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累计签到次数:

今天获取 积分

航天产业

航天产业

249 浏览

中国列出成为太空强国时间表

其它类 不倒的铁娘子 2017-01-04 10:1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中国政府12月27日发布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主要内容为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中国将发射2个月球探测器,为实现载人登月积累经验。同时决定通过中国版GPS来覆盖“现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国家,扩大影响力。中国将在航天开发领域巩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地位。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写入了今后5年的发展计划。中国每隔5年发布一次航天白皮书。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透露,中国航天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30年左右,中国航天要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今后5年是稳固基础的时期。

白皮书透露,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积累的经验将用于今后的火星采样返回、火星周围的小行星探测等开发项目。

 此前,火星探测不仅有美俄印等大国的航天部门参与,美国的民间企业也加入其中。中国2011年曾委托俄罗斯发射火星探测器,但发射失败。此次中国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加入到全球火星探测竞争中。
在月球探测方面,中国将在2017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2018年前后,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并在太空开展中继通信,用于开发与月球背面的通信技术。
中国在2013年12月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的软着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吴艳华在记者会上被问及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的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时表示:“当前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其科学目标和技术途径,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即正在进行方案的深化论证阶段”,透露出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未来月球探测进行了规划。

 白皮书提到,让航天技术服务于中国领导层倡导的现代版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计划。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开展北斗全球系统建设,计划于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预计覆盖对象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各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目前各国都在使用美国主导的GPS系统导航,中国意在为这些国家提供其他选择,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等关键技术,为计划2022年前后完成的中国独立空间站进行补给。
 
来源网络
 
 
在生产繁忙时,稽核工作该怎样展开?
怎么样让高层对PMC数据的认同及保证PMC数据的准确性?
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查看全部
中国政府12月27日发布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主要内容为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中国将发射2个月球探测器,为实现载人登月积累经验。同时决定通过中国版GPS来覆盖“现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国家,扩大影响力。中国将在航天开发领域巩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地位。
QQ图片20170104100250.jpg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写入了今后5年的发展计划。中国每隔5年发布一次航天白皮书。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透露,中国航天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30年左右,中国航天要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今后5年是稳固基础的时期。

白皮书透露,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积累的经验将用于今后的火星采样返回、火星周围的小行星探测等开发项目。

 此前,火星探测不仅有美俄印等大国的航天部门参与,美国的民间企业也加入其中。中国2011年曾委托俄罗斯发射火星探测器,但发射失败。此次中国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加入到全球火星探测竞争中。
在月球探测方面,中国将在2017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2018年前后,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并在太空开展中继通信,用于开发与月球背面的通信技术。
中国在2013年12月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的软着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吴艳华在记者会上被问及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的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时表示:“当前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其科学目标和技术途径,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即正在进行方案的深化论证阶段”,透露出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未来月球探测进行了规划。

 白皮书提到,让航天技术服务于中国领导层倡导的现代版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计划。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开展北斗全球系统建设,计划于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预计覆盖对象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各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目前各国都在使用美国主导的GPS系统导航,中国意在为这些国家提供其他选择,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等关键技术,为计划2022年前后完成的中国独立空间站进行补给。
 
来源网络
 
 
在生产繁忙时,稽核工作该怎样展开?
怎么样让高层对PMC数据的认同及保证PMC数据的准确性?
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440 浏览

中国航天十大热门

机械自动化类 Leader 2016-10-31 20:56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中国航天十大热门!






   奋进六十载,太空写辉煌。60年来,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

   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

   在中国航天事业不计其数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总有一些“热门”备受关注。
   1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携带着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科学试验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此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史上树起了第一座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用“东方红”命名了数颗通信卫星。如今,新一代超大型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五号平台的研发成功,将加快我国跻身国际一流卫星供应商行列的进程。
   2“331工程”及卫星通信






▲图为我国研制的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正在进行整流罩合罩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讨论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不久,我国卫星通信工程上马,被称为“331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是中国航天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的重要标志。

   1984年,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331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结束了我国长期租用国外通信和电视广播卫星的历史。

   30多年来,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快速发展,平台不断换代升级,东三、东四、东五系列通用平台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业务可覆盖通信、广播等各领域。
   3返回式卫星






▲图为我国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发射。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国成为第一个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就在本国国土上成功回收卫星的国家,也成为了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此后,我国返回式卫星不断发射升空。由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的天地往返技术,也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4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图为风云二号卫星在发射场进行吊装

    1988年9月7日,新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准确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后,中国先后发射了风云一号系列、风云三号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系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风云四号”将于今年年底发射。

    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标志着中国天气预报进入国际大家庭。
5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图为资源02C卫星在2012年1月1日拍摄的印度珊瑚海成像图

    1999年,由中国和巴西两国共同研制的首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发射升空,结束了我国没有陆地资源卫星的历史。此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02B星、04星相继升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还陆续发射了更为先进的资源二号系列卫星、资源一号02C和03 星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从而建成更加完善的国家对地观测体系,为日后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6载人航天工程






▲图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瞬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实现了“中国飞船第一飞”。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今年,我国将实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今年9月15日中秋夜发射成功,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年10月发射。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7月球探测工程






▲图为2014年11月1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顺利着陆。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大幕。此后,我国又相继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并取得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探测器预计将于2017年前后发射,而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在月球背面落月探测。
8北斗导航卫星系列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2010年,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正式进入组网发射阶段。2007~2012年,我国共发射了15颗北斗导航卫星。2012年,随着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成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

   2015年3月,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
   9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





▲图为高分专项行业应用示意图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该系统自2013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至今,已有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八号、九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民用遥感卫星领域跨入亚米级分辨率时代。卫星数据已在国土、大气环境、水环境、农业、水利、地震灾害监测等行业部门应用。目前,高分五号卫星即将发射,我国也正进一步加快推动高分六号、七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10长征系列火箭及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






▲2015年9月20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发射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形成了长征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系列火箭,可靠性、安全性和发射测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长征六号及长征十一号火箭的相继升空,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大幕。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将于今年11月实现首飞。目前,我国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

   十大“热门”总结完毕,你最关注哪一个? 查看全部
   中国航天十大热门!

1.jpg


   奋进六十载,太空写辉煌。60年来,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

   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

   在中国航天事业不计其数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总有一些“热门”备受关注。
  •    1东方红一号卫星


3.jpg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携带着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科学试验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此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史上树起了第一座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用“东方红”命名了数颗通信卫星。如今,新一代超大型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五号平台的研发成功,将加快我国跻身国际一流卫星供应商行列的进程。
  •    2“331工程”及卫星通信


4.jpg


▲图为我国研制的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正在进行整流罩合罩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讨论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不久,我国卫星通信工程上马,被称为“331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是中国航天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的重要标志。

   1984年,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331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结束了我国长期租用国外通信和电视广播卫星的历史。

   30多年来,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快速发展,平台不断换代升级,东三、东四、东五系列通用平台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业务可覆盖通信、广播等各领域。
  •    3返回式卫星


5.jpg


▲图为我国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发射。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国成为第一个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就在本国国土上成功回收卫星的国家,也成为了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此后,我国返回式卫星不断发射升空。由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的天地往返技术,也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    4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6.jpg


▲图为风云二号卫星在发射场进行吊装

    1988年9月7日,新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准确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后,中国先后发射了风云一号系列、风云三号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系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风云四号”将于今年年底发射。

    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标志着中国天气预报进入国际大家庭。
  • 5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7.jpg


▲图为资源02C卫星在2012年1月1日拍摄的印度珊瑚海成像图

    1999年,由中国和巴西两国共同研制的首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发射升空,结束了我国没有陆地资源卫星的历史。此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02B星、04星相继升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还陆续发射了更为先进的资源二号系列卫星、资源一号02C和03 星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从而建成更加完善的国家对地观测体系,为日后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 6载人航天工程


8.jpg


▲图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瞬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实现了“中国飞船第一飞”。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今年,我国将实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今年9月15日中秋夜发射成功,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年10月发射。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 7月球探测工程


9.jpg


▲图为2014年11月1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顺利着陆。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大幕。此后,我国又相继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并取得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探测器预计将于2017年前后发射,而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在月球背面落月探测。
  • 8北斗导航卫星系列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2010年,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正式进入组网发射阶段。2007~2012年,我国共发射了15颗北斗导航卫星。2012年,随着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成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

   2015年3月,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
  •    9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


11.jpg

▲图为高分专项行业应用示意图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该系统自2013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至今,已有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八号、九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民用遥感卫星领域跨入亚米级分辨率时代。卫星数据已在国土、大气环境、水环境、农业、水利、地震灾害监测等行业部门应用。目前,高分五号卫星即将发射,我国也正进一步加快推动高分六号、七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    10长征系列火箭及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


12.jpg


▲2015年9月20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发射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形成了长征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系列火箭,可靠性、安全性和发射测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长征六号及长征十一号火箭的相继升空,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大幕。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将于今年11月实现首飞。目前,我国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

   十大“热门”总结完毕,你最关注哪一个?
584 浏览

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

电气控制类 小螺号 2016-09-14 16:0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航天云网是典型的全产业链的实践者,虽然航天科工是一个大集团(十大军工集团之一),足够航天云网快速形成规模,但未来工业云平台是否可以成功,显然不是靠这样的小范围业务非标耦合,真正可以形成广泛的深度耦合的商业模式,才可能构建一个有活力的平台生态。






这个图基本上体现了航天云网的整体定位及商业模式。






航天云网在资本上做了一些布局,从战略上将,是具有很强的战略导向意义的。

沈阳中之杰公司成立于1998年,以液压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液压控制技术解决方案、电液伺服测试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液压单元产品的设计与集成制造服务,具备很强的研发实力和生产管理能力。

