂槽里,然后进行自动工作台交换,一切正常。


一些看似是设备电气故障,其实与机械本身出现的问题都是有相互关联的,要进行全面的机械和电气部分检查,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3.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问题


加工中心的电气维修,还经常出现在液压和气动系统中。


(1)案例1:有一台俄罗斯立式加工中心,在主轴交换刀具松刀和紧刀时,出现主轴向上紧拉刀时刀具拉不紧,紧刀液压缸拉起时,就突然会向下返回下压松刀,导致刀具拉不紧、拉不到位,无法进行工作。


是什么问题导致这一故障的发生?我们对松刀紧刀的两个电磁阀进行了电气检查,松刀紧刀的两个电磁阀是直流:24V电压正常,电磁阀线圈有阻值,说明没有接地和烧坏。松刀和紧刀的两个指令两个电磁阀执行的正确,液压泵的液压压力也在6MPa以上,符合工作要求。我们对液压阀进行维修检查,将松刀和紧刀的两个液压电磁阀拆掉,用煤油进行了阀芯的清洗,安装试机仍然会出现液压缸拉不紧刀返回松刀现象,与之相关联的电气和液压部分都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结合上述分析,再进一步检查就是松刀、紧刀的主液压缸了。松紧刀液压缸的工作原理是:松刀是液压缸的上端油腔经松刀电磁阀提供高压液压油向下压主轴上的碟簧,克服碟簧的弹力将刀具压下;紧刀是利用刀杆上的叠簧向上的弹力,将上液压缸内的液压油经紧刀电磁阀排出,使刀具向上拉紧。


是不是液压缸本身出什么了问题?分析认为,液压缸上油腔里的油没有排净。将液压缸从主轴上拆下来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液压缸内的一个钢制的封油环,由于液压油内有杂质,使得钢制的封油环封油不严,导致紧刀时下液压缸进入的高压油部分串入了上液压缸,而向上紧刀时上液压缸内的油没有排净,使得液压缸活塞向下返回,造成松刀拉不紧刀的故障。经把液压缸内部的缸体和封油钢环进行全面的清洗并更新了液压油,重新安装松紧刀液压液压缸,经反复试验再没有出现紧刀时返回松刀的故障。



(2)案例2:维修型号为HZ-024宽砂轮矩形平面磨床时出现的故障是:当工作台进行纵向磨削横向进给,将开关打到断续工作时,出现换向后不是一次性地横向进给,而是在工作台的中间位置又出现一次横向进刀磨削的故障,这种故障很容易把被加工磨削的零件磨废。正常的工作原理是:当行程限位块撞击液压换向阀的导杆时,就会横向进给磨削一次,工作台无论是向左或是向右纵向来回换向一次,它就横向进给磨削一次。工作台是经撞块碰撞液压换向阀,把液压油供给液压先导阀,再供给液压操纵阀,操纵阀上有一个固定的棒形金属块,再去来回感应霍尔电子接近开关,使其接通给控制电路发出信号,传给控制横向电动机的接触器,使横向电动机工作一次,进给量的大小是根据不同被加工的材料磨削量来确定的,由控制电路中的可调电位器来控制进给量的大小,达到横向进给磨削零件的目的。经对电气部分进行分段检查即(连续→手动→断续)开关检查工作正常,我们试验把开关打到“断续”时,纵向工作台不工作,用金属物人为的感应一下霍尔接近开关,工作台就会自动地横向进给工作一次,说明霍尔电子开关没有问题。排除了各相关的电气部分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外,剩下的就是液压系统的检查,经检查发现先导阀控制的操纵阀内部由于内部油脏,封闭不严左油腔有向右油腔窜油泄露的问题,导致了此故障的发生。经对先导阀和操纵阀的拆卸清洗,安装后工作正常。


(3)在我们经历的电气维修过程中,有一些加工中心在换刀时,由于机械手卡爪内部的弹簧出现锈蚀的问题,导致卡爪不能正常地弹出来卡住刀柄,造成掉刀、甩刀的事故,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机械手进行机械性的卡爪弹簧拆卸除锈清洗维修。经加防锈油安装来保障机械手正常的换刀工作。


(4)还有一些由于外来的空气压力达不到设备所需要的工作压力,时常会导致加工中心出现报警或停机事故的发生。诸多问题都是一些机械故障引起的。


4. 机械加工零件时带来的问题


在一般的电气维修工作中,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怎么能带来电气故障的发生呢?表面上看好像是毫无相关性,但在实际电气维修中我们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


还是瑞士卧式加工中心在加工零件时出现了445号报警(B轴软接线断开故障)的问题。在500mm×500mm工作台上水平放置了一个被加工的钢制零件,对其进行水平钻孔的加工,采用的钻头是直径为18mm、钻深厚度为30mm的通孔加工。被加工零件在工作台中间位置进行加工时很顺利地完成钻孔,当加工正对右端面距离工作台中心φ200mm孔的加工时就出现445号报警,使设备停机无法工作,报警也不能按压复位键消除,只有在关机重新启动的情况下才能消除报警。当再次开机进行右侧面钻孔加工时,445号报警仍然出现,设备停机仍不能工作。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于出现的设备故障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分析:设备钻工作台中间孔时正常,当钻右侧端面孔就会出现445号报警,并且两个孔径和钻孔的深度、吃刀量和进给量都相同,只不过是两孔的间距相差了200mm。经分析认为:本加工中心是四轴联动的设备,工作台B轴是可以回转的,那么,在零件加工时会不会有转动的可能? 工作台正常工作时是靠液压电磁阀经B轴下的锁紧装置夹紧是不转动的。为了证明判断的准确性,就将设备Z轴的导轨护罩面板拆开,找到B轴电动机与B轴工作台之间相联接的皮带,用手来回拉拽皮带,发现工作台也能随之转动,联接在B轴电动机上的编码器也在转动,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我们还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了零件加工过程装卡方法和加工的材料进行了询问,了解到此零件的材料是40CrMoA合金钢,材料钢性好、硬度高,加工用的钻头刃具磨损,吃刀量偏大(为0.4mm/r),进给速度正常。故障发生的原因,就相当于用一个外在的作用力加在可以旋转的B轴工作台的右侧面,形成了一个以B轴工作台为中心的外力矩,虽然工作台已被锁紧,但由于工作台锁紧的力度小于加工钻头对被加工零件切削时产生的转动工作台的转矩,使得工作台向右颤动,与B轴工作台联接的编码器也在不停地抖动而不稳定,导致B轴工作台出现445号报警。


问题找到了,为了不影响零件装卡定位,将原来0.4mm的进刀量改为0.2mm,进给速度保持不变,设备的故障消除,工作运行正常。


总之,在设备电气故障维修中,无论是数控机床还是一般的普通机床,作为一名维修工作者。对于设备出现的电气故障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有的问题比较简单,很快可以发现,并很容易解决。但有的设备电气故障在没有完全了解掌握其工作原理和检查方法时,也是不容易快速检查到问题的所在,特别是对于那些软故障的发生,设备时好时坏,工作状态极其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维修工作者在平时的维修工作过程中,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总结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电气维修工作者,就是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探索,要知难而进,要有一股子的钻劲和韧劲,工作要有耐心和坚强的毅力,在工作学习实践中要循序渐进边干边总结边积累;要虚心向有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有工作经验的师傅们学习请教,不要不懂装懂;要具有敏捷思考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对问题故障准确的判断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对设备机械部分和与电气相关的知识都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做就是给我们电气维修工作者多增加了一双解决问题排除设备故障和问题的眼睛。一名好的电气维修工作者是靠自己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并脚踏实地在生产实践中干出来的。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查看全部
作为一名机床电气维修工作者,其眼光不能只是停留在所掌握的机床电气工作原理图和接线图上,从设备维修解决问题的角度上看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使用的电气原器件的机械结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并对设备的机械结构与电气控制之间相互关联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性能,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具备对于数控设备的维修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就更加全面了。电气故障不单纯是电气线路和电气原器件本身的问题,很多故障都是与电气控制相互关联的机械、液压等诸多方面的故障和问题所导致的。


作者在多年的设备电气故障维修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电气故障和问题,大多都是与电气相关联的机械故障所引起的。归纳总结出在电气维修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广大的电气维修工作者借鉴与参考。


