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累计签到次数:

今天获取 积分

周鸿祎

周鸿祎

400 浏览

周鸿祎:一个好的创始团队不能超过三个人

管理类 泰迪的礼物 2016-12-07 10:5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今天,投投和你聊一个与团队组建有关的话题。在生活工作当中,你应该听过这样一些话:“只要人手多,石磨挪过河”、“众人拾柴火焰高”……投投之前在一些团队中,也常听到领导者跟员工交流的时候,习惯将人多与力量大关联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个逻辑似乎也很深入人心。而然当我们将这个逻辑套用在创业公司身上,那它是否还恰当,就很值得大家伙再琢磨一下了。诸如,一个创始团队应该控制在几个人以内?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关键靠什么?如何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一期,投投和你分享周鸿祎先生的一篇文章。他结合自己创业与投资的经历,详细聊了聊自己对团队管理的思考。他的经验之谈,应该值得你看一看。素材来源:大咖哟、老周开讲      

1、我的焦虑

这些年,我没有为市值和“老了”这些问题焦虑,但有对产品的焦虑,对组织和管理上的焦虑。可以用“痛苦蜕变”来描述自己过去一年的感受。

所谓市值,只是一个公司的一个阶段而已,我几乎从来不看股价。我能把安全做好,这个公司对社会有价值,大家离不开它,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按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公司呢?

我现在对于外部的环境看得很清楚,我们应该按自己的节奏走,不能被对手打乱了节奏。媒体和行业怎么看,都是别人替你瞎操心,自己还是应该明白。

在过去的一到两年时间里,我在想,也许我太贪心了。其实,一方面我不像外界说的那么贪婪,但另一方面,跟一个创业公司比,我还是试图去做了太多的事情。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事情,压强原则不够。我老是克制不住这种做新产品的冲动。

我意识到公司到了这个规模,很多让我焦虑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我过去其实不太琢磨人性,自己情商也不高。

过去,我相信乔布斯的说法,A级人才是不怕挑战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对方的自尊心。但现实告诉我,很多人你骂他骂得狠只会把他给骂蔫了。还有的人你挑战太厉害了,他就恨上你了。真的!

我不解人为什么没有想象的那么单纯。过去我对事考虑得多,对人性考虑得非常少,所以我是用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人们。我对自己很苛刻,也有很多挑战,但我并不害怕承认我的错误。

实际上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态度。团队的规模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难以解决,60人的时候我可以要求大家趋同,但6000人的时候,由于大家的想法很多,我也不能把大家都赶走。

我跟马云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术、懂产品,可能马云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领导力,更懂人性。所以马云可以驾驭更大的事业。有时我在想:“我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做行业里的第一产品经理?还是说要改变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2、一个好的创始团队


很多人问我,创业初始团队里有几个创始人合适?我创业过几次,也投资过很多创业公司,我建议两到三人是最好的组合。

美国大片里的超人、蜘蛛侠都是孤胆英雄,而中国的故事里有“七侠五义”,有“桃园三结义”,甚至有“梁山一百单八将”,讲的都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帮人,合作办成一件大事。

那么,是一个非常牛的人带领强大的团队,像“秦扫六合”一样,完成一个开创性的成功?还是让四五个或者更多的人组成一个“史上最牛团队”来打天下?在我看来,第一种难度不小,因为世界上这种英雄难见其踪。第二种往往人多嘴杂,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应该在中间找一个平衡。

首先,一个孤胆英雄,一个人独揽大局,就他算再强,但总是“一言堂”,一个人的决策难免有失偏颇,这种团队也很难成功。就像一部电影,其他人都是跑龙套的,也没有好的导演编剧来配合,就一个明星,那么他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肯定拍不出好电影。

其次,是不是人越多就越好呢?如果有七八个联合创始人,这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这种团队往往会面临两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1)一加一并不大于二

这种团队,往往是把很强的人绑在一起。敢于去创业的人,一般胃口都比较大,比较自我,不能形成合力。但是就像足球比赛一样,全都是大牌球星,但互相之间谁也不服气,唯一的结果就是输球。

 2)意见难以统一

情侣之间、夫妻之间,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柔情蜜意,但是这个蜜月期一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现了。

创业也是这样,斗志昂扬的初创期之后,公司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是要张三的投资,还是要李四的融资;产品应该是这么做,还是那么做。这是每个企业必经的成人礼。

就算大家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但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大家的利益点,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如果核心团队成员太多,沟通成本就会太高。意见过于不一致,缺乏一个主心骨,冲突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很有可能分崩离析,每个人都去做一个自己的公司。

就像一部老电影《大浪滔沙》里讲的,六个好兄弟一起投身革命,但最后只有几个人坚持了理想,有人当了逃兵,有人叛变了。所以我觉得好的创始团队,应该有两个人,最多不能超过三个。

这两到三位创始人,最好在性格上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上能形成一个互补。有人强势一点,有人温柔一点;有人张扬一点,有人内敛一点。如果他们能有相似的价值观就更好了。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如果两个人都是火爆脾气,就跟两夫妻似的,每天“针尖对麦芒”,肯定也会打架。
 
3、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

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整个创业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相信,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领导者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

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优秀的创业团队。所以,营盘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归根结底在于是不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我认为关键是把握三个要点。

 1)不能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在一起的团队能够最终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容易分崩离析。

前不久,我找人力资源的人帮我统计了一下,看一看跟我合作在 10 年以上、 8 年以上、 5 年以上的到底有哪些同事。

看到名单后我很感慨,如果那时候我跟他们说,出来跟我干吧,到时候发财了咱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我估计他们也不会跟我合作这么长时间。

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牛的互联网产品来,让人们的互联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这个目标,大家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2)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建团队,我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因为这样投机分子太多。但是我一定要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就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要养家糊口,要在社会上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而且,创业是一件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打拼的人,不能光在嘴巴上跟他们说好,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燃烧青春的人也能一起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也没什么未来了。

360 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 40% ,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降低到 22% 。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我觉得,用股权期权制度可以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些做好了,讲理想主义才好讲,做思想工作才好做。