大家可以再去看看航天云网在去年申请试点示范的提法,其主体是航天产品,也就是当时是基于航天产品来做这个事情的,这样的做法还是符合当时的场景的。











航天云网自己的提法是标杆工业互联网的,这是任何想做平台的应该注意的。

航天云网自己有国企背景,当然要利用起来,现在变成了一个类似政治任务一样的东西,做好这个事情也许意味着国企是否在新科技创新中占领主导地位,任何书记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我们之所以选择航天云网作为“精选案例”的第一个来介绍,还是因为这真的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对一些创业企业家有很大的启发。

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忽视这样的创新,他们不太可能成功,当然,可以藐视它,但不能忽视它啊,它毕竟有那么多资源。






大家可以看看刚刚分享的几个图片,我觉得真的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我相信任何想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都不能跨越航天云网设定的标杆了,如果不能在创新上超越它,那么谈什么理想,都是空话。

如果说要航天云网的思路和模式,可以看看这个图。






关于三哑的事情,可以看这个图,还是比较说明问题的。目前国内没有看到有平台在做这个事情,GE和西门子解决的重点倒是这里。







【官方网站】  

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 http://innovation4.innobase.cn/sm/401

航天云网-首页 http://www.casicloud.com/ 


【项目公司简介】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智造”)是航天云网的总体部与技术研究院,是科技部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的核心组成单位。

作为推进基于“互联网+智能制造”开展云制造业务的实施主体,承担航天云网的云制造、供应链系统、智慧工厂等核心业务,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智能工厂改造实施、企业信息化云服务等产品与服务。2015年7月航天智造被工信部评为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

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云网)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把握时代新机遇,抢占互联网经济制高点的重要行动主体,致力于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新业态。公司秉承发挥航天特色,顺应市场发展形势,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创业,目前已有超过3500家制造企业用户上线运行。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公司)是航天云网的技术中心,是航天云网共同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和制造业供应链云服务等平台的重要实施者。2015年7月,天智公司申报的航天产品智慧云试点成功入围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力争成为中国智造领头人。

北京西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塔公司)是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研发实力,以及十余年来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力,通过自主开发的移动通信大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大数据精准营销平台、移动网络安全运营管家等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系统级产品,并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项目目标】  

工业互联网第一平台







【项目介绍】  

以航空航天装备为代表的复杂产品制造业是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性产业。航天产品作为一类典型的复杂高端制造产品,其产品研制往往具有涉及的专业学科技术广、配套的研制单位多、知识含量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突出等特点,对跨单位协同研制与质量要求高,且面临生产资源分散,多品种、多阶段、变批量的复杂生产模式等挑战,对智能制造需求迫切。

然而,航天复杂产品制造面临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 按照产品型号进行投资建设,使制造资源和能力往往被封闭在少数单位内,为少数型号所用,导致制造资源和能力的运转存在忙闲不均现象。

(2) 基于实物样机的总体与分系统、设计与制造在企业间独立、串行的研制模式,存在因质量问题反复修改造成成本加大及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

(3) 存在生产资源分散,产品研制生产和批量生产转换能力薄弱等问题,缺少生产高度灵活性、智能化、节约资源的系统整合技术手段。

(4) 应用传统研制模式的复杂产品研制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但以后的产品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系统设计需多学科多轮迭代,急需建立设计生产并行协同模式来大幅缩短研制周期。

   智慧云制造模式正是在此背景需求下应运而生。通过智慧云制造,可以实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航天复杂产品数字化并行协同研制,解决研制周期长、可靠性低、成本高等问题,并将存量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行充分整合共享,通过竞争性配置、柔性重组,提升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效能,倍增原有的投资收益。

航天科工专有云制造平台是首个央企集团级云制造平台,推动了全要素资源共享、制造过程深度协同,实现了“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以及集团制造资源的软整合与竞争性配置,其协作配套业务可支持机加、电装、例行试验、计量检测等任务与能力, 在线开展需求发布、应答、竞价、成交评价的全业务流程。

 航天云网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依托航天科工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社会资源,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登录航天云网,“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金融服务”、“高效物流”五大业务领域入口分外醒目。输入企业用户信息进入航天云网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物资采购管理、采购订单管理、销售订单管理、报价管理、商品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等功能。在这里,用户能享受解决方案、创业融资、需求交易、产品租赁、专家咨询等多项服务。在众创空间平台上,用户还可以浏览推荐项目,申请融资路演,有几十位业界专家可以为创客们提供20多种行业的创业咨询服务。


【项目重点】  






协作和能力服务可能是重点,也是难点。但他们把这种功能简化了,其目的也是为了具有可操作性。







刨根问底

【问1】@昱辰泰克--尹金国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我提两个问题,一是端怎么建设?二是如何把如此多样的数据适配到可交易的层次?

【答1】@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对于老尹提的这两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关于端的建设,它采用的是工业4.0体系中的端到端集成,我认为是理解到位的,的确利用自己航天科工集团的产业链主导地位,起到了迅速扩大规模的作用。

二、关于数据适配问题,它目前没有做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适配,应该解决的是交易数据的适配问题,这应该不是难事。


【问2】@昱辰泰克--尹金国

@胡权•工业4.0研究院航天云网有没有行业限制?

【答2】@胡权•工业4.0研究院航天云网有没有行业限制?

 @昱辰泰克—尹金国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作为一个标杆Predix的平台,它意图上不太可能限制自己行业,但实际能否超过是另外一回事了。


【问3】@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提问:先对航天军工在这个领域的尝试试定位确认一下

1.航天科工是否是先将内部产业链打通,再做横向集成?

2.现在做到什么程度了?

3.优势在哪?

4.困难在哪?

 【答3】@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 你这个问题很具体

1. 他是不是要做横向集成,从战略意图上来讲,答案是显然的,这也是工业4.0时代最大的机会。

2. 现在重点还是在他们提供的能力中心、工业云等功能,但估计可以落地的是工业品商城。

3. 优势毫无疑问是航天科工集团的支持。

4. 困难还是如何实现类似Predix的能力。


【问4】@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落地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现在不要讲他是否可以落地,如果只从框架角度上是不是与工业4.0的框架体系是相类似的?从表面到深入。

【答4】@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客观的讲,我认为航天云网的探索是体现了工业4.0体系的三大集成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的经营环境及产业特色。

毕竟有了阿里巴巴这样的示范案例,工业品商城是一个可行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个事情可以做;但要模仿GE的Predix,也就是所谓能力服务和协同创新,似乎还不成熟。






航天云网在工业云上的布局,似乎也是考虑过的,但这样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相信是有难度的。


【问5】@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按成熟度讲进展到哪个阶段?

【答5】@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我觉得航天云网还处于一定的模式验证阶段。


【问6】@昱辰泰克--尹金国

@郑梓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 公网为什么类型的客户服务?提供什么价值?

【答6】@郑梓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

航天云网分为专有云和公有云,专有云是针对航天科工集团内部的平台,公有云是对外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

公有云分为创新创业、云制造、工业品商城三大平台,这三大平台涉及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到流通三大主要环节。

系统外的大企业作为航天云网的大客户,我们帮他们建设专有云,同时,我觉得再大的企业,都需要与外部进行资源互换和能力协作。

工业互联网题目太大,要一步一步走。

把很多模块化的业务做好,再聚合到云网这个大平台上,达到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效果。

资源都是共享的。公有云是非常开放的平台,没有行业局限和企业局限。


【问7】@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希望通过这一案从以下几个角度做些思考

1.产业方向;2.定位;3.路径;4.实施规划:技术与落地

这样做是否改变了该集团产业方向?是否要重新定位?其实现路径将会怎样?需要哪些技术支撑?

【答7】@胡权•工业4.0研究院

这是航天云网目前思考的一个技术架构,虽然比较粗,但也算是一个可以借鉴参考的图吧






专家观点 


【观点1】@叶洎沅\制学网CEO

航天云网的主要目的还是实现科工集团内解决三哑问题的目标。目前在对接需求和供给时还是要依赖大量的人工,还做不到无缝的信息集成。

关键的瓶颈还是利益和效率。有难度的需求还是要依赖自身力量或者熟悉的供应商,没有难度的需求,例如某个样品的检测,速度最关键,如果大量的人工协调拖慢了速度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就得不偿失了。


【观点2】

@阿杜@IoT先锋

从产品的角度,做这么一个大而全的平台,太让人眼花缭乱了。确实应该先主推一个或三个杀机级业务,并告诉大家看哪些企业开始适用、如何使用他们平台的某一业务,这样才更容易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真正做成共有云平台

@大胡子

@阿杜,未必。大而全的意思是,先圈地,争夺政治政策资源,至于落地频道,可以合作或外包。


【观点3】

@大胡子

中国特色,央企平台一半以上不靠市场驱动。但关键是有个团队往下做。这是一个全新的无人区,谁也不会掏真金白银去试错。如果是民营,也不会大模大样开放展览给大家,瞬间被抄去了。

而且这件事,显然大国企更有优势,制造实力与积淀。复杂产品与服务要数字化,首先看谁模型多标准多。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大胡子 您这个讲法是很妥当的。

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任何民营企业要做这个事情,也会面临如何对冲国企这种优势的困难,如果对冲不了,也就没有可能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


【观点4】@智能制造 祝艳伟

云制造,重点在制造,生产能力的虚拟化,协同


【观点5】@邓子畏

航天云网实际上是从一个行业云在向区域云拓展


【观点6】@余文忠-慧玩创新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格局,一开始就有高起点、高价值的免费分享,会显著提高竞争优势。

有企业有其痼疾,看其使命是否真正能落实。

高水平的人才也会是其重大挑战

想法,能否变成有竞争力的可行做法,要大量高水平人才的合作。

纸上谈兵,谁都会。关键点的突破,非有高端人才并把其用好不可。


【观点7】@大胡子

@胡权•工业4.0研究院,可以藐视,不能忽视

因为体制办网,如同秀才造反。

体制搞数字化可以,学德国可以。

德国人只敢提系统,绝不会提网。因为他也没那个文化。

中央智能集权与边缘智能牛逼

如果把航天云网改名为航天云系统,大家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把大家害惨了,都去挣快钱骗钱。其实美国网文化背后还有深沉的互联网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网络体系一开始常常是无功利目的而创造价值。

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上帝选民的国度,牛逼到有比挣钱更重要的选项。这才是网络。边缘智能的平等联合才能去克服摩擦。否则,全靠中央智能花钱雇人去投入,这个成本分摊下来,没有用户能承担得起。


【观点8】@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

航天是有特殊性的,协作是必须的。所以感觉会更容易些

比起市场化操作更可行。同时要求的及时性与协调性做起来更有必要性。比如我们看到的各种发射任务,科研任务等。只是感觉安全是第一位的。其行业与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内部的可行性。

外部由于军民融合,吸引力肯定是有的。这是天然优势.