1. 电气元器件的机械问题

一台完好的设备能正常的运行除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之外,还离不开完好合理的电气原理设计和电气原器件的配置安装运用。在设备电气维修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电气原器件的机械故障。


案例如下:
①有一台X52K铣床在加工零件时,工作台X正向和负向两个方向都不能工作,经检查发现工作台X方向行程开关内的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之间的弹簧,在长时间连续工作时由于正和负两个方向反复的按压换向;加之机床的振动,将固定弹簧的螺丝被振掉,导致弹簧脱落;行程开关接触点散架断开不能正常的使用,导致设备工作台X正和负两个方向都不能正常工作。经重新安装新的行程开关后设备工作运行正常。


②有一台车床CM6125在工作时主轴电动机开机时只是嗡嗡作响,电动机不能正常转动,导致主轴不能转,无法进行切削加工。这是电动机跑单相症状,经检查主开关断路器完好,三相交流380V电源三相都不缺相,各开关和保险也完好,检查交流接触器的上接口三相电压正常,交流接触器线圈36V吸合也正常。为了安全起见,把设备电源开关断开停电检查,将控制跑单相的主轴交流接触器常开接触点用改锥从上向下按压,用万用表电阻挡测量接触器常开触点是否通断。经检查发现有两相触点导通、一相不导通,这就是电动机跑单相缺相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交流接触器一个常开点用很大的力量向下按压都不能导通呢?经把接触器从配电箱内卸下来拆开后检查发现,接触器因触点铜板薄、质量较差,长时间过电流发热,将触点烧变形上翘,加之内部弹簧已烧得退火而失去弹性,卡常开动触点时不能接触到定触点,所以导致电动机缺相故障致使电动机不能工作。经更换新的交流接触器后设备运行正常。


我们在设备维修与安装过程中不能忽视电气原器件本身所存在的机械问题,就算是一个新的电气原器件,也要进行检查其机械结构是否灵活,是否可靠,在电气方面要注意原器件的负载电流量的大小和电压的高低是否符合原设计要求。当达到要求时再进行安装调试,以防安装后出现问题,给维修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 与电气相关的机械问题


我们在设备电气维修过程中,常常只关注设备的电气线路问题,却忽略了与电气相关联的机械问题。


(1)案例1:我们有一台从俄罗斯进口的立式加工中心,系统已更新为发那科0i-MC。设备在工作运行中出现了主轴换刀时定位不准的问题,也没有任何报警。我们先将机床的定位参数值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开机重新启动,对各个机械轴进行返回参考点工作运行正常,然后对主轴进行主轴换刀定位。第一次主轴换刀定位准确,当进行第二次主轴换刀定位的时,主轴换刀位就出现了十几度的偏差。经过反复地修改参数值和主轴换刀定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主轴转角偏差,不能正确地对准机械手的换刀位置。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们采取对机械手换刀过程分布进行工作原理分析:①分析认为电气线路和系统没有问题,理由是每次更改不同的参数,主轴电动机转动工作正常。主轴机头上联带的编码器能正确执行计算机发出和返馈指令。②把与其相关的机械部分进行了检查,分析认为:有可能是主轴上的编码器和主轴之间的软联轴器出了问题。我们将主轴上的编码器拆下来发现软联轴器已经折断,编码器与主轴软联轴器之间因不定式的摩擦变位,导致主轴定位换刀不准确角度跑偏。经更换了新的主轴与编码器之间的软联轴器后设备换刀定位准确,工作正常。


(2)案例2:我单位有一台瑞士卧式加工中心,在交换工作台时经常出现半路停止换台故障,检查后没有发现那个传感器和开关有问题,计算机系统工作正常,各个液压阀、电磁阀和溢流阀工作也都正常,就是在交换工作台时,当交换液压活塞拉钩伸向工作台时就停机不执行下一道命令,并出现报警。我们对其交换工作台所有的电气部分进行单一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既然从电气上找不到问题和原因,我们就对交换工作台工作过程分步骤进行机械部分的检查。工作台在启动交换时,T形挂钩从活塞液压缸向主轴方向的工作台下面的T形挂槽伸进时,由于活塞上的T形挂钩的位置与工作台T形挂槽的位置向左偏差0.4mm,导致换台时活塞挂钩伸不进工作台下面的挂槽里,并顶住工作台不动,导致了工作台交换时出现停机报警故障。


问题找到后,我们将工作台上的T形挂槽拆下来,用铣床把向左偏差多余的一边铣掉1.5mm。安装在工作台上,开机后先进行手动模式工作台交换,活塞上的T形挂钩可以很顺利地伸进工作台下面的挂槽里,然后进行自动工作台交换,一切正常。


一些看似是设备电气故障,其实与机械本身出现的问题都是有相互关联的,要进行全面的机械和电气部分检查,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3.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问题


加工中心的电气维修,还经常出现在液压和气动系统中。


(1)案例1:有一台俄罗斯立式加工中心,在主轴交换刀具松刀和紧刀时,出现主轴向上紧拉刀时刀具拉不紧,紧刀液压缸拉起时,就突然会向下返回下压松刀,导致刀具拉不紧、拉不到位,无法进行工作。


是什么问题导致这一故障的发生?我们对松刀紧刀的两个电磁阀进行了电气检查,松刀紧刀的两个电磁阀是直流:24V电压正常,电磁阀线圈有阻值,说明没有接地和烧坏。松刀和紧刀的两个指令两个电磁阀执行的正确,液压泵的液压压力也在6MPa以上,符合工作要求。我们对液压阀进行维修检查,将松刀和紧刀的两个液压电磁阀拆掉,用煤油进行了阀芯的清洗,安装试机仍然会出现液压缸拉不紧刀返回松刀现象,与之相关联的电气和液压部分都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结合上述分析,再进一步检查就是松刀、紧刀的主液压缸了。松紧刀液压缸的工作原理是:松刀是液压缸的上端油腔经松刀电磁阀提供高压液压油向下压主轴上的碟簧,克服碟簧的弹力将刀具压下;紧刀是利用刀杆上的叠簧向上的弹力,将上液压缸内的液压油经紧刀电磁阀排出,使刀具向上拉紧。


是不是液压缸本身出什么了问题?分析认为,液压缸上油腔里的油没有排净。将液压缸从主轴上拆下来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液压缸内的一个钢制的封油环,由于液压油内有杂质,使得钢制的封油环封油不严,导致紧刀时下液压缸进入的高压油部分串入了上液压缸,而向上紧刀时上液压缸内的油没有排净,使得液压缸活塞向下返回,造成松刀拉不紧刀的故障。经把液压缸内部的缸体和封油钢环进行全面的清洗并更新了液压油,重新安装松紧刀液压液压缸,经反复试验再没有出现紧刀时返回松刀的故障。



(2)案例2:维修型号为HZ-024宽砂轮矩形平面磨床时出现的故障是:当工作台进行纵向磨削横向进给,将开关打到断续工作时,出现换向后不是一次性地横向进给,而是在工作台的中间位置又出现一次横向进刀磨削的故障,这种故障很容易把被加工磨削的零件磨废。正常的工作原理是:当行程限位块撞击液压换向阀的导杆时,就会横向进给磨削一次,工作台无论是向左或是向右纵向来回换向一次,它就横向进给磨削一次。工作台是经撞块碰撞液压换向阀,把液压油供给液压先导阀,再供给液压操纵阀,操纵阀上有一个固定的棒形金属块,再去来回感应霍尔电子接近开关,使其接通给控制电路发出信号,传给控制横向电动机的接触器,使横向电动机工作一次,进给量的大小是根据不同被加工的材料磨削量来确定的,由控制电路中的可调电位器来控制进给量的大小,达到横向进给磨削零件的目的。经对电气部分进行分段检查即(连续→手动→断续)开关检查工作正常,我们试验把开关打到“断续”时,纵向工作台不工作,用金属物人为的感应一下霍尔接近开关,工作台就会自动地横向进给工作一次,说明霍尔电子开关没有问题。排除了各相关的电气部分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外,剩下的就是液压系统的检查,经检查发现先导阀控制的操纵阀内部由于内部油脏,封闭不严左油腔有向右油腔窜油泄露的问题,导致了此故障的发生。经对先导阀和操纵阀的拆卸清洗,安装后工作正常。


