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累计签到次数:

今天获取 积分

互联网智能

互联网智能

622 浏览

物联网 3次事件、3个阶段、3种状态!

管理类 小螺号 2016-10-12 14:59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3次事件代表了物联网发展的3个阶段,也因此让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3种状态。

2016年,已是物联网“产业化”概念,提出的第八年了。在过去的7年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也分别发生了两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个阶段为2009-2013年,标志性事件是前总理温家宝的一次无锡视察,将“物联网”从概念推向了产业;第二个阶段为2014-2016年(确切地说是到2016年6月),因Google32亿美元收购Nest,这一发生在美国的收购事件,让“物联网”在中国从政府推动走向市场主导。可以说,2016年7月以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软银322亿美元收购Arm。这一次,彻底让物联网成为了全球逐鹿的战场,同时也开启了物联网产业真正的征程。

3个阶段,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3种状态。当然,这是必须的。

第一个阶段,有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中国主导,第一场物联网大会在中国举办,第一个物联网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提出。

第二,政府主导,想必在物联网圈子待过5年以上的人,对“物联网专项基金”、“物联网示范试点工程”等专业名词不会陌生,并且当时有很多所谓的物联网企业就是靠拿政府的示范工程而生存的。

第三,互联网巨头们不感兴趣,当时他们不泼冷水已经算给面子了。

第四,圈地运动,即很多企业借着物联网概念圈了大片土地,美其名曰打造物联网产业园,上海某个以G开头的RFID企业,和杭州某个以L开头的嵌入式通讯模组企业便是个中案例。

第五,多种概念互相打架。当时可以说是一年提出一个新概念,每个概念都认为自己包容万物,除了物联网外,还有云计算、移动互联网、O2O、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清楚的记得当时一家云计算企业的CEO看到物联网三个字时,一脸蔑视地说:“什么物联网,都是浮云。”

第六,物联网概念亦有分歧。比如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即现在通用的物联网技术路线图的传感层,另一种则认为,物联网包含传感层、通信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确实处于萌芽期,市场处于混沌期。

第二个阶段,也有几个明显特性。

第一,国际力量重度参与。Google收购Nest是其一,Apple还推出了智能手表。

第二,互联网巨头与资本市场开始关注。比如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2014年拿到投资的,尤其是互联网巨头们,几乎每家霸占了一个物联网开发平台公司。当然,这可以说是拜“Google收购Nest”所赐,否则他们可能看都不愿意看一眼。想想真是可怕。

第三,物联网企业开始分层。比如“产业链上下游”开始逐步显现:芯片厂商、传感器厂商、模组厂商、IaaS厂商、PaaS平台厂商、SaaS平台厂商,智能硬件厂商、渠道服务商、大数据技术厂商、系统集成厂商、服务运营厂商等。也就是说物联网企业在不断“摆正”自己的位置。

第四,传统产业深度参与。尤其是家电制造业、工业生产、医疗健康、交通等领域。

第五,各种概念相互支持。比如很多云计算企业开始认为自己是物联网产业的一环、大数据企业也认为自己是为物联网而服务的等。但是,即便如此,这个阶段的物联网产业,依然要用混乱来形容。

第三个阶段,就是今年——2016年以后。这个阶段,应该说竞争着力点更加明晰,但远远没到真正的发展之际。

第一个竞争点,借用一家物联网企业CEO的话讲是:物联网产业。

也就是说,还想在接下来几十年的信息科技产业中拼搏一番的企业,必须先在物联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个竞争点:物联网操作系统。

目前市场上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有十数种。这十数种又分作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称之为Linux系列。主流的有google的Brillo,是在Android的基础上做了删减。此外还有华为的LiteOS、微软的Win10IOT、EmbeddedAppleiOS等。二是实时操作系统,可以称为RTOS系列。目前的代表有NucleusRTOS、WindRiverVxWorks、ARMMbedOS、GreenHillsIntegrity,以及由一家中国创业企业上海庆科推出的MICO。应该说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可能就是当年的Android和iOS,赌输了就是Symbian和BlackBerry。

第三个竞争点: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标准。

大家最早对物联网的认知可能是射频,即RFID,之后发现它的应用有局限性。后来ZigBee杀入民用领域,一度成为智能家居的首选,但是它自己内部都不能达到标准统一,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硬伤,但是今年国际ZigBee联盟也推出了统一的标准ZigBee3.0,希望打破这一困局。

再后来,Wifi在中国解禁,低门槛、低成本让其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声势渐强,但是其功耗高、不能自组网、安全性底、设备连接量少等缺点,让其发展前景堪忧。

今年,低功耗广域网概念兴起后,NB-IOT和Lora大受追捧,尤其是NB-IOT被誉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决定性技术之一。

最终,这几种技术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是相互依存,还是你死我亡,有时候不是努力能够决定的。目前还有一个,就是5G。5G和4G\3G\2G明显的不同是,它支持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手机、电脑等,而是可以直接支持物联网终端设备,可以在1平方公里内支持100万台物联网设备。也就是说,以前所谓的公网,或者大网开始下行,可以部分取代短距离传输网络的功能。

第四个竞争点:传统企业和创业者。

这个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说在2014年以前,参与物联网产业的以传统IT企业为主,尤其是信息系统集成类的。2014年以后,参与其中的创业者明显多了起来,当然,或许是政策影响。但是到了2015年,从业者发现物联网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明显不同。

比如互联网企业可以靠一个PPT忽悠一笔投资,然后砸钱投广告、买用户,拼6个月的风口,赶上可能就成功了一半,赶不上就等死;可是物联网企业不一样,它不是完全虚拟化的,它有实体产品存在,尤其在“硬件智能化”阶段,它不可能一年半载就出效果,只懂IT、只懂互联网不行,还要懂工业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把控、渠道营销,甚至人脉等等。

