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累计签到次数:

今天获取 积分

智慧工厂

智慧工厂

589 浏览

工厂现场管理的最基本的20个细节!

管理类 功夫熊猫 2016-10-20 09:59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现场管理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下面20个最基本细节,必须掌握:
[login]
1、在所有电源插座上方都标识出插座的电压,防止低电压的设备被误接入高电压。

2、所有的门都在门的前面和后面标识出开门应该是“推”还是“拉”。可以极大的减少门被损害的机会,也非常方便平常的进出。

3、紧急生产的产品的指示单用另外的颜色区别出,可以容易提醒优先安排上生产线,优先进行检验,优先安排包装及优先进行出货等。

4、凡是内部有高压的容器,全部应该进行牢固的固定,比如灭火器、氧气瓶等。可以较少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5、生产线有新人进行作业的时候,在新人的手臂上标识出“新人作业”,一方面提醒新人自己还是个新手,另一方面,可以让线上的QC人员特别“照顾”他。

6、工厂有人进出但又需要一直关闭的门,可以在门上装上能够“自动”关闭的杆杠,一方面可以保证门一直处于关闭的状态,另一方面门被损害的机会较少了(不会有人用力开关门了)。

7、在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仓库前,对每一种产品的最高、最低库存都作出规定,并标识出目前的库存量。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真正的库存情况。防止库存过高,也可以防止有时候需求的产品却没有库存。

8、生产线的开关按钮尽量不要朝向过道,如果实在需要朝向过道的时候,也最好能够加外盖进行保护。这样可以防止过道上来往的运输工具误碰撞按扭,引起不必要的事故。

9、工厂的控制中心除了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外,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防止无关人员的“好奇”造成的重大的事故。

10、电流表、电压表、压力表等依靠指针指示数值的各类表,用醒目的记号笔标识出正常工作的时候,指针应处于的范围。这样就比较容易的知道正常工作的时候,设备是否处于正常。

11、不要太轻信设备上显示的温度,定期利用红外线温度仪进行重复确认是必要的工作。

12、首件不是仅仅指当天生产的第一件,下面所列出的在严格意义上讲,都是“首件”:每日开机后之首件、换件生产后首件、机器故障修护之首件、模治具修护或调整后之首件、品质问题点对策后之首件、作业人员更换后之首件、作业条件重新设定后之首件、停电后之首件、收工前之首件等。

13、锁螺丝的工具都带有磁性,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取螺丝;万一螺丝掉在工作台上,也非常容易利用工具的磁性吸起。

14、接收到的工作联络单、协调书等,如果无法按时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话,应及时以书面的形式并说明缘由,提交回发出部门。

15、在生产线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相似的产品分配到不同的生产线、不同的车间进行生产,这样相似产品混起来的可能就减少了。

16、给包装、销售、业务员等产品的彩色图片,减少他们认错产品的机会。
17、实验室内的所有的工具都悬挂在墙壁上,并在墙壁上划出它们的形状。这样,工具一旦被借出,就非常容易知道了。

18、在统计分析报表中,每隔一行就要阴影作为底色,这样的报表看起来清楚多了。

19、对于一些重要的测试设备,每日的“首件”利用特别选定的“不良件”进行测试,有时候可以清楚的知道设备的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

20、对一些有重要外观的产品,并不一定要用铁制的检测工具,可以用一些自制的塑料或者木制的检测工具,这样产品被划伤的机会就减少了。
[/login]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现场管理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640.webp_(24)_.jpg


下面20个最基本细节,必须掌握:
[login]
1、在所有电源插座上方都标识出插座的电压,防止低电压的设备被误接入高电压。

2、所有的门都在门的前面和后面标识出开门应该是“推”还是“拉”。可以极大的减少门被损害的机会,也非常方便平常的进出。

3、紧急生产的产品的指示单用另外的颜色区别出,可以容易提醒优先安排上生产线,优先进行检验,优先安排包装及优先进行出货等。

4、凡是内部有高压的容器,全部应该进行牢固的固定,比如灭火器、氧气瓶等。可以较少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5、生产线有新人进行作业的时候,在新人的手臂上标识出“新人作业”,一方面提醒新人自己还是个新手,另一方面,可以让线上的QC人员特别“照顾”他。

6、工厂有人进出但又需要一直关闭的门,可以在门上装上能够“自动”关闭的杆杠,一方面可以保证门一直处于关闭的状态,另一方面门被损害的机会较少了(不会有人用力开关门了)。

7、在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仓库前,对每一种产品的最高、最低库存都作出规定,并标识出目前的库存量。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真正的库存情况。防止库存过高,也可以防止有时候需求的产品却没有库存。

8、生产线的开关按钮尽量不要朝向过道,如果实在需要朝向过道的时候,也最好能够加外盖进行保护。这样可以防止过道上来往的运输工具误碰撞按扭,引起不必要的事故。

9、工厂的控制中心除了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外,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防止无关人员的“好奇”造成的重大的事故。

10、电流表、电压表、压力表等依靠指针指示数值的各类表,用醒目的记号笔标识出正常工作的时候,指针应处于的范围。这样就比较容易的知道正常工作的时候,设备是否处于正常。