3)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遭遇挫折,那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会有团队成员因为不认同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因为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而离开。同样,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需不同的专业技能,只有新人不断进来,企业才有未来。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新老交替,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通过激励制度。360 每年都会维持总股本5%的比例,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

设计就有利于吸收人才,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做事才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这就是我说的“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4、我最痛恨的

在 20 多年前,电脑还是一个高精尖的东西,离大众很远。今天手机普及了,大家每天没事的时候都在看手机。互联网也正是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才真正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在新的时代,企业的架构和管理方式也应该会随之而改变。

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从来没有别人这么做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一定是扁平化的,一定是以产品和用户为核心的,一定是小而美的。

扁平化就是减少行政层级,把传统层层汇报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改为两层,最多三层。小而美就是把团队分解成无数小团队,按项目或业务分类等进行划分,人员灵活组合,项目启动快,能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了此类尝试,阿里在不断分拆,到现在分成了 25 个事业部。腾讯把研发分为无数个项目组,通过不断竞争,也实现了自己内部的推陈出新和自我颠覆。扁平化和小而美符合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快、产品需要小步快跑的需要。

当年公司只有几十人的时候,每个人的声音我都能听到。现在我们有 6000 人。我最为担忧和痛恨的便是,360 还没有成为一家巨头却染上了大公司病。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个个小团队来打破瓶颈。

而且这些小团队还可以随时随项目而变动,谁提出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就可以报上去,如果足够好可以直接获得我或者齐向东的批准。提出创意者可以自己去组建团队。我也希望在我们公司里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涌现出来,做产品负责人,从产品负责人再变成业务负责人,能够像一个小首席执行官一样对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负责。

将来,360 的这些小团队可能不再区分是无线还是个人电脑,每一个团队都可以做跨平台的产品,每一项业务并不是只有一个团队可以做。只要有更好的产品,有更好的想法,我们就支持。

这样就不再需要层层审批大的战略、宏伟的转型计划,可能一个小团队的产品直接就从手机转移到耳机上,整个公司就直接进入可穿戴互联网的未来。

公司不是只靠一两个创始人就玩儿得转的。再聪明的人,他的带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好的决策者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产品,在公司这个产品上去创新、去调整架构,加快信息的流动,加快决策的速度,在公司里培养出真正更多的小首席执行官,培养出更多的产品和业务负责人。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今天,投投和你聊一个与团队组建有关的话题。在生活工作当中,你应该听过这样一些话:“只要人手多,石磨挪过河”、“众人拾柴火焰高”……投投之前在一些团队中,也常听到领导者跟员工交流的时候,习惯将人多与力量大关联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个逻辑似乎也很深入人心。而然当我们将这个逻辑套用在创业公司身上,那它是否还恰当,就很值得大家伙再琢磨一下了。诸如,一个创始团队应该控制在几个人以内?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关键靠什么?如何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一期,投投和你分享周鸿祎先生的一篇文章。他结合自己创业与投资的经历,详细聊了聊自己对团队管理的思考。他的经验之谈,应该值得你看一看。素材来源:大咖哟、老周开讲      

1、我的焦虑

这些年,我没有为市值和“老了”这些问题焦虑,但有对产品的焦虑,对组织和管理上的焦虑。可以用“痛苦蜕变”来描述自己过去一年的感受。

所谓市值,只是一个公司的一个阶段而已,我几乎从来不看股价。我能把安全做好,这个公司对社会有价值,大家离不开它,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按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公司呢?

我现在对于外部的环境看得很清楚,我们应该按自己的节奏走,不能被对手打乱了节奏。媒体和行业怎么看,都是别人替你瞎操心,自己还是应该明白。

在过去的一到两年时间里,我在想,也许我太贪心了。其实,一方面我不像外界说的那么贪婪,但另一方面,跟一个创业公司比,我还是试图去做了太多的事情。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事情,压强原则不够。我老是克制不住这种做新产品的冲动。

我意识到公司到了这个规模,很多让我焦虑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我过去其实不太琢磨人性,自己情商也不高。

过去,我相信乔布斯的说法,A级人才是不怕挑战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对方的自尊心。但现实告诉我,很多人你骂他骂得狠只会把他给骂蔫了。还有的人你挑战太厉害了,他就恨上你了。真的!

我不解人为什么没有想象的那么单纯。过去我对事考虑得多,对人性考虑得非常少,所以我是用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人们。我对自己很苛刻,也有很多挑战,但我并不害怕承认我的错误。

实际上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态度。团队的规模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难以解决,60人的时候我可以要求大家趋同,但6000人的时候,由于大家的想法很多,我也不能把大家都赶走。

我跟马云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术、懂产品,可能马云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领导力,更懂人性。所以马云可以驾驭更大的事业。有时我在想:“我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做行业里的第一产品经理?还是说要改变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2、一个好的创始团队


很多人问我,创业初始团队里有几个创始人合适?我创业过几次,也投资过很多创业公司,我建议两到三人是最好的组合。

美国大片里的超人、蜘蛛侠都是孤胆英雄,而中国的故事里有“七侠五义”,有“桃园三结义”,甚至有“梁山一百单八将”,讲的都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帮人,合作办成一件大事。

那么,是一个非常牛的人带领强大的团队,像“秦扫六合”一样,完成一个开创性的成功?还是让四五个或者更多的人组成一个“史上最牛团队”来打天下?在我看来,第一种难度不小,因为世界上这种英雄难见其踪。第二种往往人多嘴杂,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应该在中间找一个平衡。

首先,一个孤胆英雄,一个人独揽大局,就他算再强,但总是“一言堂”,一个人的决策难免有失偏颇,这种团队也很难成功。就像一部电影,其他人都是跑龙套的,也没有好的导演编剧来配合,就一个明星,那么他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肯定拍不出好电影。

其次,是不是人越多就越好呢?如果有七八个联合创始人,这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这种团队往往会面临两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1)一加一并不大于二

这种团队,往往是把很强的人绑在一起。敢于去创业的人,一般胃口都比较大,比较自我,不能形成合力。但是就像足球比赛一样,全都是大牌球星,但互相之间谁也不服气,唯一的结果就是输球。

 2)意见难以统一

情侣之间、夫妻之间,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柔情蜜意,但是这个蜜月期一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现了。