很多问题,在特定环境中不存在问题。

我的观点:在航天与军工领域更需要,也更可行。在提高效率方面,减少浪费方面,产业协同方面都具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另外航天的纵向集成基础好。象有宁总@宁振波航空工业北京这些精英的参与。成功的可能性很强。

航天的特殊性对于追溯要求很高,因此共享是必要的。可减少很多麻烦,价值很高。

对外也不是问题:对于其他国企与民企搭上航天这一快车,吸引力大

还有中国制造2025中有明确要求。客观讲也有政治任务的需求。在这里既不可能用GE的,也不可能用西门子的

其科学性,先进性,可持续性很重要。因为不涉及商业模式的市场竞争。可操作落实更可行。

从航天的研发,制造,建设及运营多角度看本身就是一个大生态。很看好。

他是面向国际的竞争,而不是国内竞争。效率,安全,成本,质量。不是与企业竞争,而是与发达国家竞争

对于航天更多不是成本,而是能否做成。这也是面向不同案例要考虑的

道听途说        

   航天云网可能培养出千亿级的产业链

由航天智造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智慧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即航天云网(服务于全社会各类企业协同、全要素资源共享的过程)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1.0版本己经上线。航天云网是首个由中央企业提供的、以云制造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航天云网上线运行100多天之后,注册企业达43000多家,分布在全国所有省市区,主要行业分布为:机械制造业12000余家,电气及器材制造业6000余家,通信行业4000余家,金属制造业3000余家,纺织业3000余家。

此外,随着云制造的深入幵展,正催生一批面向制造企业提供云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以及幵发实施云服务技术与系统的软硬件企业。未来围绕云制造咨询、研发、实施、培训、运营、电子商务等业务,以及向其他复杂产品制造业拓展应用,可培育一个千亿元的云制造产业。由此,“云制造”产业已开始快速起步。

寻根找据  

航天云网——为你的一周岁喝彩 http://mp.weixin.qq.com/s%3F__ ... irect

作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已吸引超过13万户企业入驻,涉及制造业的各个门类,汇聚社会“双创”项目近千项,并对接国际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业。

今年4月30日,航天科工宣布将通过航天云网发布430亿元的协作采购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供应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举动吸引了众多供应商参与,不足两个月成交额就突破60亿元。

为大家做这方面带了个好头。也就是实业做互联网及新生态有其先天的资源优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会扭转格局。

借助航天云网平台,密织智慧海派业务网络 http://mp.weixin.qq.com/s%3F__ ... irect

智慧海派作为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要的控股子公司,加入航天序列后,也积极加入航天云网的推广。截止发稿时,智慧海派旗下的深圳市海派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禾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杭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子公司全部注册成为平台注册用户,涉及金额3.65亿元左右。同时,智慧海派正在积极推进各项领域的业务均搭上航天云网的快车。目前,已经发布的需求正在积极转化为实际成交,从而分享了航天云网带来的“甜头”。

【价值归纳一】通过协同采购实现降低成本。

【价值归纳二】先内部协同,再社会协同。

【价值归纳三】己进行实践,说明不仅完成规划,建设,而且己投入运营。

实践出真知,需要了解其背后的规划者,建设者及运营者。横向集成按过去分析很难,而在特定行业会快速突破!







文章来源于 工业4.0俱乐部 查看全部
  航天云网是典型的全产业链的实践者,虽然航天科工是一个大集团(十大军工集团之一),足够航天云网快速形成规模,但未来工业云平台是否可以成功,显然不是靠这样的小范围业务非标耦合,真正可以形成广泛的深度耦合的商业模式,才可能构建一个有活力的平台生态。

1.0_.PNG


这个图基本上体现了航天云网的整体定位及商业模式。

1.1_.PNG


航天云网在资本上做了一些布局,从战略上将,是具有很强的战略导向意义的。

沈阳中之杰公司成立于1998年,以液压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液压控制技术解决方案、电液伺服测试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液压单元产品的设计与集成制造服务,具备很强的研发实力和生产管理能力。

大家可以再去看看航天云网在去年申请试点示范的提法,其主体是航天产品,也就是当时是基于航天产品来做这个事情的,这样的做法还是符合当时的场景的。

1.2_.PNG


1.3_.jpg


航天云网自己的提法是标杆工业互联网的,这是任何想做平台的应该注意的。

航天云网自己有国企背景,当然要利用起来,现在变成了一个类似政治任务一样的东西,做好这个事情也许意味着国企是否在新科技创新中占领主导地位,任何书记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1.6_.jpg


我们之所以选择航天云网作为“精选案例”的第一个来介绍,还是因为这真的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对一些创业企业家有很大的启发。

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忽视这样的创新,他们不太可能成功,当然,可以藐视它,但不能忽视它啊,它毕竟有那么多资源。

1.7_.jpg


大家可以看看刚刚分享的几个图片,我觉得真的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我相信任何想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都不能跨越航天云网设定的标杆了,如果不能在创新上超越它,那么谈什么理想,都是空话。

如果说要航天云网的思路和模式,可以看看这个图。

1.8_.jpg


关于三哑的事情,可以看这个图,还是比较说明问题的。目前国内没有看到有平台在做这个事情,GE和西门子解决的重点倒是这里。

1.9_.jpg



【官方网站】  

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 http://innovation4.innobase.cn/sm/401

航天云网-首页 http://www.casicloud.com/ 


【项目公司简介】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智造”)是航天云网的总体部与技术研究院,是科技部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的核心组成单位。

作为推进基于“互联网+智能制造”开展云制造业务的实施主体,承担航天云网的云制造、供应链系统、智慧工厂等核心业务,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智能工厂改造实施、企业信息化云服务等产品与服务。2015年7月航天智造被工信部评为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

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云网)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把握时代新机遇,抢占互联网经济制高点的重要行动主体,致力于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新业态。公司秉承发挥航天特色,顺应市场发展形势,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创业,目前已有超过3500家制造企业用户上线运行。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公司)是航天云网的技术中心,是航天云网共同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和制造业供应链云服务等平台的重要实施者。2015年7月,天智公司申报的航天产品智慧云试点成功入围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力争成为中国智造领头人。

北京西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塔公司)是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研发实力,以及十余年来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力,通过自主开发的移动通信大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大数据精准营销平台、移动网络安全运营管家等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系统级产品,并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项目目标】  

工业互联网第一平台

1.10_.jpg



【项目介绍】  

以航空航天装备为代表的复杂产品制造业是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性产业。航天产品作为一类典型的复杂高端制造产品,其产品研制往往具有涉及的专业学科技术广、配套的研制单位多、知识含量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突出等特点,对跨单位协同研制与质量要求高,且面临生产资源分散,多品种、多阶段、变批量的复杂生产模式等挑战,对智能制造需求迫切。

然而,航天复杂产品制造面临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 按照产品型号进行投资建设,使制造资源和能力往往被封闭在少数单位内,为少数型号所用,导致制造资源和能力的运转存在忙闲不均现象。

(2) 基于实物样机的总体与分系统、设计与制造在企业间独立、串行的研制模式,存在因质量问题反复修改造成成本加大及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

(3) 存在生产资源分散,产品研制生产和批量生产转换能力薄弱等问题,缺少生产高度灵活性、智能化、节约资源的系统整合技术手段。

(4) 应用传统研制模式的复杂产品研制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但以后的产品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系统设计需多学科多轮迭代,急需建立设计生产并行协同模式来大幅缩短研制周期。

   智慧云制造模式正是在此背景需求下应运而生。通过智慧云制造,可以实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航天复杂产品数字化并行协同研制,解决研制周期长、可靠性低、成本高等问题,并将存量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行充分整合共享,通过竞争性配置、柔性重组,提升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效能,倍增原有的投资收益。

航天科工专有云制造平台是首个央企集团级云制造平台,推动了全要素资源共享、制造过程深度协同,实现了“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以及集团制造资源的软整合与竞争性配置,其协作配套业务可支持机加、电装、例行试验、计量检测等任务与能力, 在线开展需求发布、应答、竞价、成交评价的全业务流程。

 航天云网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依托航天科工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社会资源,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登录航天云网,“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金融服务”、“高效物流”五大业务领域入口分外醒目。输入企业用户信息进入航天云网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物资采购管理、采购订单管理、销售订单管理、报价管理、商品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等功能。在这里,用户能享受解决方案、创业融资、需求交易、产品租赁、专家咨询等多项服务。在众创空间平台上,用户还可以浏览推荐项目,申请融资路演,有几十位业界专家可以为创客们提供20多种行业的创业咨询服务。


【项目重点】  

1.11_.jpg


协作和能力服务可能是重点,也是难点。但他们把这种功能简化了,其目的也是为了具有可操作性。

1.12_.jpg



刨根问底

【问1】@昱辰泰克--尹金国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我提两个问题,一是端怎么建设?二是如何把如此多样的数据适配到可交易的层次?