总之,就是物联网企业不是靠讲故事和砸钱就能起来的。这个时候,大部分从业者开始认为,可能意识到转型的传统企业才能成功。

但是2016年,这个观点又发生了转变。就拿智能硬件来说,以前一家企业生产了一台冰箱,卖了就卖了,最多给个三年保修,除此之外,不必再与用户有任何联系。但是,现在冰箱卖给用户后,厂商要不断考虑系统升级、功能优化等问题,也就是说,只要用户还在使用冰箱,厂商就要跟他一直发生联系。“很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想不通这件事,或者相通了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因为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某位业界同仁曾如此描述他亲身感受。这个时候,传统企业和创业者又重新进入了角力场。
 
 
 
 
 
来源:网络智造家平台提供 查看全部
3次事件代表了物联网发展的3个阶段,也因此让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3种状态。

2016年,已是物联网“产业化”概念,提出的第八年了。在过去的7年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也分别发生了两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个阶段为2009-2013年,标志性事件是前总理温家宝的一次无锡视察,将“物联网”从概念推向了产业;第二个阶段为2014-2016年(确切地说是到2016年6月),因Google32亿美元收购Nest,这一发生在美国的收购事件,让“物联网”在中国从政府推动走向市场主导。可以说,2016年7月以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软银322亿美元收购Arm。这一次,彻底让物联网成为了全球逐鹿的战场,同时也开启了物联网产业真正的征程。

3个阶段,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3种状态。当然,这是必须的。

第一个阶段,有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中国主导,第一场物联网大会在中国举办,第一个物联网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提出。

第二,政府主导,想必在物联网圈子待过5年以上的人,对“物联网专项基金”、“物联网示范试点工程”等专业名词不会陌生,并且当时有很多所谓的物联网企业就是靠拿政府的示范工程而生存的。

第三,互联网巨头们不感兴趣,当时他们不泼冷水已经算给面子了。

第四,圈地运动,即很多企业借着物联网概念圈了大片土地,美其名曰打造物联网产业园,上海某个以G开头的RFID企业,和杭州某个以L开头的嵌入式通讯模组企业便是个中案例。

第五,多种概念互相打架。当时可以说是一年提出一个新概念,每个概念都认为自己包容万物,除了物联网外,还有云计算、移动互联网、O2O、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清楚的记得当时一家云计算企业的CEO看到物联网三个字时,一脸蔑视地说:“什么物联网,都是浮云。”

第六,物联网概念亦有分歧。比如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即现在通用的物联网技术路线图的传感层,另一种则认为,物联网包含传感层、通信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确实处于萌芽期,市场处于混沌期。

第二个阶段,也有几个明显特性。

第一,国际力量重度参与。Google收购Nest是其一,Apple还推出了智能手表。

第二,互联网巨头与资本市场开始关注。比如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2014年拿到投资的,尤其是互联网巨头们,几乎每家霸占了一个物联网开发平台公司。当然,这可以说是拜“Google收购Nest”所赐,否则他们可能看都不愿意看一眼。想想真是可怕。

第三,物联网企业开始分层。比如“产业链上下游”开始逐步显现:芯片厂商、传感器厂商、模组厂商、IaaS厂商、PaaS平台厂商、SaaS平台厂商,智能硬件厂商、渠道服务商、大数据技术厂商、系统集成厂商、服务运营厂商等。也就是说物联网企业在不断“摆正”自己的位置。

第四,传统产业深度参与。尤其是家电制造业、工业生产、医疗健康、交通等领域。

第五,各种概念相互支持。比如很多云计算企业开始认为自己是物联网产业的一环、大数据企业也认为自己是为物联网而服务的等。但是,即便如此,这个阶段的物联网产业,依然要用混乱来形容。

第三个阶段,就是今年——2016年以后。这个阶段,应该说竞争着力点更加明晰,但远远没到真正的发展之际。

第一个竞争点,借用一家物联网企业CEO的话讲是:物联网产业。

也就是说,还想在接下来几十年的信息科技产业中拼搏一番的企业,必须先在物联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个竞争点:物联网操作系统。

目前市场上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有十数种。这十数种又分作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称之为Linux系列。主流的有google的Brillo,是在Android的基础上做了删减。此外还有华为的LiteOS、微软的Win10IOT、EmbeddedAppleiOS等。二是实时操作系统,可以称为RTOS系列。目前的代表有NucleusRTOS、WindRiverVxWorks、ARMMbedOS、GreenHillsIntegrity,以及由一家中国创业企业上海庆科推出的MICO。应该说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可能就是当年的Android和iOS,赌输了就是Symbian和BlackBerry。

第三个竞争点: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标准。

大家最早对物联网的认知可能是射频,即RFID,之后发现它的应用有局限性。后来ZigBee杀入民用领域,一度成为智能家居的首选,但是它自己内部都不能达到标准统一,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硬伤,但是今年国际ZigBee联盟也推出了统一的标准ZigBee3.0,希望打破这一困局。

再后来,Wifi在中国解禁,低门槛、低成本让其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声势渐强,但是其功耗高、不能自组网、安全性底、设备连接量少等缺点,让其发展前景堪忧。

今年,低功耗广域网概念兴起后,NB-IOT和Lora大受追捧,尤其是NB-IOT被誉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决定性技术之一。

最终,这几种技术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是相互依存,还是你死我亡,有时候不是努力能够决定的。目前还有一个,就是5G。5G和4G\3G\2G明显的不同是,它支持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手机、电脑等,而是可以直接支持物联网终端设备,可以在1平方公里内支持100万台物联网设备。也就是说,以前所谓的公网,或者大网开始下行,可以部分取代短距离传输网络的功能。

第四个竞争点:传统企业和创业者。

这个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说在2014年以前,参与物联网产业的以传统IT企业为主,尤其是信息系统集成类的。2014年以后,参与其中的创业者明显多了起来,当然,或许是政策影响。但是到了2015年,从业者发现物联网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明显不同。