(3)在我们经历的电气维修过程中,有一些加工中心在换刀时,由于机械手卡爪内部的弹簧出现锈蚀的问题,导致卡爪不能正常地弹出来卡住刀柄,造成掉刀、甩刀的事故,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机械手进行机械性的卡爪弹簧拆卸除锈清洗维修。经加防锈油安装来保障机械手正常的换刀工作。


(4)还有一些由于外来的空气压力达不到设备所需要的工作压力,时常会导致加工中心出现报警或停机事故的发生。诸多问题都是一些机械故障引起的。


4. 机械加工零件时带来的问题


在一般的电气维修工作中,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怎么能带来电气故障的发生呢?表面上看好像是毫无相关性,但在实际电气维修中我们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


还是瑞士卧式加工中心在加工零件时出现了445号报警(B轴软接线断开故障)的问题。在500mm×500mm工作台上水平放置了一个被加工的钢制零件,对其进行水平钻孔的加工,采用的钻头是直径为18mm、钻深厚度为30mm的通孔加工。被加工零件在工作台中间位置进行加工时很顺利地完成钻孔,当加工正对右端面距离工作台中心φ200mm孔的加工时就出现445号报警,使设备停机无法工作,报警也不能按压复位键消除,只有在关机重新启动的情况下才能消除报警。当再次开机进行右侧面钻孔加工时,445号报警仍然出现,设备停机仍不能工作。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于出现的设备故障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分析:设备钻工作台中间孔时正常,当钻右侧端面孔就会出现445号报警,并且两个孔径和钻孔的深度、吃刀量和进给量都相同,只不过是两孔的间距相差了200mm。经分析认为:本加工中心是四轴联动的设备,工作台B轴是可以回转的,那么,在零件加工时会不会有转动的可能? 工作台正常工作时是靠液压电磁阀经B轴下的锁紧装置夹紧是不转动的。为了证明判断的准确性,就将设备Z轴的导轨护罩面板拆开,找到B轴电动机与B轴工作台之间相联接的皮带,用手来回拉拽皮带,发现工作台也能随之转动,联接在B轴电动机上的编码器也在转动,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我们还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了零件加工过程装卡方法和加工的材料进行了询问,了解到此零件的材料是40CrMoA合金钢,材料钢性好、硬度高,加工用的钻头刃具磨损,吃刀量偏大(为0.4mm/r),进给速度正常。故障发生的原因,就相当于用一个外在的作用力加在可以旋转的B轴工作台的右侧面,形成了一个以B轴工作台为中心的外力矩,虽然工作台已被锁紧,但由于工作台锁紧的力度小于加工钻头对被加工零件切削时产生的转动工作台的转矩,使得工作台向右颤动,与B轴工作台联接的编码器也在不停地抖动而不稳定,导致B轴工作台出现445号报警。


问题找到了,为了不影响零件装卡定位,将原来0.4mm的进刀量改为0.2mm,进给速度保持不变,设备的故障消除,工作运行正常。


总之,在设备电气故障维修中,无论是数控机床还是一般的普通机床,作为一名维修工作者。对于设备出现的电气故障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有的问题比较简单,很快可以发现,并很容易解决。但有的设备电气故障在没有完全了解掌握其工作原理和检查方法时,也是不容易快速检查到问题的所在,特别是对于那些软故障的发生,设备时好时坏,工作状态极其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维修工作者在平时的维修工作过程中,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总结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电气维修工作者,就是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探索,要知难而进,要有一股子的钻劲和韧劲,工作要有耐心和坚强的毅力,在工作学习实践中要循序渐进边干边总结边积累;要虚心向有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有工作经验的师傅们学习请教,不要不懂装懂;要具有敏捷思考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对问题故障准确的判断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对设备机械部分和与电气相关的知识都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做就是给我们电气维修工作者多增加了一双解决问题排除设备故障和问题的眼睛。一名好的电气维修工作者是靠自己不断认真努力地学习,并脚踏实地在生产实践中干出来的。

 
来源:1号机器人

智造家提供
631 浏览

机械设计行业的14个入门诀窍

智能科技类 Leader 2016-11-03 18:50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学机械,结构设计,要经历过多少错误,走过多少弯路,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才能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出满意的产品,甚至成为这一行的大师。是的,经验对于我们个人的设计之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管是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验,都不可忽视。下面,小编就将跟各位一起分享以为设计老鸟的设计心得。
1拜模仿为师,从模仿中学习,不断提高

      通常的设计,80-90%都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模仿、综合后搞出来的。充分利用他人的经验和过去的经验,使之为自己服务,不断进步。
2对设计要迷恋不舍

     设计人员要有美学观,安稳观,能区分产品美与不美,安定与不安定。其次设计人员要为用户设身处地着想,站在用户立场上体验。信心来自对设计的迷恋,像迷恋情人那样迷恋设计,使出全部精力和才华,这就是信心的基础,也是征服用户,为用户喜欢的奥妙所在。
3形状和结构产生于力

     机器产品都在负载下工作,以最弱部分的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查清受载情况,以受力分析为靠山。(在电子设备产品设计中:塑料件以刚度校核为主、金属件以强度校核为主)
4图纸比理论重要,事实又比图纸重要

    设计者必需用设计好的图纸来表达思想,图纸合理地处理了理论和工程问题,这就是图纸重于理论的意思;实际是设计人员的源泉,当听到不能按照图纸制造或用户意见时,应该认真对待,切忌草率。
5使用后才能更深理解

    厂内试验合格,实际使用中还会发生问题,因为用户现场的条件和制造厂的条件不同;工人不一定已经掌握了操作要领,维护保养不方便。所以设计不要只满足于当初的目标和要求,在使用现场搜集情况,发现各种问题,改进设计,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保持正常,降低成本,降低消耗。
6不要一味追求高精度

    装配中因误差大而不能正常装配,往往是加工车间和设计部门之间扯皮、埋怨的根源,于是设计人员缩小公差范围。产品的成本是按精度的几何级数上升的,设计者笔头上稍微疏忽,成本可能直线上升。几个符合精度的零件不一定能装起来,这是尺寸链问题。在尺寸链的某一环节留出调整位置,装配后临时加工,就能达到装配目的,不一定把精度定得很严。搞设计要做到产品使用可靠,操作方便,制造容易,维护简单。要做到这些,需要刻苦锻炼,努力学习,决非一日之功。
7多用标准零件、通用零件

    机械制造业已经越来越专业化,要想什么都靠自己工厂制造,这是既不经济又是过时的思想。搞一个新产品的设计,应尽可能的采用通用零件和标准零件,这样做既能缩短生产周期,也便于互换和降低成本。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化也必然会大力发展,设计人员应该了解专业化的发展,熟悉市场能提供的通用零件、标准零件和其它组件,以便正确选用。
8避免华而不实,防止故步自封

    设计上的华而不实和故步自封对开展设计工作都是有害的,前者容易发生在年轻的设计人员身上,后者则易出自老设计人员。无视现实的制约,如交货期、成本、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加工装配、检修能力等等,一味按自己的想法搞设计,成功的希望很小,初出茅庐的设计人员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活力,巴不得再插上翅膀自由飞翔,这是好的,是锐气,应该保持和发扬,但应该正视现实,避免华而不实,避免浪费精力和浪费时间。而有经验的人则不能拜倒在过去经验的脚下,以致没有勇气再去冒风险,停步不前。技术在不断进步,产品的竞争在不断进行,需要设计人员不停的探索,不断的设计出好产品。事物在变化,过去曾经是阻止前进的障碍,可能已经变成可以利用的条件,防止故步自封的关键在于学习,这一点设计人员必须牢记在心,活到老,学到老。过去的经验是可贵的,可贵在是用自己的进取心去获得的,进取心是事业上披荆站棘、勇往直前的宝剑,宝剑应该永远放谢光芒。
9有一就有三
 