【答1】@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对于老尹提的这两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关于端的建设,它采用的是工业4.0体系中的端到端集成,我认为是理解到位的,的确利用自己航天科工集团的产业链主导地位,起到了迅速扩大规模的作用。

二、关于数据适配问题,它目前没有做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适配,应该解决的是交易数据的适配问题,这应该不是难事。


【问2】@昱辰泰克--尹金国

@胡权•工业4.0研究院航天云网有没有行业限制?

【答2】@胡权•工业4.0研究院航天云网有没有行业限制?

 @昱辰泰克—尹金国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作为一个标杆Predix的平台,它意图上不太可能限制自己行业,但实际能否超过是另外一回事了。


【问3】@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提问:先对航天军工在这个领域的尝试试定位确认一下

1.航天科工是否是先将内部产业链打通,再做横向集成?

2.现在做到什么程度了?

3.优势在哪?

4.困难在哪?

 【答3】@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 你这个问题很具体

1. 他是不是要做横向集成,从战略意图上来讲,答案是显然的,这也是工业4.0时代最大的机会。

2. 现在重点还是在他们提供的能力中心、工业云等功能,但估计可以落地的是工业品商城。

3. 优势毫无疑问是航天科工集团的支持。

4. 困难还是如何实现类似Predix的能力。


【问4】@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落地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现在不要讲他是否可以落地,如果只从框架角度上是不是与工业4.0的框架体系是相类似的?从表面到深入。

【答4】@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客观的讲,我认为航天云网的探索是体现了工业4.0体系的三大集成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的经营环境及产业特色。

毕竟有了阿里巴巴这样的示范案例,工业品商城是一个可行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个事情可以做;但要模仿GE的Predix,也就是所谓能力服务和协同创新,似乎还不成熟。

1.12_.jpg


航天云网在工业云上的布局,似乎也是考虑过的,但这样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相信是有难度的。


【问5】@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按成熟度讲进展到哪个阶段?

【答5】@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我觉得航天云网还处于一定的模式验证阶段。


【问6】@昱辰泰克--尹金国

@郑梓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 公网为什么类型的客户服务?提供什么价值?

【答6】@郑梓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

航天云网分为专有云和公有云,专有云是针对航天科工集团内部的平台,公有云是对外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

公有云分为创新创业、云制造、工业品商城三大平台,这三大平台涉及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到流通三大主要环节。

系统外的大企业作为航天云网的大客户,我们帮他们建设专有云,同时,我觉得再大的企业,都需要与外部进行资源互换和能力协作。

工业互联网题目太大,要一步一步走。

把很多模块化的业务做好,再聚合到云网这个大平台上,达到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效果。

资源都是共享的。公有云是非常开放的平台,没有行业局限和企业局限。


【问7】@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希望通过这一案从以下几个角度做些思考

1.产业方向;2.定位;3.路径;4.实施规划:技术与落地

这样做是否改变了该集团产业方向?是否要重新定位?其实现路径将会怎样?需要哪些技术支撑?

【答7】@胡权•工业4.0研究院

这是航天云网目前思考的一个技术架构,虽然比较粗,但也算是一个可以借鉴参考的图吧

1.14_.PNG


专家观点 


【观点1】@叶洎沅\制学网CEO

航天云网的主要目的还是实现科工集团内解决三哑问题的目标。目前在对接需求和供给时还是要依赖大量的人工,还做不到无缝的信息集成。

关键的瓶颈还是利益和效率。有难度的需求还是要依赖自身力量或者熟悉的供应商,没有难度的需求,例如某个样品的检测,速度最关键,如果大量的人工协调拖慢了速度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就得不偿失了。


【观点2】

@阿杜@IoT先锋

从产品的角度,做这么一个大而全的平台,太让人眼花缭乱了。确实应该先主推一个或三个杀机级业务,并告诉大家看哪些企业开始适用、如何使用他们平台的某一业务,这样才更容易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真正做成共有云平台

@大胡子

@阿杜,未必。大而全的意思是,先圈地,争夺政治政策资源,至于落地频道,可以合作或外包。


【观点3】

@大胡子

中国特色,央企平台一半以上不靠市场驱动。但关键是有个团队往下做。这是一个全新的无人区,谁也不会掏真金白银去试错。如果是民营,也不会大模大样开放展览给大家,瞬间被抄去了。

而且这件事,显然大国企更有优势,制造实力与积淀。复杂产品与服务要数字化,首先看谁模型多标准多。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大胡子 您这个讲法是很妥当的。

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任何民营企业要做这个事情,也会面临如何对冲国企这种优势的困难,如果对冲不了,也就没有可能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


【观点4】@智能制造 祝艳伟

云制造,重点在制造,生产能力的虚拟化,协同


【观点5】@邓子畏

航天云网实际上是从一个行业云在向区域云拓展


【观点6】@余文忠-慧玩创新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格局,一开始就有高起点、高价值的免费分享,会显著提高竞争优势。

有企业有其痼疾,看其使命是否真正能落实。

高水平的人才也会是其重大挑战

想法,能否变成有竞争力的可行做法,要大量高水平人才的合作。

纸上谈兵,谁都会。关键点的突破,非有高端人才并把其用好不可。


【观点7】@大胡子

@胡权•工业4.0研究院,可以藐视,不能忽视

因为体制办网,如同秀才造反。

体制搞数字化可以,学德国可以。

德国人只敢提系统,绝不会提网。因为他也没那个文化。

中央智能集权与边缘智能牛逼

如果把航天云网改名为航天云系统,大家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把大家害惨了,都去挣快钱骗钱。其实美国网文化背后还有深沉的互联网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网络体系一开始常常是无功利目的而创造价值。

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上帝选民的国度,牛逼到有比挣钱更重要的选项。这才是网络。边缘智能的平等联合才能去克服摩擦。否则,全靠中央智能花钱雇人去投入,这个成本分摊下来,没有用户能承担得起。


【观点8】@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

航天是有特殊性的,协作是必须的。所以感觉会更容易些

比起市场化操作更可行。同时要求的及时性与协调性做起来更有必要性。比如我们看到的各种发射任务,科研任务等。只是感觉安全是第一位的。其行业与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内部的可行性。

外部由于军民融合,吸引力肯定是有的。这是天然优势.

很多问题,在特定环境中不存在问题。

我的观点:在航天与军工领域更需要,也更可行。在提高效率方面,减少浪费方面,产业协同方面都具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另外航天的纵向集成基础好。象有宁总@宁振波航空工业北京这些精英的参与。成功的可能性很强。

航天的特殊性对于追溯要求很高,因此共享是必要的。可减少很多麻烦,价值很高。

对外也不是问题:对于其他国企与民企搭上航天这一快车,吸引力大

还有中国制造2025中有明确要求。客观讲也有政治任务的需求。在这里既不可能用GE的,也不可能用西门子的

其科学性,先进性,可持续性很重要。因为不涉及商业模式的市场竞争。可操作落实更可行。

从航天的研发,制造,建设及运营多角度看本身就是一个大生态。很看好。

他是面向国际的竞争,而不是国内竞争。效率,安全,成本,质量。不是与企业竞争,而是与发达国家竞争

对于航天更多不是成本,而是能否做成。这也是面向不同案例要考虑的

道听途说        

   航天云网可能培养出千亿级的产业链

由航天智造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智慧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即航天云网(服务于全社会各类企业协同、全要素资源共享的过程)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1.0版本己经上线。航天云网是首个由中央企业提供的、以云制造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航天云网上线运行100多天之后,注册企业达43000多家,分布在全国所有省市区,主要行业分布为:机械制造业12000余家,电气及器材制造业6000余家,通信行业4000余家,金属制造业3000余家,纺织业3000余家。

此外,随着云制造的深入幵展,正催生一批面向制造企业提供云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以及幵发实施云服务技术与系统的软硬件企业。未来围绕云制造咨询、研发、实施、培训、运营、电子商务等业务,以及向其他复杂产品制造业拓展应用,可培育一个千亿元的云制造产业。由此,“云制造”产业已开始快速起步。

寻根找据  

航天云网——为你的一周岁喝彩 http://mp.weixin.qq.com/s%3F__ ... irect

作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已吸引超过13万户企业入驻,涉及制造业的各个门类,汇聚社会“双创”项目近千项,并对接国际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业。

今年4月30日,航天科工宣布将通过航天云网发布430亿元的协作采购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供应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举动吸引了众多供应商参与,不足两个月成交额就突破60亿元。

为大家做这方面带了个好头。也就是实业做互联网及新生态有其先天的资源优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会扭转格局。

借助航天云网平台,密织智慧海派业务网络 http://mp.weixin.qq.com/s%3F__ ... irect

智慧海派作为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要的控股子公司,加入航天序列后,也积极加入航天云网的推广。截止发稿时,智慧海派旗下的深圳市海派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禾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杭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子公司全部注册成为平台注册用户,涉及金额3.65亿元左右。同时,智慧海派正在积极推进各项领域的业务均搭上航天云网的快车。目前,已经发布的需求正在积极转化为实际成交,从而分享了航天云网带来的“甜头”。

【价值归纳一】通过协同采购实现降低成本。

【价值归纳二】先内部协同,再社会协同。

【价值归纳三】己进行实践,说明不仅完成规划,建设,而且己投入运营。

实践出真知,需要了解其背后的规划者,建设者及运营者。横向集成按过去分析很难,而在特定行业会快速突破!