比如互联网企业可以靠一个PPT忽悠一笔投资,然后砸钱投广告、买用户,拼6个月的风口,赶上可能就成功了一半,赶不上就等死;可是物联网企业不一样,它不是完全虚拟化的,它有实体产品存在,尤其在“硬件智能化”阶段,它不可能一年半载就出效果,只懂IT、只懂互联网不行,还要懂工业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把控、渠道营销,甚至人脉等等。

总之,就是物联网企业不是靠讲故事和砸钱就能起来的。这个时候,大部分从业者开始认为,可能意识到转型的传统企业才能成功。

但是2016年,这个观点又发生了转变。就拿智能硬件来说,以前一家企业生产了一台冰箱,卖了就卖了,最多给个三年保修,除此之外,不必再与用户有任何联系。但是,现在冰箱卖给用户后,厂商要不断考虑系统升级、功能优化等问题,也就是说,只要用户还在使用冰箱,厂商就要跟他一直发生联系。“很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想不通这件事,或者相通了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因为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某位业界同仁曾如此描述他亲身感受。这个时候,传统企业和创业者又重新进入了角力场。
 
 
 
 
 
  • 来源:网络
  • 智造家平台提供

590 浏览

【重磅】中国脑计划颠覆性创新之路四,用脑科学预测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自动化类 我是谁 2016-09-14 15:2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前言: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近20多个概念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它们内在的潜藏关系,并由此绘制了互联网沿着脑科学的路径如何进化到终点的11幅示意图
 
  
 当时间的快车越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概念,新理论,新架构层出不穷,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机器人,脑计划,智能驾驶,无人飞机,3D打印,虚拟现实等等不断涌现。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新概念与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关系?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究竟在这喧嚣纷杂的现象中如何突破?我们在前文提到的脑科学对于互联网的未来究竟有什么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20多个概念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它们内在的潜藏关系。并由此绘制了互联网沿着脑科学的路径如何进化到终点的11幅示意图  






从2005年开始的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研究提出:“互联网将从一个分裂的,不成熟的组织结构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当互联网进化的成熟阶段时,所形成的结构图如下:






如果用这个架构分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虚拟现实,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物联网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萌芽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题为《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这一报告虽然没有对物联网做出明确的定义,但从功能角度,ITU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从技术角度,ITU认为“物联网涉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技术等“。

因为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 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
 

2.云计算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萌芽

2007年 10月IBM和 Google宣布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后, 云计算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云计算的诞生有其历史根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新兴的应用的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互联网业务增长也越来越快。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软硬件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很多企业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互联网超大型企业如Google,IBM,亚马逊的软硬件资源有大量空余,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从企业各自为战的软硬件建设向集中式的云计算转换也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架构中,,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互联网信息层统一起来为互联网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互联网智能,智慧和意识产生的基础

随着博客、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数据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累积。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物联网传感器感应的实时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整个互联网网络体系内,体量极其巨大。这些数据中蕴含了对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非常宝贵的信息。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兴起的根源和背景。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互联网大数据开始与人工智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结合,这其中就包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世界级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软等。2011年谷歌开始将“深度学习”运用在自己的大数据处理上,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互联网大脑的智慧和意识产生奠定了基础。
 

4.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3D本质上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萌芽,

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云计算中的软件系统控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家庭的家用设备,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通过智能化,3D打印,无线传感等技术使的机械设备成为互联网大脑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智能制造和智能设备也源源不断向互联网大脑反馈大数据数,供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决策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3D打印等等技术和应用正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物和萌芽产品。







5.社交网络是互联网大脑神经网络的基础,也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核心

当物联网与社交网络融合时,每一栋大楼,每一辆汽车,每一个景区,每一个商场,每一个电器都会在SNS网站上开设账号(如微博,如facebook),自动的发布自己实时的信息,并与其他”人“,和“物”进行交互.社交网络的定义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社交,而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范围更大的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称为“大社交网络”-BI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Big SNS).






在前文中提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正是这些系统的萌芽,而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空间正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但通过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也必然会与互联网的感觉,运动神经系统接驳,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神经元结构。这一进化趋势导致社交网络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交互的大社交网络。






在脑科学中神经元和神经网络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结构,因此对于不断发育的互联网大脑来说,如何占据互联网的神经网络控制权也成为互联网巨头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的腾讯和美国的Facebook占据了互联网未来竞争的有利地位。
 

6.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现实是互联网梦境系统的萌芽

   数以亿万计的数据正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互联网大脑的触角不断捕捉和吸收,社交、搜索,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在源源不断充实着互联网大脑,组成巨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二进制代码在机器间交互,目前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在互联网与人类之间交互,这种交互的方式进行升级,使得人类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互联网内容的数据,这就催生了VR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如果让人类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互联网数据与真实世界叠加,这就催生了AR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无论是facebook对oculus的并购,还是腾讯,阿里巴巴对虚拟现实的投资,这一轮虚拟现实的热潮同样是互联网企业的推动,是互联网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现象。

随着互联网大脑的日臻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传统虚拟现实不同,它要么是互联网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AR),要么是完全沉浸到互联网三维图像化的大数据中(VR)。并且它开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庞大的数据量为基础,让人工智能服务于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实感和交互感,让人类大脑产生错觉,将视觉、听觉、嗅觉、运动等神经感觉与互联网梦境系统相互作用,在清醒的状态下产生梦境感(Real dream)。这个革命性的全新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梦境系统的萌芽(The Internet Dream Age)。
 

7.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与互联网+






从互联网进化的角度看,互联网将从三个维度单调递增进化,这也可以作为对互联网+概念的解读:

第一,从空间上,互联网的范围从实验室扩张到全球并最终扩张到整个宇宙,形成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 。

第二,从智慧上,互联网的智商将从0增长到全人类群体智慧的乘方甚至是立方,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的群体智慧和机器智慧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振,相互促进。

第三,从功能和结构上,互联网将割裂,不完整,不完善的网络进化成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同时互联网的神经系统将用自己的神经系统和神经末梢不断侵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习,娱乐,交通,工业,农业。