    俗话说:有一就有三。产品出了毛病,又处理得不周密,往往会发生有一就有三的情况。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去周密调查,深入分析,而是主观臆断,错误处理,这样就会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问题。设计是生产的根据,产品要经过试制来考验设计和检验一切生产准备工作,使生产顺利进行,如果生产常发生变动,则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制造成本都会受到大的影响,而生产的变动受设计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把改动设计限制在最低限度,并且要改也要果断、迅速而周密,对问题应有先见之明,消灭事故于未然。综上所述,对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切忌马虎,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
10问题容易出在疏忽了的地方
 
    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故障和毛病常常在人们没有想到的地方冒出来,凡经过周密考虑过的,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例如机械的强度计算,老是对某一部分的安全深思熟虑,怕它出问题,反倒不出问题,而恰恰在没有想到的地方拉起了“警报”,事后分析始觉“警报”拉得有理,果然忽略了那里的受力分析。造成这种原因是疏忽大意在作怪,设计中发现薄弱环节时,要抓住它、解决它,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高级的设计人员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每一个设计者从一开始搞设计就应该保持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坚持不懈的作风,久而久之一定会练就一身敏捷、利落的好本事。
11继承性是设计的快捷方式
 
    设计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全新设计,另一种是利用数据或经验进行的设计,通常说的设计是继承性设计。一张图纸要经过很多考验,越经过考验的图纸越有价值,图纸上专有更改的纪录,它表示一个零件乃至一个产品在实践中走过的脚印,可以反映出诸如结构、材料、尺寸、公差、加工、测量装配、试验等的变迁和问题,这是设计中极其珍贵的资料,有心人一定会珍惜这种经验,有效地利用它,作为新产品设计的经验和资料。
12迟到的图纸等于废纸
 
    设计者应特别关心产品的交货期。交货期为什么重要呢?

(1)厂家要使自己的生产进度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产品设计又是整个生产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2)产品的使用周期日益缩短,为了保持领先,就应加快技术更新的速度。

(3)生产是否有节奏,对产品质量和成本有影响。图纸迟了,生产上就得搞突击,草率交货,特别是出厂前产品的检查、实验不充分,使得产品常常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招致用户不满和不信任。

(4)出图迟是造成实物和图纸相矛盾的主要原因。生产上为了赶进度,拿不到正式图纸加工产品,难免和图纸不符。

    另外,设计和其它工作不同,它是一种设想性、思维推敲性的工作,并不一定能严格按照预先的进度进行,但又必须按进度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准备,多积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还应采取一些节约设计时间的措施,如用白图或尺寸表格等。常常新的设计被束之高阁,这都是错过了时机的结果。

现在有PERT(programeval_ruationandReviewTechnique即设计工作量的估算和审定技术)的关于设计出图或交货日期的有效管理法,设计人员应尽快掌握。
13不懂的地方先保持原状

    设计产品时往往要参考别的厂出的产品或资料,常有一些疑问,例如:“为什么这里要这样设计”,或者“改动一下反而更好”等等,但是改了以后,不是加工工艺性不好,就是易出故障,到了这一部已经晚了。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缺乏经验和资料不足造成的,而经验和资料不是呼之即来,要靠积累。凡是对仿照的东西觉得可疑的地方,但又拿不准问题之所在,为了防止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好先不要动它,等以后再来研究。我们不可能预想到所有的问题,因此要尊重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
14有效地利用原来的设计
 
    要想修改一个他人的设计,务必先要了解该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不要轻率地作大幅度改动,也不要草率地东改改、西改改,这样往往是弄巧成拙。更该设计,如果达不到20~35%的效益,就不要去改它。只有5~6%的效益,恐怕只能补偿更改设计所花的资金。更改设计,还应顾及成品、半成品的情况,尽可能利用。更改设计一定有更改的理由,但还是应想到改动后对生产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有时发现原来的设计原则是错误的,非彻底改动不可,这时设计的领导人责任重大,是推到重来还是姑息迁就,要统观全局当机立断。


  查看全部
     学机械,结构设计,要经历过多少错误,走过多少弯路,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才能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出满意的产品,甚至成为这一行的大师。是的,经验对于我们个人的设计之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管是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验,都不可忽视。下面,小编就将跟各位一起分享以为设计老鸟的设计心得。
  • 1拜模仿为师,从模仿中学习,不断提高


      通常的设计,80-90%都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模仿、综合后搞出来的。充分利用他人的经验和过去的经验,使之为自己服务,不断进步。
  • 2对设计要迷恋不舍


     设计人员要有美学观,安稳观,能区分产品美与不美,安定与不安定。其次设计人员要为用户设身处地着想,站在用户立场上体验。信心来自对设计的迷恋,像迷恋情人那样迷恋设计,使出全部精力和才华,这就是信心的基础,也是征服用户,为用户喜欢的奥妙所在。
  • 3形状和结构产生于力


     机器产品都在负载下工作,以最弱部分的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查清受载情况,以受力分析为靠山。(在电子设备产品设计中:塑料件以刚度校核为主、金属件以强度校核为主)
  • 4图纸比理论重要,事实又比图纸重要


    设计者必需用设计好的图纸来表达思想,图纸合理地处理了理论和工程问题,这就是图纸重于理论的意思;实际是设计人员的源泉,当听到不能按照图纸制造或用户意见时,应该认真对待,切忌草率。
  • 5使用后才能更深理解


    厂内试验合格,实际使用中还会发生问题,因为用户现场的条件和制造厂的条件不同;工人不一定已经掌握了操作要领,维护保养不方便。所以设计不要只满足于当初的目标和要求,在使用现场搜集情况,发现各种问题,改进设计,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保持正常,降低成本,降低消耗。
  • 6不要一味追求高精度


    装配中因误差大而不能正常装配,往往是加工车间和设计部门之间扯皮、埋怨的根源,于是设计人员缩小公差范围。产品的成本是按精度的几何级数上升的,设计者笔头上稍微疏忽,成本可能直线上升。几个符合精度的零件不一定能装起来,这是尺寸链问题。在尺寸链的某一环节留出调整位置,装配后临时加工,就能达到装配目的,不一定把精度定得很严。搞设计要做到产品使用可靠,操作方便,制造容易,维护简单。要做到这些,需要刻苦锻炼,努力学习,决非一日之功。
  • 7多用标准零件、通用零件


    机械制造业已经越来越专业化,要想什么都靠自己工厂制造,这是既不经济又是过时的思想。搞一个新产品的设计,应尽可能的采用通用零件和标准零件,这样做既能缩短生产周期,也便于互换和降低成本。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专业化也必然会大力发展,设计人员应该了解专业化的发展,熟悉市场能提供的通用零件、标准零件和其它组件,以便正确选用。
  • 8避免华而不实,防止故步自封


    设计上的华而不实和故步自封对开展设计工作都是有害的,前者容易发生在年轻的设计人员身上,后者则易出自老设计人员。无视现实的制约,如交货期、成本、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加工装配、检修能力等等,一味按自己的想法搞设计,成功的希望很小,初出茅庐的设计人员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活力,巴不得再插上翅膀自由飞翔,这是好的,是锐气,应该保持和发扬,但应该正视现实,避免华而不实,避免浪费精力和浪费时间。而有经验的人则不能拜倒在过去经验的脚下,以致没有勇气再去冒风险,停步不前。技术在不断进步,产品的竞争在不断进行,需要设计人员不停的探索,不断的设计出好产品。事物在变化,过去曾经是阻止前进的障碍,可能已经变成可以利用的条件,防止故步自封的关键在于学习,这一点设计人员必须牢记在心,活到老,学到老。过去的经验是可贵的,可贵在是用自己的进取心去获得的,进取心是事业上披荆站棘、勇往直前的宝剑,宝剑应该永远放谢光芒。
  • 9有一就有三

 
    俗话说:有一就有三。产品出了毛病,又处理得不周密,往往会发生有一就有三的情况。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去周密调查,深入分析,而是主观臆断,错误处理,这样就会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问题。设计是生产的根据,产品要经过试制来考验设计和检验一切生产准备工作,使生产顺利进行,如果生产常发生变动,则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制造成本都会受到大的影响,而生产的变动受设计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把改动设计限制在最低限度,并且要改也要果断、迅速而周密,对问题应有先见之明,消灭事故于未然。综上所述,对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切忌马虎,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
  • 10问题容易出在疏忽了的地方

 
    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启示我们,故障和毛病常常在人们没有想到的地方冒出来,凡经过周密考虑过的,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例如机械的强度计算,老是对某一部分的安全深思熟虑,怕它出问题,反倒不出问题,而恰恰在没有想到的地方拉起了“警报”,事后分析始觉“警报”拉得有理,果然忽略了那里的受力分析。造成这种原因是疏忽大意在作怪,设计中发现薄弱环节时,要抓住它、解决它,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高级的设计人员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每一个设计者从一开始搞设计就应该保持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坚持不懈的作风,久而久之一定会练就一身敏捷、利落的好本事。
  • 11继承性是设计的快捷方式

 
    设计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全新设计,另一种是利用数据或经验进行的设计,通常说的设计是继承性设计。一张图纸要经过很多考验,越经过考验的图纸越有价值,图纸上专有更改的纪录,它表示一个零件乃至一个产品在实践中走过的脚印,可以反映出诸如结构、材料、尺寸、公差、加工、测量装配、试验等的变迁和问题,这是设计中极其珍贵的资料,有心人一定会珍惜这种经验,有效地利用它,作为新产品设计的经验和资料。
  • 12迟到的图纸等于废纸

 
    设计者应特别关心产品的交货期。交货期为什么重要呢?