069c8dd.jpg


文章来源于 工业4.0俱乐部
249 浏览

中国列出成为太空强国时间表

其它类 不倒的铁娘子 2017-01-04 10:1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中国政府12月27日发布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主要内容为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中国将发射2个月球探测器,为实现载人登月积累经验。同时决定通过中国版GPS来覆盖“现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国家,扩大影响力。中国将在航天开发领域巩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地位。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写入了今后5年的发展计划。中国每隔5年发布一次航天白皮书。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透露,中国航天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30年左右,中国航天要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今后5年是稳固基础的时期。

白皮书透露,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积累的经验将用于今后的火星采样返回、火星周围的小行星探测等开发项目。

 此前,火星探测不仅有美俄印等大国的航天部门参与,美国的民间企业也加入其中。中国2011年曾委托俄罗斯发射火星探测器,但发射失败。此次中国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加入到全球火星探测竞争中。
在月球探测方面,中国将在2017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2018年前后,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并在太空开展中继通信,用于开发与月球背面的通信技术。
中国在2013年12月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的软着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吴艳华在记者会上被问及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的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时表示:“当前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其科学目标和技术途径,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即正在进行方案的深化论证阶段”,透露出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未来月球探测进行了规划。

 白皮书提到,让航天技术服务于中国领导层倡导的现代版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计划。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开展北斗全球系统建设,计划于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预计覆盖对象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各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目前各国都在使用美国主导的GPS系统导航,中国意在为这些国家提供其他选择,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等关键技术,为计划2022年前后完成的中国独立空间站进行补给。
 
来源网络
 
 
在生产繁忙时,稽核工作该怎样展开?
怎么样让高层对PMC数据的认同及保证PMC数据的准确性?
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查看全部
中国政府12月27日发布了《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主要内容为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中国将发射2个月球探测器,为实现载人登月积累经验。同时决定通过中国版GPS来覆盖“现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国家,扩大影响力。中国将在航天开发领域巩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地位。
QQ图片20170104100250.jpg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写入了今后5年的发展计划。中国每隔5年发布一次航天白皮书。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透露,中国航天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30年左右,中国航天要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今后5年是稳固基础的时期。

白皮书透露,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实施环绕和巡视联合探测。积累的经验将用于今后的火星采样返回、火星周围的小行星探测等开发项目。

 此前,火星探测不仅有美俄印等大国的航天部门参与,美国的民间企业也加入其中。中国2011年曾委托俄罗斯发射火星探测器,但发射失败。此次中国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加入到全球火星探测竞争中。
在月球探测方面,中国将在2017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2018年前后,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并在太空开展中继通信,用于开发与月球背面的通信技术。
中国在2013年12月成功实现了“嫦娥三号”的软着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吴艳华在记者会上被问及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的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时表示:“当前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其科学目标和技术途径,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即正在进行方案的深化论证阶段”,透露出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未来月球探测进行了规划。

 白皮书提到,让航天技术服务于中国领导层倡导的现代版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计划。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开展北斗全球系统建设,计划于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预计覆盖对象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各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目前各国都在使用美国主导的GPS系统导航,中国意在为这些国家提供其他选择,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等关键技术,为计划2022年前后完成的中国独立空间站进行补给。
 
来源网络
 
 
在生产繁忙时,稽核工作该怎样展开?
怎么样让高层对PMC数据的认同及保证PMC数据的准确性?
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440 浏览

中国航天十大热门

机械自动化类 Leader 2016-10-31 20:56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中国航天十大热门!






   奋进六十载,太空写辉煌。60年来,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

   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

   在中国航天事业不计其数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总有一些“热门”备受关注。
   1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携带着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科学试验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此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史上树起了第一座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用“东方红”命名了数颗通信卫星。如今,新一代超大型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五号平台的研发成功,将加快我国跻身国际一流卫星供应商行列的进程。
   2“331工程”及卫星通信






▲图为我国研制的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正在进行整流罩合罩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讨论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不久,我国卫星通信工程上马,被称为“331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是中国航天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的重要标志。

   1984年,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331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结束了我国长期租用国外通信和电视广播卫星的历史。

   30多年来,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快速发展,平台不断换代升级,东三、东四、东五系列通用平台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业务可覆盖通信、广播等各领域。
   3返回式卫星






▲图为我国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发射。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国成为第一个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就在本国国土上成功回收卫星的国家,也成为了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此后,我国返回式卫星不断发射升空。由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的天地往返技术,也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4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图为风云二号卫星在发射场进行吊装

    1988年9月7日,新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准确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后,中国先后发射了风云一号系列、风云三号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系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风云四号”将于今年年底发射。

    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标志着中国天气预报进入国际大家庭。
5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图为资源02C卫星在2012年1月1日拍摄的印度珊瑚海成像图

    1999年,由中国和巴西两国共同研制的首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发射升空,结束了我国没有陆地资源卫星的历史。此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02B星、04星相继升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还陆续发射了更为先进的资源二号系列卫星、资源一号02C和03 星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从而建成更加完善的国家对地观测体系,为日后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6载人航天工程






▲图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瞬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实现了“中国飞船第一飞”。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今年,我国将实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今年9月15日中秋夜发射成功,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年10月发射。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7月球探测工程






▲图为2014年11月1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顺利着陆。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大幕。此后,我国又相继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并取得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探测器预计将于2017年前后发射,而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在月球背面落月探测。
8北斗导航卫星系列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2010年,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正式进入组网发射阶段。2007~2012年,我国共发射了15颗北斗导航卫星。2012年,随着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成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

   2015年3月,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
   9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





▲图为高分专项行业应用示意图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该系统自2013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至今,已有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八号、九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民用遥感卫星领域跨入亚米级分辨率时代。卫星数据已在国土、大气环境、水环境、农业、水利、地震灾害监测等行业部门应用。目前,高分五号卫星即将发射,我国也正进一步加快推动高分六号、七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10长征系列火箭及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






▲2015年9月20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发射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形成了长征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系列火箭,可靠性、安全性和发射测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长征六号及长征十一号火箭的相继升空,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大幕。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将于今年11月实现首飞。目前,我国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

   十大“热门”总结完毕,你最关注哪一个? 查看全部
   中国航天十大热门!

1.jpg


   奋进六十载,太空写辉煌。60年来,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

   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

   在中国航天事业不计其数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总有一些“热门”备受关注。
  •    1东方红一号卫星


3.jpg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携带着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科学试验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此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史上树起了第一座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用“东方红”命名了数颗通信卫星。如今,新一代超大型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五号平台的研发成功,将加快我国跻身国际一流卫星供应商行列的进程。
  •    2“331工程”及卫星通信


4.jpg


▲图为我国研制的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正在进行整流罩合罩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讨论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不久,我国卫星通信工程上马,被称为“331工程”。该工程的实施是中国航天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的重要标志。

   1984年,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标志着“331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结束了我国长期租用国外通信和电视广播卫星的历史。

   30多年来,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快速发展,平台不断换代升级,东三、东四、东五系列通用平台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业务可覆盖通信、广播等各领域。
  •    3返回式卫星


5.jpg


▲图为我国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发射。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国成为第一个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就在本国国土上成功回收卫星的国家,也成为了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此后,我国返回式卫星不断发射升空。由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的天地往返技术,也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    4风云气象卫星系列


6.jpg


▲图为风云二号卫星在发射场进行吊装

    1988年9月7日,新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准确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后,中国先后发射了风云一号系列、风云三号系列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系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风云四号”将于今年年底发射。

    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标志着中国天气预报进入国际大家庭。
  • 5地球资源卫星系列


7.jpg


▲图为资源02C卫星在2012年1月1日拍摄的印度珊瑚海成像图

    1999年,由中国和巴西两国共同研制的首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发射升空,结束了我国没有陆地资源卫星的历史。此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02B星、04星相继升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还陆续发射了更为先进的资源二号系列卫星、资源一号02C和03 星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从而建成更加完善的国家对地观测体系,为日后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 6载人航天工程


8.jpg


▲图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瞬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实现了“中国飞船第一飞”。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今年,我国将实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今年9月15日中秋夜发射成功,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今年10月发射。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 7月球探测工程


9.jpg


▲图为2014年11月1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顺利着陆。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大幕。此后,我国又相继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并取得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探测器预计将于2017年前后发射,而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在月球背面落月探测。
  • 8北斗导航卫星系列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2010年,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正式进入组网发射阶段。2007~2012年,我国共发射了15颗北斗导航卫星。2012年,随着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成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

   2015年3月,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
  •    9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


11.jpg

▲图为高分专项行业应用示意图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该系统自2013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至今,已有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八号、九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民用遥感卫星领域跨入亚米级分辨率时代。卫星数据已在国土、大气环境、水环境、农业、水利、地震灾害监测等行业部门应用。目前,高分五号卫星即将发射,我国也正进一步加快推动高分六号、七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    10长征系列火箭及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


12.jpg


▲2015年9月20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发射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重大跨越,形成了长征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系列火箭,可靠性、安全性和发射测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长征六号及长征十一号火箭的相继升空,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大幕。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将于今年11月实现首飞。目前,我国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

   十大“热门”总结完毕,你最关注哪一个?
584 浏览

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

电气控制类 小螺号 2016-09-14 16:03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航天云网是典型的全产业链的实践者,虽然航天科工是一个大集团(十大军工集团之一),足够航天云网快速形成规模,但未来工业云平台是否可以成功,显然不是靠这样的小范围业务非标耦合,真正可以形成广泛的深度耦合的商业模式,才可能构建一个有活力的平台生态。






这个图基本上体现了航天云网的整体定位及商业模式。






航天云网在资本上做了一些布局,从战略上将,是具有很强的战略导向意义的。

沈阳中之杰公司成立于1998年,以液压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液压控制技术解决方案、电液伺服测试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液压单元产品的设计与集成制造服务,具备很强的研发实力和生产管理能力。