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互联网从广度、深度侵蚀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用如下11幅图反应互联网的进化趋势与未来方向。






脑机接口 (Brain-machine interfaces, BMI) 将大脑的神经活动转译成驱动外部效应器或影响身体内部器官和机能的信号。最初脑机接口是应用于病人的身体康复和医疗护理,从而帮助病人恢复社会关系或运动能力。其大获成功后,则走向双向化和商业化。







































 
 
文章来源于  人工智能学家 查看全部
前言: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近20多个概念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它们内在的潜藏关系,并由此绘制了互联网沿着脑科学的路径如何进化到终点的11幅示意图
 
  
 当时间的快车越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概念,新理论,新架构层出不穷,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机器人,脑计划,智能驾驶,无人飞机,3D打印,虚拟现实等等不断涌现。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新概念与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关系?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究竟在这喧嚣纷杂的现象中如何突破?我们在前文提到的脑科学对于互联网的未来究竟有什么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20多个概念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它们内在的潜藏关系。并由此绘制了互联网沿着脑科学的路径如何进化到终点的11幅示意图  

3.0_.jpg


从2005年开始的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研究提出:“互联网将从一个分裂的,不成熟的组织结构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当互联网进化的成熟阶段时,所形成的结构图如下:

3.1_.jpg


如果用这个架构分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虚拟现实,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物联网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萌芽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题为《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这一报告虽然没有对物联网做出明确的定义,但从功能角度,ITU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从技术角度,ITU认为“物联网涉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技术等“。

因为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 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
 

2.云计算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萌芽

2007年 10月IBM和 Google宣布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后, 云计算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云计算的诞生有其历史根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新兴的应用的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互联网业务增长也越来越快。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软硬件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很多企业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互联网超大型企业如Google,IBM,亚马逊的软硬件资源有大量空余,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从企业各自为战的软硬件建设向集中式的云计算转换也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架构中,,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互联网信息层统一起来为互联网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互联网智能,智慧和意识产生的基础

随着博客、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数据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累积。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物联网传感器感应的实时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整个互联网网络体系内,体量极其巨大。这些数据中蕴含了对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非常宝贵的信息。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兴起的根源和背景。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互联网大数据开始与人工智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结合,这其中就包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世界级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软等。2011年谷歌开始将“深度学习”运用在自己的大数据处理上,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互联网大脑的智慧和意识产生奠定了基础。
 

4.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3D本质上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萌芽,

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云计算中的软件系统控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家庭的家用设备,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通过智能化,3D打印,无线传感等技术使的机械设备成为互联网大脑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智能制造和智能设备也源源不断向互联网大脑反馈大数据数,供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决策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3D打印等等技术和应用正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物和萌芽产品。

3.2_.PNG



5.社交网络是互联网大脑神经网络的基础,也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核心

当物联网与社交网络融合时,每一栋大楼,每一辆汽车,每一个景区,每一个商场,每一个电器都会在SNS网站上开设账号(如微博,如facebook),自动的发布自己实时的信息,并与其他”人“,和“物”进行交互.社交网络的定义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社交,而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范围更大的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称为“大社交网络”-BI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Big SNS).

3.3_.jpg


在前文中提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正是这些系统的萌芽,而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空间正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但通过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也必然会与互联网的感觉,运动神经系统接驳,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神经元结构。这一进化趋势导致社交网络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交互的大社交网络。

3.4_.jpg


在脑科学中神经元和神经网络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结构,因此对于不断发育的互联网大脑来说,如何占据互联网的神经网络控制权也成为互联网巨头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的腾讯和美国的Facebook占据了互联网未来竞争的有利地位。
 

6.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现实是互联网梦境系统的萌芽

   数以亿万计的数据正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互联网大脑的触角不断捕捉和吸收,社交、搜索,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在源源不断充实着互联网大脑,组成巨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二进制代码在机器间交互,目前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在互联网与人类之间交互,这种交互的方式进行升级,使得人类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互联网内容的数据,这就催生了VR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如果让人类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互联网数据与真实世界叠加,这就催生了AR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无论是facebook对oculus的并购,还是腾讯,阿里巴巴对虚拟现实的投资,这一轮虚拟现实的热潮同样是互联网企业的推动,是互联网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现象。

随着互联网大脑的日臻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传统虚拟现实不同,它要么是互联网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AR),要么是完全沉浸到互联网三维图像化的大数据中(VR)。并且它开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庞大的数据量为基础,让人工智能服务于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实感和交互感,让人类大脑产生错觉,将视觉、听觉、嗅觉、运动等神经感觉与互联网梦境系统相互作用,在清醒的状态下产生梦境感(Real dream)。这个革命性的全新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梦境系统的萌芽(The Internet Dream Age)。
 

7.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与互联网+

3.5_.jpg


从互联网进化的角度看,互联网将从三个维度单调递增进化,这也可以作为对互联网+概念的解读:

第一,从空间上,互联网的范围从实验室扩张到全球并最终扩张到整个宇宙,形成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 。

第二,从智慧上,互联网的智商将从0增长到全人类群体智慧的乘方甚至是立方,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的群体智慧和机器智慧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振,相互促进。

第三,从功能和结构上,互联网将割裂,不完整,不完善的网络进化成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同时互联网的神经系统将用自己的神经系统和神经末梢不断侵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习,娱乐,交通,工业,农业。

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互联网从广度、深度侵蚀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用如下11幅图反应互联网的进化趋势与未来方向。

3.6_.jpg


脑机接口 (Brain-machine interfaces, BMI) 将大脑的神经活动转译成驱动外部效应器或影响身体内部器官和机能的信号。最初脑机接口是应用于病人的身体康复和医疗护理,从而帮助病人恢复社会关系或运动能力。其大获成功后,则走向双向化和商业化。

3.7_.jpg

3.8_.jpg


3.9_.jpg


3.10_.jpg


3.11_.jpg


3.12_.jpg


3.13_.jpg


3.14_.jpg

 
 
文章来源于  人工智能学家
622 浏览

物联网 3次事件、3个阶段、3种状态!