创业也是这样,斗志昂扬的初创期之后,公司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是要张三的投资,还是要李四的融资;产品应该是这么做,还是那么做。这是每个企业必经的成人礼。

就算大家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但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大家的利益点,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如果核心团队成员太多,沟通成本就会太高。意见过于不一致,缺乏一个主心骨,冲突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很有可能分崩离析,每个人都去做一个自己的公司。

就像一部老电影《大浪滔沙》里讲的,六个好兄弟一起投身革命,但最后只有几个人坚持了理想,有人当了逃兵,有人叛变了。所以我觉得好的创始团队,应该有两个人,最多不能超过三个。

这两到三位创始人,最好在性格上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上能形成一个互补。有人强势一点,有人温柔一点;有人张扬一点,有人内敛一点。如果他们能有相似的价值观就更好了。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如果两个人都是火爆脾气,就跟两夫妻似的,每天“针尖对麦芒”,肯定也会打架。
 
3、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

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整个创业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相信,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领导者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

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优秀的创业团队。所以,营盘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归根结底在于是不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我认为关键是把握三个要点。

 1)不能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在一起的团队能够最终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容易分崩离析。

前不久,我找人力资源的人帮我统计了一下,看一看跟我合作在 10 年以上、 8 年以上、 5 年以上的到底有哪些同事。

看到名单后我很感慨,如果那时候我跟他们说,出来跟我干吧,到时候发财了咱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我估计他们也不会跟我合作这么长时间。

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牛的互联网产品来,让人们的互联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这个目标,大家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2)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建团队,我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因为这样投机分子太多。但是我一定要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就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要养家糊口,要在社会上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而且,创业是一件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打拼的人,不能光在嘴巴上跟他们说好,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燃烧青春的人也能一起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也没什么未来了。

360 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 40% ,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降低到 22% 。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我觉得,用股权期权制度可以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些做好了,讲理想主义才好讲,做思想工作才好做。

3)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遭遇挫折,那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会有团队成员因为不认同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因为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而离开。同样,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需不同的专业技能,只有新人不断进来,企业才有未来。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新老交替,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通过激励制度。360 每年都会维持总股本5%的比例,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

设计就有利于吸收人才,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做事才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这就是我说的“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4、我最痛恨的

在 20 多年前,电脑还是一个高精尖的东西,离大众很远。今天手机普及了,大家每天没事的时候都在看手机。互联网也正是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才真正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在新的时代,企业的架构和管理方式也应该会随之而改变。

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从来没有别人这么做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一定是扁平化的,一定是以产品和用户为核心的,一定是小而美的。

扁平化就是减少行政层级,把传统层层汇报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改为两层,最多三层。小而美就是把团队分解成无数小团队,按项目或业务分类等进行划分,人员灵活组合,项目启动快,能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了此类尝试,阿里在不断分拆,到现在分成了 25 个事业部。腾讯把研发分为无数个项目组,通过不断竞争,也实现了自己内部的推陈出新和自我颠覆。扁平化和小而美符合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快、产品需要小步快跑的需要。

当年公司只有几十人的时候,每个人的声音我都能听到。现在我们有 6000 人。我最为担忧和痛恨的便是,360 还没有成为一家巨头却染上了大公司病。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个个小团队来打破瓶颈。

而且这些小团队还可以随时随项目而变动,谁提出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就可以报上去,如果足够好可以直接获得我或者齐向东的批准。提出创意者可以自己去组建团队。我也希望在我们公司里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涌现出来,做产品负责人,从产品负责人再变成业务负责人,能够像一个小首席执行官一样对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负责。

将来,360 的这些小团队可能不再区分是无线还是个人电脑,每一个团队都可以做跨平台的产品,每一项业务并不是只有一个团队可以做。只要有更好的产品,有更好的想法,我们就支持。

这样就不再需要层层审批大的战略、宏伟的转型计划,可能一个小团队的产品直接就从手机转移到耳机上,整个公司就直接进入可穿戴互联网的未来。

公司不是只靠一两个创始人就玩儿得转的。再聪明的人,他的带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好的决策者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产品,在公司这个产品上去创新、去调整架构,加快信息的流动,加快决策的速度,在公司里培养出真正更多的小首席执行官,培养出更多的产品和业务负责人。
 

来源:网络
534 浏览

从女排-看郎教练的专注和聚焦,360周鸿祎想多了吧?

管理类 功夫熊猫 2016-08-21 16:4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摘要: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为中国奥运军团夺得了最提气、最具含金量的一枚金牌!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微博)通过“老周开讲”第一时间向郎平及女排队员们发出祝贺,同时也号召360公司要“学习郎平好榜样”。
原文如下
首先,恭喜郎平指导和中国女排姑娘夺得里约奥运会金牌。

其实,我之前对郎平的印象还停留在三连冠上。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第3届世界杯冠军,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郎平随队又先后获得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协助中国女排取得了三连冠。那时候,铁榔头的名字虽然很响。但不如女排精神来得响,女排不仅是三连冠,而且拿到了五连冠,感觉中国女排永远是世界冠军。

创业后因为工作太忙,时间少了,对中国女排和郎平的关注就少了,虽然也有郎平执教世界各个女排队的新闻,但我印象里还是那个身高1米84、摸高3米17、跟孙晋芳一起捧着奖杯开心笑的郎平,直到前一段时间,里约奥运季来临,360公司正好有机会签约主教练郎平和运动员惠若琪作为360的品牌代言人。

签约之前我查了一下郎平的经历,我脑海里有两个字促使我让同事尽快签约,这就是:聚焦。郎平1973年被选入北京工人体育馆体校排球班,从十三岁开始一直到今天,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只专心干一件事:排球。从打排球,再到美国学习体育管理,再到执教排球队,一辈子只干排球这一件事。

我一直强调做产品做事情要聚焦,但到现实中,有时候我也会违背自己推崇的这个原则。多元化是人性的冲动,但从做企业的经验来看,专注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才会有不断提升、持续进步的基础。签约郎平,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专注、聚焦的明星教练打出的成绩一定不会太坏。然而,更可能是潜意识觉得郎平的聚焦、专注与我一直推崇做产品做事的原则不谋而合。