(1)厂家要使自己的生产进度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产品设计又是整个生产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2)产品的使用周期日益缩短,为了保持领先,就应加快技术更新的速度。

(3)生产是否有节奏,对产品质量和成本有影响。图纸迟了,生产上就得搞突击,草率交货,特别是出厂前产品的检查、实验不充分,使得产品常常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招致用户不满和不信任。

(4)出图迟是造成实物和图纸相矛盾的主要原因。生产上为了赶进度,拿不到正式图纸加工产品,难免和图纸不符。

    另外,设计和其它工作不同,它是一种设想性、思维推敲性的工作,并不一定能严格按照预先的进度进行,但又必须按进度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准备,多积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还应采取一些节约设计时间的措施,如用白图或尺寸表格等。常常新的设计被束之高阁,这都是错过了时机的结果。

现在有PERT(programeval_ruationandReviewTechnique即设计工作量的估算和审定技术)的关于设计出图或交货日期的有效管理法,设计人员应尽快掌握。
  • 13不懂的地方先保持原状


    设计产品时往往要参考别的厂出的产品或资料,常有一些疑问,例如:“为什么这里要这样设计”,或者“改动一下反而更好”等等,但是改了以后,不是加工工艺性不好,就是易出故障,到了这一部已经晚了。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缺乏经验和资料不足造成的,而经验和资料不是呼之即来,要靠积累。凡是对仿照的东西觉得可疑的地方,但又拿不准问题之所在,为了防止画虎不成反类犬,最好先不要动它,等以后再来研究。我们不可能预想到所有的问题,因此要尊重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
  • 14有效地利用原来的设计

 
    要想修改一个他人的设计,务必先要了解该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不要轻率地作大幅度改动,也不要草率地东改改、西改改,这样往往是弄巧成拙。更该设计,如果达不到20~35%的效益,就不要去改它。只有5~6%的效益,恐怕只能补偿更改设计所花的资金。更改设计,还应顾及成品、半成品的情况,尽可能利用。更改设计一定有更改的理由,但还是应想到改动后对生产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有时发现原来的设计原则是错误的,非彻底改动不可,这时设计的领导人责任重大,是推到重来还是姑息迁就,要统观全局当机立断。


 
414 浏览

德国技术工人为什么终身不换东家?答案令人深思!

管理类 Leader 2016-11-01 20:27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在这个时代谈“忠诚”,似乎有些伪善。但很多德国人进入了一家他们认为很棒的公司后,服役20年以上很常见,甚至有些终身不换东家。在宝马工厂,就有很多工人在宝马干了四十年上下,员工的高忠诚度是德企的特色。

   在德国汉诺威的商用车展上,我问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CEO Robert Frederick Veit,为什么德国企业员工对老板很忠诚。这位身材高大,语速很快,语锋犀利的戴姆勒“老兵”拍拍自己胸脯说:“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在戴姆勒工作了22 年,从学徒做起,之后很幸运的参加了管理培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岗位,难道还不是个好例子?”

   22年没换东家很难么?Robert Frederick Veit解释说:“ 公司发展很稳健;国际化程度很高;给员工很多机会—我自然不会跳槽。眼下,Robert Frederick Veit的任务是在中国销售100%德国制造的奔驰卡车。他说:中国的国产卡车价格低于35万人民币,奔驰卡车的售价是70万到100万人民币。目前,高端卡车在中国市场占比只有2%,剩下的都是大众市场。在并不浮夸也不炫富的卡车界,他要说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买奔驰豪华卡车,任务挺艰巨。

   现在,中国顾客下单,可以提要求,德国工厂进行“量身定做”,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做这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Robert Frederick Veit说:现在的工作是特别棒的学习机会。

   德企有重视人力的传统,国际化后也会把“德国式HR”搬到海外公司或是工厂,四处俘获员工心,效果卓著。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确认:全球来看,巴斯夫全球员工在入职后的前三年,自愿离开公司的比例平均为1.3%。欧洲的员工流动率为0.6%,北美为1.5%,亚太为3.6%。

   另一家德国大型企业高管透露,在德国,他们公司在部门总管级别的员工流动率只有不到1%,当然,因为在中国和印度,人们比较乐意跳槽,所以这个比率要高一些。即使如此,德国公司员工流动率依然比当地市场的同行们低得多。

   对于“德国式HR”,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监事会主席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点评说:德国企业,或者说欧洲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已经成为欧洲特色,主要体现是关怀普通员工的身心健康。但在美国企业看来,股东价值可能更重要。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中国企业家接下来该怎么走,可能需要找一条最合理的路。未必是欧洲模式,也未必照搬美国模式。

德国企业人力成本高在哪儿

   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于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新年伊始,德国政府就开始发福利,其中一条就是最低工资定在大约1.1万人民币。

   若在西欧国家做一个比较,德国的工资也没高得离谱。从1月1日起,逐步推行税前每小时8.5欧元(约合人民币62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低于卢森堡最低时薪11.1欧元(人民币81元);法国9.53欧元(人民币69.6元);略高于英国(6.5英镑,约合人民币61.38元)。

   但事实上,在现实操作中,德国这辆工业战车对公民待遇保障又着实令人望尘莫及。德国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是不是“最健全”很难说,但德国式福利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例如,如果德国工人不想两地分居,劳动局可以支付行李搬运费。又例如,父母双方双职工又要带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请带薪假在家带孩子,薪水为原工资65%。若一方无业,则可申请每月300欧元的补贴。这份福利叫“父母金”,很多国家闻所未闻。

   过去十年,针对劳工市场,德国政府进行了多项改革,除了对其中对有孩子的家庭,或单亲父母有很多特殊政策,政府还催生了很多“迷你工作”—即以短工形式存在的工作,工资低但雇主缴纳社会保险。

   这种工作时间灵活的小零工丰富了德国的就业市场,保证了就业率,减轻了很多企业的负担。法国之前就有官员公开指责德国大量 “迷你工作”的存在对法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都是后话了。
   先不说联邦政府的态度,从企业层面来说,与寒酸的最低工资相比,大多数德国企业给工人发工资时出手其实大方。

   EM Motive主席Alex Humpert坦言,他们在德国Hildesheim工厂一线工人的薪资按小时计,时薪大约在36欧元到40欧元之间。一周工作时间大约为40个小时。这样计算下来,一名熟练技工的月薪约为6400欧元。
   采访中还有德企的管理层对新浪财经私下说:宝马车的一条生产线可能就价值几百万欧元甚至更高,这些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待遇丰厚。德国产品售价高,背后的人力成本真是不容小觑。

   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解释说:“除了按照市场水平设定工资,巴斯夫承诺应有的福利,个人发展的机会以及舒适的办公环境。在很多国家,员工除了享受养老保障,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股份项目,也就是投资公司股份享受收益—这都是为了鼓励员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那些让员工感觉没有归属感的企业,我觉得是公司把钱看得太重了,对员工不够好。一家企业要办得长久,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是公司的长期目标,而不是盯着短期利润。当一家企业发展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规模,所谓企业的‘中央集权’式惯例已经很难奏效了,每名员工必须都要能得到驱动力,薪水、福利和公司氛围同等重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德企高层对新浪财经坦言。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于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工业4.0时代的新型员工关怀