管理类 小螺号 2016-10-12 14:59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3次事件代表了物联网发展的3个阶段,也因此让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3种状态。

2016年,已是物联网“产业化”概念,提出的第八年了。在过去的7年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也分别发生了两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个阶段为2009-2013年,标志性事件是前总理温家宝的一次无锡视察,将“物联网”从概念推向了产业;第二个阶段为2014-2016年(确切地说是到2016年6月),因Google32亿美元收购Nest,这一发生在美国的收购事件,让“物联网”在中国从政府推动走向市场主导。可以说,2016年7月以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软银322亿美元收购Arm。这一次,彻底让物联网成为了全球逐鹿的战场,同时也开启了物联网产业真正的征程。

3个阶段,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3种状态。当然,这是必须的。

第一个阶段,有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中国主导,第一场物联网大会在中国举办,第一个物联网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提出。

第二,政府主导,想必在物联网圈子待过5年以上的人,对“物联网专项基金”、“物联网示范试点工程”等专业名词不会陌生,并且当时有很多所谓的物联网企业就是靠拿政府的示范工程而生存的。

第三,互联网巨头们不感兴趣,当时他们不泼冷水已经算给面子了。

第四,圈地运动,即很多企业借着物联网概念圈了大片土地,美其名曰打造物联网产业园,上海某个以G开头的RFID企业,和杭州某个以L开头的嵌入式通讯模组企业便是个中案例。

第五,多种概念互相打架。当时可以说是一年提出一个新概念,每个概念都认为自己包容万物,除了物联网外,还有云计算、移动互联网、O2O、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清楚的记得当时一家云计算企业的CEO看到物联网三个字时,一脸蔑视地说:“什么物联网,都是浮云。”

第六,物联网概念亦有分歧。比如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即现在通用的物联网技术路线图的传感层,另一种则认为,物联网包含传感层、通信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确实处于萌芽期,市场处于混沌期。

第二个阶段,也有几个明显特性。

第一,国际力量重度参与。Google收购Nest是其一,Apple还推出了智能手表。

第二,互联网巨头与资本市场开始关注。比如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2014年拿到投资的,尤其是互联网巨头们,几乎每家霸占了一个物联网开发平台公司。当然,这可以说是拜“Google收购Nest”所赐,否则他们可能看都不愿意看一眼。想想真是可怕。

第三,物联网企业开始分层。比如“产业链上下游”开始逐步显现:芯片厂商、传感器厂商、模组厂商、IaaS厂商、PaaS平台厂商、SaaS平台厂商,智能硬件厂商、渠道服务商、大数据技术厂商、系统集成厂商、服务运营厂商等。也就是说物联网企业在不断“摆正”自己的位置。

第四,传统产业深度参与。尤其是家电制造业、工业生产、医疗健康、交通等领域。

第五,各种概念相互支持。比如很多云计算企业开始认为自己是物联网产业的一环、大数据企业也认为自己是为物联网而服务的等。但是,即便如此,这个阶段的物联网产业,依然要用混乱来形容。

第三个阶段,就是今年——2016年以后。这个阶段,应该说竞争着力点更加明晰,但远远没到真正的发展之际。

第一个竞争点,借用一家物联网企业CEO的话讲是:物联网产业。

也就是说,还想在接下来几十年的信息科技产业中拼搏一番的企业,必须先在物联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个竞争点:物联网操作系统。

目前市场上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有十数种。这十数种又分作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称之为Linux系列。主流的有google的Brillo,是在Android的基础上做了删减。此外还有华为的LiteOS、微软的Win10IOT、EmbeddedAppleiOS等。二是实时操作系统,可以称为RTOS系列。目前的代表有NucleusRTOS、WindRiverVxWorks、ARMMbedOS、GreenHillsIntegrity,以及由一家中国创业企业上海庆科推出的MICO。应该说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可能就是当年的Android和iOS,赌输了就是Symbian和BlackBerry。

第三个竞争点: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标准。

大家最早对物联网的认知可能是射频,即RFID,之后发现它的应用有局限性。后来ZigBee杀入民用领域,一度成为智能家居的首选,但是它自己内部都不能达到标准统一,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硬伤,但是今年国际ZigBee联盟也推出了统一的标准ZigBee3.0,希望打破这一困局。

再后来,Wifi在中国解禁,低门槛、低成本让其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声势渐强,但是其功耗高、不能自组网、安全性底、设备连接量少等缺点,让其发展前景堪忧。

今年,低功耗广域网概念兴起后,NB-IOT和Lora大受追捧,尤其是NB-IOT被誉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决定性技术之一。

最终,这几种技术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是相互依存,还是你死我亡,有时候不是努力能够决定的。目前还有一个,就是5G。5G和4G\3G\2G明显的不同是,它支持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手机、电脑等,而是可以直接支持物联网终端设备,可以在1平方公里内支持100万台物联网设备。也就是说,以前所谓的公网,或者大网开始下行,可以部分取代短距离传输网络的功能。

第四个竞争点:传统企业和创业者。

这个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说在2014年以前,参与物联网产业的以传统IT企业为主,尤其是信息系统集成类的。2014年以后,参与其中的创业者明显多了起来,当然,或许是政策影响。但是到了2015年,从业者发现物联网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明显不同。

比如互联网企业可以靠一个PPT忽悠一笔投资,然后砸钱投广告、买用户,拼6个月的风口,赶上可能就成功了一半,赶不上就等死;可是物联网企业不一样,它不是完全虚拟化的,它有实体产品存在,尤其在“硬件智能化”阶段,它不可能一年半载就出效果,只懂IT、只懂互联网不行,还要懂工业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把控、渠道营销,甚至人脉等等。