11、不要太轻信设备上显示的温度,定期利用红外线温度仪进行重复确认是必要的工作。

12、首件不是仅仅指当天生产的第一件,下面所列出的在严格意义上讲,都是“首件”:每日开机后之首件、换件生产后首件、机器故障修护之首件、模治具修护或调整后之首件、品质问题点对策后之首件、作业人员更换后之首件、作业条件重新设定后之首件、停电后之首件、收工前之首件等。

13、锁螺丝的工具都带有磁性,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取螺丝;万一螺丝掉在工作台上,也非常容易利用工具的磁性吸起。

14、接收到的工作联络单、协调书等,如果无法按时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话,应及时以书面的形式并说明缘由,提交回发出部门。

15、在生产线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相似的产品分配到不同的生产线、不同的车间进行生产,这样相似产品混起来的可能就减少了。

16、给包装、销售、业务员等产品的彩色图片,减少他们认错产品的机会。
17、实验室内的所有的工具都悬挂在墙壁上,并在墙壁上划出它们的形状。这样,工具一旦被借出,就非常容易知道了。

18、在统计分析报表中,每隔一行就要阴影作为底色,这样的报表看起来清楚多了。

19、对于一些重要的测试设备,每日的“首件”利用特别选定的“不良件”进行测试,有时候可以清楚的知道设备的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

20、对一些有重要外观的产品,并不一定要用铁制的检测工具,可以用一些自制的塑料或者木制的检测工具,这样产品被划伤的机会就减少了。
[/login] 
 
来源:网络
462 浏览

助力制造升级 | 软件定义制造过程

机械自动化类 功夫熊猫 2016-10-20 09:56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无论是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中,都浓墨重彩地提出未来工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智能制造。
和以往生产过程不同,主要是在生产全过程更加关注软件开发以及软硬件的集成应用。在新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利用软件的定义,给生产制造过程注入新的活力。软件对生产过程的定义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未来制造目标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制造业需要发展的重点方向。
三大组织,一种典型模式
对于生产制造过程的软件重新定义,首先要分析下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典型业务模型。这样才能够在一个较为固化的模式下,进行生产过程的研究和实践。
对于典型的生产型企业来说,主要包含三种组织模式:
一种是大型企业生产组织模式,这主要是指以大型整机装备为核心产品的主制造商。这类企业规模庞大,通常分为企业、分厂、车间三层生产组织体系。
 





图1 大型企业生产组织结构
针对此类型企业,主要应用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的主机制造装配厂,在中航工业的典型代表如西飞、成飞、陕飞等。
第二种是研究院所生产组织模式,在国内军工制造业领域,尤其是航空制造领域,机载系统及其它附件设备多是由研制一体的研究院所完成。
 





图2 研究院所生产组织模式
这些研究院所通常有研发和生产两条线,如动控所,雷电院等,都是典型的研究院所的生产组织模式。
还有一种是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器仪表制造企业,弱化生产部的计划功能,直接由销售部门下达生产计划。
 





图3 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模式
这种由销售部门直接下达生产计划的模式,缩短了计划周期,非常适合生产周期短交货期敏感的企业。
这类企业按照不同的产品系列设立若干个装配分厂,前端的零件加工按照工艺分为若干个加工车间。企业通常不设中央库房,由加工车间直接将半成品零部件交付装配分厂,基本实现了装配拉动的生产方式。
针对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对应的生产业务模型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企业的创造价值的根本没有改变,企业主价值链的过程节点也趋近相同。生产型企业典型生产业务模型如下:





图4 典型生产管理业务模型

企业需求的来源多种多样,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销售订单形成的需求,这也是企业整个生产过程面向的最重要的利润实现点。
企业的需求确定以后,企业生产部门会根据需求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来从不同的颗粒度指导企业的生产。
企业的生产计划指导企业车间作业计划的制定并作用于其的执行,其作用范围包括企业所有生产类车间,如毛坯车间、零件加工车间、热处理及表面处理车间和部装总装车间。
以上所述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生产企业的业务模型,通过计划执行主线,搭建了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主流程,同时为了支撑主流程的正常运行,需要配套的物流、资源的支持,相互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生产全过程。
五步骤助力制造过程
要实现企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对企业智能制造的业务模式进行研究。然而百变不离其宗,中航工业将其总结为十六字箴言: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