第二个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郎平永远不满足,永远学习。作为中国女排队员时她就已经非常优秀,与美国名将海曼、古巴名将路易斯并称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光凭这一项,如果她呆在体制内,就能吃一辈子。但她不满足,她要学习,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学习现代体育管理。她干的不是低水平重复,这跟我们读到的古文里“无他,唯手熟尔”的卖油翁绝对不是一回事。她是持续地在提升自己对战术的认识、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对运动员的认识、对团队管理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对自己的认识。

人都有惰性,都有利益算计,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呆在心理的“舒适区”,这导致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冒险去尝试,永远是低水平重复。但对有些人来说,彷佛天生就有逃离“舒适区”的基因,时刻准备进入“学习区”。这样的人成了政治家、元帅、艺术大师、发明家、冒险家、企业家、体育大师,还有很多。

郎平每一次带一支新队伍,每一次冲击赛事,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战。如果力有不逮,如果跌出预期,那无异于对她以往所积累的能力信誉的一次打击。一个精于算计的人,早就见好就收了。但郎平时刻准备抛弃“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愿意接受未知挑战。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包括360多么需要像郎平这样聚焦的、学习的、钻研的、思考的、坚韧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不能产生很多这样的人,国家就会死气沉沉。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不能产生这样的人,企业就会失败。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小组,到处都需要郎平这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为优秀的leader。一个团队,少到几个人,多到成千上万人,如果是一个平庸的leader,根本不会有什么凝聚力,注定是一盘散沙,什么都做不成。

有人说郎平是中国女排的福将,队伍青黄不接或者队员水平欠佳,到了郎平手上也能妙手回春,短时间内能够打出成绩。其实,这正说明郎平是一个优秀的leader,她不仅是中国女排的福将,还是意大利队、土耳其队、美国队的福将。

因为一个优秀的leader绝不是只传授技术就能打赢,还需要把自己的个人愿景,自己的创造力、情感、承诺与团队的共同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荣誉感,激发每个人潜意识的力量,这样团队的每个人才会激情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摘要: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为中国奥运军团夺得了最提气、最具含金量的一枚金牌!

排球.jpg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微博)通过“老周开讲”第一时间向郎平及女排队员们发出祝贺,同时也号召360公司要“学习郎平好榜样”。
原文如下
首先,恭喜郎平指导和中国女排姑娘夺得里约奥运会金牌。

其实,我之前对郎平的印象还停留在三连冠上。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第3届世界杯冠军,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郎平随队又先后获得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协助中国女排取得了三连冠。那时候,铁榔头的名字虽然很响。但不如女排精神来得响,女排不仅是三连冠,而且拿到了五连冠,感觉中国女排永远是世界冠军。

创业后因为工作太忙,时间少了,对中国女排和郎平的关注就少了,虽然也有郎平执教世界各个女排队的新闻,但我印象里还是那个身高1米84、摸高3米17、跟孙晋芳一起捧着奖杯开心笑的郎平,直到前一段时间,里约奥运季来临,360公司正好有机会签约主教练郎平和运动员惠若琪作为360的品牌代言人。

签约之前我查了一下郎平的经历,我脑海里有两个字促使我让同事尽快签约,这就是:聚焦。郎平1973年被选入北京工人体育馆体校排球班,从十三岁开始一直到今天,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只专心干一件事:排球。从打排球,再到美国学习体育管理,再到执教排球队,一辈子只干排球这一件事。

我一直强调做产品做事情要聚焦,但到现实中,有时候我也会违背自己推崇的这个原则。多元化是人性的冲动,但从做企业的经验来看,专注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才会有不断提升、持续进步的基础。签约郎平,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专注、聚焦的明星教练打出的成绩一定不会太坏。然而,更可能是潜意识觉得郎平的聚焦、专注与我一直推崇做产品做事的原则不谋而合。

第二个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郎平永远不满足,永远学习。作为中国女排队员时她就已经非常优秀,与美国名将海曼、古巴名将路易斯并称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光凭这一项,如果她呆在体制内,就能吃一辈子。但她不满足,她要学习,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学习现代体育管理。她干的不是低水平重复,这跟我们读到的古文里“无他,唯手熟尔”的卖油翁绝对不是一回事。她是持续地在提升自己对战术的认识、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对运动员的认识、对团队管理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对自己的认识。

人都有惰性,都有利益算计,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呆在心理的“舒适区”,这导致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冒险去尝试,永远是低水平重复。但对有些人来说,彷佛天生就有逃离“舒适区”的基因,时刻准备进入“学习区”。这样的人成了政治家、元帅、艺术大师、发明家、冒险家、企业家、体育大师,还有很多。

郎平每一次带一支新队伍,每一次冲击赛事,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战。如果力有不逮,如果跌出预期,那无异于对她以往所积累的能力信誉的一次打击。一个精于算计的人,早就见好就收了。但郎平时刻准备抛弃“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愿意接受未知挑战。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包括360多么需要像郎平这样聚焦的、学习的、钻研的、思考的、坚韧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不能产生很多这样的人,国家就会死气沉沉。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不能产生这样的人,企业就会失败。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小组,到处都需要郎平这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为优秀的leader。一个团队,少到几个人,多到成千上万人,如果是一个平庸的leader,根本不会有什么凝聚力,注定是一盘散沙,什么都做不成。

有人说郎平是中国女排的福将,队伍青黄不接或者队员水平欠佳,到了郎平手上也能妙手回春,短时间内能够打出成绩。其实,这正说明郎平是一个优秀的leader,她不仅是中国女排的福将,还是意大利队、土耳其队、美国队的福将。

因为一个优秀的leader绝不是只传授技术就能打赢,还需要把自己的个人愿景,自己的创造力、情感、承诺与团队的共同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荣誉感,激发每个人潜意识的力量,这样团队的每个人才会激情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来源:网络
400 浏览