总之,就是物联网企业不是靠讲故事和砸钱就能起来的。这个时候,大部分从业者开始认为,可能意识到转型的传统企业才能成功。

但是2016年,这个观点又发生了转变。就拿智能硬件来说,以前一家企业生产了一台冰箱,卖了就卖了,最多给个三年保修,除此之外,不必再与用户有任何联系。但是,现在冰箱卖给用户后,厂商要不断考虑系统升级、功能优化等问题,也就是说,只要用户还在使用冰箱,厂商就要跟他一直发生联系。“很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想不通这件事,或者相通了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因为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某位业界同仁曾如此描述他亲身感受。这个时候,传统企业和创业者又重新进入了角力场。
 
 
 
 
 
来源:网络智造家平台提供 查看全部
3次事件代表了物联网发展的3个阶段,也因此让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3种状态。

2016年,已是物联网“产业化”概念,提出的第八年了。在过去的7年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也分别发生了两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个阶段为2009-2013年,标志性事件是前总理温家宝的一次无锡视察,将“物联网”从概念推向了产业;第二个阶段为2014-2016年(确切地说是到2016年6月),因Google32亿美元收购Nest,这一发生在美国的收购事件,让“物联网”在中国从政府推动走向市场主导。可以说,2016年7月以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软银322亿美元收购Arm。这一次,彻底让物联网成为了全球逐鹿的战场,同时也开启了物联网产业真正的征程。

3个阶段,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呈现3种状态。当然,这是必须的。

第一个阶段,有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中国主导,第一场物联网大会在中国举办,第一个物联网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提出。

第二,政府主导,想必在物联网圈子待过5年以上的人,对“物联网专项基金”、“物联网示范试点工程”等专业名词不会陌生,并且当时有很多所谓的物联网企业就是靠拿政府的示范工程而生存的。

第三,互联网巨头们不感兴趣,当时他们不泼冷水已经算给面子了。

第四,圈地运动,即很多企业借着物联网概念圈了大片土地,美其名曰打造物联网产业园,上海某个以G开头的RFID企业,和杭州某个以L开头的嵌入式通讯模组企业便是个中案例。

第五,多种概念互相打架。当时可以说是一年提出一个新概念,每个概念都认为自己包容万物,除了物联网外,还有云计算、移动互联网、O2O、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清楚的记得当时一家云计算企业的CEO看到物联网三个字时,一脸蔑视地说:“什么物联网,都是浮云。”

第六,物联网概念亦有分歧。比如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即现在通用的物联网技术路线图的传感层,另一种则认为,物联网包含传感层、通信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确实处于萌芽期,市场处于混沌期。

第二个阶段,也有几个明显特性。

第一,国际力量重度参与。Google收购Nest是其一,Apple还推出了智能手表。

第二,互联网巨头与资本市场开始关注。比如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2014年拿到投资的,尤其是互联网巨头们,几乎每家霸占了一个物联网开发平台公司。当然,这可以说是拜“Google收购Nest”所赐,否则他们可能看都不愿意看一眼。想想真是可怕。

第三,物联网企业开始分层。比如“产业链上下游”开始逐步显现:芯片厂商、传感器厂商、模组厂商、IaaS厂商、PaaS平台厂商、SaaS平台厂商,智能硬件厂商、渠道服务商、大数据技术厂商、系统集成厂商、服务运营厂商等。也就是说物联网企业在不断“摆正”自己的位置。

第四,传统产业深度参与。尤其是家电制造业、工业生产、医疗健康、交通等领域。

第五,各种概念相互支持。比如很多云计算企业开始认为自己是物联网产业的一环、大数据企业也认为自己是为物联网而服务的等。但是,即便如此,这个阶段的物联网产业,依然要用混乱来形容。

第三个阶段,就是今年——2016年以后。这个阶段,应该说竞争着力点更加明晰,但远远没到真正的发展之际。

第一个竞争点,借用一家物联网企业CEO的话讲是:物联网产业。

也就是说,还想在接下来几十年的信息科技产业中拼搏一番的企业,必须先在物联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个竞争点:物联网操作系统。

目前市场上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有十数种。这十数种又分作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称之为Linux系列。主流的有google的Brillo,是在Android的基础上做了删减。此外还有华为的LiteOS、微软的Win10IOT、EmbeddedAppleiOS等。二是实时操作系统,可以称为RTOS系列。目前的代表有NucleusRTOS、WindRiverVxWorks、ARMMbedOS、GreenHillsIntegrity,以及由一家中国创业企业上海庆科推出的MICO。应该说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可能就是当年的Android和iOS,赌输了就是Symbian和BlackBerry。

第三个竞争点: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标准。

大家最早对物联网的认知可能是射频,即RFID,之后发现它的应用有局限性。后来ZigBee杀入民用领域,一度成为智能家居的首选,但是它自己内部都不能达到标准统一,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硬伤,但是今年国际ZigBee联盟也推出了统一的标准ZigBee3.0,希望打破这一困局。

再后来,Wifi在中国解禁,低门槛、低成本让其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声势渐强,但是其功耗高、不能自组网、安全性底、设备连接量少等缺点,让其发展前景堪忧。

今年,低功耗广域网概念兴起后,NB-IOT和Lora大受追捧,尤其是NB-IOT被誉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决定性技术之一。

最终,这几种技术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是相互依存,还是你死我亡,有时候不是努力能够决定的。目前还有一个,就是5G。5G和4G\3G\2G明显的不同是,它支持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手机、电脑等,而是可以直接支持物联网终端设备,可以在1平方公里内支持100万台物联网设备。也就是说,以前所谓的公网,或者大网开始下行,可以部分取代短距离传输网络的功能。

第四个竞争点:传统企业和创业者。

这个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说在2014年以前,参与物联网产业的以传统IT企业为主,尤其是信息系统集成类的。2014年以后,参与其中的创业者明显多了起来,当然,或许是政策影响。但是到了2015年,从业者发现物联网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明显不同。

比如互联网企业可以靠一个PPT忽悠一笔投资,然后砸钱投广告、买用户,拼6个月的风口,赶上可能就成功了一半,赶不上就等死;可是物联网企业不一样,它不是完全虚拟化的,它有实体产品存在,尤其在“硬件智能化”阶段,它不可能一年半载就出效果,只懂IT、只懂互联网不行,还要懂工业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把控、渠道营销,甚至人脉等等。