 
图5 制造过程之变革

要实现智能制造业务模式的转变,需要集成车间现场软硬件技术,能够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动态感知,充分集成工程领域的产品三维数字模型,同时将三维模型充分应用到生产现场并进行模型信息的反馈和修正,基于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智能的生产管控系统,对生产过程信息进行实施分析并对生产过程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生产现场的软硬件也可以针对统计信息进行自主判断,以更好的服务生产。
实际上,这是围绕着五个步骤而来
一是要打通计划物流线,建立生产制造信息基础
以企业一个车间或者部分车间为试点,打通企业需求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计划工序计划的企业价值主线,打通企业进销存的物流主线,建立企业统一信息化平台和统一数据源,打造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信息管理基础。
如中航工业宝成通过对企业进销存物流线的优化升级,选取应用条件最为成熟的机加车间为典型代表,将企业生产计划从需求贯穿到生产现场,实现了主线打通和信息流动,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软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现全面无纸化,建立横向协同计划机制
通过企业全面制造执行的横向推广,实现企业全面无纸化,提升对企业价值主线的支撑和保障,建立生产计划纵向之间、横向之间、计划与物流和计划与资源的全面协同机制。
成飞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时代的制造业的前沿,在实现了主线打通和数据流动之后,全面整合生产制造全过程中的设备信息、工装工具信息、质量检验信息等,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有效处理,实现企业的全面无纸化。
三是将车间管理下沉,建立车间级层级递推
在建立企业全面制造执行实现车间现场管理的基础上,围绕MES集成生产现场多种软硬件技术,针对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专业代表性的典型产品建立示范性智能车间/生产线,然后推广到其他车间和生产线。
在机加类型车间、在装配类型车间、在复合材料类型车间、在在航电/机电系统,分层次推进。
四是将生产管理前移,深度集成产品三维数据模型
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全面管理的基础上,深度集成产品三维数据模型,充分应用模型的产品标注信息、工艺标注信息以及检验标注信息。
利用三维模型,自动应用到生产管理过程的物流、工艺和质量检验过程,并通过实际生产过程,对三维模型信息进行修正并反馈回工程领域,实现虚拟生产和物理制造的结合。
五是将计划管理上浮,全面实现生产过程智能管控
在实现需求→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计划→工序计划的企业价值主线的基础上,实时获取生产过程尤其是生产计划全过程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建设生产过程的智能管控系统,为企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智能分析和决策数据,并通过前面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进行反馈,实现调整和执行。
软件是主旋律
生产制造过程的变革和进步是一套完整、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就如一篇华丽的乐章,企业要想完美的演奏乐章,需要完成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设备作为演奏乐器,需要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信息化人员等作为不同的演奏家。软件就是主旋律,用软件贯穿设备性能、人员能力和资源调配,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逐步奏响制造过程进步的乐章,实现生产制造的蜕变和升华。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无论是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中,都浓墨重彩地提出未来工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智能制造。
和以往生产过程不同,主要是在生产全过程更加关注软件开发以及软硬件的集成应用。在新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利用软件的定义,给生产制造过程注入新的活力。软件对生产过程的定义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未来制造目标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制造业需要发展的重点方向。
三大组织,一种典型模式
对于生产制造过程的软件重新定义,首先要分析下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典型业务模型。这样才能够在一个较为固化的模式下,进行生产过程的研究和实践。
对于典型的生产型企业来说,主要包含三种组织模式:
一种是大型企业生产组织模式,这主要是指以大型整机装备为核心产品的主制造商。这类企业规模庞大,通常分为企业、分厂、车间三层生产组织体系。
 
640.webp_(19)_.jpg


图1 大型企业生产组织结构
针对此类型企业,主要应用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的主机制造装配厂,在中航工业的典型代表如西飞、成飞、陕飞等。
第二种是研究院所生产组织模式,在国内军工制造业领域,尤其是航空制造领域,机载系统及其它附件设备多是由研制一体的研究院所完成。
 
640.webp_(20)_.jpg


图2 研究院所生产组织模式
这些研究院所通常有研发和生产两条线,如动控所,雷电院等,都是典型的研究院所的生产组织模式。
还有一种是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器仪表制造企业,弱化生产部的计划功能,直接由销售部门下达生产计划。
 
640.webp_(21)_.jpg


图3 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模式
这种由销售部门直接下达生产计划的模式,缩短了计划周期,非常适合生产周期短交货期敏感的企业。
这类企业按照不同的产品系列设立若干个装配分厂,前端的零件加工按照工艺分为若干个加工车间。企业通常不设中央库房,由加工车间直接将半成品零部件交付装配分厂,基本实现了装配拉动的生产方式。
针对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对应的生产业务模型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企业的创造价值的根本没有改变,企业主价值链的过程节点也趋近相同。生产型企业典型生产业务模型如下:

640.webp_(22)_.jpg

图4 典型生产管理业务模型

企业需求的来源多种多样,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销售订单形成的需求,这也是企业整个生产过程面向的最重要的利润实现点。
企业的需求确定以后,企业生产部门会根据需求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来从不同的颗粒度指导企业的生产。
企业的生产计划指导企业车间作业计划的制定并作用于其的执行,其作用范围包括企业所有生产类车间,如毛坯车间、零件加工车间、热处理及表面处理车间和部装总装车间。
以上所述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生产企业的业务模型,通过计划执行主线,搭建了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主流程,同时为了支撑主流程的正常运行,需要配套的物流、资源的支持,相互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生产全过程。
五步骤助力制造过程
要实现企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对企业智能制造的业务模式进行研究。然而百变不离其宗,中航工业将其总结为十六字箴言: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