   在对宝马的采访中,我学会了一个新英文单词,叫“人体工程学”。对于如何关怀工人,宝马的厂房一直有口碑。在宝马德国Dingolfing工厂,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工人更是贴心,从厂房设置到医疗护理,甚至理疗师都有一条龙服务。

   “人体工程学”这个词在宝马的生产部门出现频率很高,主要因为他们认为工厂生产线的设置和安装必须考虑到适合人体结构。这些符合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的零部件和生产线,都体现都在细节中。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显示更大字体的旋转架显示屏;为防止工人站立过久所随处提供舒适板凳;为防止员工闪到腰所做的可调整高度的货架;为视力不好的员工加强照明度。在交班的间隙,工人们甚至可以在厂房内休息间里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宝马集团生产部发言人Saskia Ebauer解释说:“自动化可以很大程度解放人力,一些需要不断重复,又消耗体力的简单任务时以后都可以交给机器人,由他们承担所有繁重劳动,这也是未来工厂的特征。即使如此,人力依然是工厂运营的重要组成。” 所以宝马一直朝着把员工照顾好的方向努力。

   宝马集团有70%的员工都在德国工作。宝马集团的用人原则和人力资源计划,基本可以与德国的情况相匹配。他们的分析数据显示:到2020年,德国工人的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比例将从15%增长到超过35%。

    在2004年,宝马集团发起了一个全面的“今天为明天”(Today for Tomorrow)的项目,主要就是探究如何在工人年纪变大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工人们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简而言之,我们要创造适合各年龄段的工作环境。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老年生产线’,更没有‘轻量级工作站’,只有可适合各年龄层的生产线。即使是年轻的工人,也要保证他们在岁数增长的同时身体健康,可以长期保持生产力。”Saskia Ebauer说。板有多好

员工有多忠诚取决于老板有多好

    再来说说弗朗茨-菲润巴赫(Franz Fehrenbach)的故事。他1975年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博世公司做培训生,理由是博世的工人待遇好,投入研发和设备出手阔绰。28年后,菲润巴赫从培训生升至博世公司主席。前年7月,他受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并成为博世工业信托公司(RBIK)合伙人。

   “为什么我会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因为这家公司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350个国家的生意运作,不同的业务板块,意味着不用换公司,就可以学到很多,给每个人的机会巨大。我曾经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又在不同的生意板块都有工作经历。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间公司,事实是,我都找不到要离开的理由。对于其他忠实的员工,我觉得他们是对于我们公司的运作模式很满意。”菲润巴赫不跳槽的理由和戴姆勒的Robert Frederick Veit何其相似。

   我问菲润巴赫:“假设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应聘博世公司的职位,可他三年内换了三家公司,你是否会聘用他?”

   菲润巴赫笑答:“他根本不可能从我这里获得面试的机会。‘持续性’对于我们公司是十分重要的。所有作出的承诺,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断。”他说。

   戴姆勒卡车中国合资项目总裁兼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史蒂芬(Stefan Albrecht)坦言:“德企的员工忠诚度很高,是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公司肯对员工投资,让员工开心。员工自然也会付出更多,对老板忠诚。这是双向的。”

   当然,所谓“投资”,不止是薪酬那么简单。给员工不断学习提升的机会,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诀。

   进一步培训看起来是鼓励员工“终身学习”,可在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看来,保障员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巴斯夫未来的投资。对员工持续培训是为了未来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与很多优质德企一样,巴斯夫集团在金融危机时也没有裁员,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渡过难关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减少超时工作,控制成本,更灵活调动人员。在Ludwigshafen,有600名雇员转做临时职位或者是调动到其他岗位。

   “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期间,要避免企业裁员是完全可能的。”Wolfgang Hapke说。 查看全部
    在这个时代谈“忠诚”,似乎有些伪善。但很多德国人进入了一家他们认为很棒的公司后,服役20年以上很常见,甚至有些终身不换东家。在宝马工厂,就有很多工人在宝马干了四十年上下,员工的高忠诚度是德企的特色。

   在德国汉诺威的商用车展上,我问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CEO Robert Frederick Veit,为什么德国企业员工对老板很忠诚。这位身材高大,语速很快,语锋犀利的戴姆勒“老兵”拍拍自己胸脯说:“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在戴姆勒工作了22 年,从学徒做起,之后很幸运的参加了管理培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岗位,难道还不是个好例子?”

   22年没换东家很难么?Robert Frederick Veit解释说:“ 公司发展很稳健;国际化程度很高;给员工很多机会—我自然不会跳槽。眼下,Robert Frederick Veit的任务是在中国销售100%德国制造的奔驰卡车。他说:中国的国产卡车价格低于35万人民币,奔驰卡车的售价是70万到100万人民币。目前,高端卡车在中国市场占比只有2%,剩下的都是大众市场。在并不浮夸也不炫富的卡车界,他要说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买奔驰豪华卡车,任务挺艰巨。

   现在,中国顾客下单,可以提要求,德国工厂进行“量身定做”,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做这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Robert Frederick Veit说:现在的工作是特别棒的学习机会。

   德企有重视人力的传统,国际化后也会把“德国式HR”搬到海外公司或是工厂,四处俘获员工心,效果卓著。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确认:全球来看,巴斯夫全球员工在入职后的前三年,自愿离开公司的比例平均为1.3%。欧洲的员工流动率为0.6%,北美为1.5%,亚太为3.6%。

   另一家德国大型企业高管透露,在德国,他们公司在部门总管级别的员工流动率只有不到1%,当然,因为在中国和印度,人们比较乐意跳槽,所以这个比率要高一些。即使如此,德国公司员工流动率依然比当地市场的同行们低得多。

   对于“德国式HR”,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监事会主席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点评说:德国企业,或者说欧洲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已经成为欧洲特色,主要体现是关怀普通员工的身心健康。但在美国企业看来,股东价值可能更重要。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中国企业家接下来该怎么走,可能需要找一条最合理的路。未必是欧洲模式,也未必照搬美国模式。

德国企业人力成本高在哪儿

   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于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新年伊始,德国政府就开始发福利,其中一条就是最低工资定在大约1.1万人民币。

   若在西欧国家做一个比较,德国的工资也没高得离谱。从1月1日起,逐步推行税前每小时8.5欧元(约合人民币62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低于卢森堡最低时薪11.1欧元(人民币81元);法国9.53欧元(人民币69.6元);略高于英国(6.5英镑,约合人民币61.38元)。

   但事实上,在现实操作中,德国这辆工业战车对公民待遇保障又着实令人望尘莫及。德国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是不是“最健全”很难说,但德国式福利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例如,如果德国工人不想两地分居,劳动局可以支付行李搬运费。又例如,父母双方双职工又要带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请带薪假在家带孩子,薪水为原工资65%。若一方无业,则可申请每月300欧元的补贴。这份福利叫“父母金”,很多国家闻所未闻。

   过去十年,针对劳工市场,德国政府进行了多项改革,除了对其中对有孩子的家庭,或单亲父母有很多特殊政策,政府还催生了很多“迷你工作”—即以短工形式存在的工作,工资低但雇主缴纳社会保险。

   这种工作时间灵活的小零工丰富了德国的就业市场,保证了就业率,减轻了很多企业的负担。法国之前就有官员公开指责德国大量 “迷你工作”的存在对法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都是后话了。
   先不说联邦政府的态度,从企业层面来说,与寒酸的最低工资相比,大多数德国企业给工人发工资时出手其实大方。

   EM Motive主席Alex Humpert坦言,他们在德国Hildesheim工厂一线工人的薪资按小时计,时薪大约在36欧元到40欧元之间。一周工作时间大约为40个小时。这样计算下来,一名熟练技工的月薪约为6400欧元。
   采访中还有德企的管理层对新浪财经私下说:宝马车的一条生产线可能就价值几百万欧元甚至更高,这些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待遇丰厚。德国产品售价高,背后的人力成本真是不容小觑。