总之,就是物联网企业不是靠讲故事和砸钱就能起来的。这个时候,大部分从业者开始认为,可能意识到转型的传统企业才能成功。

但是2016年,这个观点又发生了转变。就拿智能硬件来说,以前一家企业生产了一台冰箱,卖了就卖了,最多给个三年保修,除此之外,不必再与用户有任何联系。但是,现在冰箱卖给用户后,厂商要不断考虑系统升级、功能优化等问题,也就是说,只要用户还在使用冰箱,厂商就要跟他一直发生联系。“很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想不通这件事,或者相通了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因为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某位业界同仁曾如此描述他亲身感受。这个时候,传统企业和创业者又重新进入了角力场。
 
 
 
 
 
  • 来源:网络
  • 智造家平台提供

590 浏览

【重磅】中国脑计划颠覆性创新之路四,用脑科学预测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自动化类 我是谁 2016-09-14 15:28 发表了文章 来自相关话题

前言: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近20多个概念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它们内在的潜藏关系,并由此绘制了互联网沿着脑科学的路径如何进化到终点的11幅示意图
 
  
 当时间的快车越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概念,新理论,新架构层出不穷,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机器人,脑计划,智能驾驶,无人飞机,3D打印,虚拟现实等等不断涌现。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新概念与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关系?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究竟在这喧嚣纷杂的现象中如何突破?我们在前文提到的脑科学对于互联网的未来究竟有什么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20多个概念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它们内在的潜藏关系。并由此绘制了互联网沿着脑科学的路径如何进化到终点的11幅示意图  






从2005年开始的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研究提出:“互联网将从一个分裂的,不成熟的组织结构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当互联网进化的成熟阶段时,所形成的结构图如下:






如果用这个架构分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虚拟现实,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物联网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萌芽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题为《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这一报告虽然没有对物联网做出明确的定义,但从功能角度,ITU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从技术角度,ITU认为“物联网涉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技术等“。

因为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 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
 

2.云计算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萌芽

2007年 10月IBM和 Google宣布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后, 云计算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云计算的诞生有其历史根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新兴的应用的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互联网业务增长也越来越快。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软硬件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很多企业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互联网超大型企业如Google,IBM,亚马逊的软硬件资源有大量空余,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从企业各自为战的软硬件建设向集中式的云计算转换也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架构中,,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互联网信息层统一起来为互联网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互联网智能,智慧和意识产生的基础

随着博客、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数据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累积。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物联网传感器感应的实时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整个互联网网络体系内,体量极其巨大。这些数据中蕴含了对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非常宝贵的信息。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兴起的根源和背景。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互联网大数据开始与人工智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结合,这其中就包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世界级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软等。2011年谷歌开始将“深度学习”运用在自己的大数据处理上,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互联网大脑的智慧和意识产生奠定了基础。
 

4.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3D本质上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萌芽,

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云计算中的软件系统控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家庭的家用设备,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通过智能化,3D打印,无线传感等技术使的机械设备成为互联网大脑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智能制造和智能设备也源源不断向互联网大脑反馈大数据数,供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决策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3D打印等等技术和应用正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物和萌芽产品。







5.社交网络是互联网大脑神经网络的基础,也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核心

当物联网与社交网络融合时,每一栋大楼,每一辆汽车,每一个景区,每一个商场,每一个电器都会在SNS网站上开设账号(如微博,如facebook),自动的发布自己实时的信息,并与其他”人“,和“物”进行交互.社交网络的定义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社交,而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范围更大的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称为“大社交网络”-BI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Big SNS).






在前文中提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正是这些系统的萌芽,而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空间正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但通过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也必然会与互联网的感觉,运动神经系统接驳,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神经元结构。这一进化趋势导致社交网络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交互的大社交网络。






在脑科学中神经元和神经网络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结构,因此对于不断发育的互联网大脑来说,如何占据互联网的神经网络控制权也成为互联网巨头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的腾讯和美国的Facebook占据了互联网未来竞争的有利地位。
 

6.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现实是互联网梦境系统的萌芽

   数以亿万计的数据正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互联网大脑的触角不断捕捉和吸收,社交、搜索,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在源源不断充实着互联网大脑,组成巨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二进制代码在机器间交互,目前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在互联网与人类之间交互,这种交互的方式进行升级,使得人类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互联网内容的数据,这就催生了VR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如果让人类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互联网数据与真实世界叠加,这就催生了AR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无论是facebook对oculus的并购,还是腾讯,阿里巴巴对虚拟现实的投资,这一轮虚拟现实的热潮同样是互联网企业的推动,是互联网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现象。

随着互联网大脑的日臻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传统虚拟现实不同,它要么是互联网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AR),要么是完全沉浸到互联网三维图像化的大数据中(VR)。并且它开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庞大的数据量为基础,让人工智能服务于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实感和交互感,让人类大脑产生错觉,将视觉、听觉、嗅觉、运动等神经感觉与互联网梦境系统相互作用,在清醒的状态下产生梦境感(Real dream)。这个革命性的全新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梦境系统的萌芽(The Internet Dream Age)。
 

7.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与互联网+






从互联网进化的角度看,互联网将从三个维度单调递增进化,这也可以作为对互联网+概念的解读:

第一,从空间上,互联网的范围从实验室扩张到全球并最终扩张到整个宇宙,形成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 。

第二,从智慧上,互联网的智商将从0增长到全人类群体智慧的乘方甚至是立方,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的群体智慧和机器智慧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振,相互促进。

第三,从功能和结构上,互联网将割裂,不完整,不完善的网络进化成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同时互联网的神经系统将用自己的神经系统和神经末梢不断侵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习,娱乐,交通,工业,农业。

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互联网从广度、深度侵蚀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用如下11幅图反应互联网的进化趋势与未来方向。