周鸿祎:一个好的创始团队不能超过三个人

管理类 泰迪的礼物 2016-12-07 10:5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今天,投投和你聊一个与团队组建有关的话题。在生活工作当中,你应该听过这样一些话:“只要人手多,石磨挪过河”、“众人拾柴火焰高”……投投之前在一些团队中,也常听到领导者跟员工交流的时候,习惯将人多与力量大关联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个逻辑似乎也很深入人心。而然当我们将这个逻辑套用在创业公司身上,那它是否还恰当,就很值得大家伙再琢磨一下了。诸如,一个创始团队应该控制在几个人以内?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关键靠什么?如何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一期,投投和你分享周鸿祎先生的一篇文章。他结合自己创业与投资的经历,详细聊了聊自己对团队管理的思考。他的经验之谈,应该值得你看一看。素材来源:大咖哟、老周开讲      

1、我的焦虑

这些年,我没有为市值和“老了”这些问题焦虑,但有对产品的焦虑,对组织和管理上的焦虑。可以用“痛苦蜕变”来描述自己过去一年的感受。

所谓市值,只是一个公司的一个阶段而已,我几乎从来不看股价。我能把安全做好,这个公司对社会有价值,大家离不开它,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按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公司呢?

我现在对于外部的环境看得很清楚,我们应该按自己的节奏走,不能被对手打乱了节奏。媒体和行业怎么看,都是别人替你瞎操心,自己还是应该明白。

在过去的一到两年时间里,我在想,也许我太贪心了。其实,一方面我不像外界说的那么贪婪,但另一方面,跟一个创业公司比,我还是试图去做了太多的事情。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事情,压强原则不够。我老是克制不住这种做新产品的冲动。

我意识到公司到了这个规模,很多让我焦虑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我过去其实不太琢磨人性,自己情商也不高。

过去,我相信乔布斯的说法,A级人才是不怕挑战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对方的自尊心。但现实告诉我,很多人你骂他骂得狠只会把他给骂蔫了。还有的人你挑战太厉害了,他就恨上你了。真的!

我不解人为什么没有想象的那么单纯。过去我对事考虑得多,对人性考虑得非常少,所以我是用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人们。我对自己很苛刻,也有很多挑战,但我并不害怕承认我的错误。

实际上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态度。团队的规模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难以解决,60人的时候我可以要求大家趋同,但6000人的时候,由于大家的想法很多,我也不能把大家都赶走。

我跟马云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术、懂产品,可能马云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领导力,更懂人性。所以马云可以驾驭更大的事业。有时我在想:“我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做行业里的第一产品经理?还是说要改变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2、一个好的创始团队


很多人问我,创业初始团队里有几个创始人合适?我创业过几次,也投资过很多创业公司,我建议两到三人是最好的组合。

美国大片里的超人、蜘蛛侠都是孤胆英雄,而中国的故事里有“七侠五义”,有“桃园三结义”,甚至有“梁山一百单八将”,讲的都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帮人,合作办成一件大事。

那么,是一个非常牛的人带领强大的团队,像“秦扫六合”一样,完成一个开创性的成功?还是让四五个或者更多的人组成一个“史上最牛团队”来打天下?在我看来,第一种难度不小,因为世界上这种英雄难见其踪。第二种往往人多嘴杂,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应该在中间找一个平衡。

首先,一个孤胆英雄,一个人独揽大局,就他算再强,但总是“一言堂”,一个人的决策难免有失偏颇,这种团队也很难成功。就像一部电影,其他人都是跑龙套的,也没有好的导演编剧来配合,就一个明星,那么他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肯定拍不出好电影。

其次,是不是人越多就越好呢?如果有七八个联合创始人,这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这种团队往往会面临两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1)一加一并不大于二

这种团队,往往是把很强的人绑在一起。敢于去创业的人,一般胃口都比较大,比较自我,不能形成合力。但是就像足球比赛一样,全都是大牌球星,但互相之间谁也不服气,唯一的结果就是输球。

 2)意见难以统一

情侣之间、夫妻之间,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柔情蜜意,但是这个蜜月期一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现了。

创业也是这样,斗志昂扬的初创期之后,公司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是要张三的投资,还是要李四的融资;产品应该是这么做,还是那么做。这是每个企业必经的成人礼。

就算大家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但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大家的利益点,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如果核心团队成员太多,沟通成本就会太高。意见过于不一致,缺乏一个主心骨,冲突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很有可能分崩离析,每个人都去做一个自己的公司。

就像一部老电影《大浪滔沙》里讲的,六个好兄弟一起投身革命,但最后只有几个人坚持了理想,有人当了逃兵,有人叛变了。所以我觉得好的创始团队,应该有两个人,最多不能超过三个。

这两到三位创始人,最好在性格上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上能形成一个互补。有人强势一点,有人温柔一点;有人张扬一点,有人内敛一点。如果他们能有相似的价值观就更好了。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如果两个人都是火爆脾气,就跟两夫妻似的,每天“针尖对麦芒”,肯定也会打架。
 
3、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

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整个创业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相信,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领导者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

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优秀的创业团队。所以,营盘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归根结底在于是不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我认为关键是把握三个要点。

 1)不能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在一起的团队能够最终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容易分崩离析。

前不久,我找人力资源的人帮我统计了一下,看一看跟我合作在 10 年以上、 8 年以上、 5 年以上的到底有哪些同事。

看到名单后我很感慨,如果那时候我跟他们说,出来跟我干吧,到时候发财了咱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我估计他们也不会跟我合作这么长时间。

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牛的互联网产品来,让人们的互联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这个目标,大家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2)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建团队,我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因为这样投机分子太多。但是我一定要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就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要养家糊口,要在社会上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而且,创业是一件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打拼的人,不能光在嘴巴上跟他们说好,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燃烧青春的人也能一起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也没什么未来了。

360 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 40% ,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降低到 22% 。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我觉得,用股权期权制度可以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些做好了,讲理想主义才好讲,做思想工作才好做。

3)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遭遇挫折,那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会有团队成员因为不认同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因为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而离开。同样,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需不同的专业技能,只有新人不断进来,企业才有未来。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新老交替,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通过激励制度。360 每年都会维持总股本5%的比例,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

设计就有利于吸收人才,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做事才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这就是我说的“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4、我最痛恨的

在 20 多年前,电脑还是一个高精尖的东西,离大众很远。今天手机普及了,大家每天没事的时候都在看手机。互联网也正是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才真正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在新的时代,企业的架构和管理方式也应该会随之而改变。