   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解释说:“除了按照市场水平设定工资,巴斯夫承诺应有的福利,个人发展的机会以及舒适的办公环境。在很多国家,员工除了享受养老保障,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股份项目,也就是投资公司股份享受收益—这都是为了鼓励员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那些让员工感觉没有归属感的企业,我觉得是公司把钱看得太重了,对员工不够好。一家企业要办得长久,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是公司的长期目标,而不是盯着短期利润。当一家企业发展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规模,所谓企业的‘中央集权’式惯例已经很难奏效了,每名员工必须都要能得到驱动力,薪水、福利和公司氛围同等重要。

   一位不愿具名的德企高层对新浪财经坦言。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于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工业4.0时代的新型员工关怀

   在对宝马的采访中,我学会了一个新英文单词,叫“人体工程学”。对于如何关怀工人,宝马的厂房一直有口碑。在宝马德国Dingolfing工厂,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工人更是贴心,从厂房设置到医疗护理,甚至理疗师都有一条龙服务。

   “人体工程学”这个词在宝马的生产部门出现频率很高,主要因为他们认为工厂生产线的设置和安装必须考虑到适合人体结构。这些符合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的零部件和生产线,都体现都在细节中。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显示更大字体的旋转架显示屏;为防止工人站立过久所随处提供舒适板凳;为防止员工闪到腰所做的可调整高度的货架;为视力不好的员工加强照明度。在交班的间隙,工人们甚至可以在厂房内休息间里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宝马集团生产部发言人Saskia Ebauer解释说:“自动化可以很大程度解放人力,一些需要不断重复,又消耗体力的简单任务时以后都可以交给机器人,由他们承担所有繁重劳动,这也是未来工厂的特征。即使如此,人力依然是工厂运营的重要组成。” 所以宝马一直朝着把员工照顾好的方向努力。

   宝马集团有70%的员工都在德国工作。宝马集团的用人原则和人力资源计划,基本可以与德国的情况相匹配。他们的分析数据显示:到2020年,德国工人的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比例将从15%增长到超过35%。

    在2004年,宝马集团发起了一个全面的“今天为明天”(Today for Tomorrow)的项目,主要就是探究如何在工人年纪变大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工人们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简而言之,我们要创造适合各年龄段的工作环境。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老年生产线’,更没有‘轻量级工作站’,只有可适合各年龄层的生产线。即使是年轻的工人,也要保证他们在岁数增长的同时身体健康,可以长期保持生产力。”Saskia Ebauer说。板有多好

员工有多忠诚取决于老板有多好

    再来说说弗朗茨-菲润巴赫(Franz Fehrenbach)的故事。他1975年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博世公司做培训生,理由是博世的工人待遇好,投入研发和设备出手阔绰。28年后,菲润巴赫从培训生升至博世公司主席。前年7月,他受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并成为博世工业信托公司(RBIK)合伙人。

   “为什么我会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因为这家公司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350个国家的生意运作,不同的业务板块,意味着不用换公司,就可以学到很多,给每个人的机会巨大。我曾经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又在不同的生意板块都有工作经历。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间公司,事实是,我都找不到要离开的理由。对于其他忠实的员工,我觉得他们是对于我们公司的运作模式很满意。”菲润巴赫不跳槽的理由和戴姆勒的Robert Frederick Veit何其相似。

   我问菲润巴赫:“假设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应聘博世公司的职位,可他三年内换了三家公司,你是否会聘用他?”

   菲润巴赫笑答:“他根本不可能从我这里获得面试的机会。‘持续性’对于我们公司是十分重要的。所有作出的承诺,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断。”他说。

   戴姆勒卡车中国合资项目总裁兼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史蒂芬(Stefan Albrecht)坦言:“德企的员工忠诚度很高,是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公司肯对员工投资,让员工开心。员工自然也会付出更多,对老板忠诚。这是双向的。”

   当然,所谓“投资”,不止是薪酬那么简单。给员工不断学习提升的机会,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诀。

   进一步培训看起来是鼓励员工“终身学习”,可在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看来,保障员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巴斯夫未来的投资。对员工持续培训是为了未来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与很多优质德企一样,巴斯夫集团在金融危机时也没有裁员,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渡过难关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减少超时工作,控制成本,更灵活调动人员。在Ludwigshafen,有600名雇员转做临时职位或者是调动到其他岗位。

   “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期间,要避免企业裁员是完全可能的。”Wolfgang Hapke说。
629 浏览

机械行业的十个职业方向

智能制造类 东方制造 2016-10-28 10:32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1. 设计工程师
    模具、汽车、家电、工程机械、非标准设备等等各种机械设备的设计。用着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AutoCAD、 Proe、UG等工具做产品结构设计或其他设计,不断的修改,天天对着电脑,有空还会网上到处转转,做设计需要很好的耐心。设计新人不少会热衷折腾设计软件的各种技巧,这是一个误区:设计软件和机械产品设计的关系就如同书法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好的书法能写出好看的字,但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因此做好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素养的积累,而不是软件本身,所以没必要为了满足某些目的,学上一堆软件,而忽略机械设计的本质。设计的职业生涯很长,但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材料、工艺、加工、美学等等。

2. 设备工程师
    就是在生产车间做设备维护,天天和设备打交道,设备坏了就修;没坏就保养。需要熟悉所管理设备的原理,以及设备相关的知识。是一个没事比较清闲,有事就得辛苦的岗位。设备管理的出路可以转做设计类职位,也可以做设备的技术支持或者销售。
3. 工艺工程师




    基本上在车间天天发现生产的工艺问题,统计不良,改善不良,提高生产效率,编制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单调,轻松。负责加工工艺之类的工作,分析不良,改善品质,其实大部分的不良都是供应商原材料的不良,天天盯着同样的不良分析,做改善。不同公司工艺的发展前景不同,一些成熟的工艺,这个岗位也就算打打杂;一些工艺很关键的公司,工艺的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前景也稍好,可以作为一个职业来发展。
4. 加工
    现在的生产一般是操作机床,学校出来的至少是操作数控机床,也称为操机。一般有学历基础的朋友,上手应该在操机和编程这个起点左右。开数控车床,肯定不能一直开,可以开几年,以后考虑做编程、设计、管理或者卖机床。
5. 机电方向