640.webp_(23)_.jpg

 
图5 制造过程之变革

要实现智能制造业务模式的转变,需要集成车间现场软硬件技术,能够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动态感知,充分集成工程领域的产品三维数字模型,同时将三维模型充分应用到生产现场并进行模型信息的反馈和修正,基于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智能的生产管控系统,对生产过程信息进行实施分析并对生产过程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生产现场的软硬件也可以针对统计信息进行自主判断,以更好的服务生产。
实际上,这是围绕着五个步骤而来
一是要打通计划物流线,建立生产制造信息基础
以企业一个车间或者部分车间为试点,打通企业需求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计划工序计划的企业价值主线,打通企业进销存的物流主线,建立企业统一信息化平台和统一数据源,打造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信息管理基础。
如中航工业宝成通过对企业进销存物流线的优化升级,选取应用条件最为成熟的机加车间为典型代表,将企业生产计划从需求贯穿到生产现场,实现了主线打通和信息流动,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软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现全面无纸化,建立横向协同计划机制
通过企业全面制造执行的横向推广,实现企业全面无纸化,提升对企业价值主线的支撑和保障,建立生产计划纵向之间、横向之间、计划与物流和计划与资源的全面协同机制。
成飞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时代的制造业的前沿,在实现了主线打通和数据流动之后,全面整合生产制造全过程中的设备信息、工装工具信息、质量检验信息等,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有效处理,实现企业的全面无纸化。
三是将车间管理下沉,建立车间级层级递推
在建立企业全面制造执行实现车间现场管理的基础上,围绕MES集成生产现场多种软硬件技术,针对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专业代表性的典型产品建立示范性智能车间/生产线,然后推广到其他车间和生产线。
在机加类型车间、在装配类型车间、在复合材料类型车间、在在航电/机电系统,分层次推进。
四是将生产管理前移,深度集成产品三维数据模型
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全面管理的基础上,深度集成产品三维数据模型,充分应用模型的产品标注信息、工艺标注信息以及检验标注信息。
利用三维模型,自动应用到生产管理过程的物流、工艺和质量检验过程,并通过实际生产过程,对三维模型信息进行修正并反馈回工程领域,实现虚拟生产和物理制造的结合。
五是将计划管理上浮,全面实现生产过程智能管控
在实现需求→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计划→工序计划的企业价值主线的基础上,实时获取生产过程尤其是生产计划全过程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建设生产过程的智能管控系统,为企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智能分析和决策数据,并通过前面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进行反馈,实现调整和执行。
软件是主旋律
生产制造过程的变革和进步是一套完整、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就如一篇华丽的乐章,企业要想完美的演奏乐章,需要完成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设备作为演奏乐器,需要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信息化人员等作为不同的演奏家。软件就是主旋律,用软件贯穿设备性能、人员能力和资源调配,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逐步奏响制造过程进步的乐章,实现生产制造的蜕变和升华。
 
 
 
来源:网络
470 浏览

一张实现智慧工厂的草图

管理类 冲上云霄 2016-06-20 10:36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关于智慧工厂的实现,大致的思路理了一下,细节还在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工厂是一个基于运营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的融合系统,其旨在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从互联互通、信息模型的建设,以及开放的集成,如何来实现智慧工厂,草拟了一个图,供大家拍砖之用,你的批评是我的进步。




 
首先,必须明确智慧工厂其宗旨在于为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能盈利,不要为了智能而智能,不要为了智慧而智慧,必须立足于企业长久的竞争力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避免超越--弯道超车在某些时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制造系统,如果不能为消费者、客户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则是没有意义的先进。

其次,必须基于精益--这是数字化的根源和基础,来设计企业的数据模型,即,为了实现持续竞争力,需要哪些指标的提升?

第三,将这些指标与信息化、自动化相应的技术对应起来,形成框架、流程、对象等构建智慧工厂的模块与单元集成。

第四,制定推动智慧工厂的策略,基于全局的规划,而从局部来实现,这样的话,可以梯次实现,这就要求功能单元必须是模块化和开放性特征,模块化便于扩充,而开放性解决长久的兼容问题。

第五,必须是建立企业标准,以能够确保符合国际标准,这样供应商体系才能有所依循,必须明确,标准是代表完整性的架构设计的,考虑最为广泛的厂商利益和企业长久可用的。

第六,据此制定标准并召集合作伙伴共同搭建智慧工厂的平台架构。

第七,智慧工厂是一个具有自身优化能力的持续改善系统,仍然以管理学跨界思想来思考问题,而不拘泥于技术。
 
  查看全部
 关于智慧工厂的实现,大致的思路理了一下,细节还在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工厂是一个基于运营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的融合系统,其旨在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从互联互通、信息模型的建设,以及开放的集成,如何来实现智慧工厂,草拟了一个图,供大家拍砖之用,你的批评是我的进步。
一张实现智慧工厂的草图1.webp_.jpg

 
首先,必须明确智慧工厂其宗旨在于为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能盈利,不要为了智能而智能,不要为了智慧而智慧,必须立足于企业长久的竞争力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避免超越--弯道超车在某些时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制造系统,如果不能为消费者、客户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则是没有意义的先进。

其次,必须基于精益--这是数字化的根源和基础,来设计企业的数据模型,即,为了实现持续竞争力,需要哪些指标的提升?

第三,将这些指标与信息化、自动化相应的技术对应起来,形成框架、流程、对象等构建智慧工厂的模块与单元集成。

第四,制定推动智慧工厂的策略,基于全局的规划,而从局部来实现,这样的话,可以梯次实现,这就要求功能单元必须是模块化和开放性特征,模块化便于扩充,而开放性解决长久的兼容问题。

第五,必须是建立企业标准,以能够确保符合国际标准,这样供应商体系才能有所依循,必须明确,标准是代表完整性的架构设计的,考虑最为广泛的厂商利益和企业长久可用的。

第六,据此制定标准并召集合作伙伴共同搭建智慧工厂的平台架构。

第七,智慧工厂是一个具有自身优化能力的持续改善系统,仍然以管理学跨界思想来思考问题,而不拘泥于技术。
 
 
589 浏览

工厂现场管理的最基本的20个细节!