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从来没有别人这么做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一定是扁平化的,一定是以产品和用户为核心的,一定是小而美的。

扁平化就是减少行政层级,把传统层层汇报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改为两层,最多三层。小而美就是把团队分解成无数小团队,按项目或业务分类等进行划分,人员灵活组合,项目启动快,能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了此类尝试,阿里在不断分拆,到现在分成了 25 个事业部。腾讯把研发分为无数个项目组,通过不断竞争,也实现了自己内部的推陈出新和自我颠覆。扁平化和小而美符合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快、产品需要小步快跑的需要。

当年公司只有几十人的时候,每个人的声音我都能听到。现在我们有 6000 人。我最为担忧和痛恨的便是,360 还没有成为一家巨头却染上了大公司病。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个个小团队来打破瓶颈。

而且这些小团队还可以随时随项目而变动,谁提出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就可以报上去,如果足够好可以直接获得我或者齐向东的批准。提出创意者可以自己去组建团队。我也希望在我们公司里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涌现出来,做产品负责人,从产品负责人再变成业务负责人,能够像一个小首席执行官一样对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负责。

将来,360 的这些小团队可能不再区分是无线还是个人电脑,每一个团队都可以做跨平台的产品,每一项业务并不是只有一个团队可以做。只要有更好的产品,有更好的想法,我们就支持。

这样就不再需要层层审批大的战略、宏伟的转型计划,可能一个小团队的产品直接就从手机转移到耳机上,整个公司就直接进入可穿戴互联网的未来。

公司不是只靠一两个创始人就玩儿得转的。再聪明的人,他的带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好的决策者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产品,在公司这个产品上去创新、去调整架构,加快信息的流动,加快决策的速度,在公司里培养出真正更多的小首席执行官,培养出更多的产品和业务负责人。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今天,投投和你聊一个与团队组建有关的话题。在生活工作当中,你应该听过这样一些话:“只要人手多,石磨挪过河”、“众人拾柴火焰高”……投投之前在一些团队中,也常听到领导者跟员工交流的时候,习惯将人多与力量大关联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个逻辑似乎也很深入人心。而然当我们将这个逻辑套用在创业公司身上,那它是否还恰当,就很值得大家伙再琢磨一下了。诸如,一个创始团队应该控制在几个人以内?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关键靠什么?如何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一期,投投和你分享周鸿祎先生的一篇文章。他结合自己创业与投资的经历,详细聊了聊自己对团队管理的思考。他的经验之谈,应该值得你看一看。素材来源:大咖哟、老周开讲      

1、我的焦虑

这些年,我没有为市值和“老了”这些问题焦虑,但有对产品的焦虑,对组织和管理上的焦虑。可以用“痛苦蜕变”来描述自己过去一年的感受。

所谓市值,只是一个公司的一个阶段而已,我几乎从来不看股价。我能把安全做好,这个公司对社会有价值,大家离不开它,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按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公司呢?

我现在对于外部的环境看得很清楚,我们应该按自己的节奏走,不能被对手打乱了节奏。媒体和行业怎么看,都是别人替你瞎操心,自己还是应该明白。

在过去的一到两年时间里,我在想,也许我太贪心了。其实,一方面我不像外界说的那么贪婪,但另一方面,跟一个创业公司比,我还是试图去做了太多的事情。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事情,压强原则不够。我老是克制不住这种做新产品的冲动。

我意识到公司到了这个规模,很多让我焦虑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我过去其实不太琢磨人性,自己情商也不高。

过去,我相信乔布斯的说法,A级人才是不怕挑战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对方的自尊心。但现实告诉我,很多人你骂他骂得狠只会把他给骂蔫了。还有的人你挑战太厉害了,他就恨上你了。真的!

我不解人为什么没有想象的那么单纯。过去我对事考虑得多,对人性考虑得非常少,所以我是用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人们。我对自己很苛刻,也有很多挑战,但我并不害怕承认我的错误。

实际上很多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态度。团队的规模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难以解决,60人的时候我可以要求大家趋同,但6000人的时候,由于大家的想法很多,我也不能把大家都赶走。

我跟马云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术、懂产品,可能马云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领导力,更懂人性。所以马云可以驾驭更大的事业。有时我在想:“我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做行业里的第一产品经理?还是说要改变我自己?”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2、一个好的创始团队


很多人问我,创业初始团队里有几个创始人合适?我创业过几次,也投资过很多创业公司,我建议两到三人是最好的组合。

美国大片里的超人、蜘蛛侠都是孤胆英雄,而中国的故事里有“七侠五义”,有“桃园三结义”,甚至有“梁山一百单八将”,讲的都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帮人,合作办成一件大事。

那么,是一个非常牛的人带领强大的团队,像“秦扫六合”一样,完成一个开创性的成功?还是让四五个或者更多的人组成一个“史上最牛团队”来打天下?在我看来,第一种难度不小,因为世界上这种英雄难见其踪。第二种往往人多嘴杂,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应该在中间找一个平衡。

首先,一个孤胆英雄,一个人独揽大局,就他算再强,但总是“一言堂”,一个人的决策难免有失偏颇,这种团队也很难成功。就像一部电影,其他人都是跑龙套的,也没有好的导演编剧来配合,就一个明星,那么他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肯定拍不出好电影。

其次,是不是人越多就越好呢?如果有七八个联合创始人,这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为这种团队往往会面临两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1)一加一并不大于二

这种团队,往往是把很强的人绑在一起。敢于去创业的人,一般胃口都比较大,比较自我,不能形成合力。但是就像足球比赛一样,全都是大牌球星,但互相之间谁也不服气,唯一的结果就是输球。

 2)意见难以统一

情侣之间、夫妻之间,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柔情蜜意,但是这个蜜月期一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现了。

创业也是这样,斗志昂扬的初创期之后,公司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是要张三的投资,还是要李四的融资;产品应该是这么做,还是那么做。这是每个企业必经的成人礼。

就算大家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但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大家的利益点,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如果核心团队成员太多,沟通成本就会太高。意见过于不一致,缺乏一个主心骨,冲突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很有可能分崩离析,每个人都去做一个自己的公司。