大家可以再去看看航天云网在去年申请试点示范的提法,其主体是航天产品,也就是当时是基于航天产品来做这个事情的,这样的做法还是符合当时的场景的。











航天云网自己的提法是标杆工业互联网的,这是任何想做平台的应该注意的。

航天云网自己有国企背景,当然要利用起来,现在变成了一个类似政治任务一样的东西,做好这个事情也许意味着国企是否在新科技创新中占领主导地位,任何书记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我们之所以选择航天云网作为“精选案例”的第一个来介绍,还是因为这真的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对一些创业企业家有很大的启发。

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忽视这样的创新,他们不太可能成功,当然,可以藐视它,但不能忽视它啊,它毕竟有那么多资源。






大家可以看看刚刚分享的几个图片,我觉得真的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我相信任何想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都不能跨越航天云网设定的标杆了,如果不能在创新上超越它,那么谈什么理想,都是空话。

如果说要航天云网的思路和模式,可以看看这个图。






关于三哑的事情,可以看这个图,还是比较说明问题的。目前国内没有看到有平台在做这个事情,GE和西门子解决的重点倒是这里。







【官方网站】  

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 http://innovation4.innobase.cn/sm/401

航天云网-首页 http://www.casicloud.com/ 


【项目公司简介】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智造”)是航天云网的总体部与技术研究院,是科技部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的核心组成单位。

作为推进基于“互联网+智能制造”开展云制造业务的实施主体,承担航天云网的云制造、供应链系统、智慧工厂等核心业务,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智能工厂改造实施、企业信息化云服务等产品与服务。2015年7月航天智造被工信部评为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

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云网)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把握时代新机遇,抢占互联网经济制高点的重要行动主体,致力于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新业态。公司秉承发挥航天特色,顺应市场发展形势,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创业,目前已有超过3500家制造企业用户上线运行。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公司)是航天云网的技术中心,是航天云网共同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和制造业供应链云服务等平台的重要实施者。2015年7月,天智公司申报的航天产品智慧云试点成功入围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力争成为中国智造领头人。

北京西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塔公司)是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研发实力,以及十余年来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力,通过自主开发的移动通信大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大数据精准营销平台、移动网络安全运营管家等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系统级产品,并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项目目标】  

工业互联网第一平台







【项目介绍】  

以航空航天装备为代表的复杂产品制造业是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性产业。航天产品作为一类典型的复杂高端制造产品,其产品研制往往具有涉及的专业学科技术广、配套的研制单位多、知识含量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突出等特点,对跨单位协同研制与质量要求高,且面临生产资源分散,多品种、多阶段、变批量的复杂生产模式等挑战,对智能制造需求迫切。

然而,航天复杂产品制造面临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 按照产品型号进行投资建设,使制造资源和能力往往被封闭在少数单位内,为少数型号所用,导致制造资源和能力的运转存在忙闲不均现象。

(2) 基于实物样机的总体与分系统、设计与制造在企业间独立、串行的研制模式,存在因质量问题反复修改造成成本加大及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

(3) 存在生产资源分散,产品研制生产和批量生产转换能力薄弱等问题,缺少生产高度灵活性、智能化、节约资源的系统整合技术手段。

(4) 应用传统研制模式的复杂产品研制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但以后的产品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系统设计需多学科多轮迭代,急需建立设计生产并行协同模式来大幅缩短研制周期。

   智慧云制造模式正是在此背景需求下应运而生。通过智慧云制造,可以实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航天复杂产品数字化并行协同研制,解决研制周期长、可靠性低、成本高等问题,并将存量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行充分整合共享,通过竞争性配置、柔性重组,提升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效能,倍增原有的投资收益。

航天科工专有云制造平台是首个央企集团级云制造平台,推动了全要素资源共享、制造过程深度协同,实现了“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以及集团制造资源的软整合与竞争性配置,其协作配套业务可支持机加、电装、例行试验、计量检测等任务与能力, 在线开展需求发布、应答、竞价、成交评价的全业务流程。

 航天云网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依托航天科工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社会资源,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登录航天云网,“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金融服务”、“高效物流”五大业务领域入口分外醒目。输入企业用户信息进入航天云网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物资采购管理、采购订单管理、销售订单管理、报价管理、商品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等功能。在这里,用户能享受解决方案、创业融资、需求交易、产品租赁、专家咨询等多项服务。在众创空间平台上,用户还可以浏览推荐项目,申请融资路演,有几十位业界专家可以为创客们提供20多种行业的创业咨询服务。


【项目重点】  






协作和能力服务可能是重点,也是难点。但他们把这种功能简化了,其目的也是为了具有可操作性。







刨根问底

【问1】@昱辰泰克--尹金国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我提两个问题,一是端怎么建设?二是如何把如此多样的数据适配到可交易的层次?

【答1】@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对于老尹提的这两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关于端的建设,它采用的是工业4.0体系中的端到端集成,我认为是理解到位的,的确利用自己航天科工集团的产业链主导地位,起到了迅速扩大规模的作用。

二、关于数据适配问题,它目前没有做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适配,应该解决的是交易数据的适配问题,这应该不是难事。


【问2】@昱辰泰克--尹金国

@胡权•工业4.0研究院航天云网有没有行业限制?

【答2】@胡权•工业4.0研究院航天云网有没有行业限制?

 @昱辰泰克—尹金国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作为一个标杆Predix的平台,它意图上不太可能限制自己行业,但实际能否超过是另外一回事了。


【问3】@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提问:先对航天军工在这个领域的尝试试定位确认一下

1.航天科工是否是先将内部产业链打通,再做横向集成?

2.现在做到什么程度了?

3.优势在哪?

4.困难在哪?

 【答3】@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 你这个问题很具体

1. 他是不是要做横向集成,从战略意图上来讲,答案是显然的,这也是工业4.0时代最大的机会。

2. 现在重点还是在他们提供的能力中心、工业云等功能,但估计可以落地的是工业品商城。

3. 优势毫无疑问是航天科工集团的支持。

4. 困难还是如何实现类似Predix的能力。


【问4】@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落地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现在不要讲他是否可以落地,如果只从框架角度上是不是与工业4.0的框架体系是相类似的?从表面到深入。

【答4】@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客观的讲,我认为航天云网的探索是体现了工业4.0体系的三大集成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的经营环境及产业特色。

毕竟有了阿里巴巴这样的示范案例,工业品商城是一个可行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个事情可以做;但要模仿GE的Predix,也就是所谓能力服务和协同创新,似乎还不成熟。






航天云网在工业云上的布局,似乎也是考虑过的,但这样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相信是有难度的。


【问5】@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按成熟度讲进展到哪个阶段?

【答5】@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我觉得航天云网还处于一定的模式验证阶段。


【问6】@昱辰泰克--尹金国

@郑梓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 公网为什么类型的客户服务?提供什么价值?

【答6】@郑梓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

航天云网分为专有云和公有云,专有云是针对航天科工集团内部的平台,公有云是对外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

公有云分为创新创业、云制造、工业品商城三大平台,这三大平台涉及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到流通三大主要环节。

系统外的大企业作为航天云网的大客户,我们帮他们建设专有云,同时,我觉得再大的企业,都需要与外部进行资源互换和能力协作。

工业互联网题目太大,要一步一步走。

把很多模块化的业务做好,再聚合到云网这个大平台上,达到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效果。

资源都是共享的。公有云是非常开放的平台,没有行业局限和企业局限。


【问7】@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希望通过这一案从以下几个角度做些思考

1.产业方向;2.定位;3.路径;4.实施规划:技术与落地

这样做是否改变了该集团产业方向?是否要重新定位?其实现路径将会怎样?需要哪些技术支撑?

【答7】@胡权•工业4.0研究院

这是航天云网目前思考的一个技术架构,虽然比较粗,但也算是一个可以借鉴参考的图吧






专家观点 


【观点1】@叶洎沅\制学网CEO

航天云网的主要目的还是实现科工集团内解决三哑问题的目标。目前在对接需求和供给时还是要依赖大量的人工,还做不到无缝的信息集成。

关键的瓶颈还是利益和效率。有难度的需求还是要依赖自身力量或者熟悉的供应商,没有难度的需求,例如某个样品的检测,速度最关键,如果大量的人工协调拖慢了速度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就得不偿失了。


【观点2】

@阿杜@IoT先锋

从产品的角度,做这么一个大而全的平台,太让人眼花缭乱了。确实应该先主推一个或三个杀机级业务,并告诉大家看哪些企业开始适用、如何使用他们平台的某一业务,这样才更容易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真正做成共有云平台

@大胡子

@阿杜,未必。大而全的意思是,先圈地,争夺政治政策资源,至于落地频道,可以合作或外包。


【观点3】

@大胡子

中国特色,央企平台一半以上不靠市场驱动。但关键是有个团队往下做。这是一个全新的无人区,谁也不会掏真金白银去试错。如果是民营,也不会大模大样开放展览给大家,瞬间被抄去了。

而且这件事,显然大国企更有优势,制造实力与积淀。复杂产品与服务要数字化,首先看谁模型多标准多。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大胡子 您这个讲法是很妥当的。

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任何民营企业要做这个事情,也会面临如何对冲国企这种优势的困难,如果对冲不了,也就没有可能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


【观点4】@智能制造 祝艳伟

云制造,重点在制造,生产能力的虚拟化,协同


【观点5】@邓子畏

航天云网实际上是从一个行业云在向区域云拓展


【观点6】@余文忠-慧玩创新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格局,一开始就有高起点、高价值的免费分享,会显著提高竞争优势。

有企业有其痼疾,看其使命是否真正能落实。

高水平的人才也会是其重大挑战

想法,能否变成有竞争力的可行做法,要大量高水平人才的合作。

纸上谈兵,谁都会。关键点的突破,非有高端人才并把其用好不可。


【观点7】@大胡子

@胡权•工业4.0研究院,可以藐视,不能忽视

因为体制办网,如同秀才造反。

体制搞数字化可以,学德国可以。

德国人只敢提系统,绝不会提网。因为他也没那个文化。

中央智能集权与边缘智能牛逼

如果把航天云网改名为航天云系统,大家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把大家害惨了,都去挣快钱骗钱。其实美国网文化背后还有深沉的互联网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网络体系一开始常常是无功利目的而创造价值。

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上帝选民的国度,牛逼到有比挣钱更重要的选项。这才是网络。边缘智能的平等联合才能去克服摩擦。否则,全靠中央智能花钱雇人去投入,这个成本分摊下来,没有用户能承担得起。


【观点8】@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

航天是有特殊性的,协作是必须的。所以感觉会更容易些

比起市场化操作更可行。同时要求的及时性与协调性做起来更有必要性。比如我们看到的各种发射任务,科研任务等。只是感觉安全是第一位的。其行业与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内部的可行性。

外部由于军民融合,吸引力肯定是有的。这是天然优势.