    偏电子,和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的就业交叉。具体方向很多,如PLC、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比较好的发展是结合机械的优势,这样才能发展更有后劲,比如嵌入式系统方面,做机床的数控,我们机械专业做数控系统就具备加工等知识优势。
6. 管理方向
    首先是车间管理,就是在车间转为做生产管理,安排计划,管理人员,提高合格率。然后做到部门主管,或者更高管理的职位。不过管理的琐碎的事情真的太多,绝对折磨人;这是车间刮泥。进一步是生产管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产能的完成。前面两种管理属于工业工程的范畴。再进一步发展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机械专业本身相关性不大,这里就不讨论。机械行业中打算走技术路线的话,最好是朝产品行业方向研究,技术攻关,材料创新都可以,个人认为当管理要小心,特别是在国企,官大一级压死人;在私企,管理者就是老板的棋子,老板随时让你为他的决策负责,没有尊严。
7. 采购
    也就是常说的供货商管理工程师(SQE)。如果擅长研究技术,又有较好的交际能力,SQE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与供应商沟通比较多,需要经常跑供应商,蛮辛苦的,刚毕业的肯定不适合干,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机械专业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商务等等,否则很容易被忽悠。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要灵活,协调供应商和本公司的利益。
8. 产品工程师(PE)
    做新型号产品的开发–夹具制定–样品生产–批量生产 负责整个流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一边面对客户 一遍面对供货商。以后往项目经理方向发展。 项目经理,也有的地方叫项目工程师;叫法不同,工作内容类似,就是协调本公司的相关部门 共同完成新项目的试制,改善,直至量产工作。和客户的SQE 打交道,汇报项目进度。要懂APQP的流程。
9. 销售
    就是卖机械产品,这个方向逐渐远离技术了。做销售好的会赚到很多,差的可能挨饿。选择做渠道,还是直接做客户,选择什么行业,这些应该也很重要。如果做了销售想转到做技术应该比较难。
10. 深造
   主要指考研,不论出国还是国内。考研之前也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要为读研而考研。
   上面这是常规的岗位情况,还有一些人数不是很多的岗位,比如质检,就不深入讨论。至于如何选择岗位,个人认为不同性格适合不同岗位;不同性别也适合不同岗位。比如能忍受孤独、天性喜欢机械、好学好问、能安心看技术资料、能动手动脑的人,不论做哪个技术岗位,都能有一定的成就;但做销售或者采购这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做好。还有一些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但不能想象三维投影的人,让他搞设计显然就为难了。女性也不大适合做现场性强的工作。
   不论做什么岗位,充实自己永远是最聪明的做法,真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不妨在工作学习之余多学学英语,科技强势语言,不要求考过什么级别,但得看懂技术资料,很多我们折腾不明白的东西老美都公开发表了;有空来机械前沿微信订阅号看看行业前沿的东西,感受下行业的脉搏,会有用的;这些是最简单的充电。郁闷了空闲了也可看看机械前沿微信公众号,当然要是你经常说你没时间学习,却有时间去偷菜、去网游、去某些论坛盖楼灌水牢骚;那就算了。
    除了岗位的选择,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方就是就是行业的选择。个人观点做机械不是没有前途,但一定要摸到门路,找适合自己施展的空间,而不是往人堆里扎。出来工作,首先做的是行业,选择好的行业,机械专业可以用在非常多的企业中,哪怕是制药,环保等行业,只要做产品,都会有机械工艺类的职位,一旦进入到某个行业,在本行业内跳槽仅一条有某某行业的相关经验就是很大的优势,反之如果你选择当前看起来很火热的模具、汽车等传统制造企业,虽然也有很多生产主管等职位,但竞争者会太多。当然也不是说这些行业不好,选择什么行业,是一个长远利益的博弈。
    我们国家整个制造业当前情况只能说是不好不坏,规模大,但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还很大,技术性不强,实际工作很可能与期待的脑力劳动有所差异。但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整个机械行业还是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不少朋友从事机械产品设计,逐渐积累后自己开发一些市场产品,不论是山寨一些东西还是自己的产品,都算是创业有所成。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常见,这种生活充满挑战更是充满希望,其他很多专业是很难像我们这么容易起步的。很多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都不好,这是个事实。但机械专业跟医生有点类似,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职业寿命较长,工作强度也不是很大。
  查看全部
1. 设计工程师
    模具、汽车、家电、工程机械、非标准设备等等各种机械设备的设计。用着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AutoCAD、 Proe、UG等工具做产品结构设计或其他设计,不断的修改,天天对着电脑,有空还会网上到处转转,做设计需要很好的耐心。设计新人不少会热衷折腾设计软件的各种技巧,这是一个误区:设计软件和机械产品设计的关系就如同书法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好的书法能写出好看的字,但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因此做好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素养的积累,而不是软件本身,所以没必要为了满足某些目的,学上一堆软件,而忽略机械设计的本质。设计的职业生涯很长,但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材料、工艺、加工、美学等等。

2. 设备工程师
    就是在生产车间做设备维护,天天和设备打交道,设备坏了就修;没坏就保养。需要熟悉所管理设备的原理,以及设备相关的知识。是一个没事比较清闲,有事就得辛苦的岗位。设备管理的出路可以转做设计类职位,也可以做设备的技术支持或者销售。
3. 工艺工程师




    基本上在车间天天发现生产的工艺问题,统计不良,改善不良,提高生产效率,编制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单调,轻松。负责加工工艺之类的工作,分析不良,改善品质,其实大部分的不良都是供应商原材料的不良,天天盯着同样的不良分析,做改善。不同公司工艺的发展前景不同,一些成熟的工艺,这个岗位也就算打打杂;一些工艺很关键的公司,工艺的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前景也稍好,可以作为一个职业来发展。
4. 加工
    现在的生产一般是操作机床,学校出来的至少是操作数控机床,也称为操机。一般有学历基础的朋友,上手应该在操机和编程这个起点左右。开数控车床,肯定不能一直开,可以开几年,以后考虑做编程、设计、管理或者卖机床。
5. 机电方向


    偏电子,和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的就业交叉。具体方向很多,如PLC、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比较好的发展是结合机械的优势,这样才能发展更有后劲,比如嵌入式系统方面,做机床的数控,我们机械专业做数控系统就具备加工等知识优势。
6. 管理方向
    首先是车间管理,就是在车间转为做生产管理,安排计划,管理人员,提高合格率。然后做到部门主管,或者更高管理的职位。不过管理的琐碎的事情真的太多,绝对折磨人;这是车间刮泥。进一步是生产管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产能的完成。前面两种管理属于工业工程的范畴。再进一步发展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机械专业本身相关性不大,这里就不讨论。机械行业中打算走技术路线的话,最好是朝产品行业方向研究,技术攻关,材料创新都可以,个人认为当管理要小心,特别是在国企,官大一级压死人;在私企,管理者就是老板的棋子,老板随时让你为他的决策负责,没有尊严。
7. 采购
    也就是常说的供货商管理工程师(SQE)。如果擅长研究技术,又有较好的交际能力,SQE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与供应商沟通比较多,需要经常跑供应商,蛮辛苦的,刚毕业的肯定不适合干,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各方面的知识,包括机械专业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商务等等,否则很容易被忽悠。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要灵活,协调供应商和本公司的利益。
8. 产品工程师(PE)
    做新型号产品的开发–夹具制定–样品生产–批量生产 负责整个流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一边面对客户 一遍面对供货商。以后往项目经理方向发展。 项目经理,也有的地方叫项目工程师;叫法不同,工作内容类似,就是协调本公司的相关部门 共同完成新项目的试制,改善,直至量产工作。和客户的SQE 打交道,汇报项目进度。要懂APQP的流程。
9. 销售
    就是卖机械产品,这个方向逐渐远离技术了。做销售好的会赚到很多,差的可能挨饿。选择做渠道,还是直接做客户,选择什么行业,这些应该也很重要。如果做了销售想转到做技术应该比较难。
10. 深造
   主要指考研,不论出国还是国内。考研之前也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要为读研而考研。
   上面这是常规的岗位情况,还有一些人数不是很多的岗位,比如质检,就不深入讨论。至于如何选择岗位,个人认为不同性格适合不同岗位;不同性别也适合不同岗位。比如能忍受孤独、天性喜欢机械、好学好问、能安心看技术资料、能动手动脑的人,不论做哪个技术岗位,都能有一定的成就;但做销售或者采购这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做好。还有一些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但不能想象三维投影的人,让他搞设计显然就为难了。女性也不大适合做现场性强的工作。
   不论做什么岗位,充实自己永远是最聪明的做法,真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不妨在工作学习之余多学学英语,科技强势语言,不要求考过什么级别,但得看懂技术资料,很多我们折腾不明白的东西老美都公开发表了;有空来机械前沿微信订阅号看看行业前沿的东西,感受下行业的脉搏,会有用的;这些是最简单的充电。郁闷了空闲了也可看看机械前沿微信公众号,当然要是你经常说你没时间学习,却有时间去偷菜、去网游、去某些论坛盖楼灌水牢骚;那就算了。
    除了岗位的选择,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方就是就是行业的选择。个人观点做机械不是没有前途,但一定要摸到门路,找适合自己施展的空间,而不是往人堆里扎。出来工作,首先做的是行业,选择好的行业,机械专业可以用在非常多的企业中,哪怕是制药,环保等行业,只要做产品,都会有机械工艺类的职位,一旦进入到某个行业,在本行业内跳槽仅一条有某某行业的相关经验就是很大的优势,反之如果你选择当前看起来很火热的模具、汽车等传统制造企业,虽然也有很多生产主管等职位,但竞争者会太多。当然也不是说这些行业不好,选择什么行业,是一个长远利益的博弈。
    我们国家整个制造业当前情况只能说是不好不坏,规模大,但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还很大,技术性不强,实际工作很可能与期待的脑力劳动有所差异。但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整个机械行业还是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不少朋友从事机械产品设计,逐渐积累后自己开发一些市场产品,不论是山寨一些东西还是自己的产品,都算是创业有所成。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常见,这种生活充满挑战更是充满希望,其他很多专业是很难像我们这么容易起步的。很多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都不好,这是个事实。但机械专业跟医生有点类似,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职业寿命较长,工作强度也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