就像一部老电影《大浪滔沙》里讲的,六个好兄弟一起投身革命,但最后只有几个人坚持了理想,有人当了逃兵,有人叛变了。所以我觉得好的创始团队,应该有两个人,最多不能超过三个。

这两到三位创始人,最好在性格上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上能形成一个互补。有人强势一点,有人温柔一点;有人张扬一点,有人内敛一点。如果他们能有相似的价值观就更好了。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如果两个人都是火爆脾气,就跟两夫妻似的,每天“针尖对麦芒”,肯定也会打架。
 
3、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

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整个创业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相信,当团队里有人离开的时候,肯定有不少领导者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我觉得这句话有误导,因为他把营盘(公司)和兵(员工)的关系完全视为单纯的雇佣关系。

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如果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做的事情仅仅当作一份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解决财务问题的工具,那么这个营盘绝对不会是铁打的,而是纸糊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坍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优秀的创业团队。所以,营盘是铁打的还是纸糊的,归根结底在于是不是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如何建立一支优秀团队,我认为关键是把握三个要点。

 1)不能以发财为目标,一定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在一起的团队能够最终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容易分崩离析。

前不久,我找人力资源的人帮我统计了一下,看一看跟我合作在 10 年以上、 8 年以上、 5 年以上的到底有哪些同事。

看到名单后我很感慨,如果那时候我跟他们说,出来跟我干吧,到时候发财了咱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我估计他们也不会跟我合作这么长时间。

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牛的互联网产品来,让人们的互联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这个目标,大家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2)财散人聚,要有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建团队,我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因为这样投机分子太多。但是我一定要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就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总要养家糊口,要在社会上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而且,创业是一件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打拼的人,不能光在嘴巴上跟他们说好,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燃烧青春的人也能一起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也没什么未来了。

360 从一开始就做了员工持股计划,最初员工持股比例达到 40% ,最后几轮稀释后在上市前降低到 22% 。这个比例在今天互联网公司中算是最高的了。我觉得,用股权期权制度可以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些做好了,讲理想主义才好讲,做思想工作才好做。

3)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遭遇挫折,那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会有团队成员因为不认同未来发展方向,或者因为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而离开。同样,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需不同的专业技能,只有新人不断进来,企业才有未来。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新老交替,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通过激励制度。360 每年都会维持总股本5%的比例,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

设计就有利于吸收人才,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做事才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这就是我说的“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4、我最痛恨的

在 20 多年前,电脑还是一个高精尖的东西,离大众很远。今天手机普及了,大家每天没事的时候都在看手机。互联网也正是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才真正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每个人思考、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在新的时代,企业的架构和管理方式也应该会随之而改变。

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从来没有别人这么做过。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一定是扁平化的,一定是以产品和用户为核心的,一定是小而美的。

扁平化就是减少行政层级,把传统层层汇报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改为两层,最多三层。小而美就是把团队分解成无数小团队,按项目或业务分类等进行划分,人员灵活组合,项目启动快,能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了此类尝试,阿里在不断分拆,到现在分成了 25 个事业部。腾讯把研发分为无数个项目组,通过不断竞争,也实现了自己内部的推陈出新和自我颠覆。扁平化和小而美符合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快、产品需要小步快跑的需要。

当年公司只有几十人的时候,每个人的声音我都能听到。现在我们有 6000 人。我最为担忧和痛恨的便是,360 还没有成为一家巨头却染上了大公司病。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个个小团队来打破瓶颈。

而且这些小团队还可以随时随项目而变动,谁提出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就可以报上去,如果足够好可以直接获得我或者齐向东的批准。提出创意者可以自己去组建团队。我也希望在我们公司里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涌现出来,做产品负责人,从产品负责人再变成业务负责人,能够像一个小首席执行官一样对自己的产品和业务负责。

将来,360 的这些小团队可能不再区分是无线还是个人电脑,每一个团队都可以做跨平台的产品,每一项业务并不是只有一个团队可以做。只要有更好的产品,有更好的想法,我们就支持。

这样就不再需要层层审批大的战略、宏伟的转型计划,可能一个小团队的产品直接就从手机转移到耳机上,整个公司就直接进入可穿戴互联网的未来。

公司不是只靠一两个创始人就玩儿得转的。再聪明的人,他的带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好的决策者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产品,在公司这个产品上去创新、去调整架构,加快信息的流动,加快决策的速度,在公司里培养出真正更多的小首席执行官,培养出更多的产品和业务负责人。
 

来源:网络
534 浏览

从女排-看郎教练的专注和聚焦,360周鸿祎想多了吧?

管理类 功夫熊猫 2016-08-21 16:41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摘要: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为中国奥运军团夺得了最提气、最具含金量的一枚金牌!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微博)通过“老周开讲”第一时间向郎平及女排队员们发出祝贺,同时也号召360公司要“学习郎平好榜样”。
原文如下
首先,恭喜郎平指导和中国女排姑娘夺得里约奥运会金牌。

其实,我之前对郎平的印象还停留在三连冠上。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第3届世界杯冠军,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郎平随队又先后获得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协助中国女排取得了三连冠。那时候,铁榔头的名字虽然很响。但不如女排精神来得响,女排不仅是三连冠,而且拿到了五连冠,感觉中国女排永远是世界冠军。

创业后因为工作太忙,时间少了,对中国女排和郎平的关注就少了,虽然也有郎平执教世界各个女排队的新闻,但我印象里还是那个身高1米84、摸高3米17、跟孙晋芳一起捧着奖杯开心笑的郎平,直到前一段时间,里约奥运季来临,360公司正好有机会签约主教练郎平和运动员惠若琪作为360的品牌代言人。

签约之前我查了一下郎平的经历,我脑海里有两个字促使我让同事尽快签约,这就是:聚焦。郎平1973年被选入北京工人体育馆体校排球班,从十三岁开始一直到今天,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只专心干一件事:排球。从打排球,再到美国学习体育管理,再到执教排球队,一辈子只干排球这一件事。