管理类 功夫熊猫 2016-10-20 09:59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现场管理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下面20个最基本细节,必须掌握:
[login]
1、在所有电源插座上方都标识出插座的电压,防止低电压的设备被误接入高电压。

2、所有的门都在门的前面和后面标识出开门应该是“推”还是“拉”。可以极大的减少门被损害的机会,也非常方便平常的进出。

3、紧急生产的产品的指示单用另外的颜色区别出,可以容易提醒优先安排上生产线,优先进行检验,优先安排包装及优先进行出货等。

4、凡是内部有高压的容器,全部应该进行牢固的固定,比如灭火器、氧气瓶等。可以较少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5、生产线有新人进行作业的时候,在新人的手臂上标识出“新人作业”,一方面提醒新人自己还是个新手,另一方面,可以让线上的QC人员特别“照顾”他。

6、工厂有人进出但又需要一直关闭的门,可以在门上装上能够“自动”关闭的杆杠,一方面可以保证门一直处于关闭的状态,另一方面门被损害的机会较少了(不会有人用力开关门了)。

7、在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仓库前,对每一种产品的最高、最低库存都作出规定,并标识出目前的库存量。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真正的库存情况。防止库存过高,也可以防止有时候需求的产品却没有库存。

8、生产线的开关按钮尽量不要朝向过道,如果实在需要朝向过道的时候,也最好能够加外盖进行保护。这样可以防止过道上来往的运输工具误碰撞按扭,引起不必要的事故。

9、工厂的控制中心除了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外,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防止无关人员的“好奇”造成的重大的事故。

10、电流表、电压表、压力表等依靠指针指示数值的各类表,用醒目的记号笔标识出正常工作的时候,指针应处于的范围。这样就比较容易的知道正常工作的时候,设备是否处于正常。

11、不要太轻信设备上显示的温度,定期利用红外线温度仪进行重复确认是必要的工作。

12、首件不是仅仅指当天生产的第一件,下面所列出的在严格意义上讲,都是“首件”:每日开机后之首件、换件生产后首件、机器故障修护之首件、模治具修护或调整后之首件、品质问题点对策后之首件、作业人员更换后之首件、作业条件重新设定后之首件、停电后之首件、收工前之首件等。

13、锁螺丝的工具都带有磁性,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取螺丝;万一螺丝掉在工作台上,也非常容易利用工具的磁性吸起。

14、接收到的工作联络单、协调书等,如果无法按时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话,应及时以书面的形式并说明缘由,提交回发出部门。

15、在生产线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相似的产品分配到不同的生产线、不同的车间进行生产,这样相似产品混起来的可能就减少了。

16、给包装、销售、业务员等产品的彩色图片,减少他们认错产品的机会。
17、实验室内的所有的工具都悬挂在墙壁上,并在墙壁上划出它们的形状。这样,工具一旦被借出,就非常容易知道了。

18、在统计分析报表中,每隔一行就要阴影作为底色,这样的报表看起来清楚多了。

19、对于一些重要的测试设备,每日的“首件”利用特别选定的“不良件”进行测试,有时候可以清楚的知道设备的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

20、对一些有重要外观的产品,并不一定要用铁制的检测工具,可以用一些自制的塑料或者木制的检测工具,这样产品被划伤的机会就减少了。
[/login]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现场管理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640.webp_(24)_.jpg


下面20个最基本细节,必须掌握:
[login]
1、在所有电源插座上方都标识出插座的电压,防止低电压的设备被误接入高电压。

2、所有的门都在门的前面和后面标识出开门应该是“推”还是“拉”。可以极大的减少门被损害的机会,也非常方便平常的进出。

3、紧急生产的产品的指示单用另外的颜色区别出,可以容易提醒优先安排上生产线,优先进行检验,优先安排包装及优先进行出货等。

4、凡是内部有高压的容器,全部应该进行牢固的固定,比如灭火器、氧气瓶等。可以较少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5、生产线有新人进行作业的时候,在新人的手臂上标识出“新人作业”,一方面提醒新人自己还是个新手,另一方面,可以让线上的QC人员特别“照顾”他。

6、工厂有人进出但又需要一直关闭的门,可以在门上装上能够“自动”关闭的杆杠,一方面可以保证门一直处于关闭的状态,另一方面门被损害的机会较少了(不会有人用力开关门了)。

7、在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仓库前,对每一种产品的最高、最低库存都作出规定,并标识出目前的库存量。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真正的库存情况。防止库存过高,也可以防止有时候需求的产品却没有库存。

8、生产线的开关按钮尽量不要朝向过道,如果实在需要朝向过道的时候,也最好能够加外盖进行保护。这样可以防止过道上来往的运输工具误碰撞按扭,引起不必要的事故。

9、工厂的控制中心除了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外,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防止无关人员的“好奇”造成的重大的事故。

10、电流表、电压表、压力表等依靠指针指示数值的各类表,用醒目的记号笔标识出正常工作的时候,指针应处于的范围。这样就比较容易的知道正常工作的时候,设备是否处于正常。

11、不要太轻信设备上显示的温度,定期利用红外线温度仪进行重复确认是必要的工作。

12、首件不是仅仅指当天生产的第一件,下面所列出的在严格意义上讲,都是“首件”:每日开机后之首件、换件生产后首件、机器故障修护之首件、模治具修护或调整后之首件、品质问题点对策后之首件、作业人员更换后之首件、作业条件重新设定后之首件、停电后之首件、收工前之首件等。