脑机接口 (Brain-machine interfaces, BMI) 将大脑的神经活动转译成驱动外部效应器或影响身体内部器官和机能的信号。最初脑机接口是应用于病人的身体康复和医疗护理,从而帮助病人恢复社会关系或运动能力。其大获成功后,则走向双向化和商业化。







































 
 
文章来源于  人工智能学家 查看全部
前言: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近20多个概念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它们内在的潜藏关系,并由此绘制了互联网沿着脑科学的路径如何进化到终点的11幅示意图
 
  
 当时间的快车越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概念,新理论,新架构层出不穷,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机器人,脑计划,智能驾驶,无人飞机,3D打印,虚拟现实等等不断涌现。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新概念与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关系?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究竟在这喧嚣纷杂的现象中如何突破?我们在前文提到的脑科学对于互联网的未来究竟有什么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涌现出来的20多个概念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它们内在的潜藏关系。并由此绘制了互联网沿着脑科学的路径如何进化到终点的11幅示意图  

3.0_.jpg


从2005年开始的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研究提出:“互联网将从一个分裂的,不成熟的组织结构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当互联网进化的成熟阶段时,所形成的结构图如下:

3.1_.jpg


如果用这个架构分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虚拟现实,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物联网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萌芽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题为《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这一报告虽然没有对物联网做出明确的定义,但从功能角度,ITU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从技术角度,ITU认为“物联网涉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技术等“。

因为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 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
 

2.云计算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萌芽

2007年 10月IBM和 Google宣布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后, 云计算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云计算的诞生有其历史根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新兴的应用的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互联网业务增长也越来越快。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软硬件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很多企业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互联网超大型企业如Google,IBM,亚马逊的软硬件资源有大量空余,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从企业各自为战的软硬件建设向集中式的云计算转换也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架构中,,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互联网信息层统一起来为互联网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互联网智能,智慧和意识产生的基础

随着博客、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数据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累积。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物联网传感器感应的实时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整个互联网网络体系内,体量极其巨大。这些数据中蕴含了对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非常宝贵的信息。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兴起的根源和背景。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互联网大数据开始与人工智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结合,这其中就包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世界级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软等。2011年谷歌开始将“深度学习”运用在自己的大数据处理上,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互联网大脑的智慧和意识产生奠定了基础。
 

4.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3D本质上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萌芽,

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云计算中的软件系统控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家庭的家用设备,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通过智能化,3D打印,无线传感等技术使的机械设备成为互联网大脑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智能制造和智能设备也源源不断向互联网大脑反馈大数据数,供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决策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工业4.0,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智能驾驶,3D打印等等技术和应用正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物和萌芽产品。

3.2_.PNG



5.社交网络是互联网大脑神经网络的基础,也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核心

当物联网与社交网络融合时,每一栋大楼,每一辆汽车,每一个景区,每一个商场,每一个电器都会在SNS网站上开设账号(如微博,如facebook),自动的发布自己实时的信息,并与其他”人“,和“物”进行交互.社交网络的定义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社交,而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范围更大的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称为“大社交网络”-BI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Big SNS).

3.3_.jpg


在前文中提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正是这些系统的萌芽,而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空间正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但通过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也必然会与互联网的感觉,运动神经系统接驳,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神经元结构。这一进化趋势导致社交网络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交互的大社交网络。

3.4_.jpg


在脑科学中神经元和神经网络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结构,因此对于不断发育的互联网大脑来说,如何占据互联网的神经网络控制权也成为互联网巨头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的腾讯和美国的Facebook占据了互联网未来竞争的有利地位。
 

6.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现实是互联网梦境系统的萌芽

   数以亿万计的数据正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互联网大脑的触角不断捕捉和吸收,社交、搜索,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在源源不断充实着互联网大脑,组成巨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二进制代码在机器间交互,目前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在互联网与人类之间交互,这种交互的方式进行升级,使得人类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互联网内容的数据,这就催生了VR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如果让人类以更为真实的感受体验互联网数据与真实世界叠加,这就催生了AR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无论是facebook对oculus的并购,还是腾讯,阿里巴巴对虚拟现实的投资,这一轮虚拟现实的热潮同样是互联网企业的推动,是互联网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现象。

随着互联网大脑的日臻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传统虚拟现实不同,它要么是互联网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的叠加(AR),要么是完全沉浸到互联网三维图像化的大数据中(VR)。并且它开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庞大的数据量为基础,让人工智能服务于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实感和交互感,让人类大脑产生错觉,将视觉、听觉、嗅觉、运动等神经感觉与互联网梦境系统相互作用,在清醒的状态下产生梦境感(Real dream)。这个革命性的全新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梦境系统的萌芽(The Internet Dream Age)。
 

7.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与互联网+

3.5_.jpg


从互联网进化的角度看,互联网将从三个维度单调递增进化,这也可以作为对互联网+概念的解读:

第一,从空间上,互联网的范围从实验室扩张到全球并最终扩张到整个宇宙,形成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 。

第二,从智慧上,互联网的智商将从0增长到全人类群体智慧的乘方甚至是立方,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的群体智慧和机器智慧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共振,相互促进。

第三,从功能和结构上,互联网将割裂,不完整,不完善的网络进化成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同时互联网的神经系统将用自己的神经系统和神经末梢不断侵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习,娱乐,交通,工业,农业。

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互联网从广度、深度侵蚀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用如下11幅图反应互联网的进化趋势与未来方向。

3.6_.jpg


脑机接口 (Brain-machine interfaces, BMI) 将大脑的神经活动转译成驱动外部效应器或影响身体内部器官和机能的信号。最初脑机接口是应用于病人的身体康复和医疗护理,从而帮助病人恢复社会关系或运动能力。其大获成功后,则走向双向化和商业化。

3.7_.jpg

3.8_.jpg


3.9_.jpg


3.10_.jpg


3.11_.jpg


3.12_.jpg


3.13_.jpg


3.14_.jpg

 
 
文章来源于  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