很多问题,在特定环境中不存在问题。

我的观点:在航天与军工领域更需要,也更可行。在提高效率方面,减少浪费方面,产业协同方面都具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另外航天的纵向集成基础好。象有宁总@宁振波航空工业北京这些精英的参与。成功的可能性很强。

航天的特殊性对于追溯要求很高,因此共享是必要的。可减少很多麻烦,价值很高。

对外也不是问题:对于其他国企与民企搭上航天这一快车,吸引力大

还有中国制造2025中有明确要求。客观讲也有政治任务的需求。在这里既不可能用GE的,也不可能用西门子的

其科学性,先进性,可持续性很重要。因为不涉及商业模式的市场竞争。可操作落实更可行。

从航天的研发,制造,建设及运营多角度看本身就是一个大生态。很看好。

他是面向国际的竞争,而不是国内竞争。效率,安全,成本,质量。不是与企业竞争,而是与发达国家竞争

对于航天更多不是成本,而是能否做成。这也是面向不同案例要考虑的

道听途说        

   航天云网可能培养出千亿级的产业链

由航天智造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智慧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即航天云网(服务于全社会各类企业协同、全要素资源共享的过程)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1.0版本己经上线。航天云网是首个由中央企业提供的、以云制造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航天云网上线运行100多天之后,注册企业达43000多家,分布在全国所有省市区,主要行业分布为:机械制造业12000余家,电气及器材制造业6000余家,通信行业4000余家,金属制造业3000余家,纺织业3000余家。

此外,随着云制造的深入幵展,正催生一批面向制造企业提供云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以及幵发实施云服务技术与系统的软硬件企业。未来围绕云制造咨询、研发、实施、培训、运营、电子商务等业务,以及向其他复杂产品制造业拓展应用,可培育一个千亿元的云制造产业。由此,“云制造”产业已开始快速起步。

寻根找据  

航天云网——为你的一周岁喝彩 http://mp.weixin.qq.com/s%3F__ ... irect

作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已吸引超过13万户企业入驻,涉及制造业的各个门类,汇聚社会“双创”项目近千项,并对接国际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业。

今年4月30日,航天科工宣布将通过航天云网发布430亿元的协作采购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供应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举动吸引了众多供应商参与,不足两个月成交额就突破60亿元。

为大家做这方面带了个好头。也就是实业做互联网及新生态有其先天的资源优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会扭转格局。

借助航天云网平台,密织智慧海派业务网络 http://mp.weixin.qq.com/s%3F__ ... irect

智慧海派作为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要的控股子公司,加入航天序列后,也积极加入航天云网的推广。截止发稿时,智慧海派旗下的深圳市海派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禾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杭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子公司全部注册成为平台注册用户,涉及金额3.65亿元左右。同时,智慧海派正在积极推进各项领域的业务均搭上航天云网的快车。目前,已经发布的需求正在积极转化为实际成交,从而分享了航天云网带来的“甜头”。

【价值归纳一】通过协同采购实现降低成本。

【价值归纳二】先内部协同,再社会协同。

【价值归纳三】己进行实践,说明不仅完成规划,建设,而且己投入运营。

实践出真知,需要了解其背后的规划者,建设者及运营者。横向集成按过去分析很难,而在特定行业会快速突破!







文章来源于 工业4.0俱乐部 查看全部
  航天云网是典型的全产业链的实践者,虽然航天科工是一个大集团(十大军工集团之一),足够航天云网快速形成规模,但未来工业云平台是否可以成功,显然不是靠这样的小范围业务非标耦合,真正可以形成广泛的深度耦合的商业模式,才可能构建一个有活力的平台生态。

1.0_.PNG


这个图基本上体现了航天云网的整体定位及商业模式。

1.1_.PNG


航天云网在资本上做了一些布局,从战略上将,是具有很强的战略导向意义的。

沈阳中之杰公司成立于1998年,以液压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液压控制技术解决方案、电液伺服测试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液压单元产品的设计与集成制造服务,具备很强的研发实力和生产管理能力。

大家可以再去看看航天云网在去年申请试点示范的提法,其主体是航天产品,也就是当时是基于航天产品来做这个事情的,这样的做法还是符合当时的场景的。

1.2_.PNG


1.3_.jpg


航天云网自己的提法是标杆工业互联网的,这是任何想做平台的应该注意的。

航天云网自己有国企背景,当然要利用起来,现在变成了一个类似政治任务一样的东西,做好这个事情也许意味着国企是否在新科技创新中占领主导地位,任何书记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1.6_.jpg


我们之所以选择航天云网作为“精选案例”的第一个来介绍,还是因为这真的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对一些创业企业家有很大的启发。

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忽视这样的创新,他们不太可能成功,当然,可以藐视它,但不能忽视它啊,它毕竟有那么多资源。

1.7_.jpg


大家可以看看刚刚分享的几个图片,我觉得真的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我相信任何想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都不能跨越航天云网设定的标杆了,如果不能在创新上超越它,那么谈什么理想,都是空话。

如果说要航天云网的思路和模式,可以看看这个图。

1.8_.jpg


关于三哑的事情,可以看这个图,还是比较说明问题的。目前国内没有看到有平台在做这个事情,GE和西门子解决的重点倒是这里。

1.9_.jpg



【官方网站】  

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 http://innovation4.innobase.cn/sm/401

航天云网-首页 http://www.casicloud.com/ 


【项目公司简介】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智造”)是航天云网的总体部与技术研究院,是科技部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的核心组成单位。

作为推进基于“互联网+智能制造”开展云制造业务的实施主体,承担航天云网的云制造、供应链系统、智慧工厂等核心业务,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智能工厂改造实施、企业信息化云服务等产品与服务。2015年7月航天智造被工信部评为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

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云网)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把握时代新机遇,抢占互联网经济制高点的重要行动主体,致力于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新业态。公司秉承发挥航天特色,顺应市场发展形势,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创业,目前已有超过3500家制造企业用户上线运行。

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智公司)是航天云网的技术中心,是航天云网共同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和制造业供应链云服务等平台的重要实施者。2015年7月,天智公司申报的航天产品智慧云试点成功入围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力争成为中国智造领头人。

北京西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塔公司)是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研发实力,以及十余年来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力,通过自主开发的移动通信大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大数据精准营销平台、移动网络安全运营管家等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系统级产品,并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项目目标】  

工业互联网第一平台

1.10_.jpg



【项目介绍】  

以航空航天装备为代表的复杂产品制造业是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性产业。航天产品作为一类典型的复杂高端制造产品,其产品研制往往具有涉及的专业学科技术广、配套的研制单位多、知识含量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突出等特点,对跨单位协同研制与质量要求高,且面临生产资源分散,多品种、多阶段、变批量的复杂生产模式等挑战,对智能制造需求迫切。

然而,航天复杂产品制造面临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 按照产品型号进行投资建设,使制造资源和能力往往被封闭在少数单位内,为少数型号所用,导致制造资源和能力的运转存在忙闲不均现象。

(2) 基于实物样机的总体与分系统、设计与制造在企业间独立、串行的研制模式,存在因质量问题反复修改造成成本加大及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

(3) 存在生产资源分散,产品研制生产和批量生产转换能力薄弱等问题,缺少生产高度灵活性、智能化、节约资源的系统整合技术手段。

(4) 应用传统研制模式的复杂产品研制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但以后的产品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系统设计需多学科多轮迭代,急需建立设计生产并行协同模式来大幅缩短研制周期。

   智慧云制造模式正是在此背景需求下应运而生。通过智慧云制造,可以实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航天复杂产品数字化并行协同研制,解决研制周期长、可靠性低、成本高等问题,并将存量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行充分整合共享,通过竞争性配置、柔性重组,提升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效能,倍增原有的投资收益。

航天科工专有云制造平台是首个央企集团级云制造平台,推动了全要素资源共享、制造过程深度协同,实现了“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以及集团制造资源的软整合与竞争性配置,其协作配套业务可支持机加、电装、例行试验、计量检测等任务与能力, 在线开展需求发布、应答、竞价、成交评价的全业务流程。

 航天云网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依托航天科工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广泛社会资源,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登录航天云网,“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金融服务”、“高效物流”五大业务领域入口分外醒目。输入企业用户信息进入航天云网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物资采购管理、采购订单管理、销售订单管理、报价管理、商品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等功能。在这里,用户能享受解决方案、创业融资、需求交易、产品租赁、专家咨询等多项服务。在众创空间平台上,用户还可以浏览推荐项目,申请融资路演,有几十位业界专家可以为创客们提供20多种行业的创业咨询服务。


【项目重点】  

1.11_.jpg


协作和能力服务可能是重点,也是难点。但他们把这种功能简化了,其目的也是为了具有可操作性。

1.12_.jpg



刨根问底

【问1】@昱辰泰克--尹金国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我提两个问题,一是端怎么建设?二是如何把如此多样的数据适配到可交易的层次?