13、锁螺丝的工具都带有磁性,这样可以方便进行取螺丝;万一螺丝掉在工作台上,也非常容易利用工具的磁性吸起。

14、接收到的工作联络单、协调书等,如果无法按时完成或者无法完成的话,应及时以书面的形式并说明缘由,提交回发出部门。

15、在生产线布置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相似的产品分配到不同的生产线、不同的车间进行生产,这样相似产品混起来的可能就减少了。

16、给包装、销售、业务员等产品的彩色图片,减少他们认错产品的机会。
17、实验室内的所有的工具都悬挂在墙壁上,并在墙壁上划出它们的形状。这样,工具一旦被借出,就非常容易知道了。

18、在统计分析报表中,每隔一行就要阴影作为底色,这样的报表看起来清楚多了。

19、对于一些重要的测试设备,每日的“首件”利用特别选定的“不良件”进行测试,有时候可以清楚的知道设备的可靠性是否满足要求。

20、对一些有重要外观的产品,并不一定要用铁制的检测工具,可以用一些自制的塑料或者木制的检测工具,这样产品被划伤的机会就减少了。
[/login] 
 
来源:网络
462 浏览

助力制造升级 | 软件定义制造过程

机械自动化类 功夫熊猫 2016-10-20 09:56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无论是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中,都浓墨重彩地提出未来工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智能制造。
和以往生产过程不同,主要是在生产全过程更加关注软件开发以及软硬件的集成应用。在新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利用软件的定义,给生产制造过程注入新的活力。软件对生产过程的定义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未来制造目标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制造业需要发展的重点方向。
三大组织,一种典型模式
对于生产制造过程的软件重新定义,首先要分析下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典型业务模型。这样才能够在一个较为固化的模式下,进行生产过程的研究和实践。
对于典型的生产型企业来说,主要包含三种组织模式:
一种是大型企业生产组织模式,这主要是指以大型整机装备为核心产品的主制造商。这类企业规模庞大,通常分为企业、分厂、车间三层生产组织体系。
 





图1 大型企业生产组织结构
针对此类型企业,主要应用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的主机制造装配厂,在中航工业的典型代表如西飞、成飞、陕飞等。
第二种是研究院所生产组织模式,在国内军工制造业领域,尤其是航空制造领域,机载系统及其它附件设备多是由研制一体的研究院所完成。
 





图2 研究院所生产组织模式
这些研究院所通常有研发和生产两条线,如动控所,雷电院等,都是典型的研究院所的生产组织模式。
还有一种是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器仪表制造企业,弱化生产部的计划功能,直接由销售部门下达生产计划。
 





图3 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模式
这种由销售部门直接下达生产计划的模式,缩短了计划周期,非常适合生产周期短交货期敏感的企业。
这类企业按照不同的产品系列设立若干个装配分厂,前端的零件加工按照工艺分为若干个加工车间。企业通常不设中央库房,由加工车间直接将半成品零部件交付装配分厂,基本实现了装配拉动的生产方式。
针对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对应的生产业务模型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企业的创造价值的根本没有改变,企业主价值链的过程节点也趋近相同。生产型企业典型生产业务模型如下:





图4 典型生产管理业务模型

企业需求的来源多种多样,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销售订单形成的需求,这也是企业整个生产过程面向的最重要的利润实现点。
企业的需求确定以后,企业生产部门会根据需求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来从不同的颗粒度指导企业的生产。
企业的生产计划指导企业车间作业计划的制定并作用于其的执行,其作用范围包括企业所有生产类车间,如毛坯车间、零件加工车间、热处理及表面处理车间和部装总装车间。
以上所述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生产企业的业务模型,通过计划执行主线,搭建了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主流程,同时为了支撑主流程的正常运行,需要配套的物流、资源的支持,相互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生产全过程。
五步骤助力制造过程
要实现企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对企业智能制造的业务模式进行研究。然而百变不离其宗,中航工业将其总结为十六字箴言: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





