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一系列文章,都在说明APS会是工业4.0落地的关键解决方案。而在前天的文章【原创干货】APS基础知识 介绍的最基本的APS的最关键的算法(前天的文章题目其实叫APS基础算法更贴切)。前天介绍的算法中,最核心的是计算EPST和LPST。而其中EPST是根据前向算法计算的,LPST是根据后向算法计算的。可以排程的基本条件是每个订单的EPST都不迟于LPST。但是EPST和LPST是如何计算的呢?

LPST算法:

一般产品的生产提前期包括:产线切换时间、生产时间、等待时间。LPST算法根据交付期,减去等待时间、生产实践,切换时间,就是这个订单最迟的计划开始时间。如图:

1.jpg


EPST算法EPST有几个规则:

1、不能早于计划员计划的时间。

2、生产资源(包括设备、员工)可提供的时间。

3、生产资料的可提供时间。

算法如图

2.jpg


这个逻辑看似非常简单,但这里面有一个嵌套:如果一个产品,需要多个部件,而这些部件也是工厂生产的。那么这个产品的订单会分解为多个制造订单。

最终的组装工单。

部件的生产工单。

这个过程需要展BOM计算。

部件的生产工单的LPST,需要通过组装的LPST计算。

组装工序的EPST,需要通过部件工序的EPST计算。

部件工序、组装工序的LPST,EPST相互影响。这是APS算法复杂的原因之一。

APS算法还有其他的复杂因素:

1、当存在瓶颈资源时,订单的优先排序的规则。

2、排产时,订单还有备选的生产资源,在生产资源之间还需要选择。

3、在计算EPST时,对生产原材料的选择(现有库存、运输在途,在制品,或者备选其他的可替代部件)。

这些都是APS算法复杂的原因。

但是人处理问题的时候,喜欢把所有问题同时解决。而计算机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更容易通过简单的规则的反复迭代获得好的解决方案。

而APS是计算机解决复杂问题的一套算法,最好的APS解决方案,一定是解耦的(减少关联关系);简单的:简单规则反复迭代;灵活的:一些规则可定义的。

国内很多APS研究者,喜欢研究各种APS的算法,其实越简单的算法,在计算机处理领域应用越广。
 
来源: 微信原创作者 许永硕