【答1】@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对于老尹提的这两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一、关于端的建设,它采用的是工业4.0体系中的端到端集成,我认为是理解到位的,的确利用自己航天科工集团的产业链主导地位,起到了迅速扩大规模的作用。

二、关于数据适配问题,它目前没有做到生产现场的数据适配,应该解决的是交易数据的适配问题,这应该不是难事。


【问2】@昱辰泰克--尹金国

@胡权•工业4.0研究院航天云网有没有行业限制?

【答2】@胡权•工业4.0研究院航天云网有没有行业限制?

 @昱辰泰克—尹金国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作为一个标杆Predix的平台,它意图上不太可能限制自己行业,但实际能否超过是另外一回事了。


【问3】@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提问:先对航天军工在这个领域的尝试试定位确认一下

1.航天科工是否是先将内部产业链打通,再做横向集成?

2.现在做到什么程度了?

3.优势在哪?

4.困难在哪?

 【答3】@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 你这个问题很具体

1. 他是不是要做横向集成,从战略意图上来讲,答案是显然的,这也是工业4.0时代最大的机会。

2. 现在重点还是在他们提供的能力中心、工业云等功能,但估计可以落地的是工业品商城。

3. 优势毫无疑问是航天科工集团的支持。

4. 困难还是如何实现类似Predix的能力。


【问4】@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落地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现在不要讲他是否可以落地,如果只从框架角度上是不是与工业4.0的框架体系是相类似的?从表面到深入。

【答4】@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客观的讲,我认为航天云网的探索是体现了工业4.0体系的三大集成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的经营环境及产业特色。

毕竟有了阿里巴巴这样的示范案例,工业品商城是一个可行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个事情可以做;但要模仿GE的Predix,也就是所谓能力服务和协同创新,似乎还不成熟。

1.12_.jpg


航天云网在工业云上的布局,似乎也是考虑过的,但这样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相信是有难度的。


【问5】@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按成熟度讲进展到哪个阶段?

【答5】@胡权•工业4.0研究院

我觉得航天云网还处于一定的模式验证阶段。


【问6】@昱辰泰克--尹金国

@郑梓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 公网为什么类型的客户服务?提供什么价值?

【答6】@郑梓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

航天云网分为专有云和公有云,专有云是针对航天科工集团内部的平台,公有云是对外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

公有云分为创新创业、云制造、工业品商城三大平台,这三大平台涉及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到流通三大主要环节。

系统外的大企业作为航天云网的大客户,我们帮他们建设专有云,同时,我觉得再大的企业,都需要与外部进行资源互换和能力协作。

工业互联网题目太大,要一步一步走。

把很多模块化的业务做好,再聚合到云网这个大平台上,达到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效果。

资源都是共享的。公有云是非常开放的平台,没有行业局限和企业局限。


【问7】@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秘书长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希望通过这一案从以下几个角度做些思考

1.产业方向;2.定位;3.路径;4.实施规划:技术与落地

这样做是否改变了该集团产业方向?是否要重新定位?其实现路径将会怎样?需要哪些技术支撑?

【答7】@胡权•工业4.0研究院

这是航天云网目前思考的一个技术架构,虽然比较粗,但也算是一个可以借鉴参考的图吧

1.14_.PNG


专家观点 


【观点1】@叶洎沅\制学网CEO

航天云网的主要目的还是实现科工集团内解决三哑问题的目标。目前在对接需求和供给时还是要依赖大量的人工,还做不到无缝的信息集成。

关键的瓶颈还是利益和效率。有难度的需求还是要依赖自身力量或者熟悉的供应商,没有难度的需求,例如某个样品的检测,速度最关键,如果大量的人工协调拖慢了速度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就得不偿失了。


【观点2】

@阿杜@IoT先锋

从产品的角度,做这么一个大而全的平台,太让人眼花缭乱了。确实应该先主推一个或三个杀机级业务,并告诉大家看哪些企业开始适用、如何使用他们平台的某一业务,这样才更容易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真正做成共有云平台

@大胡子

@阿杜,未必。大而全的意思是,先圈地,争夺政治政策资源,至于落地频道,可以合作或外包。


【观点3】

@大胡子

中国特色,央企平台一半以上不靠市场驱动。但关键是有个团队往下做。这是一个全新的无人区,谁也不会掏真金白银去试错。如果是民营,也不会大模大样开放展览给大家,瞬间被抄去了。

而且这件事,显然大国企更有优势,制造实力与积淀。复杂产品与服务要数字化,首先看谁模型多标准多。

@胡权•工业4.0研究院

@大胡子 您这个讲法是很妥当的。

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任何民营企业要做这个事情,也会面临如何对冲国企这种优势的困难,如果对冲不了,也就没有可能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


【观点4】@智能制造 祝艳伟

云制造,重点在制造,生产能力的虚拟化,协同


【观点5】@邓子畏

航天云网实际上是从一个行业云在向区域云拓展


【观点6】@余文忠-慧玩创新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格局,一开始就有高起点、高价值的免费分享,会显著提高竞争优势。

有企业有其痼疾,看其使命是否真正能落实。

高水平的人才也会是其重大挑战

想法,能否变成有竞争力的可行做法,要大量高水平人才的合作。

纸上谈兵,谁都会。关键点的突破,非有高端人才并把其用好不可。


【观点7】@大胡子

@胡权•工业4.0研究院,可以藐视,不能忽视

因为体制办网,如同秀才造反。

体制搞数字化可以,学德国可以。

德国人只敢提系统,绝不会提网。因为他也没那个文化。

中央智能集权与边缘智能牛逼

如果把航天云网改名为航天云系统,大家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把大家害惨了,都去挣快钱骗钱。其实美国网文化背后还有深沉的互联网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网络体系一开始常常是无功利目的而创造价值。

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上帝选民的国度,牛逼到有比挣钱更重要的选项。这才是网络。边缘智能的平等联合才能去克服摩擦。否则,全靠中央智能花钱雇人去投入,这个成本分摊下来,没有用户能承担得起。


【观点8】@杜玉河 工业4.0俱乐部 秘书长

航天是有特殊性的,协作是必须的。所以感觉会更容易些

比起市场化操作更可行。同时要求的及时性与协调性做起来更有必要性。比如我们看到的各种发射任务,科研任务等。只是感觉安全是第一位的。其行业与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内部的可行性。

外部由于军民融合,吸引力肯定是有的。这是天然优势.

很多问题,在特定环境中不存在问题。

我的观点:在航天与军工领域更需要,也更可行。在提高效率方面,减少浪费方面,产业协同方面都具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另外航天的纵向集成基础好。象有宁总@宁振波航空工业北京这些精英的参与。成功的可能性很强。

航天的特殊性对于追溯要求很高,因此共享是必要的。可减少很多麻烦,价值很高。

对外也不是问题:对于其他国企与民企搭上航天这一快车,吸引力大

还有中国制造2025中有明确要求。客观讲也有政治任务的需求。在这里既不可能用GE的,也不可能用西门子的

其科学性,先进性,可持续性很重要。因为不涉及商业模式的市场竞争。可操作落实更可行。

从航天的研发,制造,建设及运营多角度看本身就是一个大生态。很看好。

他是面向国际的竞争,而不是国内竞争。效率,安全,成本,质量。不是与企业竞争,而是与发达国家竞争

对于航天更多不是成本,而是能否做成。这也是面向不同案例要考虑的

道听途说        

   航天云网可能培养出千亿级的产业链

由航天智造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智慧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即航天云网(服务于全社会各类企业协同、全要素资源共享的过程)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1.0版本己经上线。航天云网是首个由中央企业提供的、以云制造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航天云网上线运行100多天之后,注册企业达43000多家,分布在全国所有省市区,主要行业分布为:机械制造业12000余家,电气及器材制造业6000余家,通信行业4000余家,金属制造业3000余家,纺织业3000余家。

此外,随着云制造的深入幵展,正催生一批面向制造企业提供云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以及幵发实施云服务技术与系统的软硬件企业。未来围绕云制造咨询、研发、实施、培训、运营、电子商务等业务,以及向其他复杂产品制造业拓展应用,可培育一个千亿元的云制造产业。由此,“云制造”产业已开始快速起步。

寻根找据  

航天云网——为你的一周岁喝彩 http://mp.weixin.qq.com/s%3F__ ... irect

作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已吸引超过13万户企业入驻,涉及制造业的各个门类,汇聚社会“双创”项目近千项,并对接国际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业。

今年4月30日,航天科工宣布将通过航天云网发布430亿元的协作采购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求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供应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举动吸引了众多供应商参与,不足两个月成交额就突破60亿元。

为大家做这方面带了个好头。也就是实业做互联网及新生态有其先天的资源优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会扭转格局。

借助航天云网平台,密织智慧海派业务网络 http://mp.weixin.qq.com/s%3F__ ... irect

智慧海派作为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要的控股子公司,加入航天序列后,也积极加入航天云网的推广。截止发稿时,智慧海派旗下的深圳市海派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禾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杭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子公司全部注册成为平台注册用户,涉及金额3.65亿元左右。同时,智慧海派正在积极推进各项领域的业务均搭上航天云网的快车。目前,已经发布的需求正在积极转化为实际成交,从而分享了航天云网带来的“甜头”。

【价值归纳一】通过协同采购实现降低成本。

【价值归纳二】先内部协同,再社会协同。

【价值归纳三】己进行实践,说明不仅完成规划,建设,而且己投入运营。

实践出真知,需要了解其背后的规划者,建设者及运营者。横向集成按过去分析很难,而在特定行业会快速突破!


069c8dd.jpg


文章来源于 工业4.0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