 
图5 制造过程之变革

要实现智能制造业务模式的转变,需要集成车间现场软硬件技术,能够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动态感知,充分集成工程领域的产品三维数字模型,同时将三维模型充分应用到生产现场并进行模型信息的反馈和修正,基于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智能的生产管控系统,对生产过程信息进行实施分析并对生产过程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生产现场的软硬件也可以针对统计信息进行自主判断,以更好的服务生产。
实际上,这是围绕着五个步骤而来
一是要打通计划物流线,建立生产制造信息基础
以企业一个车间或者部分车间为试点,打通企业需求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计划工序计划的企业价值主线,打通企业进销存的物流主线,建立企业统一信息化平台和统一数据源,打造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信息管理基础。
如中航工业宝成通过对企业进销存物流线的优化升级,选取应用条件最为成熟的机加车间为典型代表,将企业生产计划从需求贯穿到生产现场,实现了主线打通和信息流动,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软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现全面无纸化,建立横向协同计划机制
通过企业全面制造执行的横向推广,实现企业全面无纸化,提升对企业价值主线的支撑和保障,建立生产计划纵向之间、横向之间、计划与物流和计划与资源的全面协同机制。
成飞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时代的制造业的前沿,在实现了主线打通和数据流动之后,全面整合生产制造全过程中的设备信息、工装工具信息、质量检验信息等,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有效处理,实现企业的全面无纸化。
三是将车间管理下沉,建立车间级层级递推
在建立企业全面制造执行实现车间现场管理的基础上,围绕MES集成生产现场多种软硬件技术,针对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专业代表性的典型产品建立示范性智能车间/生产线,然后推广到其他车间和生产线。
在机加类型车间、在装配类型车间、在复合材料类型车间、在在航电/机电系统,分层次推进。
四是将生产管理前移,深度集成产品三维数据模型
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全面管理的基础上,深度集成产品三维数据模型,充分应用模型的产品标注信息、工艺标注信息以及检验标注信息。
利用三维模型,自动应用到生产管理过程的物流、工艺和质量检验过程,并通过实际生产过程,对三维模型信息进行修正并反馈回工程领域,实现虚拟生产和物理制造的结合。
五是将计划管理上浮,全面实现生产过程智能管控
在实现需求→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计划→工序计划的企业价值主线的基础上,实时获取生产过程尤其是生产计划全过程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建设生产过程的智能管控系统,为企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智能分析和决策数据,并通过前面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进行反馈,实现调整和执行。
软件是主旋律
生产制造过程的变革和进步是一套完整、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就如一篇华丽的乐章,企业要想完美的演奏乐章,需要完成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设备作为演奏乐器,需要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信息化人员等作为不同的演奏家。软件就是主旋律,用软件贯穿设备性能、人员能力和资源调配,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逐步奏响制造过程进步的乐章,实现生产制造的蜕变和升华。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无论是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中,都浓墨重彩地提出未来工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智能制造。
和以往生产过程不同,主要是在生产全过程更加关注软件开发以及软硬件的集成应用。在新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利用软件的定义,给生产制造过程注入新的活力。软件对生产过程的定义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未来制造目标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制造业需要发展的重点方向。
三大组织,一种典型模式
对于生产制造过程的软件重新定义,首先要分析下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典型业务模型。这样才能够在一个较为固化的模式下,进行生产过程的研究和实践。
对于典型的生产型企业来说,主要包含三种组织模式:
一种是大型企业生产组织模式,这主要是指以大型整机装备为核心产品的主制造商。这类企业规模庞大,通常分为企业、分厂、车间三层生产组织体系。
 
640.webp_(19)_.jpg


图1 大型企业生产组织结构
针对此类型企业,主要应用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的主机制造装配厂,在中航工业的典型代表如西飞、成飞、陕飞等。
第二种是研究院所生产组织模式,在国内军工制造业领域,尤其是航空制造领域,机载系统及其它附件设备多是由研制一体的研究院所完成。
 
640.webp_(20)_.jpg


图2 研究院所生产组织模式
这些研究院所通常有研发和生产两条线,如动控所,雷电院等,都是典型的研究院所的生产组织模式。
还有一种是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器仪表制造企业,弱化生产部的计划功能,直接由销售部门下达生产计划。
 
640.webp_(21)_.jpg


图3 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模式
这种由销售部门直接下达生产计划的模式,缩短了计划周期,非常适合生产周期短交货期敏感的企业。
这类企业按照不同的产品系列设立若干个装配分厂,前端的零件加工按照工艺分为若干个加工车间。企业通常不设中央库房,由加工车间直接将半成品零部件交付装配分厂,基本实现了装配拉动的生产方式。
针对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对应的生产业务模型也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企业的创造价值的根本没有改变,企业主价值链的过程节点也趋近相同。生产型企业典型生产业务模型如下:

640.webp_(22)_.jpg

图4 典型生产管理业务模型

企业需求的来源多种多样,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销售订单形成的需求,这也是企业整个生产过程面向的最重要的利润实现点。
企业的需求确定以后,企业生产部门会根据需求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来从不同的颗粒度指导企业的生产。
企业的生产计划指导企业车间作业计划的制定并作用于其的执行,其作用范围包括企业所有生产类车间,如毛坯车间、零件加工车间、热处理及表面处理车间和部装总装车间。
以上所述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生产企业的业务模型,通过计划执行主线,搭建了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主流程,同时为了支撑主流程的正常运行,需要配套的物流、资源的支持,相互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生产全过程。
五步骤助力制造过程
要实现企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对企业智能制造的业务模式进行研究。然而百变不离其宗,中航工业将其总结为十六字箴言: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