我一直强调做产品做事情要聚焦,但到现实中,有时候我也会违背自己推崇的这个原则。多元化是人性的冲动,但从做企业的经验来看,专注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才会有不断提升、持续进步的基础。签约郎平,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专注、聚焦的明星教练打出的成绩一定不会太坏。然而,更可能是潜意识觉得郎平的聚焦、专注与我一直推崇做产品做事的原则不谋而合。

第二个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郎平永远不满足,永远学习。作为中国女排队员时她就已经非常优秀,与美国名将海曼、古巴名将路易斯并称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光凭这一项,如果她呆在体制内,就能吃一辈子。但她不满足,她要学习,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学习现代体育管理。她干的不是低水平重复,这跟我们读到的古文里“无他,唯手熟尔”的卖油翁绝对不是一回事。她是持续地在提升自己对战术的认识、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对运动员的认识、对团队管理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对自己的认识。

人都有惰性,都有利益算计,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呆在心理的“舒适区”,这导致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冒险去尝试,永远是低水平重复。但对有些人来说,彷佛天生就有逃离“舒适区”的基因,时刻准备进入“学习区”。这样的人成了政治家、元帅、艺术大师、发明家、冒险家、企业家、体育大师,还有很多。

郎平每一次带一支新队伍,每一次冲击赛事,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战。如果力有不逮,如果跌出预期,那无异于对她以往所积累的能力信誉的一次打击。一个精于算计的人,早就见好就收了。但郎平时刻准备抛弃“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愿意接受未知挑战。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包括360多么需要像郎平这样聚焦的、学习的、钻研的、思考的、坚韧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不能产生很多这样的人,国家就会死气沉沉。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不能产生这样的人,企业就会失败。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小组,到处都需要郎平这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为优秀的leader。一个团队,少到几个人,多到成千上万人,如果是一个平庸的leader,根本不会有什么凝聚力,注定是一盘散沙,什么都做不成。

有人说郎平是中国女排的福将,队伍青黄不接或者队员水平欠佳,到了郎平手上也能妙手回春,短时间内能够打出成绩。其实,这正说明郎平是一个优秀的leader,她不仅是中国女排的福将,还是意大利队、土耳其队、美国队的福将。

因为一个优秀的leader绝不是只传授技术就能打赢,还需要把自己的个人愿景,自己的创造力、情感、承诺与团队的共同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荣誉感,激发每个人潜意识的力量,这样团队的每个人才会激情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来源:网络 查看全部
摘要: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为中国奥运军团夺得了最提气、最具含金量的一枚金牌!

排球.jpg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微博)通过“老周开讲”第一时间向郎平及女排队员们发出祝贺,同时也号召360公司要“学习郎平好榜样”。
原文如下
首先,恭喜郎平指导和中国女排姑娘夺得里约奥运会金牌。

其实,我之前对郎平的印象还停留在三连冠上。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第3届世界杯冠军,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这是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冠军。郎平随队又先后获得第9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和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协助中国女排取得了三连冠。那时候,铁榔头的名字虽然很响。但不如女排精神来得响,女排不仅是三连冠,而且拿到了五连冠,感觉中国女排永远是世界冠军。

创业后因为工作太忙,时间少了,对中国女排和郎平的关注就少了,虽然也有郎平执教世界各个女排队的新闻,但我印象里还是那个身高1米84、摸高3米17、跟孙晋芳一起捧着奖杯开心笑的郎平,直到前一段时间,里约奥运季来临,360公司正好有机会签约主教练郎平和运动员惠若琪作为360的品牌代言人。

签约之前我查了一下郎平的经历,我脑海里有两个字促使我让同事尽快签约,这就是:聚焦。郎平1973年被选入北京工人体育馆体校排球班,从十三岁开始一直到今天,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只专心干一件事:排球。从打排球,再到美国学习体育管理,再到执教排球队,一辈子只干排球这一件事。

我一直强调做产品做事情要聚焦,但到现实中,有时候我也会违背自己推崇的这个原则。多元化是人性的冲动,但从做企业的经验来看,专注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才会有不断提升、持续进步的基础。签约郎平,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专注、聚焦的明星教练打出的成绩一定不会太坏。然而,更可能是潜意识觉得郎平的聚焦、专注与我一直推崇做产品做事的原则不谋而合。

第二个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郎平永远不满足,永远学习。作为中国女排队员时她就已经非常优秀,与美国名将海曼、古巴名将路易斯并称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光凭这一项,如果她呆在体制内,就能吃一辈子。但她不满足,她要学习,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学习现代体育管理。她干的不是低水平重复,这跟我们读到的古文里“无他,唯手熟尔”的卖油翁绝对不是一回事。她是持续地在提升自己对战术的认识、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对运动员的认识、对团队管理的认识,甚至可以说,对自己的认识。

人都有惰性,都有利益算计,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呆在心理的“舒适区”,这导致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冒险去尝试,永远是低水平重复。但对有些人来说,彷佛天生就有逃离“舒适区”的基因,时刻准备进入“学习区”。这样的人成了政治家、元帅、艺术大师、发明家、冒险家、企业家、体育大师,还有很多。

郎平每一次带一支新队伍,每一次冲击赛事,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战。如果力有不逮,如果跌出预期,那无异于对她以往所积累的能力信誉的一次打击。一个精于算计的人,早就见好就收了。但郎平时刻准备抛弃“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愿意接受未知挑战。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包括360多么需要像郎平这样聚焦的、学习的、钻研的、思考的、坚韧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不能产生很多这样的人,国家就会死气沉沉。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不能产生这样的人,企业就会失败。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小组,到处都需要郎平这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为优秀的leader。一个团队,少到几个人,多到成千上万人,如果是一个平庸的leader,根本不会有什么凝聚力,注定是一盘散沙,什么都做不成。

有人说郎平是中国女排的福将,队伍青黄不接或者队员水平欠佳,到了郎平手上也能妙手回春,短时间内能够打出成绩。其实,这正说明郎平是一个优秀的leader,她不仅是中国女排的福将,还是意大利队、土耳其队、美国队的福将。

因为一个优秀的leader绝不是只传授技术就能打赢,还需要把自己的个人愿景,自己的创造力、情感、承诺与团队的共同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荣誉感,激发每个人潜意识的力量,这样团队的每个人才会激情投入,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