640.webp_(23)_.jpg

 
图5 制造过程之变革

要实现智能制造业务模式的转变,需要集成车间现场软硬件技术,能够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动态感知,充分集成工程领域的产品三维数字模型,同时将三维模型充分应用到生产现场并进行模型信息的反馈和修正,基于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智能的生产管控系统,对生产过程信息进行实施分析并对生产过程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生产现场的软硬件也可以针对统计信息进行自主判断,以更好的服务生产。
实际上,这是围绕着五个步骤而来
一是要打通计划物流线,建立生产制造信息基础
以企业一个车间或者部分车间为试点,打通企业需求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计划工序计划的企业价值主线,打通企业进销存的物流主线,建立企业统一信息化平台和统一数据源,打造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信息管理基础。
如中航工业宝成通过对企业进销存物流线的优化升级,选取应用条件最为成熟的机加车间为典型代表,将企业生产计划从需求贯穿到生产现场,实现了主线打通和信息流动,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软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现全面无纸化,建立横向协同计划机制
通过企业全面制造执行的横向推广,实现企业全面无纸化,提升对企业价值主线的支撑和保障,建立生产计划纵向之间、横向之间、计划与物流和计划与资源的全面协同机制。
成飞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时代的制造业的前沿,在实现了主线打通和数据流动之后,全面整合生产制造全过程中的设备信息、工装工具信息、质量检验信息等,实现信息和数据的有效处理,实现企业的全面无纸化。
三是将车间管理下沉,建立车间级层级递推
在建立企业全面制造执行实现车间现场管理的基础上,围绕MES集成生产现场多种软硬件技术,针对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专业代表性的典型产品建立示范性智能车间/生产线,然后推广到其他车间和生产线。
在机加类型车间、在装配类型车间、在复合材料类型车间、在在航电/机电系统,分层次推进。
四是将生产管理前移,深度集成产品三维数据模型
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全面管理的基础上,深度集成产品三维数据模型,充分应用模型的产品标注信息、工艺标注信息以及检验标注信息。
利用三维模型,自动应用到生产管理过程的物流、工艺和质量检验过程,并通过实际生产过程,对三维模型信息进行修正并反馈回工程领域,实现虚拟生产和物理制造的结合。
五是将计划管理上浮,全面实现生产过程智能管控
在实现需求→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计划→工序计划的企业价值主线的基础上,实时获取生产过程尤其是生产计划全过程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建设生产过程的智能管控系统,为企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智能分析和决策数据,并通过前面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进行反馈,实现调整和执行。
软件是主旋律
生产制造过程的变革和进步是一套完整、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就如一篇华丽的乐章,企业要想完美的演奏乐章,需要完成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设备作为演奏乐器,需要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信息化人员等作为不同的演奏家。软件就是主旋律,用软件贯穿设备性能、人员能力和资源调配,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逐步奏响制造过程进步的乐章,实现生产制造的蜕变和升华。
 
 
 
来源:网络
470 浏览

一张实现智慧工厂的草图

管理类 冲上云霄 2016-06-20 10:36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关于智慧工厂的实现,大致的思路理了一下,细节还在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工厂是一个基于运营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的融合系统,其旨在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从互联互通、信息模型的建设,以及开放的集成,如何来实现智慧工厂,草拟了一个图,供大家拍砖之用,你的批评是我的进步。




 
首先,必须明确智慧工厂其宗旨在于为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能盈利,不要为了智能而智能,不要为了智慧而智慧,必须立足于企业长久的竞争力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避免超越--弯道超车在某些时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制造系统,如果不能为消费者、客户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则是没有意义的先进。

其次,必须基于精益--这是数字化的根源和基础,来设计企业的数据模型,即,为了实现持续竞争力,需要哪些指标的提升?

第三,将这些指标与信息化、自动化相应的技术对应起来,形成框架、流程、对象等构建智慧工厂的模块与单元集成。

第四,制定推动智慧工厂的策略,基于全局的规划,而从局部来实现,这样的话,可以梯次实现,这就要求功能单元必须是模块化和开放性特征,模块化便于扩充,而开放性解决长久的兼容问题。

第五,必须是建立企业标准,以能够确保符合国际标准,这样供应商体系才能有所依循,必须明确,标准是代表完整性的架构设计的,考虑最为广泛的厂商利益和企业长久可用的。

第六,据此制定标准并召集合作伙伴共同搭建智慧工厂的平台架构。

第七,智慧工厂是一个具有自身优化能力的持续改善系统,仍然以管理学跨界思想来思考问题,而不拘泥于技术。
 
  查看全部
 关于智慧工厂的实现,大致的思路理了一下,细节还在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工厂是一个基于运营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的融合系统,其旨在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从互联互通、信息模型的建设,以及开放的集成,如何来实现智慧工厂,草拟了一个图,供大家拍砖之用,你的批评是我的进步。
一张实现智慧工厂的草图1.webp_.jpg

 
首先,必须明确智慧工厂其宗旨在于为消费者带来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能盈利,不要为了智能而智能,不要为了智慧而智慧,必须立足于企业长久的竞争力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避免超越--弯道超车在某些时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制造系统,如果不能为消费者、客户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则是没有意义的先进。

其次,必须基于精益--这是数字化的根源和基础,来设计企业的数据模型,即,为了实现持续竞争力,需要哪些指标的提升?

第三,将这些指标与信息化、自动化相应的技术对应起来,形成框架、流程、对象等构建智慧工厂的模块与单元集成。

第四,制定推动智慧工厂的策略,基于全局的规划,而从局部来实现,这样的话,可以梯次实现,这就要求功能单元必须是模块化和开放性特征,模块化便于扩充,而开放性解决长久的兼容问题。

第五,必须是建立企业标准,以能够确保符合国际标准,这样供应商体系才能有所依循,必须明确,标准是代表完整性的架构设计的,考虑最为广泛的厂商利益和企业长久可用的。

第六,据此制定标准并召集合作伙伴共同搭建智慧工厂的平台架构。

第七,智慧工厂是一个具有自身优化能力的持续改善系统,仍然以管理学跨界思想来思考问题,而不拘泥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